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20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0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1-01-25 16:28:32 | 移动端:2020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20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校园文化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气息,以及历史传统的长期积淀和综合表现。校园文化的本质是全方位塑造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深刻反映了精益求精、充分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职业精神的优秀代表——工匠精神,近年来不断被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所推崇和肯定。积极采取一系列包括课堂教育、实践教学、项目研究等在内的措施和方法寻求充分地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这种积极尝试和实践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说,大学校园近年来已经日益成为我国孕育和培育不同行业具有工匠精神内涵与特征的从业者的重要基地,是不断提升受教育者内在精神气质的重要环境、载体和有益平台。在21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宏观背景下,大力推进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中,对促进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使命。

2020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系

  通过对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结合大学尤其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与要求,积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层次和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于培育受教育者在爱岗敬业、追求创新等品格特质方面尤为必要。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充分明确这种关系存在的必要性及具体内容,有助于后续深刻理解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所存在的误区的原因,并为解除有关误区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1.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在建设过程中实际上是客观地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对校园中的受教育者在人格以及能力等多個方面都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驱动力,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能够很好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气质的培育。结合工匠精神来看,其不仅仅是一种对专业技术和技能、技巧的极致追求,同时也包含着对职业的崇敬与尊重,这是一个人精神境界的突出表现,是做事态度的自然显现[9]。高校校园环境充分回应当前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强烈呼唤,在进行具体的校园文化定义及内容建设方面,通过受教育者精神品质的突出作用和价值,能够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熏陶来塑造受教育者的基本人格与职业品质,成为塑造和影响未来职业人才的综合环境和生长土壤,成为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

  2.培育工匠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校园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环境,而同时积极培育工匠精神也是当前我国提倡和鼓励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基于工匠精神所包含的敬业、创新等深刻内涵,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对能够充分体现工匠精神内核的实际行动的具体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最根本的使命就是文化育人,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内容来感染和熏陶身在其中的受教育者,进而对其人格与精神,对其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强化对受教育者在职业领域关于基本操守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正确引导,促进其自身的快速成长与综合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全面融入和积极培育,可以由此不断提高对不同群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升校园文化作用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彰显校园文化的整体精神风貌,并为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强劲的生命力。

  二、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误区

  随着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极大推崇,校园文化建设中也日益深入地将工匠精神的相关内涵与要求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对文化育人、知识育人、精神育人、科学育人水平的再创新、再提高。不过,也需要充分意识到的是,由于社会中有部分个体存在对现代工匠精神的误解和误读,存在部分缺乏认识和理解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之间的关联关系等实际情况,由此造成了将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时的若干误区。综合前人的已有研究成果及对培育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重要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认为目前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思想认识误区

  所谓思想认识误区,主要是在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設的过程中,部分个体认为这种融入方式是通过传统的课程教育来实现的,是通过程序化的课程教育及课程开发技术来实现的。这种传统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限制工匠精神充分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程度和效果。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来看,其并不只是一种职业技能和技术,更多的是注重对其内在精神品质的探寻和塑造。工匠精神不仅仅是通过课程化教育来实现“如何做”,其真正的价值很难在程序化的课程中加以体现,需要将学术研究、文化感染、思想熏陶等进行综合作用,实现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2.价值维度误区

  目前大学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误将工匠精神肤浅地理解为一种技术的提升,认为工匠精神是技术理性,而且这种认识也逐渐在校园文化形成中被掺杂进去。校园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价值其实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基本维度,一是技术理性,二是价值理性。如前文所说,目前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以技术理性为主,而价值理性的渗透和传播并没有得到充分实践,或者说至少效果远不及前者。这种工匠价值的误区必须及时得到纠正,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求技术层面的工匠,同时也需要具备精神层面的工匠。

  3.培育方向误区

  工匠精神正式进入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激发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工匠精神成为一时的热议话题。社会上的一部分企业家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传统的复古式的精益求精,其实这种态度和看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校园中的受教育者造成误导,甚至对部分校园中的教育者造成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认识,认为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过分追求对职业的精益求精,这种单纯的、肤浅的认识和理解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的工匠精神培育造成方向上的偏差。真正的工匠精神包含了创新,而不仅仅是精益求精,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匠精神的内涵,正确引导工匠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培育方向。

  【篇二】

  对于校园来说,强化文化是赢得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保障,也将孕育凝聚力、约束力、保障力,对于坚定主体的信念,提升主体的智慧,保障主体的生存,形成坚不可摧的强大集体,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充分认清文化的重大意义,完善措施、强化落实,努力推动文化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将为校园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文化优势是最持久的优势,文化导向是最根本的导向。文化作为实践的内在动力,是实践的精神源泉,从深层次上引导、支配并规定着活动的方向、进程和结果。

  观念先于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实践作为计划周密的特殊活动,是在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离开文化的观念引导,实践既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有效地进行。实践当中,工作时有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究其根源,就在于对工作重视不够,说到底是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这种问题只有通过提高认识、做好文化建设才能最终解决。可以说,文化是活动的觀念先导,是活动得以启动、展开并顺利进行的思维起点,是实践自觉进行和持续开展的思想引擎,它从根本上引导并规定着活动的方向和进程。概括地讲,强化文化思想引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实现。

  一、宣传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实施文化宣导“五项行动”,确保校园文化理念落地。

  1.理念先导。制定《文化读本》《文化案例故事集》等学习资料,广泛宣传阐释文化理念体系,为全矿广大干部师生了解掌握文化内涵、践行文化理念提供内容。

  2.舆论倡导。抓好内部媒体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文化理念,刊播文化故事,引导干部师生准确把握文化理念的基本内涵。结合国家安全专题教育活动、五法宣传活动等主题,设计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3.氛围引导。启动文化环境重塑工程,将文化核心理念融入设计方案中,编印新宣传画册和宣传片。以文化理念为引领,重新制作宣传画册和宣传片,逐步规范工作的流程和细节。

  4.文化宣导。广泛宣传文化建设最新成果,积极宣传推介文化成果,参加文化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提升文化美誉度和影响力。拓展分项文化,紧密联系改革改制、提质增效、和谐稳定等中心工作,探索建立全新质量文化、人才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分项文化,不断丰富文化理念内涵。

  5.座谈指导。适时召开文化建设推进会,总结各单位文化宣贯情况,座谈交流经验做法,安排部署下步文化推进任务。

  二、内化文化,提升文化引领

  着力发挥“四个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宣贯活动,进一步提升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深化干部师生对文化理念的认同度,并逐步内化为工作生活中的自觉行动,促进文化建设全方位提升。

  1.发挥理论引导作用。开展文化理论研讨,组织开展文化建设征文活动,就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进行理论研讨,提升文化建设水平,从理论层面提升干部师生对文化的认知。

  2.发挥活动阵地作用。举办文化系列主题文体活动。开展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把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到各项文体活动中,力求做到活动精彩、寓教于乐、引人向上。

  3.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发现文化闪光点”活动,积极挖掘身边发生的,能够体现践行文化理念的人和事。评选文化宣贯先进个人和集体,对先进个人授予“文化使者”称号,对先进集体授予“文化建设示范点”称号,进一步扩大文化宣贯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4.发挥成果提升作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和社会团体举办的文化优秀成果评选、国企党建与文化一体化课题评选等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深化文化,形成文化品牌

  在文化融合推进的高度、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

  1.实现文化深度结合。梳理制度及流程,按照文化理念,全面梳理制度及流程,完善内控体系,提升管理水平,推进文化建设成效向深度拓展,融入工作全过程。

  2.实现文化广度融合。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推动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效避免由于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等深层原因造成的文化冲突等问题。

  3.实现文化高度整合。以文化为母文化,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的子文化,适时举办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分享工作经验,促进文化理念落地生根。开展文化建设“回头看”,通过文化评估,对文化理念予以丰富完善,对文化落地路径和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

  文化是灵魂,是软实力,是推动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结构不确定性。构建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是校园独特的生存战略和生存方式。浓厚的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特殊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引领方向、提升谋略、达成共识、规范行为、服务保障、营造氛围等方面为校园的科学发展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篇三】

  文化自信指的就是对国家民族文化精神的坚定信念和自觉实践。本文主要针对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途径进行阐述,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一、坚定文化自信在我国的战略地位

  1.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提高中国文化的话语权

  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实是具有密切的关系的,它是实践发展的必需,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不管对本国的发展还是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一个国家真正的崛起,就必须在国家上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只有通过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的阵地,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建设要紧跟经济建设的步伐,时刻重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为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而努力。

  2.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综合竞争力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5000年来源远流长,但是在西方殖民侵略开始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一度开始走向衰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自卑开始出现在国人的内心深处,进而导致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怀疑。随着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荡,其中出现“全盘西化”的文化虚无主义,对我国的民族自尊和文化自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我国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是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霸权的时候,我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还是稍显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习近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在文化上做到充分的自信,才能有持久的力量来对虚无主义的文化进行抵制。文化自信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和核心,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最重要的源泉,因此我国必须要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努力。

  3.是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必须要以校园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支撑,在当代中国,四个自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文化自信在其中便是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无论是什么样的国家,发展道路和制度迷失的内核都是文化和思想意识观念,中国共产党在95周年的时候正式提出文化自信的战略布局,这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在当前我国的意识形态斗争较为尖锐的背景之下,格各种言论思潮都在泛滥不断,因此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作为内在的支撑,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现象和行为要进行规范,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基本途径

  1.以人为本,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者,要从现实的、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进行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深入的贯彻。人是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的人民,最终实现共同的富裕,推动人类发展的不断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就引领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提升了社会主义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增强文化自信可是离不开思想的引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指导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思想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必须要在保证意识形态坚固的基础之上,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进行坚持和弘扬,同时要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2.倡导绿色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要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坚持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坚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同时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基础。通过推动绿色发展的方式和生活的方式,将生态文明建设放进国家总体建设的布局之中,将文化自行融入生态文明之中,这既是对人们文明结构认识的深化,也是对人类未来所面临的问题的探索。国家著名生态学者约翰·柯布曾提出:为“中国通过进一步努力,将会在未来人类的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新文明建设中领导世界。”

  3.坚持和平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范式

  中国共产党人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友好和平的思想转化为外交的策略,将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进行结合,同时将民族性和时代性进行融合,倡导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对各国的独立发展保持尊重的态度。中国要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合作组织和促进全球的均衡发展。要积极参与反恐、禁毒等安全维和行动,以中国独立的思想和政治为国家秩序中融入社会主义人文的内涵,促进国际秩序向公平公正的方向进行发展。中国作为追求友好和平的大国,要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来超越西方传统国际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开辟一条和平有效的国际体系变革机制,进而促进世界历史的进一步的发展。

  4.面向未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坚持文化自信,必须要把握好有利的机遇和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要对文化进行创新,只有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才能让我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创新就是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指导,继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综合中西之长处,对中国文化进行创新发展。在新技术的发展之下,文化的传播自然离不开它们的支持。在新的发展时期,要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就必须要把握住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对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发展,进而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占有優势地位。

  总而言之,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校园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文化自信的践行是分不开的,必须要对此进行重视,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

  【篇四】

  一、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高校校园既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校园文化赖以存在的载体。是否形成了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

  1.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养成

  目前,大学生仍属于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更希望生活在现实的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之中。因此,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化中合理的要素,可以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多样化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发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获得更大的成功。从而促使他们心情愉悦、消除烦恼、调节抑郁。

  3.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的成熟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远离家乡,开始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陌生的交往群体,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矛盾和困惑。而这也正好为他们的心理成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4.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在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可以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奋发向上,健康成长,

  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观念,关心、爱护集体的荣誉,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使每一名同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二、构建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物质文化是一种外在的、外显的文化。它集中体现在大学校园的各种标志物之中。如果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优美、温馨、赋予丰富的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本身对大学生就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催其奋进。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发挥其环境的感染功能。校园总体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环境绿化景观、名人雕塑等,干净、整洁、典雅的校园环境,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这种心理效应会使人产生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感情上的共鸣。

  2)注重加强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发挥其舆论宣传的功能。

  学校要注重图书馆、校史馆的建设,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养料的同时,还可以从本学校、本专业发展的前辈那里获得榜样的鼓舞力量,激励其奋发向上。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宣传作用,让学生能感受到身边榜样的存在。

  3)优化教学、科研场所的室内布置,充分发挥其育人的功能。教学楼、实验中心、研究院所等,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要精心做好育人环境的布置。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同时还必須保证师生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和执行。这就要求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要真正体现出人性化的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实现“刚性”和“柔性”的有机结合,使规章制度既能起到强制作用,还能够有效地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

  3.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一种内隐文化。

  1)加强高校的校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风对于身在校园的广大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心灵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陶冶,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心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努力做到关心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及时为他们扫除心中的阴影,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真正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发挥每个大学生的优势,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品质,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能够使每一位同学的特长和爱好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乐观向上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引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完善科学的校园规范,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再次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篇五】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而且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语文学科是以中华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都不能忽视的任务。古诗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主要手段。下面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阐述。

  一、古诗诵读,体会音韵之美

  汉语是一门颇具韵味的语言,由汉语写成的文章平仄和谐、抑扬顿挫,具有不可言说的音韵美。而古诗词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经典内容,对韵律要求极高。朗读古代诗文是品味中国语言音乐之美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妨以诵读法展开古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和谐的韵律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如:在《诗经四首》一文的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就是以诵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的。

  首先,我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了《魏风·伐檀》《卫风·氓》《秦风·无衣》《小雅·鹿鸣》等诗的创作背景、表达的主旨意图和思想感情等内容。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并以同桌相互点评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诗歌朗诵质量。最后,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学设备播放名家朗诵音频,让学生在与名家朗诵的对比之中再次感受古代诗歌的音韵美。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朗诵教学法展开诗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诗歌的诵读过程中形成对诗歌语言美的整体感知,在拓展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视角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诗句推敲,感受语言之韵

  “推敲”是中国古代诗人锤炼诗歌语言的主要方法,也是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美的主要手段。古代的诗词大都是具有一定的格律和体制要求的,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表情达意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古诗格律的要求。因此,古诗在用字之上是十分讲究的,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凝练、准确、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中国语言包罗万象的語言美。

  例如:在《声声慢》一文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推敲诗歌语言的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的。

  首先,我对学生说:“李清照是我国著名的女词人,她才华横溢、见识广博,创作了许多诗词名篇。但其早年诗歌创作风格与其晚年诗歌创作风格差异明显,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从风格上推断这首《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创作的还是晚年创作的呢?”在得到学生确切的答复之后,我又问道:“该诗的开头连用了四个叠字,这样好吗?达到了什么样的语言效果呢?”随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诗歌叠字用法。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创作时间进行推断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思考,以对诗歌叠字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的方式深化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认知,增加了学生对诗歌语言美的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合理想象,感悟意境之妙

  诗歌的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精短凝练。乍读之时,可能会觉得它表达的意思很少,可是细细品味却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品读诗歌的意境美是古代诗歌鉴赏中不可或缺的步骤,而要品味诗歌的意境之美,就要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要能够在合理的想象之中准确还原诗歌的意境,感悟诗歌的意境之妙。

  例如:在对柳永的《八声甘州》一诗的复习过程中,我就是以联想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的。

  在带领学生通读全诗之后,我问学生:“在写这首诗时诗人是站在哪里的呢?他的面前又有什么样的景色呢?佳人妆楼颙望望的是谁?若佳人见到她等待的人她会说些什么?”

  在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既促进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思考、活跃了学生的课堂思维,也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境的重建,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诗歌的意境之妙。

  总之,要想提高高中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就要优化高中古诗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丰富学生的古诗课堂体验,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020年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13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