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00字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00字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44:09 | 移动端: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00字

何为沟通,就是两个人心平气和坐在那里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带有暴力的沟通为沟通二字抹上上了一层不明的色彩,况且暴力沟通只能解决当时的问题,只是让人屈服一段时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非暴力沟通。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00字。

续费樊登读书会赠的书,早有耳闻,终于读到了。

对我来说,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很有用。

并不是动手才叫暴力,语言也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激励自己的方式也可能促成自我憎恨,比如,那些认为自己‘应该’做到的事。

今早,看到亲生闺蜜发了个圈,再次申诉不断被指责的委屈和幽怨。想对她说,也许,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宁静被破坏了。

一遍又一遍,我曾在亲生闺蜜群聊天时提到在无数书籍中看到的同一句话:发生冲突或矛盾时,看自己,从自己找原因,从自己这里先改变。

一次又一次,闺蜜们脱口而出:为什么!明明我受到了伤害,为什么要反思自己。

曾在一次听李松蔚的音频课时,被他低沉的声音讲的最后一句话忽如其来的击中内心,流下眼泪。

“我理解那种委屈和难过,第一个迈出这一步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力量。”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活着,就活在各种关系里。

不可能所有的关系都融洽,和谐。

关系紧张了,彼此憎恶了,怎么办。

非暴力沟通说: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好友跟我说儿子面临小升初,她压力很大。数学不行,很不行。从小都是爸爸在一旁辅导功课,孩子动辄得咎,一举手,爸爸就说你这错了,那不行。她又是个眼里容不得活儿的人,遇到爸爸无法辅导功课时,她一句“写作业”吧!就去忙家务了。

如今孩子已是高年级,数学报了辅导班也听不懂。又想送到外地教学质量很好的学校就读,又觉得儿子也许考不上,好友一脸纠结的跟我说了一中午。

我们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是条件反射式的。好友的老公,成长中听的就是讽刺、否定。在养育下一代时,也只有这样的说话方式。好友如果想走出困境。只能从自己开始改变。

老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可能通过三言两语改变,孩子日久天长积累的问题,也不好更改。只能从自己开始。

不改变行不行?行。

你看到的困局,只会越来越束缚自己和娃。

改变呢?很难。改变自己很难,但,值得。

为了孩子,有什么是妈妈不能做,不会做的。

首先,什么都不要做,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不做。

接着,想一想,自己的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是感受不到和爱人的联系,还是对自己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沮丧。诚实的把自己想到的需要对自己说出口。

然后,观察他人及行为。

我说的是观察,不评判、不指责,不分析。

观察和评论,有什么差别?下面这些句子,哪些是观察,哪些是评论,你猜猜看。

1.哥哥昨天无缘无故发脾气。

2.我父亲是个好人。

3.他陪他父亲的时间太长了。

4.俺公公很自私。

5.姑姑在和我说话时爱发牢骚。

哪些是,你猜。

都不是观察。都是评论。

1.哥哥用拳头砸了一下桌子。

2.在过去的25年,父亲把他工资的十分之一捐给了慈善机构。

3.他这个月四个周末全在他父亲那里过,没有陪孩子和我。

4.俺公公在我们需要买车,他有100万存款,我们跟他借钱时,没有借给我们。

5.本周姑姑给我打了三次电话,每次都说别人不尊重她。

这些,叫观察。

好。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你知道了。

观察。

第二步,感受。

在表达感受时,我常常会觉得自己词语匮乏,于是我决定,把这些词背下来。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

责备自己

指责他人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事实是A,我们对事实的评论是B,评论造成的感受是C。

感受不来自他人及行为,来自我们对他人及行为的评论。

我们的需要及期待,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如果我们通过指责、批评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到沙发上而没有挂在衣架上,我们可能会说他们是懒虫。如果老公没有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许会指责他们不负责任。

并且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不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过去常常指责他人,那么,我们的请求很可能就会被看作是命令,而一个经常受到指责的人也会倾向于将请求解读为命令。

如何区别命令和请求呢?

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

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倾听一个人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部分的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的体会他人。

当我们痛苦的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大声地提出请求

换一个环境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000字》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