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事迹材料 > 建设节水型社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建设节水型社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2 11:13:12 | 移动端:建设节水型社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

第一篇:建设节水型社会经验交流材料

乌鲁木齐市地处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降水量少,蒸发量高,蒸降比大于7,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城市。全市水资源量10.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仅为全疆的1/10,全国的1/4,处于极度缺水边缘。面对我市水资源短缺的形式,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水工作,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水源并重,节流优先”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按照国务院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制定的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指标的要求,xx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活动的决定》、《关于批转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市政府于xx年9月14日,召开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动员大会,正式提出了20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20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含农牧区),实现节水型乌鲁木齐的总体目标。

目前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要求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交流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保障

1981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在20余年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市节约用水的政策和法规,开展了节水宣传、计划用水、节水检查、工业节水技改、水平衡测试等工作,我市的节水工作取得的一定的成效。xx年,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同年4月16日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和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刚为新成立的水务局挂牌剪彩。至此,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管理打破了城乡、部门间的界限,建立了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个管理体制,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二、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制定方案分解目标

市委、市政府把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摆到了改善乌鲁木齐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建设“和谐乌鲁木齐”的战略高度,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及委、办、局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 “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节水办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部分区(县)也相应成立或完善了节水管理机构,成立了创建节水型城区领导小组,明确了管理职责,基本形成市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县)节水办——用水户三级创建节水型工作网络,为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的创建组织体系。

三、制定创建节水型工作制度,使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创建节水型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各项标准的通知》等,把创建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使创建工作有目标、有检查,便于考核,为成功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宣传 提高认识 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各区(县),委、局、办及相关部门进行多方联动,在每年的“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以及节水服务下社区、悬挂节水横幅、设置节水咨询台、发放节水宣传手册(单)、播放节水宣传片、以节水为主题的板报巡展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宣传,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和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通过开展中小学校节水征文比赛、举办节水知识竞赛、节水知识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全社会的节水知识和意识的普及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配合、齐抓共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节水环境。

五、完善节水政策法规、标准,提高节水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我市目前出台了实施了《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中长期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我市今后的节水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依据。

六、加强创建人员的培训工作

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涉及节水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节水工作的各项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具体做法,充分发挥创建工作人员作用,以适应节水工作的需要,担负起创建节水型工作的重任。为了保证我市的建设工作规范完整,全面了解各项创建指标。xx年制定《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举办5期培训,培训人员主要来自各区(县),委、局、办工作人员,用水单位管理人员,其中,第一期培训对象是各区(县)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委、局、办,参加人数126名;第二期对象是农牧区用水管理人员,参加人数30名;第三期培训对象是用水单位管理人员和部分街道办事处节水专干,参加人数250余名。内地培训班2期,参加人数共40余名。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创建工作队伍的整体能力和工作水平。

七、制定用水定额,建立健全指标体系

1981年我市开始实施计划用水工作,初步制订了《生活用水定额》,对全市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用水实行加价收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随着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开展,先后制定了新的《乌鲁木齐市工业企业产品用水定额》和《乌鲁木齐市城市生活与公共用水定额》,已报请自治区、市有关部门批准。同时,定额标准的实施,企业可以对照标准、主动寻找差距,促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加强内部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八、加大节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力度

为从源头上做好节水工作,一是,对用水单位进行节水普查,并引导用水户使用节水型器具,宣传建设部颁布实施的《节水型生活用水标准》。二是,督促用水单位对非节水型座便器的配件进行改造、更换。三是,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严格把关,对使用淘汰落后用水器具的不增加用水指标。四是,各区对辖区居民住户进行用水器具调查,督促制定了相应的改造计划。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九、各区(县)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活动

为了及时掌握辖区创建单位工作的基本情况,区(县),街道办事处从抓好入户摸底调查入手,强化创建工作力度,组织人员对工业企业用水、生活用水器具、用水量等多项工作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对街道办事处和辖区创建单位、社区、居民小区,进行经常性的督查指导。

区(县)政府,按照《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和《乌鲁木齐市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申报、考核验收、命名办法》的要求,开展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活动,对辖区创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天山区、沙区、新市区、头屯河区政府组建了由区(县)节水办、建设局、区目标办组成的验收组。水磨沟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组建了由建设局、街道办事处节水专(兼)工作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已于xx年9月底至12月底,分别对辖区创建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工作主要从创建单位节水宣传工作、节水日常管理工作,节水管理制度建设、节水管理档案建立等方面入手,同时对各单位各用水点、节水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将考核内容进行综合打分,综合得分在85分以上的成为区级节水型企业(单位)或社区(居民小区),通过考核验收共评出达到区级标准的单位有315家。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我市的沙区、新市区在创建节水型工作的同时,要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率先垂范,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考核办法》进行了考核验收和综合评分,沙区考核达到优秀街道办事处有7家。新市区考核达到优秀街道办事处有10家。为今后创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大力开展城市节水科学研究,以科技进步和新技术、新器具推动城市节水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中涉及节水设施建设、科技节水等项目。编制完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务信息化大纲》,其中乌鲁木齐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已经国家水利部审查通过,并予以一定资金支持。编制了《乌鲁木齐市节水规划》、《乌鲁木齐市农业节水规划》即将完稿。针对洗车行业用水和中水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进行调研和草拟相关管理办法。在制定规划和办法的同时,对全市工业用水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对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xx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xx年—201*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调查汇总乌鲁木齐市特种行业用水设施及技术改造项目;配合自治区建设厅制定乌鲁木齐市xx年—201*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配合市建委落实我市xx年节水示范工程资金;配合市科技局落实xx年5项节水科研项目及资金。完成5座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

十一、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工作

我市农业用水利用率低,xx年我市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2%。部分地区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设备老化、利用率低,主要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难度大,北郊大多为井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可达0.7左右,南郊板房沟、水西沟两乡的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55左右,达坂城地区渠系配套更差,仅有干支两级渠道,亩灌溉定额高达1060立方米。我们针对农业用水现状和《实施方案》中涉及农业节水的各项指标,加强农业节水的管理。一是向各区(县)政府,农林水牧局、建设局发放国家、自治区有关建设节水型社会文件及“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文件材料。使农牧民对节水农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二是对南郊、北郊、东山、达坂城农业区进行了斗渠调查,获取农业灌溉第一手资料,作为农业节水基准年的基数;三是按照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各项指标要求,对我市农业用水情况、农作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普查,收集整理、汇总相关资料;四是开展对我市农业用水三级渠道分布情况、防渗设施、进行调查;五是对农业用水定额进行定点测试,并签订测试协议;六是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资金到位后此项工作可即时开展。七是制定农业节水宣传方案。为实现农业节水的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篇:某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乡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山区,北接104国道,东连78省道水霞线,是甬台温高速公路最南端的一个欠发达乡镇,距县城和福建福鼎市均为21公里,全乡面积29.5 平方公里,共有9个行政村,1.2万余人。201*年被列为省百乡扶贫攻坚重点乡镇,201*年被列为省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作重点乡镇。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所在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优势,突出以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为依托,以“茶文化”为核心,以休闲旅游为纽带,努力打造“**梅家坞”,开发以观茶海、品香茗、农家乐、风情游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加快建设富裕、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民人均收入由201*年的1350元增长到201*年2979元,增幅达121%,年递增22%。201*年3月5日,**市农业局和**县委、县政府在我乡成功举办了首届**·**开茶节暨**香茗园开园仪式,吸引了3000多客商前来实地观摩。

一、以促进生产发展为目的,形成助农增收的农村新经济

(一)做好茶叶“四品”文章,壮大发展主导产业。

我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茶叶种质资源丰富。早在20世纪50年代,育种专家就采用这里的种子,培育出国家级茶树良种十多个。百乡扶贫攻坚以来,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把茶叶作为**乡的主导产业来培育,着重在品种优化、品质提高、品牌宣传、品位提升等“四品”上做文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乡拥有近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9个,县级茶业龙头企业2家,201*年茶叶产量600余吨,产值1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45%。

一是品种优化;改造了生长多年的老茶园3000多亩,新发展的茶园全部引进无性系良种,良种化比率由201*年的不到12%提高到现在的25%。二是品质提高;对茶叶加工技术和设备进行深化改造,引进名优茶加工机械30多台,建成名优茶加工车间2个,开展茶农生产技术培训20多期,培训1000余人次,茶叶加工场所和设备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开展了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全乡近万亩茶园中有6750亩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215亩被认定为有机茶园;所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bsmz.netm,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1179.32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342.38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与地表水资源量间的不重复量为1.24亿m3,水资源总量为1180.56亿m3。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全省雨量充沛,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量北多南少,从西北向东南递减,闽西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从时间分布看,丰水期(4—9月)降水和径流均占全年的75—80%,枯水季(10—次年3月)仅占25—20%。地下水资源不太丰富,含水层不厚,地下水不宜用作大量集中供水水源。

福建省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有597条,其中除赛江、汀江外,其余均源于本省独流入海。由于天然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河川坡陡、流急,汛期洪水径流难以利用,大量水资源奔腾注入大海,导致水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1.2 水资源供需状况

从近几年全省用水统计情况来看,年用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的推广,预测未来全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将持续呈下降趋势,但工业、生活用水及总用水量将持续增长。此外,一些水源的污染限制了水资源的利用,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据分析,201*年全省p=95%供水保证率缺水达74.48亿m3,缺水率达28.4%。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厦门、泉州等地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突出,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 用水水平及节水潜力分析

2.1 目前的用水水平

1980年全省用水量137.64亿m3,至201*年增加到187.25亿m3,26年用水量净增49.61亿m3,年均增长率1.91%。期间,用水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年份用水情况见表1。

2.2 节水潜力初步分析

从201*年看,全省用水效率较1980年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用水方式仍较为粗放,用水效率仍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地区比较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农业仍是主要用水大户,农业用水仍占全省总用水量的50%以上,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0.45,亩均毛需水量777 m3;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较低,用水工艺比较落后,用水效率不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73 m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约60%,管网漏失率17%左右;城镇供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全省管网综合漏失率25%左右,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平均仅为35%左右,因此,节水潜力还是十分可观。

2.3 节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社会普遍对节水的认识不到位,对未来水危机的形势及节水减污缺乏足够的认识,节水意识和节水宣传力度不够,节水措施不落实,各行各业节水工作很难联动。

(2)节水制度不够健全,节水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用水定额管理尚未开展,有些地区注重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忽视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贫水区缺水和水污染。

(3)投入不足使节水难以向深度发展,影响了先进的节水技术研究、节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节水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等。

(4)技术和工艺及节水的产业还有待发展,节水产品还需积极推广。

3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根据《福建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节水型社会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提倡建立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研究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到201*年,初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节水型社会,在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根据这个目标,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全民节水意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前提

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水情的变化,对水的认识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转变,不断提高。但从目前普遍情况看,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稀缺性、紧迫性普遍认识不足,节水观念淡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用水浪费较为严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需水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不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水资源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而且,节水还意味着减污,就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也有很强的节水需求。因节水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必需全民参与,对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全民节水意识的宣传与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我国我省水情的认识,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每一个公民都认识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自家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节水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3.2 加强制度建设,依靠制度节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治本之策

节水型社会的建立要求治水模式从工程建设转向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节水的法律法规,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鼓励有利于水资源节约的技术开发;要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水资源的体制和机制。201*年11月,福建省以地方标准颁布了《行业用水定额》,该标准确定了我省工农业94类用水户用水标准,作为本省开展取水许可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下达取(用)水计划、用水及节水管理等工作的基本依据。真正在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建立起“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3.3 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科技支撑

近期应注重用水设施的创新。在农业节水方面,要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重点做好现有灌区续建配套改造,渠道衬砌,整修配水设施,逐步实现农田灌溉的现代化;在工业节水方面,主要对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结合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各种制造工序进行改良和改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再生水回用等,提高节水水平,减少污染。在生活节水方面,主要推广节水器具,对家用水龙头、厕所等进行节水工艺改进,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3.4 利用价格杠杆,加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有力举措

水价是水资源管理的主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的配置和管理起重要的导向作用。确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实行“总量控制、定量用水、计量收费、超量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防污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通过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调整用水结构和数量。实践证明,新的水价机制有力地促进了节约用水。

3.5 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密切配合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中枢环节

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在政府主导下推进,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涉及生产关系的调整,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涉及法制建设,涉及各项建设的投入,还涉及节水宣传、节水技术、节水器具的推广。这些都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逐步建立起“政府调控,城乡一体,市场引导,公众参与,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科技支撑,法制保障”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运行机制。

4 结语

在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保证工农业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和良好的水环境,实现节水减污增效,必须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实施节水战略、建立节水机制,才是解决福建省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建设节水型社会经验交流材料(精选多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383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