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人活着便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

人活着便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8-01 08:25:51 | 移动端:人活着便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

人活着便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01 

  —

  人活着便是活着

  《活着》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两遍了,这一次是看的第3遍,但不论是看了多少遍,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到目前为止其他的书所不能够比拟的。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曾经作为地主家的儿子,他又嫖又赌,终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一贫如洗,但他还活着,在家人的爱中活着。

  而与活着相对的总是死亡,福贵爹的死给了福贵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他开始扛起了家庭的重任。终于心悔改,生活看着比刚破产时要一天比一天要好,可是当悲剧来临,命运也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先是被抓去当了壮丁,好不容易逃了回来,却发现母亲已经离开了人世,女儿也变成了聋哑人。之后儿子因为见义勇为,献血过度死了。好不容易女儿找到了女婿,以为日子就这样开始变好了,结果发现,现实总归是残酷的,女儿在难产的时候离开了,妻子受不了打击也死了。接着女婿又被一次劫难夺去了生命。本以为外孙会是自己唯一的希望,却不曾想,小豆子竟然吃在豆子的时候被撑死了。但他还活着,只是这次没有家人了——或许爱还在。

  每一次看着福贵,在过着纨绔子弟的生活的时候,我都在想,不管他有着怎样悲惨的结局,我大概也不会可怜他吧。但是当看着他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心软了。我不止一次地在想,如果我是福贵,当看到亲人从我的身边一个一个的离去,我能否扛得住,自己一个人能活下去吗。

  每一次看《活着》这本书,我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最后只有福贵一人(当然还有一头老牛)还活着,连他的孙子都没有活下来?小豆子是富贵的希望,可是作者连这一点希望都没有给他。那他活着是为什么呢?又有什么意义呢?实质上到现在我也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问余华先生,我才能得到一个答案。

  如果非要让我给自己一个解释的话,我以为,活着是一个人的本能,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挫折,看过了太多的死亡,经历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才明白活着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真的只有当人经历了生死才能知道,活着是一种奢望,也变成了我们生活的唯一信念。活着或许并不需要太多的意义,活着便是活着,就这样好好的活着。活着的人才能从活着的东西身上找到生机和快乐,只有活着才能够见到光明,也只有活着才能够拥有希望。

  或许我们现在已经没有生活在连活着都成为一种奢望的年代,但是我相信,当我们遇到困难,当我们遇到挫折,当我们觉得自己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们看这本书,想想自己,至少我们还活着,哪怕毫无意义,哪怕有再多的打击,我们至少还活着,至少我们还有看见彩虹的期望,有沐浴阳光的权利。没有任何一件倒霉的事抵得过“我还活着”,当我们还活着的时候,我们便是幸运的。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当黑夜已经来临,也就意味着白昼不会再远了,所以遇到困难,熬不过去的时候,想一想书中那句话:“你可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02

  —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是其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一方面我们可通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一定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曾经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不过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曾经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不过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可以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在后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接受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非常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面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人活着便是活着 ——读《活着》有感 《活着》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99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