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9-03 16:06:26 | 移动端: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

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1)

  X省X市作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严格按照党中央、X省、X市的部署要求,结合X地方实际,立足群众需求,在资源、队伍、项目、保障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在哪做”“谁来做”“怎么做”“做多久”的问题,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做到百姓家门口,聚集人气、激发活力,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盘活阵地资源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在哪做”的问题

  阵地资源是文明实践活动的依托,X市着力整合市、镇、村公共服务资源,在统筹调配、盘活激活、联通共享上下功夫。

  深化实践所(站)建设。在全市建立1个中心、22个乡镇(街道)实践所、485个村(社区)实践站,中心主任(所长、站长)均由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担任,构筑“全市覆盖、出户可及、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整合全市现有的百姓宗祠、古民居、廊道、青年驿站、道德讲堂、文化场馆、体育馆、科教基地、民富中心站点、乡村教育院网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中小学校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固定的实践场所,突出文明实践功能,融合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科教学校、青年之家、妇女之家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实现“一个场所,多个主题、多种使用”。廉村立足本村特色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依托“X省廉政教育基地”利用旧祠堂宣讲新思想;楼下村古民居变身新时代“精神地标”,既保护了古民居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发展了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阳春社区巧用百米文化长廊开展“六贴近六服务”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弘扬时代新风,成为居民欢迎的“精神家园”;松罗村改造旧客运站大楼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互联网+文明实践服务”新模式,精准对接农民群众新需求。这些家门口的服务场所接地气、受欢迎、聚人气,不仅群众喜欢,也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充分肯定。

  统筹调配七大市级服务平台。打破部门壁垒,按照服务类别,统筹建立理论宣讲、社会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乡风文明建设七大平台。七大服务平台分别由1个市级部门牵头运营、若干责任部门配合,将散落在全市各部门的服务阵地、网络发布平台等纳入文明实践阵地。创新“七重点七服务”工作机制,实施“思想筑魂、核心价值、关爱和谐、惠民共享、产业兴旺、全民健康、移风易俗”等七项重点工程。着力完善内容服务和供给体系,建立文明实践服务“总菜单”,加大优质内容提供力度,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吸引群众走进所(站)。截至目前,七大平台累计开展530多场活动,服务群众4.72万多人次。

  联通网络平台资源。发挥全市2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作用,运用好市级融媒体中心、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电视、宣传栏等各类宣传阵地和党员远程教育、学习强国app、“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推动新思想在基层落地生根,让新文化走入千家万户。“X新时代文明实践”动画宣传短片、《X一分钟》《“我和我的祖国”快闪》等文明实践主题短视频5部,点击量近20万次。“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在学习强国平台播放,取得了良好效果。整合X“民富中心”服务网络、新时代乡村教育院资源,全力打造面向农村的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市19个乡镇(街道)建立了32个基层“民富中心”,为农村群众提供“5+X”服务。新时代乡村教育院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市、镇、村三级教育网络体系,以固定讲堂、流动讲堂、自助讲堂、网络教学等形式,群众现场参与及网络点播总人数突破70万人次,被群众称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统筹志愿队伍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谁来做”的问题

  通过健全队伍体系、整合社会资源,开展褒奖激励,着力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推动志愿队伍向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整合志愿资源,构建志愿服务覆盖网络。建立市、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并以服务总队、服务分队和服务小队方式开展活动,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任队长。镇、村层面,注重吸收在群众身边威信高、口碑好的党政干部、教师、乡贤、退休人员、科技能人、乡土文化工作者、先进人物、道德模范典型等,实现市、镇、村志愿服务队伍全覆盖。发挥市级部门的专业和职能优势,搭建理论宣讲、社会宣传、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乡风文明建设等七支市级志愿服务队,乡镇(街道)组建志愿服务分队。各服务总队定期协商、调整、制定文明实践方案,统筹志愿服务队伍、活动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重点对全市实践所、实践站提供专业指导、队伍培育和活动孵化。在各平台推动下,各地农村所(站)也纷纷跟进,积极组建志愿服务队、文艺队,开展各式各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农村文化再现活力,全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风貌。“白云山合唱团”“白云山少儿艺术团”“白云山器乐团”“平讲戏传承基地”“曲艺新时代”等群众文化活动新平台不断涌现,湾坞村民开展“七彩周末”活动;廉村组织平讲戏演出及传统说书;范坑、社口农民“经营”民俗乐器,发扬本地锣鼓、唢呐文化;赛岐、下白石农民也自掏腰包组建剧团等。

  强化管理培训,促进志愿队伍专业发展。联合新时代乡村教育院,协同市级机关和社会力量,组织开展知识传递、技能传授、项目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制定出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计划,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项目化发展。中心先后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孵化与提升、志愿服务知识技能、户外应急救援等系统性培训8期,培训1300多名志愿者。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育制度,健全注册、培训机制,搭建网上志愿服务组织架构,做好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的网上注册、岗位发布、项目认领、管理记录等。截至目前,全市登记注册志愿者总数达8.7万多人,占常住人口13%,居全省县(市)第三,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7万,近四个月日均开展活动志愿者达100人次。

  完善褒奖激励,营造志愿服务良好氛围。制定出台《X市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办法及星级评定制度》等管理制度,建立X市文明实践志愿“益栈”,打造“保障+激励”型的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体系,在民富中心市级运营点和穆阳镇文明实践所分别建成2个志愿服务积分线下兑换平台,现入驻爱心企业20家,上架积分兑换商品40种,目前正在筹划成立志愿服务爱心商家联盟。开展“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组织、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最美志愿服务站(岗)”宣传推介评选活动,先后有100多个先进典型获得X市级以上表彰,阳头街道阳春社区被中宣部授予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

  在实施活动项目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怎么做”的问题

  牢牢把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两个重心,巧妙设计活动项目,精心组织实施,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

  建立实践项目动态清单。定期召开部门、群众代表和志愿服务组织座谈会,根据阶段性学习宣传教育重点和群众现实需要,研究推出文明实践项目清单,把好文明实践项目“准入关”,让文明实践项目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心整合七大平台资源,采取菜单式管理,按照“派单与点单相结合、任务与志愿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精准地把全市各平台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有序、有效、持久地配送到基层。“制单”网络化。利用“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等工作,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注册、活动发布、资料存档、管理考核信息化。“点单”简易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根据群众需求,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总菜单”中点单。“派单”程序化。由文明实践平台专业分队组织志愿者报名,市总队进行审核,并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等形式下发通知派单。“考核”专业化。志愿服务结束后,市总队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确认服务时长。2018年10月以来,通过中心“制单”、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志愿者“接单”、考核“结单”的形式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290多场,覆盖群众8.87万人。

  组织文明实践活动配送。以七大志愿服务平台为主体,广泛开展“四下基层”“送理论、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文明、送健康、送幸福”的“四下七送”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理论进基层“百千万”工程,以领导干部带头讲、理论骨干重点讲、乡村讲师团深入讲、文艺分队生动讲、融合媒体立体讲相结合的方式,先后组织开展“理论宣讲轻骑兵”“廉政讲坛”“理论下基层”等各类活动400多场次,宣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开展“农业科技强筋壮骨计划”,举办技术培训、科技指导和科技咨询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书香X——全民读书月”“社区文化五个一工程”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社区群星秀”等活动,把文艺活动送到群众身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等各类志愿服务宣传活动,把乡风文明送到群众身边;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活动,为群众提供帮扶,把幸福送到群众身边。

  在强化组织保障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文明实践“做多久”的问题

  牢牢压实市、镇、村三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文明实践中心管理运行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市、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建设,均由党组织一把手负总责。市级层面,由市委书记任中心主任、政府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兼任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主任。镇级层面,文明实践所设在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或党群服务中心,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所长,宣传委员任办公室主任。在村级层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主阵地设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站长。

  建立工作制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总召集人,市文明委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每月一次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各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运行情况、各所站文明实践开展情况以及群众的反响,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文明实践周台账月小结制度,定期由市级有关部门、镇(街道)报送本月文明实践平台、项目、队伍、活动等情况,推动工作向基层延伸;建立文明实践督查考核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纳入镇(街道)、市级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由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组织力量对各地各部门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新建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服务总平台,管理运营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践中心的日常运营、各级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建设、市新时代乡村教育院的运营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文明实践项目的扶持培育孵化、大型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网络志愿服务平台的开发及运营等,常态化、品牌化、项目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闯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X路径”。


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2)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根据中央和省、市、县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阵地;是坚持“六个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宣讲各项方针政策、助推精准脱贫、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平台。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一步增强全镇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城乡群众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引导广大群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文明实践、精神加油、人文关怀”的定位,在镇、村两级分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工作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打造政策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科学理论、党的方针政策、核心价值观、群众文化、新风良俗、体育指导、医疗保健、社会治理等文明实践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工作原则

  重点围绕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便民惠民、乐民育民文明实践活动,更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1.突出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风貌,引领群众共同奋斗,推动城乡发展、乡村振兴,创造幸福生活。

  2.坚持精准务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供需精准、供给有效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高质量、常态化、受欢迎的各种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在群众心坎上。

  3.加强资源整合。坚持党委主导、各方参与、群众互助,积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与“六个高质量”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美乡村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党员教育、科技推广、普法教育和移风易俗、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道德讲堂、文化惠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充分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阵地、项目活动,打破条块限制,合理调配,统筹利用,确保县域内所有资源在机构、人员、设施等权属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文明实践工作需要进行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供应长效化、效应发挥最大化。

  4.保持常态长效。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把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城乡建设与管理、行业发展、基层党建、社区服务和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打通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机制,丰富拓展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内容,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与其它工作合力合拍、相互促进、整体联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和实践队伍常态化、制度化,把实践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

  5.注重全面覆盖。采取“集中+分散”“线下+线上”“固定+流动”相结合原则,建立一批常驻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弘扬新风良俗中升华境界、增强本领,在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创新创业、收获幸福。

  三、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1.科学理论学习实践工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村党员群众领会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理念、实践要求,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维护核心、拥戴领袖,更加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农民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群众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养,让他们更真切地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更好地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责任单位:组织办、文广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2.方针政策宣传宣讲工程。广泛深入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阐释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帮助农村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特别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集中居住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整合各条线资源,发挥和拓展相关部门服务职能,利用精准脱贫、普法宣传、科普大篷车、文化惠民、家门口就业工程等载体,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岗位、送农资、送信息、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送保障、送关爱等城乡结对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村群众诚实劳动、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扶贫办、文广服务中心、卫计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3.主流价值培育践行工程。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持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建设。坚持创建惠民、创建育民,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等八项细胞工程创评,不断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广泛宣传践行《文明20条》2.0版、《村规民约》《文明诚信三字经》《县“乡风文明十提倡十反对”》等,常态开展道德讲堂、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好人、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评比,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展示交流活动,大力培育新乡贤,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七五”普法和“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活动,引导农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责任单位:镇文广服务中心、司法所、各村(居)场)

  4.群众文化生活丰润工程。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充分激发农民办文化的积极性,把活跃在农村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把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积极推进全民阅读行动,常态举办“三下乡”“幸福舞起来”“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群众性系列文化主题活动,提振广大群众的精气神。持续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不断推出抒写伟大时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作品,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广大群众眼前,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责任单位:文广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5.文明风尚涵育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加强管理服务,着力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陈规陋习,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结合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及改水、改厨、改圈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组织广大群众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不文明习惯改起,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间,推动科学健身、全民健身,争做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广泛开展《文明20条》2.0版进乡村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社会交往、公共场所、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引导农村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依法规范农村宗教事务,着力解决农村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互助组织关爱帮扶、精神慰藉作用,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责任单位:民政办、城建环卫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四、工作措施

  按照《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的要求,夯实构筑实践载体,规范建立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活动阵地。

  一是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践场所。按照“标识统一、质量优良、设施完备、氛围浓厚、功能齐全”的建设标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2019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纳入改善农民集中居住规划,统一建设。结合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区、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配套建设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村史馆(室)等场所,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集学习培训、专题讲座、文化普及、休闲娱乐、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心,满足群众对生态环境、品质生活、心灵享受和乡风文明的需要。要打通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应急广播体系,建立政策理论宣讲平台;打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社区教育中心、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教育辅导站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文联组织、戏剧团等文艺团体、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群艺馆、影剧院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打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室、科技信息站、益农信息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科普活动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打通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好用好体育场馆、各类健身活动场地,合理利用公园、广场,推动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建立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平台。在镇、村层面按照“1个实践所+n个实践站+n个实践点”工作模式,分别建成高效农业、电商产业园、乡村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实践基地和党员教育、科技普及、家风家训、道德讲堂、“一约四会”等一批示范性强的实践点。

  二是建立为民敬业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分级招募志愿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大队,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支队长和大队长。坚持党员干部打头阵、当先锋,广泛发动各行业、各单位业务骨干,各类文化、医卫、农技等专家人才,“百姓名嘴”“乡贤读报团”成员,以及返乡创业人士、退休文化工作者、退休教师、典型模范人物等“新乡贤”走进实践现场,建立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固定实践志愿者队伍。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方法。注重宣传教育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既真心服务群众又教育引导群众,实现教育与实践良性互动。通过编创文艺作品,利用政策“读”、小品“演”、快板“说”、诗歌“颂”、绘画“展”、共同“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语言,实现以文化人,增强实践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注重发挥好人榜样的引领作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依托好人主题公园(广场、馆)、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好人角等阵地,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引导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增强实践服务的感染力和带动力;围绕群众需求,建立多维度服务配送机制,通过“派单+点单”“会场+现场”制定“文明实践”清单,以“菜单”的形式向基层配送资源和服务,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按照“到村进户见人走心”的要求,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和载体,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介绍、讨论交流、知识竞答、技术比赛、上门拜访等活动,提高实践服务的参与性和可感受度;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微信群、网站等互联网手段,建设网上文明实践中心,开设微党课等实践栏目,定期更新实践内容,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推动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便捷性。通过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留得住的方式和内容,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真正把群众“留下来”“融进来”“带起来”。

  四是建立务实管用的实践制度。按照有明确阵地、有专职人员、有统一标识、有活动菜单、有规范制度及地方特色“六有”标准,充分整合、统筹调配各类阵地、人员、项目、活动,切实推进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建设。各乡镇(街道、场)、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年初有计划、月月有主题、旬旬有重点、周周有活动、节庆有安排、场场都精彩、常态不断线”的要求,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任务清单,排出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时间、地点、内容、受众范围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各实践所(站)每月至少开展2次集中实践活动,并提前发布预告,便于群众知晓和志愿者报名参与。流动实践所(站)可建在生产生活一线,现场进行面对面实践活动。注重与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和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单位和个人参与情况与基层评先推优挂钩,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由党委书记任中心主任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分管宣传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做好工作规划、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活动组织等工作。建立1个乡镇实践所、17个村级实践站和若干实践基地(活动阵地),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所长,村(居)党组织书记担任站长;探索采取调剂使用、购买服务、社工+志愿者等方式,按照实践所、站分别不少于2-3名和1名配齐工作人员,确保实践活动有人组织、常态开展。各乡镇(街道、场)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以明晰的工作思路、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推动实践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2.加强舆论宣传。深入挖掘工作中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推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案例。充分调动实践所(站、点)、志愿服务队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实践所(站、点)成为群众“学习、实习、实践”的精神家园。

  3.加强督查指导。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村居目标管理体系。对各单位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常态督查,定期考核评估,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实践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实践工作取得实效。


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根据中央和省、市、县的统一部署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要求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宣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阵地;是坚持“六个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宣讲各项方针政策、助推精准脱贫、深化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平台。通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一步增强全镇上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城乡群众生活品质和文明素养,引导广大群众为建设“强富美高”新贡献智慧和力量。

  坚持“文明实践、精神加油、人文关怀”的定位,在镇、村两级分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实践站。以志愿服务为抓手调动各方力量,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造工作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打造政策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科学理论、党的方针政策、核心价值观、群众文化、新风良俗、体育指导、医疗保健、社会治理等文明实践活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二、工作原则

  重点围绕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便民惠民、乐民育民文明实践活动,更好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农村全面进步。

  1.突出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升人民精神风貌,引领群众共同奋斗,推动城乡发展、乡村振兴,创造幸福生活。

  2.坚持精准务实。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供需精准、供给有效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真正把高质量、常态化、受欢迎的各种优质资源和公共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做在群众心坎上。

  3.加强资源整合。坚持党委主导、各方参与、群众互助,积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与“六个高质量”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美乡村建设、镇村环境整治相结合,与党员教育、科技推广、普法教育和移风易俗、我们的节日、志愿服务、道德讲堂、文化惠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融合。充分整合人员队伍、资金资源、平台阵地、项目活动,打破条块限制,合理调配,统筹利用,确保县域内所有资源在机构、人员、设施等权属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文明实践工作需要进行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供应长效化、效应发挥最大化。

  4.保持常态长效。建立完善长效工作机制,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把志愿服务有效融入城乡建设与管理、行业发展、基层党建、社区服务和群众日常生活之中,打通城乡公共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机制,丰富拓展乡风文明志愿服务内容,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与其它工作合力合拍、相互促进、整体联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和实践队伍常态化、制度化,把实践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

  5.注重全面覆盖。采取“集中+分散”“线下+线上”“固定+流动”相结合原则,建立一批常驻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弘扬新风良俗中升华境界、增强本领,在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创新创业、收获幸福。

  三、主要内容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

  1.科学理论学习实践工程。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农村党员群众领会掌握这一思想的基本观点、核心理念、实践要求,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维护核心、拥戴领袖,更加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农民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群众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养,让他们更真切地领悟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更好地用于指导生产生活实践。(责任单位:组织办、文广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2.方针政策宣传宣讲工程。广泛深入宣传解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阐释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为民利民惠民政策,帮助农村干部群众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特别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脱贫攻坚、致富兴业、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集中居住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整合各条线资源,发挥和拓展相关部门服务职能,利用精准脱贫、普法宣传、科普大篷车、文化惠民、家门口就业工程等载体,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岗位、送农资、送信息、送文化、送法律、送健康、送保障、送关爱等城乡结对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农村群众诚实劳动、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扶贫办、文广服务中心、卫计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3.主流价值培育践行工程。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弘扬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持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建设。坚持创建惠民、创建育民,深入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等八项细胞工程创评,不断扩大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广泛宣传践行《文明20条》2.0版、《村规民约》《文明诚信三字经》《县“乡风文明十提倡十反对”》等,常态开展道德讲堂、乡风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组织好人、星级文明户和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评比,深入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展示交流活动,大力培育新乡贤,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七五”普法和“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活动,引导农村群众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责任单位:镇文广服务中心、司法所、各村(居)场)

  4.群众文化生活丰润工程。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充分激发农民办文化的积极性,把活跃在农村的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把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调动起来。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和地域特色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积极推进全民阅读行动,常态举办“三下乡”“幸福舞起来”“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群众性系列文化主题活动,提振广大群众的精气神。持续开展“送文化、种文化”活动,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不断推出抒写伟大时代,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具有浓郁乡村特色、充满正能量、深受农民欢迎的作品,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到广大群众眼前,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责任单位:文广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5.文明风尚涵育提升工程。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加强管理服务,着力破除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陈规陋习,涵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结合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以及改水、改厨、改圈等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组织广大群众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房前屋后做起、从不文明习惯改起,自己动手净化绿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间,推动科学健身、全民健身,争做优美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和守护者。广泛开展《文明20条》2.0版进乡村活动,运用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社会交往、公共场所、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引导农村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过上现代文明的生活。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净化社会风气。弘扬科学精神,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依法规范农村宗教事务,着力解决农村宗教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互助组织关爱帮扶、精神慰藉作用,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责任单位:民政办、城建环卫服务中心、各村(居)场)

  四、工作措施

  按照《省“十三五”时期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试行)》的要求,夯实构筑实践载体,规范建立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活动阵地。

  一是建立功能完善的实践场所。按照“标识统一、质量优良、设施完备、氛围浓厚、功能齐全”的建设标准,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为2019年度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纳入改善农民集中居住规划,统一建设。结合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区、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配套建设科普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村史馆(室)等场所,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集学习培训、专题讲座、文化普及、休闲娱乐、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中心,满足群众对生态环境、品质生活、心灵享受和乡风文明的需要。要打通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应急广播体系,建立政策理论宣讲平台;打通中小学、职业学校、社区教育中心、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教育辅导站等,建立教育服务平台;打通基层文联组织、戏剧团等文艺团体、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群艺馆、影剧院等,建立文化服务平台;打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室、科技信息站、益农信息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科普活动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建立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打通县、乡、村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建好用好体育场馆、各类健身活动场地,合理利用公园、广场,推动中小学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建立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平台。在镇、村层面按照“1个实践所+N个实践站+N个实践点”工作模式,分别建成高效农业、电商产业园、乡村旅游、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乡村学校少年宫等一批带动力强的实践基地和党员教育、科技普及、家风家训、道德讲堂、“一约四会”等一批示范性强的实践点。

  二是建立为民敬业的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分级招募志愿者,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大队,乡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分别担任支队长和大队长。坚持党员干部打头阵、当先锋,广泛发动各行业、各单位业务骨干,各类文化、医卫、农技等专家人才,“百姓名嘴”“乡贤读报团”成员,以及返乡创业人士、退休文化工作者、退休教师、典型模范人物等“新乡贤”走进实践现场,建立一批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固定实践志愿者队伍。

  三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方法。注重宣传教育与实践参与相结合,理论宣讲与技能传授相统一,群众点单与志愿者接单相衔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既真心服务群众又教育引导群众,实现教育与实践良性互动。通过编创文艺作品,利用政策“读”、小品“演”、快板“说”、诗歌“颂”、绘画“展”、共同“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语言,实现以文化人,增强实践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注重发挥好人榜样的引领作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方式,依托好人主题公园(广场、馆)、善行义举榜、道德讲堂、好人角等阵地,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事迹,引导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增强实践服务的感染力和带动力;围绕群众需求,建立多维度服务配送机制,通过“派单+点单”“会场+现场”制定“文明实践”清单,以“菜单”的形式向基层配送资源和服务,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按照“到村进户见人走心”的要求,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贴近群众的工作方式和载体,开展政策宣传、经验介绍、讨论交流、知识竞答、技术比赛、上门拜访等活动,提高实践服务的参与性和可感受度;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微信群、网站等互联网手段,建设网上文明实践中心,开设微党等实践栏目,定期更新实践内容,实现网上网下同频共振,推动实践活动更具时代感和便捷性。通过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好、留得住的方式和内容,既学习又实践,既明理又躬行,真正把群众“留下来”“融进来”“带起来”。

  四是建立务实管用的实践制度。按照有明确阵地、有专职人员、有统一标识、有活动菜单、有规范制度及地方特色“六有”标准,充分整合、统筹调配各类阵地、人员、项目、活动,切实推进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建设。各乡镇(街道、场)、各单位、各部门要按照“年初有计划、月月有主题、旬旬有重点、周周有活动、节庆有安排、场场都精彩、常态不断线”的要求,细化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任务清单,排出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时间、地点、内容、受众范围等,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公示。各实践所(站)每月至少开展2次集中实践活动,并提前发布预告,便于群众知晓和志愿者报名参与。流动实践所(站)可建在生产生活一线,现场进行面对面实践活动。注重与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和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相结合,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单位和个人参与情况与基层评先推优挂钩,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性。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成立由党委书记任中心主任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办公室设在党政办,分管宣传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镇文明实践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做好工作规划、队伍建设、人员培训、活动组织等工作。建立1个乡镇实践所、17个村级实践站和若干实践基地(活动阵地),镇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所长,村(居)党组织书记担任站长;探索采取调剂使用、购买服务、社工+志愿者等方式,按照实践所、站分别不少于2-3名和1名配齐工作人员,确保实践活动有人组织、常态开展。各乡镇(街道、场)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以明晰的工作思路、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推动实践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2.加强舆论宣传。深入挖掘工作中的鲜活经验和有效做法,及时推出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和创新案例。充分调动实践所(站、点)、志愿服务队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让实践所(站、点)成为群众“学习、实习、实践”的精神家园。

  3.加强督查指导。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纳入村居目标管理体系。对各单位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常态督查,定期考核评估,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实践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确保实践工作取得实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情况汇报》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0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