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读书笔记 l 女人与爱情

读书笔记 l 女人与爱情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10-11 23:24:33 | 移动端:读书笔记 l 女人与爱情

读书笔记 l 女人与爱情

  重新读完《包法利夫人》的那天,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夕阳西下。

  站在窗前看天边的晚霞,可以看到远方的天空大致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将暗未暗的蓝色,第二层是橙红色的晚霞,第三层是渐黑的云层。三段层次分明的天空尚在诉说夕阳之美,而三层天空之下,是已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城市。

  我们总以为暮色四合,城市坠入黑暗,原来并不是这样,城市是先于天空而进入暗夜的。

  很多事情,“你以为的”和“事实”,并不是一个东西。

  在上学的时候,就读过福楼拜的这本《包法利夫人》,故事讲述了一个乡下富农的女儿艾玛,早年间在修道院学习,向往浪漫主义,却嫁了平庸的医生丈夫,她不甘于如此生活,先后和情场浪子和法律实习生幽会,并遭情人抛弃,最后浪漫与现实碰撞之后破灭,又因为债台高筑,选择服毒自杀。

  老师的书评是“不满足于现实的爱情与婚姻而追逐奢华浪漫最终以悲剧收场的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揭露了资本主义追求浮华的社会风气对人性的摧残。”

  年少的时候,对老师的书评信以为真,一心只觉得包法利夫人真是太过罪恶,爱慕虚荣,贪恋浮华,真是自作孽不可活。

  近日再读到这篇故事,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嘛。

  而是只想感叹:女人啊女人!

  似乎可能每一个女人天生都是艾玛。

  她幻想的,是绝美的爱情,和从爱情生出的幸福。她憧憬着欢愉、激情、陶醉这些在书上看到的字眼,能在婚姻里包裹着她。

  因此,当艾玛婚后,发现自己的婚姻无趣而平凡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感到沮丧。

  于是,不甘心的她如同飞蛾扑火般投入了心中所想象的爱情。

  包法利夫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漂亮;她具有一种说不出的美,那是心花怒放、热情奔流的结果,那是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协调一致的产物。她的贪心、她的痛苦、还有永不褪色的幻想,使她一步一步地发展,就像肥料、风雨、阳光培植了花朵一样,最后,她的天生丽质从大自然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也像鲜花一般盛开。她的眼皮似乎是造化钟灵秀,藏着脉脉含情的秋波和闪闪发亮的明眸;而她一呼吸,小巧玲珑的鼻孔就张大了,丰满的嘴唇微微翘起,朦朦胧胧的寒毛在嘴角上投下了一点阴影。

  可是,情感的发展,出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首先到来的,是激情消退后,艾玛发现,她并不幸福。

  他们终于到了这个地步,谈起话来,十之八九和爱情毫不相干,艾玛写起信来,说的也是花呀,诗呀,月亮,星星,热情已经如潮涌退,但又心有不甘,无可奈何,只好借助外力,妄想死灰复燃,旧情重温,下一次去卢昂之前,她总是不断地给自己许愿,一定要痛饮幸福的琼浆,但是事后又不得不承认,和以前的幽会没有什么不同。

  ……

  她并不幸福,从来也没有幸福过。这种对生活的不满足感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她心灵的寄托,转眼就成了腐朽?……啊!哪里找得到一个刚强的美男子,天生的勇敢,既热情洋溢,又温存体贴,既有诗人的内心,又有天使的外表,能使无情的琴弦奏出多情的琴音,能向青天唱出哀怨动人的乐歌?为什么她就碰不到-个这样的男子?呵!不可能!再说,也不值得追求,到头来一切皆空!一切微笑都掩盖着厌烦的呵欠,一切欢乐下面都隐藏着诅咒,兴高彩烈会使人腻味,最甜蜜的吻留在嘴唇上的只是永远不得满足。

  书中这么说:“艾玛生活在自己的感情中。不把金钱放在心上.就像是个公爵夫人。”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的骨感,超出经济实力的挥霍无度后,是债台高筑,被迫抄家。情急之下,她四处奔走,求救于情人,然而,果不其然收获的是冷冰冰的拒绝。

  就这样,在种种心灰意冷之后,艾玛选择了自绝于世。

  艾玛的故事讲完了,如此短暂,使人唏嘘。

  同名电影中,艾玛是一个非常美的女人,身材修长,腰背挺直,神情温婉,既有妇人的韵味,又有少女的文弱,让人神往。可是,在影片进行到末端的时候,艾玛深陷欲念,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整个人的形象变得非常卑微,令人觉得可悲与同情,可这种同情,却同“怜惜”毫不相关。

  如果没有债务的原因,艾玛会不会死?

  如果真的让她遇上了一个所谓的“刚强的美男子”,她又会幸福吗?

  世人为之奋不顾身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是“欢愉、激情和陶醉”吗?

  神经学的解释说,当人们坠入爱河的时候,大脑不断释放出一组特定的化学物质,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由苯丙胺等等化合物,刺激大脑的愉悦中心和导致的副作用如心率增加,食欲减退、失眠,和强烈的激动。

  可是,科学又告诉我们:这种反应会逐步的淡化。时间从6个月到3年不等,直到消失。

  所以,可以认定,爱情这两个字,和“忠贞不渝”,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字眼。即便艾玛遇到一个她以为的良人,仍然会再次踏入厌倦、不快乐的沼泽。

  那么问题来了:

  1、为什么,在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大家一直会把“爱”与“矢志不渝”结合在一起呢?

  2、如果爱情不可持续,那么为何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呢,人们为什么还要继往开来地追求和歌颂爱情呢?

  3、最后,如何爱情不可靠,人们又如何从亲密关系中获得幸福呢?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在相爱的时候,人们确实想的就是“永远在一起”,这种反应已经过科学的验证:“当坠入爱河的时候,人的生理反应就是相互依偎,永远黏在一起”;同时,这种永远,是“此刻希望的永远”,而不是“永远希望的永远”。

  就像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一样,此刻的你和下一秒的你尚且不是一个你,更遑论以后的你。所以,当你的爱人开始变得以前那么热情,请不要一再地哭泣“曾经你不是说好会永远爱我吗?”。你的爱人他没有说谎,当他说那句话的时候,确实想的是永远爱你;可是,那时的他,和现在的他,是两个物体。

  那么,既然爱情并不可持续,为什么人们还要追求和歌颂爱情呢?

  当然因为,这种感觉太过美好,(用科学家的话来说,类似于可卡因的效果)。我们会歌颂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朵,绿绿的青草,歌颂所有我们觉得美好而无害的事物,那么歌颂爱人的忠贞自然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另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任何文学的产物,其实都是统治需要、社会需要,而男女关系的稳定,正是社会稳定重要的必需品。想想看,如果我们处在一个男女关系可以随意变更,今天你跟我谈恋爱明天和另一个人谈恋爱的社会价值观里,那孩子算谁的呢?谁来用心抚养?祖国花朵如何成长?和谐社会如何建成?)

  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物学上的产物,爱情这种生理反应不可持续。爱人终将变心,激情终将厌倦,亲密关系如何走下去?难道我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演艾玛的悲剧吗?

  我觉得有两条路径,就看你适合哪一条了。

  第一条,享受一次又一次新鲜的爱情。人生不过也就70年,就算每两年换一个爱人,也不过35个而已,(何况中间总得休息吧)。短短的人生,可以感受与不同性格的爱人的交往乐趣,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很飒有的很暖,白玫瑰与红玫瑰,会不会也是一种绽放的多色人生?别管什么传统价值观,毕竟那是你唯一的一次人生呀,开心最重要。

  可惜,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与所有的时刻。午夜梦回之际,亦会有空虚袭来吧。

  因此,我们更多的人会选择第二条路。与我们的爱人共同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重新启动对他/她新的爱意。年轻时,我爱你的如花美颜,中年时,我欣赏你的努力与担当,年老后,我们一起开启新的夕阳红人生。

  此刻的我爱着此刻的你,彼刻的我爱着彼刻的你。爱情虽然有保质期,但是如果有新的爱情不断产生,那么保质期便是永远。

  可惜啊,说来容易,现实真的很难。

  因为,爱意并不是你说想产生就能产生,而且时间也并不是总是能对上。世界上哪有就那么顺利的事情?20岁的时候,你是我爱的模样,30岁的时候,你又新生了我爱的优点?做梦吧,可能做梦都没有这么好的梦。

  可是,如果你愿意再多花一些时间,再经营一下你的感情呢?

  科学家在相恋20年仍爱意不减的人群中进行了一项实验,发现他们大脑的腹侧被盖区,腹侧苍白球和中缝核区域变亮。科学家菲舍尔说,腹侧苍白球主管爱慕情感和减压激素,中缝核负责释放5-羟色胺,这种物质“让人心情平静”。

  “让人心情平静”

  “让人心情平静”

  “让人心情平静”

  我为什么要写三遍,因为这是一个天底下最美妙的词语,亦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感受。

  “欢愉、激情、陶醉”不是爱情的真谛,

  “让人心情平静”才是。

  Ps:

  这篇文章是不是写的有点太过于理性?因为总是用科学的实验来论述爱情这么感性的话题。不过,我一直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动物,只是神经更为发达的动物。很多心理的感觉,与其进行玄而又玄的情绪分析,不如,试试回到生物学的角度上去看看。

  可是,如果真的说回科学角度,大到外太空,小到大脑,我们人类都尚只是探索之中,我们真的能说的清楚“爱情”是什么吗?

  这种使人如飞蛾扑火却仍然愿意纵身一跃的感情。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书笔记 l 女人与爱情》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5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