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18:09:24 | 移动端: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一、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九下P2-5)

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①它是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③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④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⑤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

2、俄国十月革命的时间1917年11月6日;起义的地点彼得格勒;革命的最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的结果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4、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九下P7)

1、时间:1921年;2、领导人:列宁;3、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新的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

5、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三、苏联的成立(九下P7)1、成立的时间:1922年底

2、国家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3、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四、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九下P8-10)

1、内容: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领导人:斯大林

3、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五、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九下P14-16)1、时间:1919年1月;地点:巴黎。

2、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3、《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战胜的协约国为了处分德国,与德国签定。

六、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九下P17-18)1、时间:19211922年;地点:华盛顿;

与会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2、操纵国: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3、《九国公约》:九国代表签署的关于中国问题的文件,,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九下P16、P18)

1、凡尔赛体系: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同《凡尔赛和约》一起构成。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暂时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通过这两次国际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华体系”。但这一体系隐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八、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九下P21)1、时间:19291933年;(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2、主要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九、罗斯福新政(九下P22-23)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2、时间:1933年。

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不消除经济危机。前提: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特点(手段):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国家工业复兴法》,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4、新政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5、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十、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5-26)1、形成国家:德国;政党:纳粹党。

2、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表现之一: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

十一、反犹狂潮(九下P26)

1、德国法西斯还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

2、原因:①历史原因:欧洲久远的反犹传统;

②个人原因: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端厌恶犹太人;

③现实原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对纳粹的退让、姑息,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不断升级。

3、表现:希特勒的《我的奋斗》。

十二、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九下P27-28)1、形成国家:日本;政党:军部。

2、形成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了。3、表现: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

十三、慕尼黑阴谋(九下P34)

1、时间:1938年9月;地点:德国的慕尼黑;与会国:德、意、英、法。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3、影响:①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保护自己的安全;②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4、后果:养虎为患,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5、意义:标志着绥靖政策的顶峰。

十四、二战的全面爆发(九下P35)1、时间:1939年9月1日

2、标志: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突然袭击。

3、影响: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十五、苏德战争的爆发(九下36)1、时间:1941年6月

2、标志: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3、重大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领导)

十六、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九下P37)1、时间:1941年12月7日凌晨2、标志:日本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即珍珠港事件。3、影响: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十七、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九下P39)1、时间:1942年1月1日2、地点:华盛顿

3、参加国:美中苏英等26国4、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成立

十八、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九下P40)1、时间:1942.71943.2

2、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

十九、雅尔塔会议(九下P39)1、时间:1945年2月

2、会议目的:为了协同作战,尽快打败法西斯。

3、会议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4、会议地点:苏联的雅尔塔。

5、主要内容:①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②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

二十、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九下P41)1、时间:1944年6月6日

2、标志:诺曼底登陆,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3、意义:配合苏联东西夹击德国,加速其灭亡。

二十一、德国投降(九下41)1、时间:1945年5月8日

2、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的结束。

二十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九下P42)1、时间:1945年9月2日

2、战争结束的标志: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3、加速日本无条件投降的事件:

①1945年8月8日,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②苏联也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③中国军队也展开大反攻,发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击。

二十三、二战的影响(九下P42)

1、影响: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启示:①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②遏制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恐怖主义;

③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十四、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九下P48)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2、经济繁荣的原因:①美国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③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3、根本原因: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

二十五、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九下P49)1、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2、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3、影响: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地发展,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二十六、欧洲共同体(九下P52)

1、成立的目的: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国际地位2、成立时间:20世纪60年代

3、作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际地位。

二十七、欧洲联盟的建立及其相关政策(九下P52)

1、时间: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相关政策:各国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以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3、作用: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二十八、日本的崛起(九下P54)

1、时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

2、崛起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美国对日本进行经济扶持;

③日本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引进国外先进的科技;④日本重视教育和发展科技。(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3、地位: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二十九、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九下P55)1、时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2、表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

3、影响: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了亚洲邻国的关注与不安。

三十、苏联的解体(九下P61-62)

1、时间:1991年底2、催化剂:1991年八一九事件

3、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冷战政策。

4、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三十一、东欧剧变的实质(九下P65)

1、剧变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弊端。②现实原因:各国改革的失败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③外部原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限制。2、剧变的开始:从1989年下半年开始3、剧变的实质:社会制度的变化

4、东欧剧变对我们的启示:①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以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三十二、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九下P84-85)

1、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冷战政策的本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3、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4、冷战政策的表现: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三十三、北大西洋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九下P84)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2、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

三十四、“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九下P90-91)

1、出现的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2、范围:(按综合国力划分)(1)一超:指美国。

(2)多强:指日本、中国、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3、标志: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4、作用:“多强”牵制美国称霸、促成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三十五、科索沃战争的影响(九下P91-92)1、科索沃战争的原因:(1)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2)美国霸权主义的介入,转化为国际冲突。2、时间:1999年36月

3、影响: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环境破坏和人员伤亡。(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侵犯了中国主权,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②战争是美国霸权主义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三十六、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原因、影响)(九下P95-97)1、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

①东西方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②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③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利(机遇):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促进经济发展。

②弊(挑战):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增加国际经济风险。

三十七、世界贸易组织(九下P99)1、成立时间:1995年1月1日;

2、意义:它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有利于促进出口、引进资金和技术,有利于改善国内经济结构,有利于企业直接面临国际竞争。4、中国加入的时间:201*年11月

5、中国入关后,应对的措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

三十八、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内容、特点和影响)(九下P102-105)1、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2、内容:

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A、起源于美国(国家);

B、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C、人类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D、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其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3、特点: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

4、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扩展阅读:九年级世界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九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发展历程】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17年3月2、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结果:推翻了沙皇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二、十月革命

1、原因: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2、时间与领导人:1917年11月3、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4、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6、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7、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8、巩固新生政权措施:

政治: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和革命士兵组成的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②把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往莫斯科。

经济:③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④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⑤与德、奥签订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巩固革命政权。

9、历史意义:①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③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三、苏俄三年国内战争

1、时间:19181920年

2、措施:①军事上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内容: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①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②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③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④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⑤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初加入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

白俄罗斯、乌克兰和外高加索,后来增至15个。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经济: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①时间: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作用: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强盛的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2、政治:1936年新宪法颁布①内容: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即社会主义制度确立)②意义: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形成(即斯大林模式形成)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2、基本特点: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4、评价或认识:

积极方面: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巩固政权、争取二战胜利)

消极方面: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

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启示:

①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保证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实行依法治国。

③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保护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④遵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四、二战中的苏联(6、7课)苏联的卫国战争

1、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的爆发。二战的规模扩大。苏德战场是欧洲第一战场,主要战役有:

①莫斯科保卫战:第一次打破德军天下无敌、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③柏林战役:1945年5月2日德军投降2、1942年1月1日,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成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重要成员。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目的:主要是针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2、内容:经济(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体制)、政治。

3、影响或结果或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

此外,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主观主义,急噪冒进,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结果造成混乱,导致改革失败。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1、经济改革:①背景:苏联的经济发展面临停滞的局面②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果

2、政治改革:①背景: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

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影响: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其主要表现为有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四、苏联的解体(19221991)

1、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0年3月

2、八一九事件:①时间:1991年8月19日②目的:维护苏联,挽救苏联③结果:加速了苏联的解体。3、苏联解体:1991年12月,“独联体”的成立,标志着苏联的初步解体。1991年12月25,苏联正式解体。

4、解体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民族矛盾。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5、苏联解体的实质

(1)苏共下台,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2)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6、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7、思考:苏联的解体使社会主义遭受严重的的挫折对此我们如何认识?答: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我们要吸取教训,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8、苏联名称的演变:

1917十月革命前沙俄1917至1922苏俄1922至1991苏联1991至今俄罗斯

9、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改革,中国、苏联的改革却导致了怎样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苏联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因为中国的改革做到了以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3、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对西方的“和平演变”采取了正确的对策。

第11课东欧剧变

1、时间:1989年下半年开始2、原因:(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根本原因)(2)受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改革影响。(苏联因素)(3)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实行“和平演变”的结果。(西方因素)(4)二战后受苏联控制,在改革上也走了很多弯路。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苏联因自身弊端多也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历史因素)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东欧各国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4、表现:①南斯拉夫一分为五②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③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合并

5、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④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

6、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共同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牛刀小试】

1、下列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表述,哪项不正确...

A.革命是在世界大战中爆发的B.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D.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法国大革命C.日本明治维新D.俄国十月革命

3、列宁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解决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这里“改良主义的方法”是指

A.工业化政策B.农业集体化政策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列宁的主要贡献有①领导“二月革命”②领导“十月革命”③实施新经济政策④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⑤苏联成立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5、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不客观的是,这种体制...

A.完全不适应苏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B.有严重弊端

C.在一定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D.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也很低下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

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

7、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位农民曾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这反映了①小生产者的自私性暴露无遗②苏维埃政权得不到农民拥护③农民在心理上产生了于苏维埃政府严重的对立情绪④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使农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和代价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

②③④

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1926年,苏联决定优先发展

A.农业B.重工业C.轻工业D.信息业10、引发“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统一”等现象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A.华约建立B.东欧剧变C.苏联解体D.美苏争霸11、“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

年代末90年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A.英国B.美国C.德国D.苏联12、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改革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C.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D.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13、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②国家权力分散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④苏联解体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在评论某次改革时,一学者风趣的说:“太冷了,本想弄点木材烤烤火,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给烧了。”据此推断,他针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B.匈牙利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D.捷克斯洛伐克改革

15、20世纪60年代,在经济改革中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而遭苏联镇压的东欧国家是:

A、匈牙利B、南斯拉夫C、捷克斯洛伐克D、保加利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浩劫与灾难】一、慕尼黑阴谋

1、时间:1938年9月2、操纵国:德(希特勒)、意(墨索里尼)、英(张伯伦)、法(达拉第)

3、内容: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二、绥靖政策

1、目的:①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②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实质:纵容侵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维护本国利益3、顶峰:慕尼黑阴谋

4、破产:法国向德国投降,英国遭到德国轰炸。

5、影响:①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②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6、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能姑息养奸,要做坚决的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三、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三次突袭事件)

1、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②直接原因: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争策源地形成,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

③重要原因:英法的绥靖政策,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没有相互配合,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2、法西斯国家的三次突袭:①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②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规模扩大。③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国珍珠港基地,二战达到最大规

模。

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原因: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

反法西斯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尽快打败法西斯

2、标志:1942年1月1日,苏美英中等26个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作用/意义:大大增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五、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国家的政治合作)1、目的: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2、时间:1945年2月

3、三国首脑:①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4、内容:会议决定打败德国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主义。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法西斯的作战。5、评价:积极因素:进一步协调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行动,加速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

消极因素:体现大国强权意志,出卖弱小国家利益;依据雅尔塔会议的基本原则,二战后美苏重新划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新格局。

六、诺曼底登陆(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合作)

1、时间:1944年6月,2、地点:英美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英吉利海峡附近)

3、结果:英美盟军登上欧洲大陆,解放了一个个被法西斯德国侵占的国家。(如法国)

4、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了苏军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局面。

七、重大战役

1、莫斯科保卫战第一次打败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证明德军的“闪击战”并不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结果:德军战败投降,苏军展开了对德军的进攻。意义: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3、中途岛战役1942、6,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美军转守为攻4、阿拉曼战役1942、10北非战争的转折点。

5、意大利投降1943年,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6、1945、4柏

林战役,德军彻底失败,迫使德国宣布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签订投降书,欧洲战争结束。7、日本投降(1)原因:

(2)19459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的结束。八、二战的性质与胜利的原因

1、性质:是一场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2、根本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九、二战的影响与启示:1、影响;

①给人类社会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和灾难。(物质损失及人员伤亡惨重)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③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帝国主义阵营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

④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促使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

2、启示: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②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③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常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④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求的共同发展

【牛刀小试】

1、下列人物中,没有参与慕尼黑阴谋的有()A、希特勒B、张伯伦C、达拉第D、罗斯福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A.偷袭珍珠港B.莫斯科保卫战C.斯大林格勒战役D.柏林战役3、下列不属于雅尔塔会议决议内容的是()A.决定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B.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C.苏联答应在欧洲战场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D.决定彻底摧毁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政权中最先垮台的是()A、日本B、德国C、匈牙利D、意大利5、参加雅尔塔会议的国家有()

A、美英法B、美英苏C、英法中D、美英中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时期发展原因主要表现①战后最富强,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战后美国经70年代美国经济济危机和经济的调整发展七八十扰;③债务沉重,最大的负债国。代调整,经济发展年代受到制约。①改革社会经济;②大力发展教育、持续稳定发展;进20世纪①经济危机的打击;②通货膨胀的困地位下降;80年20世纪②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第三次科持续发展,西部和战后的繁荣五六十技革命的高新技术成果,发展新兴工南部发展迅速,出年代业和军事技术;③政府采取措施,改现繁荣景象。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新经济的出20世纪科技,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入新经济时代。现90年代技术的发展;③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主要特征是信改造。息化、全球化。)二、总结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启示

1、原因:①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②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原因)

③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和高技术产业(主要原因)④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⑤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⑥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2、启示:(1)重视科技,发展教育(2)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3、借鉴: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小结: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繁荣危机与调整持续稳定发展这样一个阶段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西欧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及特点原因:(1)外因或客观原因:美国的大量援助(2)内因或主观原因:发挥高素质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特点:20世纪50年代初,恢复到战前水平;50~70年代,持续繁荣。

2、欧洲共同体成立:(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推动建立)(1)原因:

①促进经济发展,避免战争发生。②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③对抗苏联,摆脱美国控制。

④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保证自身的安全。(2)作用/意义: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成立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

(1)作用/意义:①欧盟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欧洲)

②打破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对世界经济格局)

③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2)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盟旗---蓝底12颗黄色的五角星组成一个圆;盟歌----贝多芬的《欢乐颂》;成员国-----27个地位----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发展趋势------政治经济一体化。

(3)启示:对抗则两败,合作共赢。团结就是力量二、日本的崛起

1、二战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1)外因或客观原因: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的大力扶持和援助。

(2)内因或主观原因: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经济地位:70年代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科技立国”政策三、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与借鉴1、共同原因:(1)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外因或客观原因)(2)都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内因或主观原因)(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政策(内因或主观原因)2、借鉴:(1)要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的联系

(2)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大胆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等

四、1、美国为什么要大力援助西欧?(1)控制西欧,巩固资本主义阵营。

(2)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2、美国为什么扶植日本?

利用日本在东亚的势力遏制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力量,抗衡苏联。3、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都一度减缓,出现危机;共同原因是都受到1974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四、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变动】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形成)【一】战后的新秩序1、巴黎和会

①时间:1919年1月-1919年6月

②目的: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的世界做出重新安排③操纵国:英国、法国、美国

④实质: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⑤结果: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2、确立凡尔赛体系①、构成:《凡尔赛和约》对奥和约、对土和约、对匈和约、对保和约。

②、影响/作用: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3、国际联盟

①成立:1920年②总部:日内瓦万国宫③操纵国:英、法④实质:是战后帝国主义维护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工具【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1、华盛顿会议:①、时间:1921-1922年

②、目的:协调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尤其是美、日关系)③、操纵国:美、英、日

④、实质: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持的局面⑤结果: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其中《九国公约》: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扩张的创造条件。

2、确立华盛顿体系①构成:《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②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一战后世界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非洲、西亚、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固有的矛盾,还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一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小结:通过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一战后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二战后形成,也称“雅尔塔体系”)【一】冷战政策

1、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原因:⑴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企图称霸世界

⑵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发展壮大,是美国等资

本主义国家感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⑶二战的破坏性使双方都不想再次卷入战争,因此,冷战政策是东西方争夺的结果,也是美苏对立的产物

3、冷战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或反对社会主义,推行全球霸权政策)

4、冷战政策的表现:①政治上1947年实行杜鲁门主义(影响--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②经济上1947年推行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③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约组织(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成立;性质---区域性的军事政治集团)5、冷战结束的标志:1991年底苏联解体备注:(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成为即将开始的美苏冷战的信号)

6、冷战的影响:①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经济上,组织成立经互会;军事上,1955年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二】美苏争霸原因①美国争夺全球霸权由来已久;②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第时间五六十年代一特征美强苏弱阶原因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段典型1961年,柏林墙的出现。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苏美双方互相做出让步。苏联撤走导弹和轰炸机;美国解除对古事件巴的海上封锁。)第时间70年代,苏美争霸达到高潮二特征苏攻美守阶原因(1)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2)苏联在70年代中期军段事经济实力增强,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和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14

典型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苏联1979年出美事件兵占领了阿富汗。苏第时间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进入尾声和结束阶段争过三特征苏联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美国同意实现有限的缓和。霸阶原因(1)长期争霸,使苏联经济负担沉重;(2)美国因为大规程段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霸主地位遇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典型1989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事件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争霸结束,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影响对美:使美国军费开支过大,财政困难,动摇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对苏:使苏联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激化了社会矛盾,为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对世界局势:(1)美苏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美苏争霸引发了一系列地区冲突,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和动荡。实质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四】美苏争霸的启示1、美苏争霸不仅给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对本国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

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好坏,并决定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遏制霸权主义最有利的措施就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思考: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那些危害?近年来,霸权主义有那些表现?1、危害: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成为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矛盾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如:科索沃战争、美伊战争。2、美国长期实施霸权主义,导致了恐怖主义的泛滥

3、新表现: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由三、多极化格局(1991年----现在)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①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②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科所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对南联盟动武,打出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

(2)影响: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3)认识: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对一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4)遏制霸权主义主要途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

【归纳整理】1、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3、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

①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②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③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

【牛刀小试】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以大国强权政治为基础B、以美苏冷战态势为基础C、以联合国组织为基础D、以法德坚实联盟为基础

2.在位西方学者把一战后的国际形势描述为“从和平走向战争”能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A、经济危机的爆发、持续B、德日建立法西斯政权C、成立国联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五、经济大危机及各国应对政策】一、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主要原因: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引起生产过剩

2、导火线:192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从美国金融部门开始)

3、特点:①涉及范围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4、影响:①经济下滑、大量工人失业,流离失所,饥寒交迫②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二、美国应对政策

罗斯福新政:1933年实行1、直接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的:2、“新”的含义: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3、中心措施:对工业调整,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4、作用/成效/意义: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利明显增强

5、借鉴:①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②兴建公共工程扩大就业6、对“新政”的局限性认识: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只是减缓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7、中国现阶段应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带来影响

①加强国际合作②扩大内需刺激消费③扩大投资兴建公共工程④加大对金融系统的监管⑤保持社会稳定三、德日应对政策

走上法西斯势力(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德国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3、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4、反犹狂潮:迫害犹太人(二)、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最早,另注意它不是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

1、背景:一战后,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社会矛盾尖锐2、标志:1922年,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墨索里尼上台)(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背景:遭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特别严重,日本社会矛盾尖锐,引发政治危机

1.标志:1936年,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2、影响;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四、轴心国形成:即(柏林-罗马-东京轴心)1、时间:1937年

2、组成:德国、意大利、日本

3、目的:为了实现各自的侵略野心,抵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称霸世界

4、影响: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小结:美国、德国、日本受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分别走上不同道路: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实行“新政”克服了经济危机,德国、日本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这主要由于各自的历史传统、政治经济条件不同。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一、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1、印巴分治:

(1)原因:由于英国殖民主义势力的衰弱,在加上印度人民的激反抗,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在它在原印度的殖民利益被迫改变了策略,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同意印度独立

(2)分治标准:根据宗教信仰不同,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分别与1950年和1956年成立

2、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严重的对立

3、印巴独立影响:印巴独立对英国殖民统治是一个沉重打击,它结束了英国对这一地区近二百年的直接统治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最早从北非开始)1、埃及独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①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武装起义,赢得埃及独立。②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56年2、非洲独立浪潮

①非洲独立年: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②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底,收回运河全部主权。

【第13课动荡的中东的地区】一、战火频仍的中东1、中东问题的由来

①巴勒斯坦地区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居住过。

②一战后,英国获得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人的复国主义运动,大批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

③二战后,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

④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阿拉伯国家至今都未建立。

2、中东战争:主要争夺目标:土地或运河主权,其次是争夺水资源,以色列国成立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3、中东地区战火频仍、和平进程艰难的原因?

(1)大国对该地区的争夺。(中东地区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石油资

源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此进行了长期的角逐。)

(2)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的矛盾复杂化

(3)领土主权之争。91948年,以色列在此建国以后,不断扩张领土,除占领巴勒斯坦的领土外,侵占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家园)(4)争夺珍贵的水资源

(5)对耶路撒冷城控制权的争夺.(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教徒都把耶路撒冷城看作自己的“圣城”,几乎整个20世纪,他们不断地互相争斗,以取得对该城市的控制权.)

(6)巴以冲突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①双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

②影响:巴以冲突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破坏了社会发展二、怎样维护巴以和平,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1、巴以双方立即停止冲突和报复,本着和平意愿通过谈判解决存在的问题。

2、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派遣维和部队。3、实现以土地换和平。

4、国际社会应给予中东地区更多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助难民重返家园。

【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何谓“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世界经济迅速全球化的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2、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3、发展中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三、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表现为:①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②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的关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五、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1、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商品国际竞争力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制定防范风险的措施,努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政策和规则。

六、经济全球化下,人类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问题:(1)生态环境的恶化(2)人口数量膨胀(3)毒品泛滥(4)

艾滋病蔓延(5)恐怖主义猖獗解决:(1)加强国际合作(如击毙拉登美国与巴基斯坦合作)(2)发挥联合国等国际协调组织的作用(联合国减排)(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七、经济全球化进程

1、萌芽①时间:15世纪末16世纪初②原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新航路开辟;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商贸往来

③方式:商贸往来

④表现: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贸易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出现

⑤影响: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2、初步发展①时间:19世纪中期

②原因: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③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④表现: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⑤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进一步发①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瓜分世界。③方式:资本输出

④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

⑤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4、高速发展①时间:20世界90年代以来

②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美苏冷战的结束;全球性和区域性

国际组织的建立;跨国公司的推动。③方式:经济体制的趋同

④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⑤影响:利加强了各国的交流和合作,密切了世界各地相互联系,促进整体世界的和平、合作与发展。弊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国际经济风险影响扩大。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表】过程开始时间理论主要标志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牛顿力学蒸汽机的应用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磁学电力和内燃机的应用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对论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应用信息时代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1、这次新科技革命不仅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物质财富的过程。2、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并引起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

(2)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科技竞争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

四、三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②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③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大胆创新。

文学美术音乐电影】作品《美国的悲剧》《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待戈多》《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戈尔尼卡》《记忆的永恒》

一、文学与艺术作品类别现代文学美术国别美国法国法国苏联苏联西班牙西班牙作者德菜塞罗曼.罗兰贝克特肖洛霍夫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毕加索达利1、爵士乐起源于非洲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南部发展起来。

2、摇滚乐起源于美国

3、1895年12月28日,路易〃路米埃尔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屏上供许多人观看,后来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的诞生日4、奥斯卡金像奖原名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23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