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7 20:50:26 | 移动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这是本人根据人教版课本体系和知识框架,结合教学经历,对八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本的知识,进行的整理和总结,以便学生记忆和理解的方便。希望能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成立1949.10.11、筹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内容:(通过-选举-决定-建立)①通过“共同纲领”

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主席③决定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④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标志:开国大典1949.10.1

3、意义

(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注意理解)

①对国家的影响: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②对人民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外(国际):

①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二、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时间、代表:1951、阿沛阿旺晋美

(2)意义:巩固了新中国政权,大陆统一,民族团结。2、抗美援朝

(1)必要性(原因):美国入侵朝鲜和对中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安全(2)时间:1950.101953.7

(3)司令员和军队:彭德怀和中国人民志愿军(4)意义:

①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②志愿军战士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③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④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3、土地改革

(1)必要性(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2)时间:19501952底(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完成土改)(3)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4)意义(祥见课本13页)

①对地主和农民的影响:消灭地主,农民成为土地主人;②巩固人民政权

③推动了农村和农业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成功的探索

1、“一五计划”(19531957)(1)必要性及目的(背景、原因):

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2)基本任务:(一个重点,两个相应)

重点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轻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及商业,相应地培养人才;(3)成就

①工业方面:

A、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②交通运输业方面:武汉长建大桥、川藏、新藏、青藏公路(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工业化开始起步。2、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颁布:1954.9第一届全国人大

(2)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意义: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反映人民利益。3、三大改造19531956底对象农业背景(必要性)农民缺乏工具、资金、牲畜,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机械化工具,影响生产发展和工业化的需要。形式(途径)意义问题B、形成东北工业基地、加强了沿海工业基地、在华北和西北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参加农业生三大改造的完成,产合作社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要求过急,工作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粗,改变过快标志着我国初步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备注参加手工业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合作社制度。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4、中共八大1956

(1)内容:①主要矛盾②主要任务(要知道具体内容)(2)意义:良好开端(详见课本27页)

二、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运动1958年开始评价:(1)积极: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的美好愿望

(2)消极: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严重失误,那时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2、“文革”19661976(1)原因

①毛泽东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②反革命集团利用了毛的错误

(2)两个反革命集团:江青反革命集团和林彪反革命集团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第三单元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重要会议(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会议和谈话时间内容意义邓论的形成1、思想:彻底否定,重新确(一个转折,两个开始)开始酝酿立;1、建国以来的2、政治:停止,伟大转折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2、完成拨乱反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放决策;正,是改革开放3、组织:实际上形成的开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3、中国历史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二大1982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明确提出建设有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初步形成(系统概括)成熟并形成体系(进一步完善)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起来,走自己的路,建义的概念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19871、阐明社会主义初级解决了什么是社阶段理论会主义,怎样建2、提出党的党的基本设社会主义的基路线本问题3、提出三步走战略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2、特区姓社不姓资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4、发展才是硬道理高度评价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南方谈话1992十四大1992十五大二、改革开放1、改革

1997(1)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改革(1985年开始,重点是国企改革)措施如下:

①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管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开放

(1)格局: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目的(也是意义):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民主建设的加强: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平反刘少奇案)

2、法制建设的加强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一、民族团结

1、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1)背景、原因:

①民族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分离②民族格局:大杂居、小聚居(2)提出:筹建新中国时

(3)含义:在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民族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的事务。我国建立了五个省级自治区。(要知道是哪五个)(4)意义:

①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发展:各民族共同发展(1)西藏:重要牧区

(2)内蒙古自治区:商品粮基地

(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二、祖国统一

1、港澳回归(香港-1997澳门-1999)(1)政策(构想):一国两制

①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

②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意义:洗雪百年国耻,在祖国统一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海峡两岸的交往(阅读本节课课文了解即可)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一、国防建设

1、海军的建立(1949年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2、空军的建立(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

3、导弹部队的发展(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二、外交成就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②意义:国际影响深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2)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促进会议取得成功。①会议特征(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②会议主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3、70年代以来的外交成就成就:(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中美建交1979(3)中日建交1972(4)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201*(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

动)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增强。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一、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964原子弹、1964和1966导弹、1970人造地球卫星)

2、无人飞船和载人飞船(1999-无人飞船“神一”和201*-载人飞船“神五”)3、(籼型)高产杂交水稻:1973-袁隆平4、制定863计划(1986.3)

(1)背景: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发展高新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高科技领域(8个)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高技术二、教育的发展1、成就(表现)(1)基础教育发面

①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②到201*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③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已居发展中人口大国前列(2)、高等教育方面

①规模大、数量多、学科全、结构合理②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提高

③科学技术工作(学术工作)成绩显著2、原因

(1)国家重视教育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三、文化与体育的发展(表现和原因)(内容简单,无需总结,参看笔记和课本)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衣食住行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1表现(内容简单,无需总结,见课本112-113页)2、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二、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后进行对比)

1、就业制度的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自主择业、持证上岗、公开招聘等。2、社会保障制度向成熟迈进(措施或者表现)(三制度)(1)建立城市居民生活保障制度

(2)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3)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

扩展阅读:八年级下册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2、政协会召开的历史条件⑴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⑵国统区爱国主义运动空前高涨

⑶中共积极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

3、中共为什么召开新政协会议?

为争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为建立新中国进行重要的准备工作。4、时间:1949年9月21日30日5、政协会议的主要内容(决议)(贡献):

⑴政协会议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⑵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⑶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⑷采用公元纪年

⑸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⑹五星红旗为国旗

⑺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⑻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等为副主席。6、参加者:出席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无

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共662人。

7、性质:简称新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8、意义: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奠定

了基础。

9、《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人全国人民定宪法前还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大宪章。

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⑴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⑵地点:中南海

⑶内容:①国家领导人宣布

②会议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③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④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⑤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开国大典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

西藏和平解放

1、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追击盘踞在华南、

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很快就扫清了各地歼敌。

2、西藏和平解放的经过: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同时

中央人民政府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5月经过谈判,西藏和平解放。

3、时间:1951年5月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至此,除台湾和少数岛屿外,中国领土全

部获得解放。(人版: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5、西藏获得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第二课人民政权的巩固

整顿经济秩序

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经受了军事、政

治、外交、经济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特别是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对处理全国性、特别是大城市中的经济问题还缺乏经验,如何迅速止市场物价混乱,整顿经济秩序,进而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是一项既复杂艰难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2、措施:⑴采取果断的行政措施,严厉打击银元投机。

⑵在全国范围大规模调运基本生活、生产物资到城市,敞开供应,平抑物价。

⑶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调度和现金管理。

3、结果(成效):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

欣鼓舞。

4、意义: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5、影响:几个月后,迅速收到成效,社会秩序稳定,人民欢欣鼓舞。

事实证明,人民政权完全有能力在经济上管理好自己的国家。毛泽东称这一经济上的胜利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稳定经济秩序之后,为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向工业化目标奋进,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的原因: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武装干涉朝鲜,并公然

入侵台湾海峡,把战火延烧到中国的东北边境。在美国无视中国政府严正警告、国家面临外部侵略严重威胁的紧急情况下,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3、参加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4、抗美援朝的目的:保家卫国5、指挥者:彭德怀6、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

7、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在敌强我弱、导常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指战员为维护祖国

和民族的尊严,舍生忘死,慷慨奉献,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被人们誉为“最可爱的人”。8、精神及英雄人物:

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英雄人物:邱少云、黄继光等。

9、战争结果:从1951年7月起,到1953年7月,美军在战场上严

重受挫,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朝鲜战争结束。10、影响(意义):抗美援朝是巩固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又一胜利。

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也使新中国的国际声望得到空前提高,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土地改革

1、时间:1950年6月1952年底基本完成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主要内容: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度,实行农民的

土地所有。

4、土地改革的过程:1950年6月到1952年底,在两年多的时间内,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

5、意义:⑴(经济上)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度,极大

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⑵(政治上)依靠在土改中形成产有组织的阶级队伍,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旧乡村的改造,为以后在农村社会中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个五年计划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49年1956年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目的: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

⑵时间:1953年1957年底

⑶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

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

⑴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

⑵基本目的: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⑶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

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厚实的物质基础。

⑷时间:19531957

⑸巨大成就(结果):到1957年底,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巨大成就。钢铁、煤、电力、机器造、交通运输以及水利建设等各个方面捷报频传,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的向前迈进。

3、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具体事件:

⑴至1957年,全国钢年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⑵1953年7月,中国第一汽车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

⑶到1957年底前,川藏、新藏公路也都先后改建或建成,全线通车。

⑷1954年,南昌飞机厂造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新型喷气式飞机在沈阳试成功。⑸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三大改造”

1、时间:1953年

2、内容:“一化三改”,即社会主义工业化(简称“一化”)以及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三改”)

3、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的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度奠定经济基础。

4、历史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到社会

主义公有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评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总

体上看是成功的。但在改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偏差。这主要表现在1955年夏以后,对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了一些问题。但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完全正确的。

6、途径:

⑴农业:引导农业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将个体农

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⑵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⑶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就是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国家采取利用、

限、改造的政策,通过有步骤地和平赎买的办法,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使资本家私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定目的:为了适应向社会主义过渡新形势的需要,巩固人民民

主专政度,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2、时间:1954年9月

3、定者: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4、性质(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

5、主要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基本政治度和各项政策,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确定了下来。

6、历史意义: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

⑵宪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建设有了根本大法的保障。第四课“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⑴提出的背景

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历史先例和足够准备

②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③国内反“右派”斗争的展开,导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④战胜资本主义的“赶超”战略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以致脱离客观实际⑵推出的时间及内容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⑶结果:“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民“大炼钢铁”⑷评价: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

化落后状况、求富求强的强烈渴望,但由于过分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助长了浮夸蛮干的风气。

2、“大跃进”⑴时间:1958年

⑵核心内容:全民“大炼钢铁”⑶结果:生产造成严重破坏,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⑷特点:以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运动在全国范围内

展开,首先在农业上发动起来,而后扩展到工业领域。

人民公社

1、时间:1958年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1958年根据“工农商学兵相互结合、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原则,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转变为人民公社。

3、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

虽然刮“共产风”的时间较短,人民公社的管理体也几度调整,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经营方式和所有形态的探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4、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果:

大半人民公社超出了当时的生产和群众觉悟水平,搞平均主义实际上损害了群众利益,最终造成生产混乱,生产力下降。5、人民公社的特点:一大二公

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历史背景:从1959年起,特别是1960年夏以后,“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严重后果逐渐显露出来。

2、时间:1960年开始1965年初(1964年底)3、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4、国民经济调整的结果: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宣布:经济调整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一个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5、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自我批评(检查)第五课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铁人”王进喜

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十年(1956年1966年)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是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良好

开端。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十年:

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渴望繁荣富强的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意气风发地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众多先进代表。他们被誉为“共和国的脊梁”。3、石油大会战

1960年春,我国石油战线传来喜讯继发现大庆油田之

后,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在东北大地展开。石油会战的成功,打破了“中国贫油”的悲观论调,中国石油终于能够基本自给。4、王进喜的主要事迹

王进喜是为我国石油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庆人”的优秀

代表,是新中国工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5、王进喜主要事迹的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石油工人。6、王进喜的名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元勋”邓稼先

1、我国为什么研原子弹和氢弹?

1959年6月,为了增强国防实力,打破国际上的核垄断和

核讹诈,在苏联政府中止合作协议的情况下,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造原子弹。2、原子弹、氢弹的研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

弹。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3、两弹成功爆炸的意义

两弹成功的爆炸,表明我国已具备核防御力量,这不仅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4、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作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研和发展核武器在技术上的主要组织领导者之一,邓稼先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兢兢业业,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成功试和爆炸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委书记

1962年,焦裕禄受命出任县委书记。2、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委书记的背景

当时,河南省兰考县连续遭受干旱、风沙和内涝等自然灾害,粮食严重减产。3、焦裕禄大干一场的目的

为了治理自然灾害,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4、焦裕禄的主要事迹

他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摸清了全县灾害的实情,带领

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疏浚河道,改良盐碱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人们怎样称赞焦裕禄,为什么?

焦裕禄被誉为“县委书记的榜样”。他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处处为他人着想,为群众谋利益。他严于律己,鞠躬尽瘁,真正实践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第六课“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1、原因(背景):经过几年的调整,中国的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但毛泽东对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却越来越严重,认为党内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期盼依靠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防修”、“反修”,进而于1966年5月发动“文化大革命”。

2、时间、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标志

着“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3、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领导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给党和国家,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危害(影响):“文化大革命”给整个民族造成严重的灾难,严重

耽误了中国的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5、经过:⑴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五一六通知》,

标志着“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⑵进展:①这场由“中国文革小组”操纵的运动,很快又从党内

推向社会,破坏民主法治的社会动乱开始出现。②大中学校的学生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高喊“造反有理”的口号,“杀向社会”。最初是破“四旧”,随后发展为抄家、打人、砸物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③十月全国掀起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大批党政领导被当作“资产阶级路线代表人物”受到批判,机关工作普遍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的活动大多停顿。国家陷于空前的混乱之中。

“全面夺权,全面内战”

1、起点: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指挥下,上海市

的造反组织夺取了上海市的党政领导大权。

2、兴起:随后,夺权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形成所谓的“一月

革命”风爆。

3、扩大:夺权活动一经引发,便很快发展成“打倒一切”的全面

内乱。

4、“二月逆流”:1967年2月中旬,在周恩来主持的怀仁堂碰头会

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拍案而起,同江青、陈伯达、康生、张春桥等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些老同志的抗争,被江青等人诬为“二月逆流”,受到严厉的批判。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条件

⑴“文化大革命”的长期延续,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广大干部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也与日俱增。⑵1971年林彪判逃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实践的失败。

⑶周恩来和邓小平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对各方面工作做全面调整。⑷1976年10月6日,中央政治局当机立断,一举粉碎“四人帮”2、九一三事件:林彪迫不急待地图谋提前“接班”,甚至还秘密策划

反革命武装政变。阴谋败露后,林彪乘飞机仓皇外逃,于1971年9月13日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

3、主观原因:“四人帮”的粉碎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

束。

4、四五运动

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人民群众万分悲痛。

清明节前夕,首都百万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献花圈,送挽联,朗诵诗词,沉痛悼念周恩来,愤怒声讨江青等人的滔天罪恶。天安门广场成为全国性抗议运动的中心。4月5日,群众的抗议运动遭到“四人帮”的镇压。尽管如此,这场全国性的运动,为后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

5、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当年清明节前后掀起了以“四五

运动”为代表的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强大运动。“四五运动”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6、周恩来、邓小平整顿为恢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正常局面,周

恩来和邓小平在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对各方面工作做全面调整。第七课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历史背景: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急切期盼着中国能迅

速拨乱反正,开创历史新新局面。但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领导却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导致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徘徊局面。

⑵邓小平与其它老革命家一起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始,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时间:1978年2月18日22日3、地点:北京

4、⑴1978年5月在胡耀邦(时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的组织领导

下,《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出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⑵⑴的意义:揭开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

5、内容:⑴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从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⑵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

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原则。

⑷会议还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6、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了序幕。

7、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会上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全面拨乱反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

集体领导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内完成了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使党和国家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2、中共十二大

⑴时间:1992年9月

⑵主要内容: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奋

斗纲领。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⑶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

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

3、中共十三大

⑴时间:1992年9月⑵内容:①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

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概括。

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种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⑶三步走的内容: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

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南方谈话

1、历史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

重大变化,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2、时间:1992年初

3、含义: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

市,发表重要谈话,统称“南方谈话”。

4、主要内容:⑴邓小平在视察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

不得。”发展才是硬道理。

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⑶特区姓社不姓资。

5、意义:(在谈话中,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

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共十五大

1、时间:1997年9月

2、邓小平理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理

论。

3、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作为指引全党全军的旗。

第八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后城市开始2、改革开始:⑴时间:1978年底

⑵标志事件:十一届三中全会⑶地方:安徽、四川地区

3、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4、中国的改革为什么先从农村开始?

人民公社体在经营管理上过于集中,在分配上存在着平均主义,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到1978年全国农村还有近1/4的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在50元以下,有1亿多人口粮不足。5、人民公社解体于1983年。6、实行联产承包责任的主要内容: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7、实行联产承包责任的历史意义(评价):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是一项适合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力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

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⑶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加工业,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2、意义(作用):⑴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⑵有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⑶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农村改革的方向:⑴城乡经济交流日渐频繁;

⑵农村经济开始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及内容

⑴1978年10月1984年10月(第一阶段)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

⑵1984年10月1993年(第二阶段)内容: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

⑶1993年至今(第三阶段)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度。

3、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度。第九课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

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

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意义)(影响):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

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

快,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

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3、开发的时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发的结果(历史意义)(作用):

经过努力,浦东已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

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1*年12月

3、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十课民主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1、目的:为了促进社会稳定,适应经济体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进程:我国的民主法建设不断深化,定出一系列相关的法律、

法令和条例,使民主建设趋于度化、法律化,初步建立和健全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

3、(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

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基本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以宪法为核心和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4、措施: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依

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

5、重大意义: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

“依法治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方略写进宪法。这是总结共和国50年民主与法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的历史结论,说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并已经开始步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康庄大道。《刑法》

1、定:1979年7月,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与此同时还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标志:标志着我国法建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3、修订:1997年3月,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

生活的巨大变化,全国人大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做了重大修订,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至今。

4、《刑法》施行的历史作用:

刑法的完善和实施,在保卫国家安全,保护公私财产,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法通则》

1、目的:随着经济体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的要求,需要将先后颁布的各种民法法规纳入一个总体框架,并针对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

2、通过的时间:1986年4月3、施行:1987年1月1日

4、历史作用:我国逐步创建的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正确

调整民事关系规则的民法系统,终于有了体系性的总体构架,为订完整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民自治1、村委会的建立:1983年后,全国各地普遍废除“政社合一”的人

民公社体,在乡镇以下建立了村委会。

2、村民自治的目的:为适应新的变化,将社会主义民主落实到基层,

推进农村的民主度建设。

3、法律依据:1987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

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4、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5、对村民自治的评价(意义)(历史作用):

农村阶级民主度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也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现在实行的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完全符合我

第十二课民族团结与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2、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3、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⑵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⑶文化上保护少数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⑷反对大民族主义,也反对民族分裂主义。

4、实行民族政策的意义:极大地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

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5、(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⑴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⑵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⑶实行民族区域政策;⑷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2、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⑴3个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⑵5个省级自治

自治区名称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设立时间1947年5月1955年10月1958年3月1958年10月1965年9月区

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度的意义(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度的实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3、如何理解56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答: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和睦相处,共同繁荣。

4、民族区域自治度,是中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一项基本政治度。

5、共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1998年)各民族共同繁荣

1、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农牧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十

分缓慢。一些地区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部分地方铁农具尚未得到使用,交通、邮电和通讯事业也十分落后。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⑴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⑵有计划地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积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民族的共同民主与进步。

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实现共同繁荣而采取的措施的结果: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解决了温

饱问题。民族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通讯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都有很大发展。4、对民族政策的评价:

实践证明,中国所实行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区

域自治度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在21世纪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第十三课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构想

1、提出的目的: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2、提出:⑴时间:1982年

⑵人物:邓小平

3、提出的原因: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尊重历

史和现实。

4、“一国两”的基本内涵:

“一国两”的基本内涵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度”,即在统一的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度长期不变。5、“一国两”提出的针对地区:

“一国两”构想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后来对香港、澳门地区也同样适用。

6、“一国两”构想的历史意义(对“一国两”的评价)

“一国两”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伟大构想,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既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大业开辟了一条现实的道路,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某些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新思路,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做出了贡献。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中英谈判:按照“一国两”的构想,中英两国政府经过谈判于

1984年12月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申明》,宣布中国政府将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回归庆典(“一国两”构想的成功实践):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时刻。在如期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同时升起。五湖四海,万众瞩目,神州大地,一片欢腾。饱经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萄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

合申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4、《联合申明》的发表标志着什么?

标志着中国将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基本解决。5、“一国两”构想的又一实践:

1999年12月20日,澳门政府的交接仪式如期举行。中国政府宣告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五星红旗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上空高高飘扬。华夏儿女徜徉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继香港回归之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结果,是“一国两”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的占领,洗雪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步伐。

7、香港问题的由来(什么是香港问题)

英国通过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和1898年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占领了整个香港地区。8、澳门问题的由来(什么是香港问题)

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骗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9世纪80年代,葡萄牙政府迫使清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承认其对澳门的治理权。

9、台湾问题的由来(什么是台湾问题)

1949年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台湾。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此形成了海峡两岸长期对的局面。10、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

⑴综合国力的增强,⑵国际地位的提高

⑶“一国两”方针的成功运用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1、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标志性的一年:1987年1987年前台湾

当局的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⑴历史背景:“一国两”构想提出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打破了长期以来两岸人为隔绝的局面。随着形势的发展,台湾方面也开始调整对大陆的某些政策。逐步放宽对两岸交流的限。

⑵现状:至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领域不断扩大,从文化教育逐步拓展到经济、贸易、体育、卫生、科技以及新闻、出版、宗教等各个方面。

⑶意义:通过交流,增进了两岸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了

敌意和误解,增强了民族感情和民族凝聚力。

2、重要部分

⑴三通:实现通航、通邮、通商

⑵1987年10月,台湾方面宣布从当年11月2日起允许除现役军

人和公职人员以外的台湾居民可以经第三地转复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骨肉分离长达38年之久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3、台湾问题的前景

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处于分裂状态,但两岸交流日益密切的事实表明,发展两岸关系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4、我国中央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几个基本原则(对台的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5、从性质上看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是一样的么?

答:不一样。香港、澳门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6、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7、中国收回香港的历史依据: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8、中国收回香港的法律文件:《联合声明》;9、中国收回香港的方针政策:一国两。10、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利因素:

⑴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条件。⑵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⑶大陆方面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增加,国际影响扩大,大陆拥有最大的感召力,两岸人民希望实现和平统一。不利因素:

⑴“台独”势力猖獗。⑵美国的干涉。第14课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海、空军的建立

1、背景:建国伊始,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军事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当时,国内的国民党残余军队仍在负愚顽抗;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同时对华实行军事包围政策。

2、海军的建立:

⑴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

⑵1950年,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成立,标志着海军正式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

⑶数年后,海军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与北海舰队相继成立,人民海军建设初具规模3、空军的建立:

⑴1949年8月,组建了我军第一个飞行中队。⑵11月空军司令部成立,标志着人民空军正式诞生

⑶此后,又陆续组建了歼击、轰炸运输等空兵师、团。这样,人民空军从无到有,在短期内就建设成为一支组织严密、富有战斗力的新军种。

4、空军建立特点:在战争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5、海、空军建立的意义:

海、空军的相继建立,初步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单一的陆军向诸军兵种合成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提供了安全保障。6、海军的建立的成就:

海军陆续建成了水面舰艇、潜艇部队、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等兵种体系,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映能力、电子对抗能力显著提高,具备了近海防御作战能力。7、空军的建立的成就:

空军已建设成为一支以航空兵部队为主体,包括高炮、地空导弹、空降兵等作战部队,以及雷达、通信等保障部队合成的军种,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空域作战能力。

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

1、导弹部队的建立的时间:

1966年7月1日,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正式成立,被命名为“地二炮兵”。

2、导弹部队的建立的目的:

为了打破西方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适应现代化条件的战争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发展中国的导弹事业,组建独立的战略核反击力量。

3、导弹部队的担任任务:担任战略反击核反击的军种4、导弹部队的职责: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是人民解放军中担负战略核

反击任务的军种5、战略导弹部队的建立对国防的作用: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已基本建成了固定阵地与机动发射相结合,包括近、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在内的战略防御体系,形成了核战争条件下“全天候”的常年作战能力、快速反映能力和准确打击能力。

6、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一贯政策:⑴自卫性,完全是为了自卫。⑵有限性,发展有限的战略核武器。⑶后发性,遏可能出现的核袭击。7、中国使用核武器坚持的原则:

从拥有核武器的那一天起,中国政府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任何情况下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军队建设的现代化

1、历史背景:自海湾战争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激光等高精尖技

术的发展,世界发达国家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

2、目的:面对世界军事技术的挑战,中央军委提出,在新的历史条

件下,要把战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之上。

3、方向: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4、途径:⑴、坚持质量建军。

⑵、坚持科技建军。5、三个目标: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使部队的军政素质和作战

能力明显提高。

6、重大举措:人民解放军加大了对部队体、编进行调整和改革

的力度,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建军,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部队的军政素质和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7、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能力,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铸起了一道坚固的钢铁长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第十五课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维护世界和

平,创造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2、时间: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同印度代表团的谈判中,首次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⑵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3、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在相互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五项原则的意义:长期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中国处理对

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出席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2、地点:万隆

3、出席万隆会议的名词解释:1955年4月亚非一些国家在印度尼西

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万隆会议。4、中国的贡献:

⑴会上周恩来提出了亚非国家间应“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同,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⑵提出了旨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这些原则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5、万隆会议的特点: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西方大国参与的国际性会

议。

6、万隆会议的影响(意义):

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远见卓识和真挚诚恳的态度,迎得了与会各国代表的普遍赞扬。这次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7、万隆精神:人们把亚非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

界和平,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8、万隆会议上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同”“异”比较:

相同点不同点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干涉和侵略。⑴社会度不同。⑵维护和促进民族独立和世界和平。⑶互帮互助,发展亚非国家的经济和文化。⑵意识形态不同。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2、原因:⑴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⑵大势所趋

⑶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第一世界国家:苏联

第二世界国家:欧洲国家和日本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中国家。)

中美建交

1、背景:⑴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政府开

始调整对华政策,积极谋求与中国改善关系。⑵中国政府审时度势从促进世界和平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立场出发,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

2、建交过程:

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1972年2月2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来华访问,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①内容:公报指出各国不论社会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美国申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②意义:“上海公报”的发表表明中美两国在经历20多年(1946

年6月1971年2月,共25年8个月)对抗之后开始步入关系正常化的轨道。⑵接受三原则:尼克松访华后,中美贸易、科技、文化往来逐步增加,

中美两国就两国建交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美国政府同意中国政府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在台湾问题上“断交、撤军、废约”。

⑶发表建交公报:1987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分别在北京和

华盛顿发表建交公报,美国在公报中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⑷正式建交:1971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中美建交的历史意义: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中美建交的经过:⑴积极回应⑵乒乓外交⑶官员来往⑷握手言和⑸中美发表建交公报

⑹1971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⑺邓小平访美。

5、小球转动了大球,小球指美国乒乓球队受邀访华,大球指中美关

系开始正常化。

6、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来看,最重要、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

启示:不同的社会度,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曾经长期对抗的国家可以求求同存异,发展友好关系。7、三个建交公报:⑴《上海公报》⑵建交公报⑶“八一七”公报第十六课走向新世纪的对外关系

2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1、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

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关系显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把握机遇,因势利导,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对话与合作,努力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2、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⑴时间:1991年

⑵性质:是亚太地区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⑶作用:亚太经合组织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交往、发

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为宗旨。该组织成立后,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协调成员间经济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时间:1991年

4、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原则:积极参与、求同存异、推动合作5、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作用:

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多年来,中国始终本着积极参与、求同存异和推动合作的精神全面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对促进该组织的发展以及亚太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作出重要的贡献。6、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贡献:

⑴201*年,中国成功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年会。

⑵201*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7、两个会议的影响(亚太经合组织年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

式会议):

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1、历史背景:

冷战结束后,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各国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为体,不仅涉及各国的安全、贸易发展和国家利益,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稳定和发展。2、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2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宣言,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3、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性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性合作组织。4、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

这一组织的诞生,不仅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的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对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为国际社会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

1、目前世界局势

⑴背景:世界交替之际,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⑵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

局部动荡。

2、中国外交的努力、中国外交的调整(中国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贡献)(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内容):⑴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它国际事务⑶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⑷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⑸反对一些形式的恐怖主义

⑹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3、中国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具体事例:

⑴1997年11月,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美国,访问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就21世纪中美关系发展框架和方向达成重要共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8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