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从建构游戏材料

从建构游戏材料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9:31:25 | 移动端:从建构游戏材料

从建构游戏材料

现场互动教研

建构游戏的探讨与思考

目标:通过体验式教研,让教师投入到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主的研讨过程,感悟教学与指导的方式,增进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行为的理解。

参加人员:导师团(张燕玲、孙惠文、陈颖、薄珠瑛)被带教教研组:依云湾中班组准备:雪花片;PPT

环节一:微型教研雪花片的建构

意图:通过建构游戏材料雪花片的体验操作,了解开展建构游戏幼儿应该发展的基本建构技能有哪些,感知建构技能的发展与幼儿年龄特点的关系。

环节二:导师解析

意图:解析体验式教研的意义、作用及操作方法。过程:一、引出主题

孙:二期课改发展到现在,游戏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建构游

戏作为幼儿自主游戏的一种是幼儿利用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以此来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应,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之一。(但是新教师在组织建构游戏过程中有许多的困惑,(可以教吗?怎么教?今天我带来了建构材料中最为典型雪花片,我们也来玩一玩,看看我们能从自己的操作中感受到些什么?)

二、操作体验

作品中有没有平铺这一技能?

导师演示:用雪花片演示,问:你们看到过这种游戏行为吗?它经常

会出现在哪个年龄段?(好像小班比较多)四、整合运用

孙:其实技能发展具有一定的年龄特点。我们看了这些技能,它们分

别是哪个年龄段所能达到的?(教师讨论)(讨论难和不难的技能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平铺、加宽、延长、围合、堆高

中大班:镶嵌、盖顶、填满、多种技能组合、粘合

(由此思考对幼儿的环境提示或支持应该是怎样的)

C说:我们在搭建时没有用到粘合这一技能?

导师:粘合一般我们用于辅助材料的增加以及废旧材料的建构,如:

小狗的耳朵

总结:今天我们从雪花片的操作体验中,比较直观的了解了一些建构

游戏常用的技能,而且也明确了各个年龄段所相应的游戏发展水平。游戏是孩子自主的,我们不能以传授的方式教孩子这些技能,但孩子的技能发展有影响着孩子的游戏水平,在两难的游戏情境中,我们要用怎样的支持策略推进孩子游戏水平发展,这将是我们下一次研讨的重点。

(教师的体验后的换位思考,一句话表达)

五、导师评析

孙问:你们觉得今天的教研活动效果怎么样?

薄说:我觉得这样的教研效果活动很好的,今天的教研是一次典型的

体验式教研活动。体验式教研是通过教师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借助团队的交流、分享,来提升认识的一种研修方式。

陈说:体验式教研侧重在体验上,直观、生动、具体、亲子操作等,

适用于幼儿学习的方式,同样适用于新教师,这就更有利于让教师成为园本教研的主人,在教育理论和教育行为之间架构桥梁,说的更明白一些也就是我们常在幼儿教学中使用的“做中学”。

张说(插嘴式):其实体验式教研它也是有一个基本流程,今天在现

场教研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来,那就是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

1)体验:(插嘴:刚才建构,孙老师给老师们5分钟搭建一件作品,今天的体验是孙老师让年轻老师们带着问题去体验,举例:两个问题你搭建的是什么?以及搭建作品时你运用了哪些技能?2)分享:(插嘴:就刚才的体验之后,让老师介绍搭了一件什么作品)

3)交流:(插嘴:交流和分享并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它在教研活动中可能是参差在一起,夹叙夹议,这个环节是整个教研活动的关键部分,它就是让老师们在相互碰撞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插嘴:这需要走班带教的导师进行正确的引领,也是对导师的最大的挑战,为了让新教师互动更加精彩,同时又所获得,我们在教

研前要做更多的预设和准备)

4)整合:总结出原则或归纳提取出精华,以帮助体验者参加者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来的结果。(插嘴:前面的技能和匹配的年龄段是今天孙老师提炼出来的经验)

5)应用:最后将体验联系在工作中。而生活本身也是体验,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

(体验式学习,让教师通过亲身经历,去体验孩子的学习方式,感悟孩子学习与活动的特征,,审视自己的教学与指导方式,并进行积极的调整,推动孩子富有成效的学习。每一次体验活动,要侧重于某一两个学科领域的经验建构,增进新教师对学科领域基本性质和关键经验的把握。进而通过“换位体验或换位思考”更多的增进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行为放式和发展特点的理解,学习解读孩子。)

1.想想孩子在活动中的难点

动手操作,说说难点;预知孩子会碰到的难点;思考教师的指导策略与教学方式。

2、思考与梳理由此二获得的认识。

总结:整个教研过程强调教师的参与和体验,侧重体验前后的交流和

讨论,经验的获得贯穿于现场的体验活动,也贯穿于活动前后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所以我觉得今天的教研活动很成功。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随后就忘;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其实这就是体验式研修的初衷。

扩展阅读:中班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

中班建构游戏材料的投放

《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能为每一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条件和表现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建构游戏一直都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一种游戏类型。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如何为建构区提供适宜的材料,提高活动区游戏的质量呢?以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材料投放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教师不能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适时、适量地投放材料。于是,我们对建构区游戏材料的投放进行了实践和尝试。

一、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相适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深入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要,才能使材料投放更具有针对性。我们都知道活动区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及发展目标设置的。由于发展的变化,游戏内容和所投放的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平铺、连接、架空、围封等搭建技能,在游戏中也有一定的分工合作。我们给幼儿投放的基本材料有中型实心积木,塑料彩色积塑、竹筒和一些树、汽车、动物等辅助材料。刚开始游戏时,幼儿在建构区游戏的主题不是很明确,只是幼儿自己想搭什么就搭什么,没有分工也没有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认为这样幼儿虽然也有提高,但是蕴涵的教育价值不大。于是,我们通过与主题的结合设计搭建内容,教会孩子学会寻找其它材料充当替代物来完善搭建内容。

例如:在中班上学期,我们班的飞飞小朋友抱来了一对非常可爱的熊猫毛绒玩具,孩子们都争着去抱一抱、亲一亲,对这对熊猫很感兴趣,由此我们班的游戏主题定为“熊猫乐园”。孩子们提议要给熊猫搭建一个既可以睡觉,又可以玩耍的家,一开始孩子们尝试着搭建他们心目中熊猫的家,但孩子对这方面的经验很少,于是我们请家长带孩子到动物园或熊猫基地去参观,研究房子怎么搭。大家找来纸板、纸筒、积木做支撑,当房顶。随着主题的深入孩子们又提出:熊猫喜欢吃竹子,可材料里没有竹子,这可怎么办呢7于是我们就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决定给熊猫修一片竹林。用什么样的材料修竹林呢?讨论和实际操作中发现修竹林需要很多的竹子,而现有的竹子材料又不够。怎么办呢?我们启发孩子学会寻找用其它材料替代,第二天,班上的左伽豪激动地大喊:你们大家快看!我给熊猫修的竹林!原来他是利用了竹筒上的孔,将塑料小草插入孔中就变成了一株一株的竹子。幼儿通过自己的实践掌握了运用材料的一定方法,就更加有游戏兴趣了。二、材料投放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调整

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有了材料,才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愿望。但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师要在幼儿游戏中,认真进行观察和指导,并随游戏情节的发展适时增加和调整材料投放,以保证幼儿长时间的游戏兴趣。在工作中我们采取以下两种措施: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记录游戏内容。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次数和持续时间。最后,把观察的结果作为游戏材料投放的依据。

当建构区游戏进行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已经能熟练地运用积木搭建出某些物体的主要特征,游戏的目的性也逐渐增强了,但会出现幼儿经常重复搭建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添加或调整。如:在熊猫乐园的几次重复搭建以后,我们发现幼儿搭建的围墙没有创新,乐园内主要是围绕给熊猫建房子,而没有更多的情节扩展。于是我们适当地减少了动物的投放数量,增加了大的纸盒围墙、玩具汽车、轨道、树木、标志牌、废旧的饮料瓶等辅助材料。我们在游戏中认真观察幼儿对材料的使用频率和操作时间,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并以角色身份启发幼儿搭建熊猫家周围的设施,此时,教师的启发就如同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了翅膀。幼儿在修建围墙时又有了新的创新,乐园内幼儿用纸筒当做熊猫快餐城的围墙,用两个高竹筒做大门,门口由两只站立的恐龙当保安,门上还安装了监控器。快餐城里用纸板、竹板搭成桌子、椅子,用塑料插筒当做小碗,吸引了无数只熊猫来作客。乐园里还建起了高架立交桥,桥上跑起了汽车,路两旁还有标志牌幼儿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分工更细化了,每个幼儿都玩得非常投入。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深入,幼儿利用各种材料又搭建出熊猫医院、熊猫球场等。为了突出主题的特点,我们又投放了幼儿自制的熊猫、纸板、彩色纸筒等辅助材料。有了这些游戏的材料,幼儿在游戏搭建的过程中就很自然地发展了游戏主题的情节了。

三、一物多用,激发幼儿的创造

在幼儿掌握使用材料的一定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又启发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寻找其它方法及替代物,不断补充新的材料,永远保持游戏的新鲜感。有些辅助材料投放后,我们没有向幼儿介绍,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拼摆、琢磨。例如:当我们引导幼儿尝试用积木多层搭建后,启发孩子讨论:“除了用积木搭,还可以用哪些不同材料搭呢?”幼儿探索后得出高搭必须要有支撑。于是找来了易拉罐、纸筒等来替代积木材料进行相同内容的搭建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究游戏材料的多种玩法。一物多用,一个主题多种材料搭建等。这样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求新性,大胆想象创造,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四、参与材料的制作和投放,发展活动区的交往

在游戏过程中,随游戏情节的不断推进,根据孩子的建议,我们在创设建构区时投放了大小形状不同的积木和积塑等材料并添加了不少的辅助材料。如:幼儿自己画的小人、花草、易拉罐、胶卷筒、路灯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搭建的过程中自己提出的。一次在搭建中飞飞说“上次去熊猫基地时看见熊猫的房子旁边有老鼠洞,老鼠一定是熊猫的好朋友”,立立就说咱们一起做一个吧。于是一个人修老鼠洞,一个人就去美工区取来了胶泥动手捏了一只小老鼠。还比如:孩子在搭完熊猫杂技馆后自然就想起了要有熊猫耍杂技的球和滚桶,由此孩子主动去请美工区的小朋友帮助用废旧纸筒制作滚桶。孩子们用彩色的皱纹纸做成花,用纸板画人,这些材料都是我们班孩子自己的成果。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既发展了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交往能力。现在孩子们已经能逐渐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寻找和制作材料了。

总之,活动区的游戏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而适时增加和调整的,只有对游戏材料及时增加和调整才能保持幼儿活动的兴趣,同时教师对幼儿的游戏也要保持较高的兴趣,否则幼儿的兴趣也会转移下降。通过对游戏材料投放适宜性研究的尝试和探索后,使教师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从建构游戏材料》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从建构游戏材料: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从建构游戏材料》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8436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