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党课:忠诚、担当、正派、廉洁,不辱使命

党课:忠诚、担当、正派、廉洁,不辱使命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10-15 09:49:01 | 移动端:党课:忠诚、担当、正派、廉洁,不辱使命

党课:忠诚、担当、正派、廉洁,不辱使命

  根据X委关于领导干部上台的要求,安排我给大家讲一课。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也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我们都是各单位各部门分管工作的领导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xx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新任务,我们怎么守初心、担当使命、做贡献,做一名不辱使命,不负时代的“硬核”领导干部?今天,我就围绕这一主题以忠诚、担当、正派、廉洁四个方面的内容和大家作个交流。

  一、绝对忠诚是从政之本,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生命线”始终坚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不断认清忠诚本质,积极涵养忠诚底蕴,坚持对当绝对忠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充分体现,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要求,也是攻坚克难、永远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不断认清忠诚本质。一是要深入领会“讲政治、有信念”的精神实质,坚决做到“两个维护”。1986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时就表达了任何时候都需要讲政治。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主心骨,精神就无所寄托,就失去了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地知识青年、海外爱国华侨青年冲过敌人的封锁线,跋山涉水、历经艰辛、不远万里,在战火与硝烟中奔赴延安,支撑他们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领导干部而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讲政治、有信念,这是校准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面向新时代,对党绝对忠诚,就要坚决做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党的理论的忠实实践者、党的路线方针的坚决执行者、党的政策原则的坚定维护者。二是要准确把握“讲政治、有信念”的现实途径,自觉补足精神之“钙”。《北京日报》刊载过一篇文章《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围绕这一话题张学良谈了自己的看法:“国民党没有中心思想,党首蒋介石也是一样。与国民党正好相反,共产党有目的,他相信共产主义。甚至于每一个士兵,完全是一个思想——共产主义。信仰就是力量啊。”这话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曾经身居要职,意气风发,“玩命干工作”但是由于缺少精神之“钙”,不仅把自己送进铁窗,而且让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受到极大影响。信仰需要仰视而守,更需俯身而行。领导干部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爱党爱国爱人民,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做到知行合一、笃志躬行,勇于担当、率先垂范。三是正确认识“讲政治、有信念”的现实要求,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任何宏伟的目标都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一步步实现的,越是任务艰巨、矛盾复杂,越要靠“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鞠躬尽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始终把自己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聪明才智,乃至热血和生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信任和拥护,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为我们党的事业顺利推进、兴旺发达提供了榜样力量和精神宝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决不能浮在面上、挂在口头上,决不能“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决不能把自己当旁观者,而是要当好干事创业的践行者、示范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见贤思齐,使学先进、当先进、赶超先进成为时代风尚。

  (二)积极涵养忠诚底蕴。一是强化理论修养。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领导干部时刻牢记使命职责,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掌握的知识,清醒看到自身理论修养的不足。真学。在学习上不能滥竽充数、自欺欺人,而应真正摒弃那种“屁股坐不住、精力不集中、读书走过场”的浮躁作风,克服心不在焉,一目十行,盲人摸象,学而不思等“假学”现象,甘于寂寞、善于钻研,坐得下来,钻得进去,通过“真学”达到“学真”。深学。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不是行家里手的共享词。领导干部确实要克服理论武装上的满足情绪和松懈思想,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真正静下心来学深一些、学透一些。善学。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原则,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人民群众学,力求掌握好领导工作、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二是坚持表里如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表里不一,“坚决拥护”的调门唱得比谁都高,“步调一致”的口号喊得比谁都响,但实际上搞阳奉阴违、口是心非,成为“只动嘴不动心”的“戏精”。“姓党”而不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和在党为党,而是“靠党吃党”,骨子里同党离心离德,与党之间隔着厚重无形的“离心墙”。对党忠诚,就要坚决纠治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演“双簧”、玩“变脸”、做“两面人”等问题,就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培植“听党号令有灵魂、志向高远有品德”的里子,树好“敢于担当有血性、建设发展有本事”的样子,始终保持疾风知劲草的定力、时穷节乃见的情操、路遥知马力的品格。三是恪守为民之心。为官者当思百姓之所想,倘若一味站在官位的平台向下看,看到的可能只是黎民百姓四处奔波的身影,想看到天下苍生的无奈愁容无益于痴人说梦;凭着自己已有的待遇来衡量他人,得来的一定是本末倒置的推论,猴年马月也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对策。革命前辈从来都是把关心爱护群众当作天大的事来身体力行。建国初期,刘少奇同志曾就办公室摆设、走廊铺地毯等事宜专门告诫身边工作人员:“当前国家还很穷,老百姓生活也不富裕,吃的都困难,你搞那么高级的房子,和老百姓悬殊那么大,要脱离群众的啊!我们共产党人随时都要注意,永远不要脱离群众。”将心比心,主动理解下属的处境;推己及人,常常念及百姓的疾苦。每位领导干部,都应当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当成亲人。

  (三)坚持对党绝对忠诚。一是忠于党的信仰。人生如船,信仰就是压舱石。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稳。党员、干部立身做人、干事创业要行稳致远,同样需要压舱石,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信仰才有硬骨头,才有崇高追求,才能团结起来向前进。为了压住井喷,“铁人”王进喜跳进泥潭,用身体把泥浆池底的水泥搅上来;为了让山区绿起来、让老乡富起来,“太行赤子”李保国把一生献给太行山区,“先辈们流血都不怕,咱们流点汗算什么”;为了让中国人“看透”地球,“大地之子”黄大年时刻像转子一样超速运转,没有谁能“阻挡后来者前进的决心”……一以贯之的信仰,一脉相承的信念,让一代代共产党人把自己当成如椽大笔,在鲜红党旗上写下忠贞。新时代赋予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赋予信仰新的内涵,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永葆本色,发挥时代先锋作用。二是忠于党的宗旨。民心向背是一个政权兴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正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远的不说,从现、当代史来看,国民党的失败,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执政党的倒台,根子都在于背离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则完全不同。我们党把人民当父母,把军队定位为人民子弟兵,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根本宗旨,即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年仅30岁的她选择了用青春扎根基层、把深情奉献乡土,用实打实的行动兑现着“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诺言。领导干部就是要像黄文秀同志一样,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好群众路线,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三是忠于党的组织。有人问邓小平“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回答:“跟着走!”短短三个字,道出了共产党人的政治觉悟。对党怀有一颗忠诚心,就应当忠于党的组织。共产党组织,历来都是纪律严明的组织,是一个“真正钢铁般的组织”。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进了组织的门,就是组织的人,要自觉地信赖组织、依靠组织、维护组织,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决不能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决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决不能搞非组织活动,决不能拉帮结派、搞团团伙伙那一套。要强化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正确把握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时时处处事事都忠诚于党的组织。四是忠于党的事业。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就是因为,不屈不挠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共产党员杨靖宇强忍极寒病痛,只身一人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抱起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与敌同归于尽;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巡战在海空,为驱美电子侦察机抵近侦察,而在海天之际划出一道壮丽的彩虹。花繁柳密处须拔得开,风狂雨骤时要立得定。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越是在这紧要关头,领导干部越要有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敢于担当是干事之要,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主旋律”始终高扬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指出,责任担当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并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为官避事平生耻。”什么是责任担当、为什么要责任担当、怎么做到责任担当?我认为要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身在其位,当谋其政,要“知”担当。一是知恩。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离不开党的教育和培养,离不开人民的哺育和关怀,需要我们永远感念、永生报答。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把知恩之情化为报恩之行,始终不忘党的宗旨,不忘肩负的重任,把职位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平台,把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作为人生追求。有的同志嘴上说组织培养我多年不容易,要知恩图报,但工作上拈轻怕重,职务上挑肥拣瘦,甚至与组织讲条件,达不到要求就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心存不满。这不是知恩图报,而是知恩不报、以怨报德。“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党员干部要谨记权力之本,常怀感恩之心。二是知责。去年,XX的件教训,XX等单位落实“大棚房”问题专项整治不力,XX村推进还迁房建设工作慢作为,运管局年初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严重失职失责等问题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反思。这是已经调查完结的,还有问责“在路上”,一旦坐实,相关责任人肯定是跑不了的。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全面从严治党的问责之鞭“啪啪响”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可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应负的责任无感,不冒冷汗、不知警醒、不思行动,归根结底还是没把责任当回事,根本想不起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责任田”在哪里、种什么、怎么种。责任,真不是个虚词啊。看不到“责”,就不会明白怎么“履”。领导干部只有时刻想着“我得负责”,才不会在日常管理监督中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更不会以“吃瓜”“看戏”心态对待“别人家的事故”。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经常学、反复学党章和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尤其是那些签了自己大名的责任状,赶紧从抽屉深处找出来,对照每一条责任条款检查自己“知不知道”“做没做到”,自己负责把守的防线是固若金汤还是漏洞百出?警醒起来,履职尽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就不至于日夜担惊受怕,就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就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三是知“纲”。一段时间以来,“激发干部积极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到中央专门出台文件《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目的都是要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价值导向,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为想干事的人撑腰、为敢担当的人鼓劲,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难就难在容什么、怎么容。换句话说,容错的边界在哪里,既不纵容违法乱纪的行为,又能鼓励干事创业的热情。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严管”与“厚爱”、“执纪”与“容错”的关系。从整体情况看,错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导致容错的标准难以划定。“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这三个区分开来是建立容错机制的总原则。我们在秉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原则上还把握了四点:是为公还是为私的出发点、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为之的动机、是遵纪守法带来失误还是违法乱纪的边界、是集体决策还是个人肆意妄为的程序。通过把标准立起来,我想我们的干部就知道干什么、怎么干,就会对事后的容错机制产生明确预期,干事创业就会少一些顾虑、多一份热情。

  (二)实事求是,动中窥要,勇于“真”担当。一是讲真话。东晋大将王含作庐江郡时,劣迹很多,名声很糟。其弟权臣王敦为其欲掩天下耳目,便在大庭广众上曰王含名声很好,以至于庐江人士都称好。当时亦在座的何充,为王敦属下,却正色说:“我就是庐江人,和您说的并不一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绝不在一和二之间寻找中间地带。实事求是是党的优良作风,而实事求是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需要每一名领导干部能讲真话。我们领导干部首先是普通人,然后是普通人中的先进分子。所以,讲真话应该是对每一名领导干部的起码要求。营造讲真话、说实情的氛围,就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干部以上率下,敢于讲真话、说实情,便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领导干部鼓励和关爱敢讲真话的同志,工作就会不断地改进提高,讲真话就会蔚成风气。二是建真言。真担当的前提是尊重科学,不是不辨是非瞎起哄。西汉惠帝时,匈奴首领冒顿为起事端,特遣大使送信于吕后,信中戏谑吕后新寡,直言不讳。面对这种奇耻大辱,吕后听后勃然大怒。朝堂众将坚持发兵打击,严惩不贷。大将樊哙更是自告奋勇:“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正在樊哙慷慨激昂时,中郎将季布大喝道:“樊哙可斩也!”因为,西汉建立之初,樊哙身为上将军,带兵32万随高祖出征,结果被匈奴包围在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成为汉军耻辱的“白登之围”。如今樊哙口出狂言,以十万兵即可横行于匈奴,这或说明“白登之围”时樊哙不肯出力,或是现在欺主邀功,哗众取宠!两者居一,樊哙都该斩首。最后季布建议吕后可以置信不理,并送匈奴一些财物。吕后照做后,冒顿深表感激。领导干部不当逞口舌之勇的樊哙,而要当深思熟虑的季布,切实吃透上头的,摸清下头的,了解外头的,看到前头的,形成手头的,真正为单位的发展谋出良策。三是真作为。唇亡齿寒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善于明哲保身的人却自古有之。公元4世纪初,西晋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国家军队大元帅一职空缺。众臣一致推荐善于领兵布阵的王衍担任。谁料在皇上宣布任命之前,王衍抢先伏地求饶、百般推脱,就因为他有自己的小九九:“当今我朝正四面受敌,军队又屡战屡败。在此时当元帅,说不准明日就会沦为败军之首,甚至战死疆场呀……”不久,晋军果然被北方汉国将军石勒击败,王衍也成了俘虏。一个人若不愿担当作为,就算是德昭天下、才高八斗,也只能是影响他人、扰乱全局。领导干部就是要在人民需要的时候,能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把重任扛下来;在遇到急难险重任务的时候,能攻坚克难,敢打硬仗,敢于较真,不回避、不逃避矛盾和问题;在狠抓落实、解决问题的时候,能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不做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

  (三)舍我其谁,挺身而出,率先“肯”担当。一是“大我”。一个自觉的革命家和一个普通人不同之处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我”的态度不同:是大我,还是小我?上世纪20年代,早期共产党员黄平民留学法国归来,在廉江组织革命活动。因肩负重任、当时环境恶劣,他近10次路过村边也没回家,母亲生病也没探望。其父叹声连天,其私塾之师责其未尽孝道,黄平民却有自己的苦衷:“学成归国,不思高官厚禄而志在社会革命,实为救国救民。人非草木,父母家庭岂有不爱之理,然而国破家何在?”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这次疫情防控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们领导干部都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切实做到了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舍我”。1950年初,在全军进藏誓师大会上,张国华军长背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进入了会场,说道:“今天我把女儿带到会场,就是要表明我的态度。”就在大军将行,万事繁忙之际,警卫员报告张国华将军,难难病了,高烧不退,嘴里不停喊着爸爸,正在主持会议的张国华抽不出身。晚上,张国华赶往医院时,难难却永远闭上了眼睛。为了国家和人民,张国华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未能在女儿临终前看上一眼,成为终身之憾。这种“舍我”的精神彰显的是对我们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使命感与慎终如始的事业心。新时代不仅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更意味着我们站在一个崭新的起跑线上,要不断攻破发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必须依靠广大党员干部“舍我其谁”的担当气概,必须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砥砺前行的担当胸怀。三是“无我”。“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去年3月份,当意大利众议长菲特问当选国家主席时的心情时,习近平主席如此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简单质朴的话语中,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无我”,就是要以身许党许国。不慕虚名、崇尚实干,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当前,我区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还在爬坡上坎的转型期间,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更多更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十分强烈,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以“无我的状态”投入到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甘于奉献、勇于担当,才能战胜各种困难与挑战,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三、作风正派是做人之义,必须作为领导干部的“风向标”始终彰显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领导干部就要以自身的行动和作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检身正己。一是正心。《朝野佥载》中记载,中郎李庆远仗着侍奉太子而恃威权。和宰相一起吃饭或者到各司办事时,常暗遣一人在门外急唤,假称太子找他,他然后佯装匆匆而去。本没有事,他却要打着太子急唤办事的幌子,无非是想借太子之势,显己之威。然而李庆远在太子疏远他后,还偷偷潜入宫廷,在侍卫中混饭吃。一次出宫后腹痛,还谎称是太子赐食瓜太多。谁料,他吐出来的却是卫士所食的米饭黄臭。心术不正之人,丑出得愈大。为官从政同样如此,心在正事上多了,自然就正了。领导干部作为先进者、先行者,只有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心而不用心计,才能把常事小事做精致,把急事难事做稳妥,才能在做人做事上显出高水平,修出高境界。二是正形。“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不自在”,顾名思义,就是不舒服,受到拘束,它本该就是做人的一种常态,遑论为官者?历史上已经给我们很多警示。吴王夫差因胜而骄,奢侈淫乐,不思进取,最终坐困姑苏,身死国灭;明末的“蛤蟆天子”朱由崧不以国事为重,大敌当前之际,竟命人搜捕蛤蟆以供己玩,一时的快乐召来亡国。诸如此类,何止一二?“不偷取一时,则民无怨心。”我们领导干部的好形象都是一代代前辈通过点点滴滴竖起来的。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发大水,冲歪了郑州一座铁路桥。当时由于技术力量所限,人们想了个土办法:组织上万人用纤绳把桥基拉正。周恩来总理批示“可以试一试”。拉纤的当天,周总理突然来到现场。万人向总理欢呼。总理说:“这里没有总理,只有纤夫!”说完,脱下外套便加入了纤夫队伍。结果,创造了奇迹,把桥基拉正了。领导干部要过硬的作风、良好的形象,服务于民、实干为民,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三是正术。“政术要辨个王伯。”纵观历史,秦朝的终止源于秦二世“火上浇油,终止崩盘”的“暴政”;两汉之间的插曲源自王莽“毫无方寸、任意胡为”的“乱政”。为政之术,一旦偏离初心,便会沉迷权术、弄虚作假。不少落马官员在台上时,就热衷于大造声势、狠出风头,习惯于“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倾心于“清茶报纸二郎腿,闲聊旁观混光阴”。玩弄浮术,华而不实,吸引大众“眼球”,结果不能有序推动工作,甚至还劳民伤财,影响极坏。为政之道贵在行,求真务实重在做。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要讲“诚”求“实”,调研分析不走马观花,部署工作不蜻蜓点水,推动工作雷厉风行,时时光明磊落,不轻易表态,不乱下定论,不背后议论,坚决做好正术之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党课:忠诚、担当、正派、廉洁,不辱使命》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06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