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8:08:50 | 移动端: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

我校在201*年1月,我校按照课题实验方案,对照实验计划,在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下面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课题研究的一些工作进行回顾。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课题研究意识

我校通过开题会以及业务学习等机会,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有效教学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的实验方案和研究计划,使全体教师增强了对课题研究工作的认识,提高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二.健全课题研究网络管理,加强领头示范作用

由于广泛宣传,我校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达成了共识。随着我校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进入了第二阶段。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任副组长,骨干教师任组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校长组织召开课题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课题实施阶段性计划,及时总结研究经验,领导小组成员还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使教师尽快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能力。两年来,我校在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的同时,采取多种渠道如网上查找、网上学习等方式,了解、学习、认识《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的现状和方法。此外,抓好一支课题研究骨干队伍,做好课题领头示范工作成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我校首先从青年骨干教师抓起,着力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并对全校的教学课题研究工作发挥示范作用。三、认识的推进与实践的创新

1、关于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

深入解读教材有效的教学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关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只有“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才有了源头活水。

切实把握学生解读教材固然重要,但解读学生同样也不容忽视。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是有效的课前准备必须完成的前提。把握学生主要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认知风格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出以“日记”“师生对话”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明确树立目标有效的课前准备还包括树立良好的目标意识,教师在课前备课过程中有无明确的目标意识是有效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只有从观念、态度上慎重对待教学目标的制订,才能做到教学前心中有谱。此外,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不同方面,只有教师对每节课的目标有了自己独特的把握与准确的理解,才能不断引导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

细化作业设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作业训练的简单化与随意性。为此,我们提出教师要设计精品作业。加强集体备课,备课时采用个人分单元负责制,在一个学期开学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及自己的强项,上报自己主备的单元或章节,这一部分的教案由这位教师先写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在组内先说课,分析自己的备课思路,讲明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再由全组共同探讨,使教案渐趋完善。然后,在统一基本思路的情况下,全组教师均以此教案为蓝本,进行教学活动,并及时进行教学后的反馈交流,对此教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此外,为了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我们还要求每节课教师提前进入教室,让学生提前进行心理调节,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对课堂知识的探求中。我们还实行“不许不备课就上课”等硬性规定,通过实实在在的措施保证了有效的课前准备的成功。四、及时总结,全面推进,深化课题研究工作

两年来,我校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课题研究任务,制定了课题实验方案、课题实验计划、召开了课题开题会,全体实验教师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了初有成效的实践工作,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反思成败,使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高的研究工作落到了实处,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学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正以百倍的信心,力争把我校的课堂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做好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学年莒溪中小课题实验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201*-1

201*---201*

扩展阅读:第二阶段课题研究总结报告(13)

济宁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梁山现代高级中学课题组201*年12月10日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中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第二阶段)

一、课题的提出

1、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而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实施,突破了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巨大调整,反映出了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体现了教育功能的转变和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其设计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需要,突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此,高中数学学科教学必须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和思想,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重视和突出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这样才能有利于用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做到这一点,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与之息息相关,值得研究。

2、“师问”教学的缺失和“人本发展需要”的巨大反差的警醒

目前中小学仍然沿袭和采用传统的“教师出问题,学生找方法求答案”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注意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是,“师问”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浅层的表象层面,就事论事,缺乏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主动性等诸多思维过程的科学性特征。这样的教学,实质上是束缚了学生思维科学的发展,教师给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内容、方式罩在里面,使其无法“自主行动”。学生即使能找到教师说给“问题”的答案,其过程也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进而大幅度地提升其思维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从另一层面上看也阻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长期带着教师给的问题进行学习的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思维品质,因而在在人的发展中常常由于缺乏思维的创新而缺失人本发展的全面性。

“科学思维”是人类创新和适应多变环境的重要的内在基础,是实现创造发明等一系列活动的非智力保证。一个科学发明成果的取得都蕴藏着研究者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综合。而“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科学思维品质”的表现,因此失去了“科学的思维品质”来支撑,何以能实现科学发明创造?目前,我们传统教育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化教育及其背景下科学思维品质的培育。因而,学生又怎么会能发展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呢?又如何去适应多变的生活和社会环境呢?所以,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研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途径,要将科学思维品质的培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整合起来,要在科学思维品质的培育过程中彰显人文文化,要通过人文化的教育和教学来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

3、所要探讨的问题(1)、探求如何指导使学生理解“科学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提升的关系,并使之自觉地进行“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训练;

(2)、探求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的有效策略和方法;(3)、探求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从人文观层面入手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课题界定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其基本过程是分析和综合。

品质:是行为、作风上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科学思维品质:就是指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能正确选用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进行思维,以及在思维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问题解决具有积极性意义的品质特征。也就是思维方式的科学化、思维过程的科学化、以及思维过程的人文化。

培养:为实现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形成和发展,而进行的环境设计以及环境设计中师生互动的策略等。

课题的总体概述:根据现在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通过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和师生的互动等策略,实现学生思维品质得以科学地发展。

2、研究意义(价值)

首先是理论价值

⑴有助于明晰“科学思维品质”的内涵、特征及其与“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⑵有助于丰富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和方法理论

⑶有助于明晰“科学思维品质培养和人文精神培育”的必要性、依存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其次是实践意义

通过开展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研究,可以改变学生原来那种被动的、偏重于记忆、理解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而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科学地探求,在探求中掌握探究方法,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思想意识和学习方法;

第三,通过建立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研究,利于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培育和人文精神发展的双赢。

三、课题假设和研究目标

1、课题假设

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有效途径,构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和科学思维品质培育的策略和方法。

假设之一:激发兴趣和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

假设之二: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和针对性的相关练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品质,并提高思维能力。

假设之三: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取得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和“人文精神发展”的双赢就学习教材能力而言,是形成其主动探究、积极思维的能力,是在调动人性中的积极因素,培养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共同进取的意识过程。这种过程的坚持实施,会使得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2、研究目标

建构与高中数学“基础理论课”、“复习课”、“习题课”、“研究性学习”教学相适应的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有效策略。通过研究,使广大教师积极地将新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不停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促使其专业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认为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积极主动的建构,从而获得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并赋予其意义。按照建构理论的观点,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并且教师的关注点应该是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单纯地以知识多少衡量学生的成就,更多的是“质的评价”。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潜能和个性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并且认为人的各个方面只有得以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理论揭示了学生在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学习中有一定的潜力,为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认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和综合,科学思维可以分为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三种基本形式,而科学创造性思维是在科学抽象思维、科学形象思维和科学直觉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层次综合能力,是科学思维结果具有新奇性、独创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科学思维活动。科学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灵活性品质、批判性品质、敏捷性品质和独创性品质等。

五、实验内容及基本操作方法

1.数学学习中科学思维品质的调查和研究

研究内容:数学学习中科学思维品质的基本内容,可行性和可控程度。

研究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归纳科学思维品质的具体条目,并且分析这些品质在数学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

2.促进科学思维品质形成及发展的课堂环境(数学思维材料准备及调控)

研究内容:寻求更为合适的课堂模式,改进教材及应用,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研究要求:对设计出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论证和对比,逐步分析、逐步完善环境设计;对材料的设计选用从现实性、丰富性、挑战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去研究。

3.科学生和问题生思维品质的差对比调查及研究

研究内容:调查科学学生、学习有问题的学生的思维主体特征,进行比对发现差异,分析差异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研究要求:跟踪调查两类学生,总结、提炼两类学生的行为特征、心理特征,进而分析照成思维品质差异的根本原因。应用较多的个案,分析内外因素变化中两类学生思维品质的变化。

六、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1、实验对象:高一一班、高二一班、高三年级五班对比对象:高一四班、高二三班、高三年级九班2、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具体实施中结合文献研究法以提供理论支持、结合实验法便于比对验证研究的成效性、结合调查及个案研究法获得真实有效的第一手材料等。其设计如下:

(1)学情调查:通过座谈、问卷、测试等方法了解和研究高中生思维品质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并研究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做相关性研究,获取有关数据。

(2)文献学习:加强现代化教育理论的学习,寻求解决课题相关问题的理论交点。(3)收集材料:收集并学习借鉴其他人研究的相关材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4)课堂实践:通过等组试验的办法验证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可行性、实效性。(5)反馈机制:通过建立积极的严格的反馈机制,及时地发现课题实施中的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完善方法,解决问题。

3、变量的选取

(1)自变量:教学策略

(2)因变量:以思维品质中较为突出的及较易控制方面作为因变量

(3)无关变量:教学内容、教师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时间、学生基础、教学条件、家庭及社区环境。

4、无关变量的控制

在实验班和对本班中,教学内容相同;由同一名教师担任两个班级的课程;教学态度同等对待;两个班级的课时安排相同;根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男女生比例同等随机分班;教学条件相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因而家庭及其社区环境基本一致。

七、阶段性总结

经过一年师生的努力,加之实验开始时制定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课题组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要求,我们感到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教师理论水平提高,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在实践和研究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

论,钻研教材,互相交流经验,积极探索课件的制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理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树立起了正确的教育观和参研意识,课改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课题组教师基本达到“五会”:会学自觉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经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会上能主动争取并上出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课、参赛课;会评能积极评议各级研讨课、观摩课;会谈能发表有一定水平的见解,交流体会;会写能写出有一定价值和水平的文章。课题组成员有2篇论文省、市、县、校获奖,有关3篇论文在各级种类报刊杂志发表。

数学学科组以课题组为龙头,带动一大批青年教师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协助课题组的研究和工作,并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到实验班级听示范课,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他们围绕课题研究,09年举行面向全校的公开教学活动。齐德华‘高桂秋、黄秋香、刘晔华、韩玉贞等老师的课个性鲜明,教学方式多样,受到了领导、同行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2、为学生发展明确方向,加强了教师对教学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白了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也懂得了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新人,养成科学的思维品质,认真踏实地学习是获取广博知识的必由之路。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才能在此基础上走创新开拓之路。学生们在全体老师正确引导,悉心培养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培养了健全的人格:①、自尊自信,即尊重自己,相信自己,不自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②、自我调控,即有较强的自控力,做事有条理,讲效率,学习有目标、有计划,注意心理调节。③、独立自主,即有主见,不盲从,动脑思考问题,能根据情况作出决定,虚心听取同学的意见。④、自觉自理,即遵守规章制度,学习上能自理,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一年的研究实践中,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我校实验班的教学质量在全校一直处于中上游位置。在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学生们正确定位自己,展示个性才能。

3、更新了教育观念,为教师成长搭建舞台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实施研究前,由孙抗修主任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开题培训,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集中学习有关思维品质培养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在课题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教学科研能力。

4、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也培养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科学思维品质。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科学的思维习惯将受益无穷,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课题组的高桂秋老师在校优质课评比中以《基本不等式》一课的教学勇夺一等奖。本节课是从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入手,着重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采用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事件、事物作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浅显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通过合作与探究改变学生不善于探索、合作的学习习惯。从便于学生动手出发,让不同能力的学生相互带动、启发,使任务的完成成为可能,并在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中,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究钻研精神。

5、初步构造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模式和课堂教学模式。

(1)、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的模式:初步构建出不同课型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概念课、规律课、问题课。

概念课:设境探究展示概括变式巩固。规律课:设境猜想推证归纳反思运用。问题课:问题导向探索总结发散讨论。

(2)、经过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地摸索、总结、提炼,再回到实践中加以验证,在各学科初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模式,并仍在不断地完善,以求形成一个较稳定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6、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动脑动手能力得到一定发展。(1)、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创新学习效果较显著。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对学校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①、认为思维品质培养对发展思维很有作用的有291人,占58.2%,有作用的138人,占27.6%;两者共占83.8%。

②、通过科学思维品质培养,成绩明显提高的112人,占22.4%,有进步的232人,占46.4%。两者共占68.8%。

③、在开展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为353人,占70.6%。

④、在科学思维品质培养中,认为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的325人,占75%⑤、开展科学思维品质培养学习后,学生课后作业时间在半小时内完成的144人,占28.8%,40分钟左右完成的238人,占47.6%。两项人数占总人数的76.4%。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对学生科学思维品质培养的学习是有效的。(2)、丰富的活动使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得到良好发展。7、教师参研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成果意识明显增强。

(1)、教师参加各级赛课活动,获省级一等奖1人,市级一等奖1人,区级奖24人。(2)、教师撰写论文,教案参赛,获市级奖6人次,区级奖5人次,校级奖18人次。

八、本年度课题研究后的反思:

本年度课题的研究虽然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为了更好地将其深入开展和完善,进一步研究探索课改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课改实验工作全面、深入地开展。我们也进行了即时的反思。

1、本课题组老师全是满工作量,平时比较繁忙,再加之能力有限,所以对课题的研究一定有不到之处,还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探讨完善。应邀请一些理论基础雄厚的教师来指导教师搞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少走弯路。2、学生性格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高有低,家庭环境也不同,如何培养好每个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还应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对症下药,争取寻求更好的方法.3、科学思维品质不是绝对不变的教条。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教材在变革,每年的教学要求也可能不同。所以我们仍然要与时俱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研究,培养学生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各种科学思维品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有效教学的实施与组织研究课题研究第二阶段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0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