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

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3:03:53 | 移动端: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

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

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

新马桥镇徐郢村草莓种植基地

团市委大走访坚持以零接触为出发点,做到与创业青年面对面交流谈话,深入了解青年发展现状及遇到的难题。走访调研开展情况如下:

对固镇县的创业青年走访是在具有代表性选择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不同类型的创业青年调研,发现其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资金困难、技术落后、管理模式有待改进等。现就新马桥镇徐郢村草莓种植基地的调研做一详细分析。

草莓种植是一项收入可观的农业生产技术,新马桥镇草莓种植基地的建立,是固镇县创业青年服务家乡发展的一项具体措施。从201*年的尝试,到如今的小有规模,徐郢草莓的发展经历了低谷,也从低谷攀爬了上来。目前,“徐郢”草莓商标已经注册成功,而且还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成立了草莓经济合作组织、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可以说徐郢草莓,已经迎来发展壮大的春天。

从本次调研中可以看到:

一、青年觉悟有了很大提高。青年返乡创业的大潮已经在固镇县悄然兴起,许多有志于自主创业的优秀青年舍弃了在外的优秀条件,自愿来到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力量,为建设美好家乡而奋斗!这充分说明了现代青年人在思想上有了较大进步,觉悟上有了很大提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团组织在引导和教育青年成长长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基层团组织的帮扶力度逐渐增大。徐郢村的草莓种植基地的建设,和基层团委的扶持力度密不可分。由于当时种植草莓的技术还不成熟,加上天气的变化,导致草莓产量较低,经济效益差,资金周转难度大。作为青年人组织的团委在了解了青年创业难题后,主动上门帮扶,一方面协调贷款资金,并从河南郑州市引进优良草莓品种;另一方面为提高草莓管理技术,团委联系市县有关农业专家和长丰县草莓种植技术人员实地进行授课指导。在技术专家来村授课指导期间,100多名青年直接受益。在青年创业就业小额贷款扶持的前提下,团县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自主创业的青年们进行贷款贴息。

通过调研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草莓种植技术相对落后。草莓种类繁多,且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徐郢草莓的种植品种相对来讲比较杂乱,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大棚的主要支架还是竹竿,保温性能差,不抗风雪,棚内湿度大,不利草莓生长。

二、规模较小,销售途径落后。现在的草莓种植基地规模相对来讲较小,种植比较散乱,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且销售途径较为单一。如今是游客慕名而来,到草莓大棚内自主采摘。规模的不集中导致了吸引力的弱小,不能有效吸引过往游客。

针对调研出的突出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作用。相关单位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加强引导和支持。具体来说,在党委和政府帮助引导下,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政策,对有志创业青年进行重点扶持,积极鼓励、支持村民扩大种植规模,改变大棚结构,以钢管大棚代替竹竿大棚,通过提高棚的温度来增加大棚的抗风雪能力;引进口感好、果形好的新型草莓品种,并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去,力争生产出质高、品优、绿色、有机的草莓。

二、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应努力解决缺乏资金带来的困难,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资金,改进基础设施,增设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为徐郢草莓做大做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凸显草莓经济合作设的组织作用,通过规模化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体来讲,规模化的草莓种植园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观光旅游,在游客增多的基础上,建设好基础设施如水电及休息娱乐场所,发展农家乐,以草莓的采摘带动地区的发展。

扩展阅读:十二五规划修改稿

蚌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

区经发委

“十二五”是我区实施“一主两翼”发展战略和“强三优二调一”战略的黄金期,是深化改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赶超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促进蚌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活力蚌山、和谐蚌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执行情况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的五年是蚌山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大发展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落实“精化一产、发展二产、提升三产”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主城区、淮河路中心商务区、姜桥物流工业园区“三大提升工程”,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务实苦干,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安定和谐、上下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十二五”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末,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是“十五”末的倍,年均增长%;财政总收入9.8亿元,增长27.9%,地方总收入6.5亿元,增长26.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4元,增长61%,年均增长9%。

(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水平快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蚌山区坚持“精化一产、发展二产、提升三产”发展战略,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培育开发文化旅游业,有效提升了第三产业水平;通过姜桥物流园区建设,引进一批工业企业,做强做精第二产业,改变了蚌山区过分倚重商贸业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稳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预计201*年末三次产业构

成为,基本形成了以三产为支撑、一、二产业稳步增长的格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为“十二五”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在一批重点项目的推动下,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五年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倍。投入强度和广度远远高于“十五”时期。完成了南山路中段、太平街、红旗四路、中荣街等多条道路及街巷的维修改造,建成了沃尔玛购物广场、光彩玉器城、清大德人科技研发中心等一批商贸项目,启动建设了商之都、汇金广场、蚌山投资大厦、中贝大厦等一批项目。姜桥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批入园项目正加快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建成和推进,为全区未来五年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后劲。

(四)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按照蚌埠市东连、西进、南扩、北跨的城市发展思路,我区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综合功能逐步增强,城镇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城市品位提升显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雅郢新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有序展开,太平街、马场湖、南衡器四厂等一批棚改项目已开工建设,二马路S3S4、新星皮件厂、工农路五号区捆绑项目、宏业村老十栋项目、张公山大塘D区等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在抓紧实施,胜利路综合提升改造、黄山大道二期、凤阳西路打通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环线建设、无线电总厂周边改造、光明印刷厂周边改造等项目也正在顺利推进。这些项目建设将使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五)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企业经营机制普遍得到转变,全区区属集体企业完成改制6户,安职工近1800人,盘活资产55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实现增加值占全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区城镇所有法人企业及其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实现%,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低保金社会化发放

率达到%,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财税体制、医疗卫生体制和行政审批制度等多项改革纵深推进。

“十一五”期间,全区对外经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资达到71.57亿元,超额和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实现引资总额17亿元”的目标。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五年间,实施了项惠民工程,项安居工程,累计实现民生投入万元。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开展下岗人员培训人次,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内;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以上。

(七)科教文卫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共投入2784万元进行校舍维修改造、教学设备添及新项目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五年来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0%,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指标均达到省颁指标:201*-201*年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均为100%,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分别为99.51%、99.82%,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全区15周岁以下文盲、半文盲率为零,超过省规定标准。文化工作扎实推进,全区26个社区已建成文化活动室25个,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全区22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平均每年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演出22场;每年坚持“三下乡”,四年中,共开展文化下乡慰问演出9场,平均每年2场。计划生育、卫生等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十二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一是历史积淀深厚。蚌山区是蚌埠市兴起的发祥地,二马路、淮河路等区域有近百年历史。

二是区位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蚌埠市将要实施“一主四组团”发展战略,其中的主城区主要落在蚌山区范围内,市内主要的公交线路大都经过蚌山区。

三是金融机构众多。全市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总部大都设在蚌山区,各种金融网点在区内密布。

四是商贸高度繁荣。汇集了众多商家,拥有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可以说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和资源,也是体现城市繁荣的标志区。

五是产业根基坚实。区内的二马路、太平街等传统小商品批发市场虽然近年来有萎缩迹象,但在皖北地区依然有一定的辐射力、影响力,南山路古玩玉器市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专业性市场,坐落在本区的蚌埠光彩大市场是蚌埠是最大的综合性批发市场,正在建设的姜桥物流园区将是蚌埠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

(二)发展的不利因素和挑战1.经济总量不大。预计“十一五”末,全区GDP总量为亿,虽然较十五末有较大增长,但与本市其他三个区相比,总量依然偏小。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有效解决总量偏小的矛盾,仍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

2.发展空间狭隘。蚌山区作为老城区,寸土寸金,存量土地相对匮乏,尤其是受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限制,片状发展的空间不足。如何突破土地资源限制,为招商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空间支撑,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首要难题。

3.产业层次较低。区内产业以商贸业为主,而商贸业本身业态单一,受到新开发地区的新兴业态的挑战。现代物流和旅游业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缓慢;工业企业不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缺少龙头企业;特色农业有一定发展,但规模效应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如何有效

利用有限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增强竞争力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4.收支矛盾突出。虽然今年的财政收入取得较好成绩,但从整体上看,受刚性支出和偿债、还贷等因素影响,支出压力沉重,财政困难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如何扩大税源,提高区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解决建设资金缺口,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5.竞争压力凸显。随着蚌埠城市建设发展,新区开发,京沪高铁开通,一方面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使我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商贸业受到其他区域的挤压,有可能出现资源要素分流到新的区域。如何同新的区域错位经营、合作共荣,是今后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新的课题。

三、“十二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善民生、富民强区为目标,以“一主两翼”为战略导向,遵循“强三优二调一”战略方针,纵深推进“三大提升工程”,巩固中心城区地位,着力打造物流、商贸、金融、文化中心,努力建设宜商宜居、活力魅力、繁荣和谐蚌山,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加快发展与城区“翻新”相促进。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加快发展促进城区面貌的改变,以老城区“翻新”改造作为加快发展的经济载体。

二是坚持产业升级与城市建设相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动力推进城市建设,以城市建设为抓手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空间支撑。

三是坚持统筹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也要把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产业高度化和城镇

化为突破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与路径依赖相贯通。既要以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也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原有经济发展的路径下循序渐进。

五是坚持改善民生与城区改造相协调。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城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区改造。

(三)发展目标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1.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年均增长以上;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28亿元;全社会固定投资规模实现68亿元;招商引资突破百亿元。逐步提高在全市的经济排名,实现全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城市发展目标:“十二五”末,城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城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万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宜居宜商城区特色凸显。

3.可持续发展目标:全区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以上和%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4.社会发展目标:建立相对完善的社会事业网络。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安全,应急机制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内。

5.人民生活目标: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以上,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核心,增强区域经济新活力增强经济竞争力,必须着眼于加快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

整。按照“强三优二调一”的总体方针,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推动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并向园区集中,引进一批特色企业进入园区,做优做精第二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做新做细第一产业。

1.做大做强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

优化升级商贸流通业。围绕淮河路商圈建设和老城区“翻新”,对商贸流通业进行升级改造。一是重点规划建设淮河路中央商务区,推进汇金广场、商之都等项目建设,加快邮电局地块和二马路地块改造,引入境内外知名企业,提高影响力,形成多层次、多业态的商贸业格局,铸造“游百年老街、逛百家名店”的淮河路商业街品牌。二是加强各类市场建设,通过重点扶持园区内中钢建材交易市场建设,力争打造一个钢材交易集散地,不断扩大光彩大市场、二马路和太平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力、影响力,推动城南农副产品市场的规模扩建;三是促进南山路古玩玉器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市场秩序,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把古玩玉器市场锻造成蚌山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蚌山区商贸业优势,整合商贸资源,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姜桥物流园区建设,调整和优化物流资源布局,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姜桥物流园区建成蚌埠市的现代物流中心。

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业。以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为目标,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有效整合,拓宽开发领域,完善旅游设施,丰富景点内涵,全力推进休闲度假旅游转变,进一步做强做大旅游业。围绕陶山、燕山、老虎山以及生态廊道重点建设淮河论坛“三山一廊”文化旅游项目,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启动部分子项目率先启动建设投入运营。

2.做优做精第二产业。坚持“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发展战

略,以姜桥物流工业园为工业发展建设的总平台,以食品(粮食)及乳制品、电子元器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为企业聚集区,形成“一园四聚集”的产业格局,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园区内实现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亿元,年均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年均增长40%,园区目前规划范围内的主要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毕。

食品(乳制品)及粮油食品加工产业。扶持和平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和平乳业工业园”,鼓励福淋乳业做大企业规模,带动乳制品业的发展;加大本地牧场的培育,技术储备、开发与投入力度,重点改进乳制品及鲜奶的工艺、香型、风格,成产品的地域特色与口感风格,开发出具有突出地域风格、强大卖点和亲和力的产品群体。支持远华粮油工贸、乐约翰食品、九华油脂厂等本土企业加快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特点抓好黄心坞等传统蔬菜的深度加工和系列产品研发,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发展以代用料(稻草、芦苇、牛粪等)生产草腐菌和药用菌,节约木材消耗;改进食用菌加工工艺,提高产品品质;大力开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

机械加工产业。以华泰滤清器、风驰滤清器等优势汽车零配件企业为龙头,以产业特色为方向,强化投入,重点突破,延伸配套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加速提升汽车零部件整体水平。以汽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及空气滤清器等骨干企业为基础,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在原有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加大技术研制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发展专、精、特、新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大力鼓励汽摩配件行业发展,通过落地一批关键项目,加速产业聚集。

电子产业。依托新威(蚌埠)科技产业园一期年产201*万片电容式触摸屏及电子书、电脑等电子产品项目,积极引入新的配套电子元件项目。积极引入建设奇宏电子项目,打造一个以生产计算机散热器、通讯/能源大型散热器、LED照明(路灯、户外

照明、室内照明)组装为主的研发制造基地,配套建设一座国家级实验室。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将园区打造全市乃至全省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纺织服装工业。整合区域内纺织企业资源,通过优胜劣汰或资产重组实现规模经营;通过培育发展,形成织造-针织-制衣及辅料生产产业链群;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引进,开发各类不同风格的天然纤维面料、化纤面料、混纺交织面料、高档针织面料等,建成品牌服装、家纺用品的面料供应基地;通过招商引资,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品牌服装企业,重点发展中高档西服、高档休闲装以及女装、童装系列,积极开发运动服、衬衫、领带以及其他各种服饰产品,逐步向集服装加工、面料交易、研发设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化大型服装生产基地方向发展

3.做新做细第一产业。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建设现代化农业为着力点,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增效为核心,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全面发展,努力实现我区农业发展的新跨越。

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产业,以洼张村生产基地为中心,向周边的村发展,力争“十二五”末发展到达201*亩。重点在保护设施、科学管理、创新品牌、开拓市场等方面下功夫,增强辐射带动效应;稳定全区优质水稻面积在25000亩左右;形成若干个蔬菜生产基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积极扶持“海上明珠”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养殖业规模健康发展。一是迅速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养殖户,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土鸡生产、特种水产品养殖。二是发展壮大养殖小区。主要抓好养殖小区建设,鼓励养殖大户带动散养户建立养殖小区,使养殖户向小区集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三是切实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为养殖户提供政策咨询、生产技术指导、疫病防治等各项服务。四是扶持建设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和养殖技术的提高,带动周边特种水产养殖大户从事甲鱼、鲟鱼等饲养,使特

种水产养殖成为一方群众致富的特种行业。

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二五”末力争全区有5家以上达市级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土地进行合理流转,逐步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或企业集中,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之路;积极引导农村种养大户、农村能人、经纪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牵头,创办或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和营销组织,培育出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架起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抓好我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对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新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逐步建立以区农技推广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以村级科技示范组织为桥梁和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立体型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开展“农机富民工程”建设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

(二)以“三大提升工程”为载体,打造宜商宜居“新城区”纵深推进“一主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以“三大提升工程”为载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城区承载、辐射和吸引能力,提升城区品味,打造宜商宜居中心城区。

1.优化城区空间布局。城区规划布局,要“突出城区定位、彰显城市特色”。首先确立“一主两翼”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围绕中心城区的定位加强主城区建设,以姜桥物流园区和淮河路商圈建设为两翼,提高城区品位,推动产业升级。

围绕“一主两翼”总体发展战略,实施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和商圈建设“三大提升工程”,以“三大提升工程”为经济载体,把商贸业态单一、交通拥堵、居住环境较差的老城区蜕变为现代物流业发达、商贸业业态众多、生活环境优美的“新城区”。

重点加强淮河路商圈建设。以淮河路中心商务区为发展核心,针对淮河路中心区进行升级,加快蚌埠饭店、金山商厦等地块改造提升速度。以中心区域内的沃尔玛、商之都、天洋集团、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合百大、百惠等现代商业服务企业为重点,

使淮河路路中心商务区发展成为辐射皖北的全市商业中心和主力三产集合区。

强化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建立以总体规划为基础,以控制规划为主体,以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保障的三层规划体系。做好燕山乡和雪华乡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100%。编制完成“三山一廊”及周边地区等项目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旧城区改造提升等详细规划,“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万人。

2.加快新旧城区建设步伐。全面启动农民新村、旧城改

造及廉租房建设,加快朝阳无线电总厂周边区域,沈圩村、小新庄等地块拆迁改造,逐步形成普通商品房、高档商品房、廉租房等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城市吸引力,加快膨胀城区人口。到“十二五”末,全面针对城镇居民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居住目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平方米。完善休闲功能,依据城市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供市民休闲的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城市园林、商业街区等,满足娱乐、休闲、健身等需求,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

3.创新城市经营与管理机制。在城市管理上,以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居住和工作环境。建立城市信息监督和处体制,及时掌握城市日常管理动态,有效落实整治和监督措施;健全城市管理执法体制,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执法力度,以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城郊结合部为重点,解决脏乱差问题,净化、优化、美化城市。

(三)以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为突破,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创新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资源整合,形成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构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形成城乡一

体的就业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配均等化;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多层次、广覆盖、可转移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解决农村居民,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并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民纳入全覆盖保障范围;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形成方便快捷的服务网络。

2.加快中心乡建设。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立足优势和特色,突出发展燕山乡。即把燕山乡作为城市的次中心区,进行重点布局、规划和建设。农民逐步向中心村镇集中,工业逐步向姜桥物流园区集中,加大中心村镇建设投入,重点抓中心地区道路、给排水、环境整治、信息网络等公用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增强中心村镇的吸纳能力。经过五年的建设,使环境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中心村镇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要求,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逐步缩少城乡之间人均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差距,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推进乡村建设城镇化。按照城镇建设的新理念,加快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力争95%以上的村庄完成供水、农田水利、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农民生活社区化。按照社区建设模式,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实施新农村社区化建设,鼓励农村整合联合,富村帮贫村、城镇村兼并郊区村,有条件的村庄进行旧村改造,带动农村社区发展,力争90%以上的农村主要街道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和净化。推进农村新风貌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勇于创业、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四)以从城市建设项目带动为依托,开创招商引资新局面

坚持借力发展不动摇,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强化招商引资,突出招大引强,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赶超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明确招商引资重点,立足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培植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一是坚持抓好制造业利用外资。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以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业和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扩张。注重搞好先进制造业项目的包装推介,加强与大公司的合资合作。注重对外来投资的产业引导,鼓励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抓住外资向基础设施领域和服务业加快转移的趋势,把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作为城市建设对外开放的重点,促进城市建设加快发展;把旅游会展、商贸物流等作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争取“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重的进一步提升。

2.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坚持效益优先,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突出招大引强。大力推行招商选资,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使用到符合产业规划、投入产出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财政贡献大的项目上,倾斜资源,引进、建设一批对区域经济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着重在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上实现大的突破。筛选、包装有实力、有前景的行业、企业、产品、技术及无形资产等,增强吸引力,大力向外推介,积极与国内外的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大财团、投资公司等加强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强化专业招商。加快招商人才引进,着力引进高层次招商人才,配强招商机构,建立完善内部利益分配和激励奖惩机制,切实增强招商队伍活力。抓好企业、社会中介和网络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

3.提升园区载体水平。把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不断强化园区的载体功能,以园区引领经济发展。重点抓园区规划布局,突出姜桥物流园区龙头带动地位,努力建成吸引大型外资项目、特别是跨国公司和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的集中区和示范区;重视加强园区基础建设,发挥交通区位地缘优势,主动对接,融合发展;园区进一步明晰定位,突出特色,提升层次。抓硬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功能,增强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抓项目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项目开工、竣工率,提高园区开发质量。抓软环境优化,建立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保证政策落实、信息畅通、生产便利。到201*年,园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区总额的70%以上,经济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额的50%以上,真正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对外开放的龙头。

(五)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新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体制改革,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放到突出位,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构建新型的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1.深化机构体制改革。重点转向针对乡、街道机构和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乡、街机构改革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人员,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乡、街财政改革主要是合理划分各级收入范围、支出责任和财力分配结构,财权事权分配关系,提高财政对基层保障能力。

2.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一是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到201*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控制在0.1%以内;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100%,年度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残疾儿童入学率为100%,全区15周岁以下文盲、半文盲率为零。规划期内基本消除中小学择校现象,规范班额设标准,逐步推行小班教学。加快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通过学校标准化建设,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做到布局合理,校园功能完善,教育教学技术装备和设备达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基本达到区域内、城

乡间、校际间的均衡,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积极开展“园林式学校”创建评选活动,促进全区中小学校园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合理配教育资源。根据辖区人口变化趋势和城市建设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全区中小学布局。二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到201*年,城区利用撤并学校,新建1-2所公办幼儿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姜桥物流园区建设,按照省级一类标准,建设燕山乡中心幼儿园,结合村小建设,加大附属幼儿园建设配备,力争形成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以村级小学办幼儿园(班)为主体的幼儿教育结构;进一步发展与规范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数量与质量。加强对幼儿园的管理力度,规范办园行为,力争每所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幼儿园标准。利用3-5年时间,实现城区3-6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达到96%,农村学前入园率达到90%以上。三是做好特殊教育。坚持轻度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动员重度盲哑、智障儿童就读蚌埠市特教学校,加大对随班就读儿童的关爱和帮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到201*年,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3.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建设方面。完成全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以及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网络建设,建立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大重大疾病防治,重点抓好爱滋病、结核病和乙肝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预防。在纬二路街道和黄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预防保健门诊,并达到省规范化的标准。医疗卫生发展方面。到201*年全区每个街道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适应城市居民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架构,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加强乡卫生院产科建设,争取创建1-2所爱婴医院。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治整体水平,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全部具备执业助理以上执业资格。乡村医生通过培训或学历教育全部达到中专以上水平,村卫生室积极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等任务的

补助政策,保障村医的合理收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管理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40%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20%以上,并提高信息化水平。食品安全工作。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职能,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能得到及时处理,并有效遏制,保证全区人民饮食安全。文化体育事业方面。健全现代文化设施体系,提升文化基础设施的支撑力。形成区文化馆图书馆、乡综合文化站、乡村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大院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完成集文化教育、文艺宣传、科普教育、影视观赏等一体的综合文化站建设。每个行政村拥有建设面积2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或农家书屋力争每个社区都有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活动,坚持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构建群众体育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不断大众体育健身活动的消费需要,实现体育健身消费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六)以保障民本改善民生为目的,建设活力和谐新蚌山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努力提高全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1.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强惠农资金发放监管,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项目开展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提高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努力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201*年末,全区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以上,年均增长%。

2.扩大社会就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拓宽就业渠道;优化创业环境,实施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及社会保险补贴等扶助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促进体系;完善就业服务,统筹城乡就业,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劳动力市场网络;规范发展劳动就业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转岗能力、创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职工的就业服务工作。

3.健全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覆盖面和标准,扩大范围,提高标准,稳定并强化城镇双低覆盖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点抓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一步做好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加快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加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进一步搞好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工作,切实做好经常性社会捐助和社会帮扶工作;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制度,构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郊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区内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完善社会保障监管机制。201*年末,全区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新农合参保率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推进效能政府、服务政府、信用政府建设,打造规范、便捷、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加强经济秩序的规范整顿,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凝聚人心的舆论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二)科学统筹规划,强化项目支撑

规划衔接是保障各级各类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的关键。根据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衔接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积极主动与市级部门做好联系、沟通、汇报工作,尽量使全区的“十二五”规划与市“十二五”规划相契合。

(三)健全管理体制,创新实施机制

要做深做实专项规划,科学编制年度计划,切实成为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实施人才战略,提供智力保障

着力优化用人环境,加快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城乡技能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软环境,吸引、交流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智力支撑,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团市委固镇青年创业调研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5022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