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2:21:15 | 移动端: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

践活动个人工作总结

队员:胡支前

为了积极响应团中央和省团委的号召,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深入农村进行学习和实践,积极引导全院同学的“受锻炼、做奉献、长才干”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我院团委组织了201*年暑期“三下乡”包括基础党建、义务支教和民情调查三个内容的社会实践综合活动。

201*年7月11日,炎热的七月燃烧着青春的激情,如歌的岁月畅响着时代的旋律。7月11日上午天空弥漫着浓浓的热浪,然而它们却无法阻挡我们的青春步伐,我们满怀着好奇与期待,踌躇满志的背上早已准备好的行囊,带着火一样的青春干劲,前往普安县龙吟镇石古村石古小学的征程。

201*年7月11日晚,我们这支由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团委组建的由19名队员组成的201*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如期抵达了普安县龙吟镇石古村石古小学开展为期1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来到这里看着一张张求知的面孔,一幅幅尤新的印象,一份份不言而喻的感动、被永远的珍藏在我们的似水年华中。

龙吟镇,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地,属贵州省黔西南地区,属于贵州省贫困乡镇、在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贫力度及对“三农”问题的关注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龙吟镇经济水平有了

很大提高,然而,由于当地95%的人口都是少数民族,一些农民仍然是传统的耕作方式,所以总体上经济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来到这里我们认真听完当地学校领导老师的介绍后,面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和传统教学观念的情况下,我们马上就根据当地教学课程和自身特长,制度了所教课程和教学计划。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服务团人数有限,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计划工作顺利完成,我主动担任四五年级四个班的美术老师,一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总计190余名学生,累计40余课时。

语文课上,孩子们声母、韵母分不清,认识的字较少,然而,再面临一年级即将读二年级却连一个简单的声母韵母都不会分析的学生我开始着急了,于是我每天课余时间主动去找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我一次次,一遍遍耐心的纠正,终于使他们有较大的进步。渐渐的孩子们开始喜欢上语文了,我们也成为了朋友。下课了,孩子们围成一团,却都不出声,只是傻傻的笑着。美术课上,说实话,当时据我调查喜欢美术的孩子并不多,原因是他们觉得美术课单调、无趣、面临这一问题,对于我来说是一大难题,第一节课上了下来后,我开始改进我的美术教育方法,抓住孩子们喜欢的,感兴趣的,互动,室内室外的教学方法进行传授知识,我一次次,一遍遍耐心的讲解、分析、示范,终于使他们有较大的进步。渐渐的那些不喜欢美术的孩子们也喜欢上了美术,还记得,有很多的学生问:“胡老师,你明年还会再来上我们的美术课?”我知道,孩子们喜欢上了我的课。按原定计划,我要在走的最后一天献上一台我们

教师自己的文艺节目和我负责的美术组教学成果进行展出,每天我们都要排练到晚上将近9点左右,回来后、我每天都要给学生们批改50多人作业,虽然很辛苦,但每当看到同学们那一张张可爱好学的面孔,再苦也是值得的。

作为本次“三下乡”活动的主要摄影工作者,我不仅要努力把自己的课上好还要主动负责的把每次活动做好摄影工作,由于当地村民们居住分散,而且许多村民白天下地干活劳作,所以我们只能利用下午及晚上时间走进学生家中进行调查,有时候我们和党小组的成员们调查到晚上11:30左右才能回到宿舍。

7月24日,是我离开的日子,也是让我感动与不舍的日子!满怀激情的我们来到了这里,我却要先离开这支团队,在这十几天里的工作让我知道了许多也了解了许多,就在我就要离开的时候,学校提前给我们志愿者同志们颁发了此次活动的纪念品,同时刘主任给予了我工作的肯定,希望我下次还去他们学校搞活动,这让我心中充满了幸福!给了我极大地鼓舞,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再接再厉!此次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每位队员的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发挥了我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我们的辛苦也得到了一定的评价。队员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有的同学嗓子哑了,有的同学生病了还要继续上课….这些天里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时时触动着每个人的心。

我们一行,在这短暂的几天里有苦有乐,我们一起同甘共苦。

白天有时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或冒着倾盆大雨,晚上一起和蚊子、飞蛾作战,有的同学皮肤容易过敏为这些蚊子飞的“光顾”留下了美丽的痕迹,但是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和温馨的话语,带着领导和老师的嘱咐和支持,我们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就如同亲弟姐妹一样。

对于我这样一个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来说、是热血沸腾、是激动、是一次尽全力做好工作、是一种责任。大学生活是人一生中最宝贵、最难忘的财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也越发感受到它的弥足珍贵。对我而言,大学生活已走过两年有余,所有的辉煌都已成为过去,接下来的路依然很远很长,未完成的挑战永远在前方等待着我。泰戈尔说,只管一路走过去,一路的鲜花自会开放的,是永远不变的信念,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对我的洗礼和影响,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们诚恳的等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花香满径、布满阳光。

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的社会,用汗水和劳动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我们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择。

七月,我们撒播希望,七月,我们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曙光,给我们生命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十六天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我们经历了,走过了,收获了,这短短的时间将成为我心底最美好的回忆!

细华5路17号太平洋大9号徐小姐

扩展阅读: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201*年度“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总结

小学时代,我们就接受教育“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学时期,我们开始了解,武昌起义点燃星星之火,辛亥革命得以燎原。时至今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暨中国共产党成立几十周年之际,作为有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学习党情党史;作为上进好学的学生党员,我们有义务为党和祖国献上祝福;作为首义之城的一员,我们更有优越的条件与热情去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201*年6月30日,以“集众民万千祝福,庆建党九十周年”和“弘扬辛亥革命振兴中华民族”为并列主题,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在武昌首义广场正式启动。

学院本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动起了学院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兵分两路。其中,由学院分党委黄书记领队的“三下乡”师生代表队驻留武汉,以“弘扬辛亥革命振兴中华民族”为主题开展活动;其余同学返回家乡邀请家乡的党员同志共同参与,一起完成“集众民万千祝福,庆建党九十周年”的部分。此外,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与全国政协纪念辛亥革命专题网站-----《辛亥革命网》取得合作关系,以现实交叉虚拟网络的形式进行开展。

全院千名师生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参与到本次“三下乡”活动,怀着火红的激情,分散到全国各地,染红华夏。一百年前,同样的情形,辛亥革命风风火火的开展开来;一百年后,为了弘扬辛亥革命精神,我们开始了另一场“革命”,和先烈们一样,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集众民万千祝福,庆建党九十周年

2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庆典。作为“三下乡”的子活动,我们“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武昌区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毛主席曾经授课的教室重温了入党誓词。与此同时,学院各学生党支部组织观看了红色电影,学习党情党史。由于条件限制,当天的观影活动只能在没有空调与风扇的文科楼梯形教室进行,为了电影效果,教室门与窗帘都关上了。炎炎夏日,整个教室就像一个大蒸笼,同学们无不汗流浃背,却都坚持到电影放映完毕。当然,作为对党的致敬与祝福,这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内容。学期结束后,我们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开始走上街头,在武汉市内开始了收集群众签名与合照的工作。武汉的夏天,每一天都是烈日当头,可我们的队员却坚持前往武汉的各个角落开展活动,每一天回到学校都是汗流浃背。记得有一天拖着汗湿疲惫的身体返回学校,学校却停水了,第二天我们还得出发。条件如此艰苦,我们默默地坚持着。因为我们知道,与此同时,在祖国的各个城市,我们的战友都开始行动了,他们联系到身边的党员纷纷走上街头或是当地的革命遗址收集群众们的祝福。

都说太阳是红的,我们的队服更红,却都没我们的心红。因为有了一片红色的心,这个夏天,祖国,你是红色的。

弘扬辛亥革命振兴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网(湖北)是全国政协纪念辛亥革命专题网站,是全球最权威的以辛亥革命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性网站。如果能够和该网站取得合作,对于我们的活动开展效果无疑是最大的支持与保障。为了得到该网站的信任与认可,我们电话联系后登门拜访了该网站编辑处,第一次的接洽,该网站并没有对我们的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们无功而返。然后我们并没有放弃,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多次拜访,终于打动负责人,同意与我们合作。这也决定了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以现实交叉虚拟的形式进行开展。

借助网站的平台,我院发动全体学生开展了在线辛亥革命知识竞赛活动,以竞赛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学习辛亥革命知识。

武汉是首义之城,革命遗址自然不少。但武汉共有多少处革命遗址呢?这些遗址都在何处?现存状况如何?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实践团队重访革命旧址,前往武汉市武昌区和汉口区各个角落,对有文献记载的大部分革命遗址进行了参观与调查,并拟写了一份《武汉市红色遗址现状调查报告》。在各个景点,我们都要求游客团队与我们合照,因为有着共同的革命情怀,湖北红十字协会更是与我院达成友好合作关系,相信这意外的收获会更好地促进我校日后志愿工作的开展。

重走红色路线前,我们在网上搜索各个革命遗址,然而我们发现有的遗址在网上寻找实在很困难。考虑到我校各学生党支部日后开展活动的需要,我们实践团队制作了一份以我校为起点、以各个革命遗址为终点的路线图,并附上对各遗址的简单介绍,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对党情党史的学习有所帮助。

同时,为了更好地向社会宣传辛亥革命知识与精神,我们“三下乡”暑期实践团队专门设立了宣讲组,其职能便是在每个没有导游的革命遗址处对游客进行遗址及其背后故事的说明,细致的讲解得到游客们的赞赏。

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当时会是怎样的情形,先烈们又是怎样的生活。通过辛亥革命网的介绍,我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对辛亥革命后裔熊辉先生和张德庚先生进行了家访。其中,84高龄的熊辉老先生之父乃人称武昌起义“熊一枪”的首义元勋熊秉坤;而前湖北省人大代表张德庚先生的祖父也是名满荆楚的辛亥志士张肖鹄。因为是家访,去的队员人数不能太多,虽然前些天重走革命路线,大家脚底都已磨出泡,大家还是踊跃报名去探访革命后裔。去之前,大家还担心气氛可能会很紧张。大家忐忑不安地拎着礼物到后裔家里,没想到,张德庚先生和熊老先生都十分平易近人,不但倒好茶水,还跟老朋友一样与队员们聊天,他们分别向队员们介绍了张肖鹄和熊秉坤的往事以及自己对辛亥革命精神的看法。临走之前,两位先生还为我们在衣服上题字,留予我们纪念。

逝者如斯夫,时间过得很快。就这样我们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就这样结束了,虽然大家皮肤都晒黑不少,脚底也磨出了水泡,但我们的内心是满足的。不单因为全院学生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出力,也不仅仅因我们为学校学生党员活动开展做出的小小贡献,而在于我们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红色热潮中,为辛亥革命百年和建党九十周年纪念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有志者,事竟成。”在全体队员的努力下,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实践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三下乡”活动受到了各大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人民网、湖北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红网、全国政协辛亥革命网、黄冈门户鄂东网、中国大学生网等主流新闻媒体对我们的活动都作了宣传报道,还有凤凰、搜狐、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中心、重庆门户华龙网、南京门户龙虎网、湖南大学生网、翰林教育网等新闻网站纷纷转载。其中,辛亥革命网全程跟踪报道,湖北新闻网、中红网分别给予了二次报道。

7月6号,人民网湖北频道以“武汉纺大暑期社会实践弘扬辛亥精神”为题给予了报道。凤凰网、搜狐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新闻中心等转载了报道:

7月8号,中新网湖北分社以“武汉纺大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红色之旅’”为题给予了报道:

7月9号,中国红色旅游网给予了报道:

7月14号,中国青年网给予了报道,中国网转载了报道:

7月14号,中国青年网给予了报道,中国网转载了报道:

7月24号,黄冈门户鄂东网给予了报道:

7月25号,中新网湖北分社再次给予了报道:

7月25号,中国红色旅游网给予二次报道:

此外,辛亥革命专题纪念网站全国政协辛亥革命网发表四篇新闻,全程跟踪报道了我们的活动。

最终,共有包括人民网、中新网、中青网、中国网、凤凰、搜狐等知名新闻门户在内的20家新闻网站发布或转载了共计25篇新闻,新闻发布量居各学院之首,很好地宣传了辛亥革命精神,弘扬了革命先辈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了预期目标。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束了,但全面学习党情党史,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我们也希望,借辛亥革命百年和建党九十周年纪念的契机和“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更多的华人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振兴中华民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1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