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祝福》读后感三篇

《祝福》读后感三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9-15 16:05:46 | 移动端:《祝福》读后感三篇

《祝福》读后感一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鲁迅而已。

  他看透了那个黑暗时代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祝福》——一部叫人难以呼吸而领会的悲剧。

  文章中的每个人都是悲哀的,而祥林嫂仅是那最不幸的一个。从祥林死去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在那个女性只能依附于夫权而生活的时代,她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丈夫便失去了人生自由和尊严。成了累赘的她自然是要被卖掉,她开始尽力守着这夫权,却再三因夫权所伤。哪怕逃至鲁家做帮佣,她也没逃过被婆婆抢回改嫁的命数。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活的主要悲剧,就是停止斗争。”而鲁迅更加狠心,给了她从未停止斗争却只有更加绝望的结局。她逃了,她也撞了,撞得头破血流,始终没能撞破被族权束缚的枷锁。

  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一个受苦的人,如果悲观了,就没有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也没有了与苦难抗争的力量,结果是他将受到更大的苦。”祥林嫂仅仅是为了逃避被改嫁的命运,就换来了再度丧夫丧子的苦。此时的她因封建政权受尽冷嘲,可鲁先生叫她死后也尽受神权压迫。她吃尽两年苦头求来门槛,也求不来对福礼的触碰。她再也抗争不动了,只能在一片唾骂中死去了。

  祥林嫂的悲剧更是当时所有女性受四权压迫的悲剧。无论柳妈还是鲁四婶,谁都只能以夫家的姓氏相称,作为夫权的依附品,谁都无法摆脱悲哀的命运。只是她们——津津有味戏弄着祥林嫂悲剧的她们,有着更可悲的人性。

  “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这些同样深受压迫的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改换鄙薄的神气,寻来要她反复撕开自己痛苦的伤疤。托马斯·霍布斯说:“幽默来源于人们突然察觉到自身优越感。”怯懦的她们忘记了抗争,选择将他人的痛苦审美化。借祥林嫂更为悲惨的故事,使自身的痛苦暂时排遣、遗忘,这种扭曲的崇高感却满足了她们的自我崇高性。而本身更为优越的男性们只“没趣的走了开去”;唯一有内疚感的“我”也是懦弱的离开了。这时,祥林嫂一个人的命运悲剧,映射出封建女性的集体悲剧,更全面托出了一味漠视亦或只择逃避的社会性悲剧。

  “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这笼罩在华林的悲凉之雾,鲁先生领会了,所以他呐喊,他批判。他深知如死水般的中国社会不该如此悲哀,他深知只有“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才能欣欣向荣。”


《祝福》读后感二

  看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背景,当时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封建礼教和宗法观念依然很强大,祥林嫂作为千千万万个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一方面受到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另一分面仍然禁锢封建的精神枷锁之下。

  封建的神权、夫权,族权织成一张严密的大网,将人牢牢地束缚着。任凭怎样反抗,最后都是无济于事,成为封建制度的晒牲品。祥林嫂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弱者,接二连三地反抗和自校,却每每遭受生活更沉重的打击。在封建礼教的重重捆绑之下,只能被迫接受那不公正的悲惨命运。鲁迅先生用祥林嫂的悲剧,对旧统治秩序的罪恶进行了一场血泪控训。

  《祝福》中有一段写道:“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这个场景用反讽地手法讽刺了四爷外表装模作样,知书达理,但其所作所言无一是冷酷无情,骄横无礼的表现。这让我想起了《狂人日记》中的一段话:“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科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看,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本文对封建礼教的又一次强有力地声讨。

  不管是祥林嫂生活的小山村,还是后来的鲁镇,都被一群不觉悟的愚昧的麻木冷漠的人所包围。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重要人物。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祥林嫂被绑走后怕惹麻烦而没挽留,后佣不如祥林嫂顺心才提起她,最后“不满”、“警告”祥林嫂便把她赶出家门,自始至终将人拿工具看待。短工柳妈深通世情让祥林嫂捐门槛“赎罪”,主观上帮祥林嫂一把,却在整个故事中将祥林嫂的死提前了一步。鲁镇的女人们充分诠释了“旁观者冷漠效应”,把“满足”建立在她的悲惨不幸上,鉴赏她的生活不幸,以致于她生活在孤立无援的绝境。最后,“我”一介读书人,面对祥林嫂对于生死的问题,也搪塞而过,“我”虽然深感同情,却无力挽救她的命运,这也折射出那个年代读书人光有知识而空有文化的无力感。

  中国有句古话:“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一切都没有了。祥林嫂的死因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也表明了反对封建礼教的必要性。詹姆斯•斯科特•贝尔认为,在情感方向,令人满意的小说必须以死亡为赌注,而心理的死亡更能拔高小说的情感层次。

  祥林嫂死后真的受到阎罗王的拷问了吗?她害怕受到灵魂的拷问,那活着的人呢?鲁迅把国人病态的人格扒开给人看,而真正应该受到拷问的是当时愚昧麻木的民众。

  在祥林嫂的身上,鲁迅寄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饱含了从国民心灵深处探求民族悲剧的深层思考和忧患意识。心灵彷徨茫然,正应衬小说集《彷徨》,这是中国当时民众的普遍状态。


《祝福》读后感三

  学完这篇文章后分析杀死祥林嫂的各种原因,每个人都是凶手,他们的身份不同,观念不同,无论是我与鲁四爷的话不投机,我与祥林嫂的短暂却慌忙的接触,还是其他人对祥林嫂悲剧人生的“欣赏”无不昭示着他们这群人是难以交流的,就像是不同的世界强行揉合在一起,最终扭曲成了这一荒谬可怕的《祝福》。

  首先是鲁四爷、鲁镇众人、祥林嫂的婆家和第二个夫家,虽然他们可以分为统治者和被压迫者这两个矛盾的阶层,可奇怪的是他们却异常默契地为维护“夫权”“族权”“神权”的秩序添砖加瓦。在鲁镇这个小社会中,众人的情感和思考,都操纵在这根深蒂固的荒谬野蛮的制度权利手里。它是一张看不见的黑色铁幕,人们长期裹挟于黑幕,就会忘记铁幕外的光。习惯了黑,习惯了密不透风,习惯了数不尽的荒唐,人就会麻木迟钝,当荒唐成为普遍,对荒唐做出反应,就变得艰难。“说不清”“穷死的”“谬种”可能这些词也适用于镇上其他人的死亡吧,对他人苦难不幸的欣赏,对自我感动行为的赞美,当死亡之手轻拍肩膀,会不会一生至死荒唐?

  人性的复杂,复杂之下细密的恶,人人都有。而且,给点情境的土壤,就能疯狂蔓延。认识了复杂性。也就对人世多了份敬畏。这个世上,人不审判人,人也不崇拜人。不能宽容人的不完美,才会拿道德去审判。不能平视人的不幸,才会产生幸免于难的庆幸。所谓若得其情,哀矜勿喜,我们与人接触,这是生命的来往,对幸福的愿望,对情感的渴求。只是她这样活着,我那样活着,都是时间长河、宇宙荒涯里,微小的一粒。

  祥林嫂她生于这个社会,死于这个社会,终究逃不开“吃人”的社会观念制度。生活环境逼迫着暴露人性的恶意与凉薄,她缺少了我们现代社会引以为傲的理性与自由,无可避免或者说是主动地去接受社会底层露出的獠牙,落得个满身伤痕,精神崩溃而死的结局。祥林嫂给我的最直观印象就是可怜,生是坎坷痛苦,死也死得无声可怕,她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不愿而不得不走的,她的抗争失败是荒谬时代的必然。

  前天张玉环案的赔偿确定了,我由此想到了宋小女,她来自社会底层被生活揉搓活得艰难,她也同样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不识字不识数,可张玉环被关的几年她的眼睛里依然有光,对感情真,对自己真,活得敞亮朴实明理,心里保有温度柔软,最终她等到了,还清了当年的拥抱就浪漫潇洒地走向她现在的丈夫。幸好支撑她的是爱与公义而不是什么贞洁,幸好她生于一个仍有恶意但相对宽容的时代。

  最后是“我”,我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是回乡者却又是漂泊者。对人的生存缺乏深层的思考关注,对人的死亡又挣扎逃避,“说不清”的回答是灵魂深处的浅薄软弱,我无法使现代知识与传统体制相容。再多的知识和见识也只是表面的增色,真正需要沉淀下来的是更加底层的东西:共情的能力,爱人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让人生变得有温度的,是智慧背后的感知。

  当工业社会代替农业社会,当现代社会代替传统社会,一种意义消灭另一种意义,每个人都在时代的大变革中,无可避免地蜕变着。人的自然本能不可失,爱山川溪流,爱四季更替,也爱那些活泼的生命。去体验,去感受,去经历。不幸来时,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祝福》读后感三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02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