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审美救赎何其困难》读后感

《审美救赎何其困难》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7-23 08:08:48 | 移动端:《审美救赎何其困难》读后感

《审美救赎何其困难》读后感

  《审美救赎何以可能》一文中指出,审美与艺术的特殊本性在于意象呈现,以我浅薄的理解,就是去寻找艺术作品背后的“无名真实的东西、高于生命的东西、高于死亡的的东西。”而我想要说的与审美意象基本无关,而是一直以来影响着审美与艺术的因素。对于审美来说,我窃以为物质生产是影响大众审美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就人类现在的审美水平所处的阶段来看,审美达到救赎那一天还很遥远。

  人类的物质生产对于审美的影响从历史的发展中便可以看得出来。以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前,法兰克王国定基督教为国教这段时期的西欧)为例,当时的宗教是人类赖以自我救赎的首要方法。以神为中心的宗教音乐和宗教绘画、雕塑是当时审美与艺术的主流,但单纯就当时的审美和艺术来说,以之作为救赎的首要方法是远远不可能的。一个将此刻的苦难寄托于来世幸福的社会所特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审美与艺术是根本不可能有救赎之功用的。而在庄园经济逐渐瓦解,城市兴起后,人类迎来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文艺复兴。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一瞬间点燃了“人文主义”炸弹的引线,“人本”思想促成了许多艺术巨匠的诞生(不一一列举),随后各种各样或夸张或隐秘的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作品也在这些艺术巨匠的手中被创作出来。透过作品中完美的人体,精致的面庞,人类第一次找到了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救赎的方法,现世享受也变成了时代的主流。由此,审美与艺术从一开始作为宗教救赎的载体,在社会物质生产提升后,一跃成为了人类自我救赎的主体。

  而我为什么要说:“审美救赎何其困难”呢?其原因在于,物质生产对于审美与艺术逐渐由“助推器”转变成为了“支配者”。

  人类对于审美的需求促成了各类媒体企业或经济组织的诞生。消费者的审美层次和整个社会所处的物质生产水平,给予了此类公司对于市场的定位,即“简单、刺激、快感”。这里的简单不同于“大道至简”的本质深厚,现象单一的“简“,而是配合”刺激“联合成为麻痹当今人们浅薄神经的即时快感。这种大众型的低层次的审美与所谓的”艺术“不仅仅会使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停滞,甚至还会出现倒退。”抖yin“、”快shou“等app的诞生被人们称为是”草根通过互联网站上平民舞台的一大飞跃“,于我而言则是人类审美与艺术走向堕落的罪魁祸首。人类呆滞的面对屏幕的目光与浸泡在多巴胺溶液中的大脑何其相似。再者,春晚也是一个于中国人而言,带领审美走向至低点的例子。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春晚简单而又年味浓郁的舞台承载了多少风靡到现在的金曲。不论是旋律线,和声构成还是歌词的文学性,都在当代中国审美与艺术发展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现在呢?国家在物质生产上,一步步接近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当然只是接近)。

  春晚的舞台越来越大,分会场也越来越多,而高技术含量的舞台与多媒体设备承载的舞台带给了人们什么?满眼望去尽是花花绿绿,蜜蜂蝴蝶搅在一团的歌舞秀,尽是脱离实际的“大和谐”和“孤芳自赏”的舞台情景剧。人们不再追求审美意象带来的感动,而是足以极“耳目视听之娱”即可。飞速发展的物质生产为人们的审美与艺术带来了什么?审美救赎何其困难。

  抛开整个社会,于个人而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也会带来精神消费的需求的增长,可是,人类却不懂得在审美上求得意象的体会,审美可怕地从精神的领会上转变成为了物质财富的象征。感受一下每一位谈论自己学钢琴的孩子的母亲脸上所洋溢出的优越感,就可以想象到7、8岁的小朋友坐在那一大推黑色烤漆木头前的怨念,稚嫩的小手演奏着不知所云的巴洛克、古典。不管是出于欣赏还是演奏,都可以让满屋子的人显得更加“cultural”。装腔作势的模仿永远是对先贤为人类创造的意境的侮辱,也是对整个审美与艺术的玷污。

  由此观之,审美救赎是何其困难,人类物质生产水平的提升反而为了自身的更好发展,将审美与艺术带向了更低点。但我相信,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波谷罢了。总有一天人类会放弃电子乐的低音和光效的震撼,静静聆听一场大师的爵士音乐会,也总有一天人类会走出IMAX影厅的震撼烂片片场,走向剧院,聆听一段《梨花颂》,感受我们内心由衷生出的家国情怀。这一天很遥远很遥远,但千万不能盲目奋进,因为对于审美与艺术来说,强加的意象可能会造成与当今价值观的冲突,而且只为了营造共鸣是万万不可的。人类未来的审美与艺术提升至救赎的路很

  遥远,且行且珍惜,万万不得像冯小刚一般拿着大砍刀冲向对岸,冲向彻底疯狂,冲向死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审美救赎何其困难》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99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