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3:46:05 | 移动端: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务

的和

学思

科想

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育五,各种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点作为了解。第2节

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

况29

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

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

和思想:

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

结合;

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

种途径。

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

而弗达”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

父”

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

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

心。

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

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

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

心说。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

育学

。过程》一书。教育

述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

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

需要)

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要》的内容。3031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系统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

等高等

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第3节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

和普遍性

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

系: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

速度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制

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

教育

结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

方法等的变革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重要途径(三)教育能够生产新的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

作用

(一)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二)教(三)教育能够整理文化(四)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和融合1、生理前提2、发展过程和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其(巨大作用)(三)学校教育在人的福禄贝尔、裴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

能出发

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

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马克育能偶选择文化

(五)教育能够促进文化

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

系: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

导权

(二)政治制约着受教育

(三)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一)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

政治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

治民主

(三)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量,促进政治制度的

展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

系: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

(一)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发

生影响

(二)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

(六)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

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二)科学技术影响学生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四)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式、教育

手段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

进作用

(一)教育为科学技术的

发展培养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二)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技术(三)教育能够加速科学

与技术的转化(四)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

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内发论(孟子)外铄论(洛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

其作

(一)遗传提供物

质前

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

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评价和激励功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1、国家教育目的2、培养目标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4、教学目标(预期教

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物101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

2、个人本位论(卢梭、

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五、我国教育目的(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基本观点: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

制约

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

动相结合

第二节素质教育素质与素质教育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

108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教

师与学

。生

业学习

的主体务素

养生;

3、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4、课程标5、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的文件,6、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四个方面。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

(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的学习质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教师与学生关系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的朋友关

系;

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一)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

动性

(二)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

和示范性

(三)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

和协作性

(四)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性和时间

连续性

(五)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六)教师劳动具有创造

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

养;

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

;中学课程课

程概述

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五经正义》中。二、课程类型139: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3、综

合课程

当代

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课程类

型主要有: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由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从课程

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区分由必修课程和选修

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概念。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程标2、准)和(教材)的方

式表现。

规范和质量要求。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理念157: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

策观;

中学教学(上)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

一途径。

中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

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优良的道德

品质。

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

第二节中学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量;决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处理二种关系)(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

向)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证统一(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育性,防止两

种倾向)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证统一规律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巩固知识和技

能应用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

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1、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2、根据教

学内容的需要,3、为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形象,4、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

经验,5、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6、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7、使其掌握课程内容原则:教师按照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25、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6、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7、因材施教原则: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

方法。

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式:复式教学。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

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

法)

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的本质,8、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9、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10、学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指11、

教师在

教学中密切12、

合实际,13、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来,14、指15、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16、达到有知能用。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指17、

教师以准确无误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同18、时

保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学的组织的科学性,19、并结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20、

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5、巩固性原则:指21、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22、并在掌握技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度,23、当需要

时能很快再现出来,24、

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决。6、循序渐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27、

点进行教学,28、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29、特点,30、

要照顾个别差异,31、

从实际出发,32、

有的放矢的进行教

学,33、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中学教学(下)中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教

学方法。

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种方法。读

书指导法

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通过观

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

方法。

中学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放教学;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

单位。

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别指导和现场教学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

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

有基本功

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

外辅导

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德育德

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2、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3、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4、

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5、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

统活动。

6、德育的功能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

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

功能;享用功能。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德育目标和内容说服教育法榜样教育法道德叙事法交往实践法道德讨论法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

7、班主任角色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

风)

第三节班级管理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1*年6月29日修订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

或七岁。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德

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

践性。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

渐进性

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知行统一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爱和

民主原则

7、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

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

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

的引领者

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8、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

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

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

1、教育教学能力2、班级管理能力3、道德反思能力4、精神关怀能力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和方

法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

定位

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包括

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二、班级组织的发育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

三、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问

答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

实施。

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

施行的

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

权。

范是201*年9月颁发的。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十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1*年3月22日颁布的。

扩展阅读:201*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第一节教育学定义: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逻辑层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与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孔子及其思想总结《论语》,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合;墨子认为获得知识理解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主要思想: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严格的视导和考试制度: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独立性态阶段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任务和思想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泛智教育;提出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捷性的原则。夸美纽斯被誉为“教育学之父”卢梭的《爱弥儿》开创了以研究个体生长发展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洛克的“白板说”及绅士教育赫尔巴特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科学形态的教育学。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四阶段说以及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三中心。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很多门类。斯宾塞的《教育论》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提出儿童中心,经验基础和行动为中心的现代三中心说。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社会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各学科相互渗透,逐渐深化,内容更加丰富。1956年,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

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重要途径第一节教育目的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目标3.教育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教育目的概念95:狭义的教育目的是三大类。1963年出版了《教和新的生产力国家对在学校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育过程》一书。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教育概述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别的关系,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第1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一2.政治制约着受教育权和受教育着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切有意识的增进人们的知识3.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培养人的具体要求。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内容二、教育目的的功能96:导向、调控、意识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评价和激励功能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1.教育能够培养和早就政治人三、教育目的的类型98: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才1、国家教育目的者进行的一种由目的,有计2.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2、培养目标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3.教育可以形成积极的舆论力3、课程目标(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教学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量,促进政治制度的发展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第三节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变化结果)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作用4、教学目标(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活动。1.宏观上,文化通过为教育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供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四、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及代表人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对教育发生影响物101教育的属性2.微观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1、无目的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1.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本身社会活动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2、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贝尔、裴2.社会属性: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斯泰罗齐):认为教育应丛人的本性本永恒性历史性阶段性相用能出发对独立性。1.教育能够保存和传递文化3、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教育的起源2.教育能偶选择文化孔德):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里起3.教育能够整理文化4、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源(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4.教育能够活化文化一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意识模仿)5.教育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的交五、我国教育目的劳动起源(教育的社会起源流、吸收和融合(一)理论基础104:马克思主义关于论,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起源首6.教育能够创造和更新文化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它的基本思想是:先是劳动;其次,起源于人的第四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系旧式的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第2节学校教育制度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结构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制度,简称学制2.科学技术影响学生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我国学校教育体制发展概况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目的、教产劳动相结合。29育内容基本观点:1902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现4.科学技术影响教学组织形1、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代学制“壬寅学制”;1985年式、教育手段而言的《决定》和1993年的《纲二、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2、人的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要》的内容。3031用3、人的发展受社会分工的制约当前我国学校的主要类型与1.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4、人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系统数量足够、质量优秀、结构合5、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类型:幼儿初等中理的后备力量才能实现等高等2.教育能够生产和再生产科学6、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主要学校系统:普通教育技术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专门教育和成人教育3.教育能够加速科学与技术的第二节素质教育第3节义务教育转化素质与素质教育义务教育的特征:强制性和普4.教育能够姜科学技术转化成基础素质包括身体和生理素质、心理遍性现实生产力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108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义务教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要义: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第一面向全体学生;第二让学生德智体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及其作用美全面发展;第三让学生主动发展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一、人的发展的动力观67素质教育的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发论(孟子)外铄论(洛内容的基础性;空间的开放性;目标的第一节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克)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全面性;价值的多元化。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教师与学生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其作用教师(本章内容涉及案例分析中的基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一)遗传提供物质前提本理论素材:如教师职业素养;良好师2.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1、生理前提2、发展过程和成生关系的建立等内容)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3.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3、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一.教师职业角色115:传道者、授业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巨研究者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的变大作用)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18革(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1.教师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起(主导作用)2.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四)个体主管能动性在人的3.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要手段发展中起(动力作用)4.教师劳动的时空范围具有空间广延2.教育是科学知识在生产的第四章教育目的性和时间连续性5.教师劳动过程及效果具有周期础和优良的道德品质来,并能熟练的运用于问题解性和后延性。4、发展学生的体力和个性。决6.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第二节中学教学过程6)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按照科三、教师的职业素养120:政治一、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学知识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思想素养;教育思想素养;169:最基本的是(教师)、(学认知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职业道德素养(对待教育事业: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学,使学生逐步的、系统的掌忠于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段)四个方面。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学生;对待同事:团结协作;对二、中学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此基础上促进发展待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业(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7)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学务素养)动性辨证统一规律(教师主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学生导:由其职责决定;决定学生行教学;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学习的主的学习质量;决定学生学习的特点,又要照顾个别差异;从体;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教师与学生关系教学中应防止两种倾向,正确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师生关系具体表现为133:尊重处理二种关系)的发展。与被尊重的人际关系;爱与被爱(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辨中学教学(下)的朋友关系;证统一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中学教学方法服务与被服务的工作关系;指导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是掌握讲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与被指导的教育关系;知识的必要条件;强调统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坚守课程内中学课程但不排斥差异;掌握知识道发容的方法。它是中小学各科教课程概述展智力的条件;防止两种倾学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具体课程概念。课程最早出现在唐朝向)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五经正义》中。(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辨谈话法:是教师在学生已有知二、课程类型139:证统一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育性;知识与思想品德相互联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2、经验课程(活动课程)系、辨证统一;教学中坚持教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3、综合课程育性,防止两种倾向)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当代学校的课程倾向于由各(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辨教学方法。种课程类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证统一规律讨论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统一体。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课程类型主要有:引起学习动机感知课程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1.从课程类型固有的属性区分有内容理解课程内容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的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种方法。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识和技能对学生掌握课读书指导法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程内容情况的检查和评定演示法: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3、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第三节中学教学原则展示各种实物,教具,音像资区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1教学原则及运用料或作示范实验,以指导学生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1)直观性原则:教师在教学通过观察,获取关于事物的感区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性认识,说明、印证和巩固可校本课程学生提供有关的事实、实物和通所讲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节中学课程设计形象,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课程设计的概念。和直接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1.课程设计以(课程计划)、(课识、形成新概念、发展智力和对实际事务进行观察,研究,程标准)和(教材)的方式表现。思想品德等奠定基础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2.课程计划的结构包括:规定教2)启发性原则:教师在教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学科目;规定学科的设置顺序;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规定各门学科的教学时数;规定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操作以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掌握课程内容的本质,增强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3.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领性的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学生善于积极主动的思考,学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会独立的获取知识和运用知操作,以获得与验证知识的一第三节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识种教学方法。程改革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实习作业法:教师根据课程标课程改革的理念157:教师在教学中密切结合实际,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理念;科学讲清理论并引导学生把读书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回归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统一起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缔造取向的来,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教学方法。课程实践观;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论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中学教学组织形式观;问题,达到有知能用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中学教学(上)4)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中学教学的意义和任务指教师以准确无误的基础知个别教学。教学的概念:教学是以教材为中识和基本技能武装学生时保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证所举实例、所用方法以及教革:小队教学;特朗普制;开动。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学的组织的科学性,并结合课放教学;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程内容的学习有计划的对学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个途径。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班级授课制,特点:以“班”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教育,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人员组成的单位;以课中学教学的任务:5)巩固性原则:指教学中教时为教学的时间单位;以课程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师应使用学生牢固的掌握所表为学生活动的基本周期;以识和基本技能学的基础知识,并在掌握技“课”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能、技巧方面达到熟练的程类型:单一课,综合课。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世界观的基度,当需要时能很快再现出我国中学的教学辅助形式:个

别指导和现场教学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中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教材:目标,重、难点,领会插图,钻研习题,备提问;备学生;备教法)上课(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的好,师生互动的好,教师有基本功)作业布置与批改(口头、书面、实践性作业)课外辅导学业评价(包括认知学习的评价、技能学习的评价和情感学习的评价)德育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鉴于大德育的思路我们把德育的定义表述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组织适合受教育者成长的价值环境,采用合适的内容和方法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等方面素质发展的系统活动。2.德育的功能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德育可以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经济思想,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的价值取向。德育通过对劳动者道德品质的培养,作用于经济发展。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德育具有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的特征: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德育原则(对每一原则的概念要理解)1.知行统一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爱和民主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德育方法(重在理解其含义及应用情境)说服教育法(基本方法)榜样教育法道德叙事法交往实践法道德讨论法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特点一.班主任角色1.班主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社会生活规范的训育者2.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展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3.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二.班主任工作的时代任务1.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帮助学生肃清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2.在促进学生一般能力充分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适当协调社会发展需求与脚掌教育意愿之间的关系三.班主任胜任力的时代要求1、教育教学能力2、班级管理能力3、道德反思能力4、精神关怀能力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班主任面临的四个方面任务1.创造性的设计班级建设目标2.合理为班级成员进行角色定位3.构建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4.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包括班级物质环境、人际交往环境、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第三节班级管理一、班级概念: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的学生组织起来,编织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二、班级组织的发育班级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它需要在不断的矛盾运动、分化整合中渐进成长。班级组织的发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孤立探索阶段群体分化阶段组织整合阶段三、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第十一章教育法规知识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9月1日实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立法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教育法的基本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教育的性质、方针、基本原则,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教育投入、法律责任及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内容。义务教育制度的具体内容:1.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2.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3.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于1994年1月1日施行的

教师法的立法依据有三个方面:宪法依据、客观依据、政策依据。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学生管理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4月12日通过,201*年6月29日修订的。义务教育的对象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入学年龄是六或七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201*年9月颁发的。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201*年3月22日颁布的。进入20实际70年代,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呈现六中趋势:强调学科内容强调学习者经验,强调目标强调过程本身价值,强调教材单因素教师学生环境教材整合,强调显性课程显隐性课程并重,强调实际课程实际与空无课程并重,强呵调学校课程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人的身心发展的统一性和互动性(首先是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保持高度协调性;其次是人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互相影响的)2.顺序性3.阶段性4.不平衡性(儿童大脑发展迅速时期:出生后第5-10个月,5-6岁之间,13-14岁之间)5.互补性6.稳定性和可变性7.个别差异性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自身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的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教育→少年期:13.14至15.16岁的年龄段,从童年到青年过渡的时期生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身体外形的变化2.内部机能的变化(脑和神经系统的真正成熟到20-25岁以后)3.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认真、情感及意志方面的发展(首先,进入少年期的学生,认知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在直觉方面: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有了很大提高。其次,进入少年期,学生的情感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的认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自己以及自己与自然、他人、社会等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人的意识的主要内容和最高形式,在个性行程中起着核心作用。(1.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2.自我体验能力的发展:是指自我意识中对自己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态度。表现出“成人感”、独立性、自尊感;“成人感”的产生是少年期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特征,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转折点,与之相伴的是心理上的独立性增强,它反映了少年期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情感的深化3.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三、社会性发展:1.性别角色认同与异性相吸2.与同伴的交往3.强烈的友谊感(重视青春期教育,丰富精神生活,鼓励独立判断、独立思考)→青年初期:16.17-19.20身体:形态、机能、神经系统、生殖机能心理: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进取性、闭锁性、社会性针对这一时期,教育者应该做到:1.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2.树立事业心、责任心,提高从事社会职业的素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识和能力3.正确处理友谊、爱情和婚姻)★教育目的的功能1.导向功能:对教育的社会性质、人的培养、课程的选择及建设、教师的教学方向2.调控功能:通过确定价值、标准、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3.评价功能: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凭借、对教育效果的评价4.激励功能: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德、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教育目的的类型: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目的的制定,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2.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去实现3.受教育者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活动的主题,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三)人们的教育理想★素质教育的任务: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1.把良好的课堂教学与系统有效的训练、活动和实践结合起来2.要把发展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3.要重视当代关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中寻找进行素质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4.要十分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对素质教育带来的深刻的影响5.倡导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良好师生关的建立1.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3.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中学教学的意义1.中学教学是一中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简捷有效的形式2.中学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当代教学的新观念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学生虽然是教育的对象,但却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任)2.从知识知识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授人以渔”)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机、兴趣,强调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等)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教学过程的概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认识过程说,认识和发展过程说,时间说,认识和实践说,多本质说,交往说★特殊交往说的意义1.以实然的方式把握教学的本质又兼顾了应然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涵盖了现实各种教学2.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的构建有重大意义3.将教学本质定位于“特殊交往”,对改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交往的有效性十分必要4.为我国当前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启示★教育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它是广大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正确的教学原则必然正确反映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客观依据,只有遵循教学规律制定教学原则,才能保证教学原则的科学性,才能有效的指导教学。★教学原则提出的其他依据而且学生的精神面貌也有很2.循序渐进原则(第一,要了1.教学实践的经验2.教育教学大的变化解学生道德发展现有的水平;母的3.现代科学理论1)极大地控制住了流失生2)第二,要掌握受教育者可能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采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较大发展状态,使德育要求和方法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提高3)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的选择在受教育者的“最近发方式的总称习成绩,而且增强了家长教育展区”内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1.孩子的信心4)可以培养一大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教学的目的任务2.中学课程的性批尖子生和特长生原则(第一,教育者应注意消质及特点3.中学生的身心特点4.★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除对学生的固有一项,客观公学校的设备条件5.教学的时限6.的中心环节。上课对于每位教正而又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学教师自身的条件(教学有法,但师来说,是其业务思想水平和生;第二,要引导学生自觉利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能力的集中反映;对学生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形★活动教学法:是广大教师为了来说,是掌握系统知识、发展成自我教育能力)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旧模式,重能力、提高思想水平的重要环4.爱和民主原则(第一,教师新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而进节。要热爱学生,尊重和信赖学生,行的一中有意义的尝试。它倡导上好一堂课的要求:1.教学目善于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在学科教学中,即学生的实践性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第二,注重德育过程的民主化,学习活动。学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得好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1.提出: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5.师生互动得好6.教师要有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掌握原则(第一,努力培养和形成学课程计划》,第一次将“活动”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良好的学生集体;第二,充分调整为“活动类课程”,从而确定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第了“活动课程”的正规地位。★中学作业布置的要求:1.三,要重视个别教育工作,把2.基本理念:1)以活动促发展2)布置作业应有明确的目的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以学习者为中心3)以学生兴趣、布置作业的内容应符合课程来)内在需求、个性差异为教学出发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要具有典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点4)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型性和启发性,兼顾基础知原则(第一,应注意教育影响式5)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识、技能和发展能力3.作业分互相衔接,有计划、有系统、式6)以重视直接经验、即时信量要始终,难易适度4.布置作分层次的进行;第二,要求学息、程序性知识学习为重点7)业要及时,一边学生及时掌握校内部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以实践性、亲历性、体验性为教知识,形成技能,防止遗忘响要一致;要谋求学校、家庭、学基本特征8)以人文教育为抓5.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社会三个方面的合作,形成立手9)以综合能力培养、非智力批改,一边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体化、网络化的德育工作模式)因素开发为核心,以学生整体素习情况★德育方法质发展为归宿★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1.1.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3.活动方式:1)社会参与和科技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基本方法;要求:注意沟通形式实践活动2)生活体验和实际实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的多样化,谈话要注重帮助学际操作活动3)问题活动和趣味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生理解各种道德规范的价值,活动社会注意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还要注意谈话语言的艺术。4.教学模式:1)主题设计2)活动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2.榜样教育法:要求植根于受准备3)实施活动4)成果呈现5)育教育者当下的生活;不能神话总结反思★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变榜样任务;运动榜样教育法时,5.意义:首先,有利用传统应试革: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注意适当地体现“德福一致”教学思想偏差的纠正;其次,有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的价值观念;正确对待偶像崇利于学科教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改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2.对外拜现象;教师和父母要注意身变;最后,有利用促进学生主体开放的扩大和深入使学校德教,成为青少年的好榜样发展,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育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3.工3.道德叙事法:叙事所具有的高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育德功能(首先是陶冶道德情★分层次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感,其次是促进道德价值的理有效途径育目标体系解与认同,再次是激发道德反1.概念:就是在承认学生有差异★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是一思,最后是引导道德行为);要的前提下,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求:第一,叙事前,有备而来;意识,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2.第二,叙事中,运用技巧;第教学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是有目的活动过程3.是受教三,叙事后,价值引导)教学进度,交换授课方式,创立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4.交往实践法:之所以采取这评估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程种方法,主要基于交往对人道提高整体素质,促进每个学生在★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德发展所具有的功能。要求: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第一,对同伴团体进行价值引佳的效果。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导;第二,激发同伴团体交往2.两方面:1.从学生厌学、失学现的基本要求和准则(是德育规的动态化;第三,帮助学生克象的存在,看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律的反映,是对德育实践经验服人际交往障碍;第四,协调必要性2.从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的概括和总结)交往冲突)生主动发展,看分层次教学的重★德育的基本原则:5.道德讨论法:要求:第一,要性1.知行统一原则(言行一致、教师要搜集或设计出的某一道3.实践:1)实行分层次教学,变知行统一、理论联系实际,是德情境,必须与学生生活紧密统一的教学内容为不同层次的教我国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联系,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学内容2)实行A、B分流,变固(第一,要对学生晓之以理,第二,教师除了要提供道德情定的班级授课形式为学生自由流导之以行;第二,要教育和引境之外,还应设计出恰当的问动的学习体制3)与分层次教学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严格要题和恰当的标准;第三,小组同步实施的保证措施求自己,增强这方面的自我修的编制要科学,将不同道德认4.实施分层次教学以来,学生的养;第三,教育者更要以身作知水平或阶段的学生放在一起学习、思想不但有了明显的进步,则,做好示范引导)★班级文化环境

班级文化表现为三种状态:最为显性的班级环境布置,最为隐性的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处于中间状态的班级制度与规范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精心创建班级物质环境2.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3.培育健康的班级舆论和班风(其一,要关注班级核心价值观念建设;其二,要重视班级管理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实施;其三,要关注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其四,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00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