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

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0:19:04 | 移动端: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

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

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张宇欣201*-3-6

总结部分:

【背景与条件】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输出、瓜分狂潮、“门户开放”)与清政府封建统治危

机的加剧(财政危机改革政治危机)----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原因表现与影响)

3、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革命性;经济发展--政治要求政治运动)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早期与康梁维新思想:主张与传播)

5、组织基础---各地维新变法团体与政党的建立6、康梁等的努力与爱国官员的推动

【内容与影响】1、政治----2、经济---

3、军事---4、文教---

(除旧举措---反对势力联合戊戌政变之重要社会基础运动失败;布新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增强军事力量---变法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结果与原因】结果:失败

标志1898.9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被囚,谭等被杀,法令被废原因1、顽固派:势力强大、极力抵制

2、维新派:自身势力弱小、领导者无力、依靠者无权、脱离群众、幻想帝支,3、道路:改良方式,不符国情4、措施:触犯权贵,急于求成5、国际环境:瓜分狂潮,不利改革

【意义与局限】意义---1、作为一场()(性质)的运动,发生在()(背景)的时刻,直接目的是(),

所以:运动具有()性

2、作为一次()(性质)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经济上提倡()(内容),

符合(),所以:运动具有()性

3、作为一次()(性质)的潮流,提倡(),主张(),猛烈抨击了(),促进了

(),留下了()(过程),所以:运动具有()性

局限---(略)

【教训与启示】教训---1、()的不可靠性;2、()道路的不可行性3、中近化道路的漫坎性练习部分:单元检测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A.中国的政局B.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的态度D.中国的自然条件

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3.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A.争相给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C.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D.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4.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

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5.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

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6.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

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8.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9.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

10.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D.时务学堂、《湘报》、《仁学》

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出中日近代化的异同B.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C.批评洋务派的活动

D.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改革的必要性12.下列有关康有为成立保国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B.与民族危机加剧有关C.是资产阶级革命团体D.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团体13.下列法令中,与戊戌变法无关的是

A.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B.实行铁路国有政策C.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和决算D.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14.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正确信息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5.下列各项不能体现资产阶级维新派软弱的是A.拉拢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B.竭力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C.奏请聘任伊藤博文为顾问D.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

16.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①解放思想②建立社团③兴办学堂④创办报刊⑤提倡女学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17.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18.从促进近代化的角度看,戊戌变法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确立了维新思想的主导地位B.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C.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9.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因为A.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变法采用的是改良的形式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维新派表现了勇于献身的精神20.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①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②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漫长而坎坷的③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④资产阶级维新力量弱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两道大题。21题24分,22题16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反映19世纪历史上重大改革的三幅图表:图一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请写出三幅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6分)(2)上述三个改革产生的共同背景是什么?(6分)

(3)在维护民族独立方面,这三个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1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B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它们为了满足本国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掀起了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高潮。因此,列强侵华特征的演变是由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

2.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列强通过政治借款,不仅可以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还可获得大量附加的政治特权,但不可能都成为侵华的霸主。

3.C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与分析能力,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有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其中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各列强争先恐后,妄图瓜分中国。

4.A本题借助早期维新思想考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特征,主要属于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解答时,先判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时间,根据时间考虑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中外处于暂时的和好状态。5.B本题为材料解析式选择题。郑观应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但非推翻封建统治。即要求改良,也就是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故B项为答案。

6.A本题考查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是其兴起的经济条件。

7.B.本题考查学生对康、梁维新思想的辨析能力。A项属于"中体西用"的思想,C、D两项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8.C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康梁维新思想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这明显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因此,在它指导下的戊戌变法运动不可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任务。

9.DA项强学会为政治团体;B、C两项不符合史实,张之洞属于顽固派,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10.DA、C两项不发生在湖南,B项中的《时务报》在上海举办;D项三事符合题干"湖南新事物"之含义,故D项为正确答案。

11.D.注意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日本学习西方官制,中国学习西方器物"的不同造成中日两国历史发展的不同。四项都与题干有关,而梁启超作为维新思想的宣传家,发表文章,从根本上必然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证明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12.C.保国会是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不是"革命"性质的团体。

13.BA、C、D都是变法的内容之一,只有B项"实行铁路国有政策"不符合。

14.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依题干史料分析可知: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发展。B、C、D三项没有准确反映题干的要求。

15.DA、B、C三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D项"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反映的是革命性。16.D①②③④⑤都符合主题干之意。

17.D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A、B两项。改良运动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因未改变社会制度,其作用是有限的,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到启蒙作用,影响深远。18.C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近代化的含义的理解。A项是当时的积极影响,B项是辛亥革命带来的影响,D项表述与本题不符合。

19.C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0.D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实际上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③④是失败的具体原因,①②是其经验教训。二、非选择题

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一中的关键信息是"国务会议"及"省、县、乡、村"等,这反映的是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图二中"大学堂"是指百日维新中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图三中的关建信息是"大政奉还"。第(1)题通过以上分析很容易解决;第(2)题注意关键词"共同背景",要结合19世纪时世界历史发展尤其是从资本主义发展与列强侵略这一世界背景分析。第(3)题注意题干限制词"维护民族独立方面"。答案:(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6分)(2)民族危机加深;工业文明的冲击。(6分)

(3)阿里改革: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延缓了西方列强的入侵。明治维新:废除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善。戊戌变法: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识:向先进国家学习,进行改革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改革不会一帆风顺。(12分)

扩展阅读: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总结与练习

高二历史选修1第二单元总结与练习

201*.2.12张宇欣

总结部分:《商鞅变法》的知识结构总结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背景秦国背景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

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指导思想法家理论

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

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以农求富的重农抑商、奖励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

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经济改革耕织展的阻力。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统一度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

量衡作用。内容严格什伍户籍制度,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

治。实行连加强集权的坐法普遍推政治改革行县制制定秦律有利于加强统治。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提高战斗力等爵制”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也扩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军事改革大了统治基础。废除“世卿世禄制加强思想控“燔诗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制的文化改书而明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革法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住。强行改革旧俗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推行一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特点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4、新法成了他逃亡的障碍,最终为变法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商鞅虽死,结果而秦卒行其法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成功的原因: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7、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势力的相对较弱;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8、商鞅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作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等)。局限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练习部分: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项最佳答案。)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瓦解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2.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爰金"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透过下图能获知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①手工铸造业发达②商业贸易繁荣③城市繁华④社会经济整体水平提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

5.《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6.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变法与春秋改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A.社会转型期不同B.富国强兵的目的不同C.战国侧重于政治改革D.产生的直接影响不同

7.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的实行,打击了()A.奴隶主贵族B.商人C.新兴地主D.农民

8.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对生产关系的变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促进了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B.使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模式C.小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来源D.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制

9.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①新兴地主阶级②自耕农阶级③奴隶主阶级④商人阶层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10."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这是商鞅变法中哪一条法令的规定()A.奖励军功B.废除"世卿世禄制"C.连坐法D."燔诗书而明法令"

11.下图是1975年出土于陕西西安市郊的秦杜虎符,上有铭文为"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兵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殴"。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秦国商鞅变法()

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112.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13.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主要是通过()A.兼并战争B.变法运动C.国家统一D.发展生产14.秦国强大后,在对外战争中首先打败的诸侯国是()A.韩国B.赵国C.魏国D.楚国

15.《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的作用B.春秋时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16.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17.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的是()A.废分封、行郡县B.移风易俗C.制定连坐法D.重农抑商

18.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秦法不败"。上述现象说明()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D.①②③④

19."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统一六国前的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秦人素来骠悍B.秦地与山东自然条件不同C.秦国士兵过于霸道D.变法使秦国军事强大20.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②统一度量衡③重农抑商④燔诗书而明法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

2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22、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23、下图所反映的现象,其历史作用是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B.使秦国成为七国实力最强大的国家C.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D.铁器从此得到广泛的应用24、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25、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

2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27、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废除“世卿世禄制”D、建立县制

28、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军功C、建立县制D、禁止弃农经商29、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①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②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③中央集权建立起来

④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

A、①②B、③④C、③D、④

30、《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3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3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3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34、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D、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35、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B、改革的方式C、改革的性质D、改革的结果36、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划37、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38、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9、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40、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其中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

41.文物是形象的历史。人们从商周的青铜器不仅看到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器皿、兵器和工具,而且了解到当时的冶炼技术、生产水平、文字、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种情况。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几幅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图一铁制农具图二奖励耕织图三商鞅铜方升

(1)从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6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你从图二、三中可以获得商鞅变法的什么信息?(4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进行经济改革。

(3)据图二中的牛耕图,一般史学家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给商鞅变法一个合理的评价。(8分)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6分)

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4分)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6分)

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学生若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梭伦在雅典实行改革,公元前4世纪,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可以说,这是东西方不同国度在几乎相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变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待遇不同。

(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

(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奖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四(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

(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为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怎样的改革思路?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梭伦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3分)思路:抑制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理国家。

成果: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之后,“秦无敌于天下”的原因。(3分)

原因: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增加了政府收入,发展了封建经济;废井田,“决裂阡陌”,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农业的积极性;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教民耕战”既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又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能无敌于天下。(3分)

(3)两次变法都涉及“法治”,两者内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样的影响?(4分)

内涵不同:梭伦立法,开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专制。

影响:梭伦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商鞅的“法治”,激化了国内矛盾。(4)

(4)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3分)

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

(5)上述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差异?(3分)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按军功大小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选举或任免官吏;官吏由国君任免。鼓励发展工商业;重农抑商。(3分)

(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产生了什么不同影响?(6分)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确保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动摇贵族专制统治,奠定雅典民主制度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秦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不利于工商业发展。(各3分)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新气象的识记、理解能力。该历史时期的新气象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领域,包括频繁的争霸战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是分不开的。

2.C解析:战国时期经过一百多年的变法,新的封建制度才逐渐确立下来。

3.A解析:战国时期能够铸造出"爰金"货币,这本身就直接反映出战国时期手工铸造业的发达。黄金货币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同时它相对于物物交换和一般货币交换,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

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齐国进行的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而李悝、吴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

5.A解析: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

6.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春秋战国都是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故A项为相同点,改革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且都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故B、D两项都为相同点;战国改革侧重于政治,而春秋变法侧重于经济。

7.A解析:读懂材料是关键,结合战国时代特征,本材料实质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要求,打击的对象当然是奴隶主贵族了。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在生产关系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9.A解析:考查学生理解、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抓住商鞅变法代表谁的利益,该措施不会适应奴隶主阶级,也不会鼓励工商业发展、适应商人阶层的要求。

10.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法令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图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国军队调动凭借虎符由国君控制、发给。12.A解析:商鞅变法实行的最根本的条件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13.B解析:我国完成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是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汇成一股时代潮流,先后进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14.A解析:本题考查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根据史实可知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故选A项。15.D解析:"公作"指的是井田制下的奴隶集体劳动,"分地"指的是封建生产方式。

16.C解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由荀子的所见可知,"非幸也,数也"的意思为不是幸运的、偶然的,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17.A解析:通过建立郡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深层次的理解和辨析能力。题干的前半部分说明商鞅变法损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秦法不败"说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也说明变法者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好结果及自食其果。

19.D解析:秦国本是弱国,经商鞅变法后,加强军事方面的改革,增强了军事力量。20.D解析:①项内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项内容有利于发展经济,这两项内容对后世都有积极影响,而③项内容在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社会进步,④项内容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125:DAAAC2630:BDBAC3135:DABCC3640:BAAAA二、非选择题: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二历史选修1第九单元总结与练习》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1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