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

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3:13:18 | 移动端: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

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

体校特长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体校德育工作能否得到加强和取得实效,在于掌握运动员思想活动的规律,抓住思想活动的上流,解决现实问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业余体育训练的运动员,自然会产生和形成主流价值取向,这就是“争冠军,夺金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以一定的信念和信为基础的价值目标体系,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最高层次。理想教育主要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一、理想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任何一名运动员,都是怀着一种美好的憧憬和热切的企盼步入运动队的,都有着强烈的追求和崇高的理想,并立志要争上游,当冠军,夺金牌。剔除情结中政治的、经济的、功利性的因素,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表述即为“我要出成绩,当冠军,考上好大学”从我校运动员队伍目前的现实思想状况来看,应当说,这种朴素而自然的情感是运动员队伍的思想主流。“我要出成绩,当冠军,考上好大学”的思想烙印深深地铭刻在运动员们的脑海。“我要出成绩,当冠军,考上好大学”是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情感表现。认清和抓住了“我要出成绩,当冠军,考上好大学”这个运动员队伍的思想主流,就是抓住了运动员队伍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因此,笔者认为,运动员队伍德育工作极其重要的就是抓住理想教育这个环节,深入细致地开展和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这种主流思想为内容的理想教育是基层体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基层体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二、理想教育要重视价值观教育。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可以说“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人的内心深处与生俱来有种英雄情结,运动员谁都想当全运、奥运英雄,而不愿做运动队的匆匆过客。社会只承认成功者,人生价值的体现就是人生成就。没有成就体现不出价值。所以,理想教育强调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就是成就感的教育。高尔基曾说过:“一个给自己规定的目标愈是宏伟,他就愈有力量”,理想教育要使每个运动员明白这样的道理:运动员的价值和成就表现在“争上游,当冠军,拿金牌,考上好大学”。理想教育的主体是价值观的教育。运动员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公与私、教与学、练与赛、苦与乐等矛盾,从而产生实现理想目标的动力。必须强调,基层体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引导运动员们把个人价值的体现、个人理想的实现同祖国的荣誉: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因此,让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强烈的成就感就是理想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把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共产主义。”这是对理想教育的最好诠释。三、理想教育要重视挫折感教育。

运动员从事的职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职业。其它职业都是以外界事物作为工作对象。譬如说农民种田,工人造机器,科学家创造科研成果等,唯独运动员是以自己作为工作对象,即在某个特定的运动项目上,不断地训练,提高自身体能、机能,发掘自身的潜质,挑战人类生理、心理的极限,这是何等自豪而充满艰辛的职业啊,领奖台上是金牌、鲜花,但通往领奖台的道路却是伤痛和汗水甚至是鲜血,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就在于竞争性强,人人都想当冠军,但冠军只有一个,人人都想拿奖牌,但奖牌只有三个,人人要争上流,但上游只是少数。因此,挫折感教育的目的是要让运动员懂得:

1.“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古英雄多磨难”。运动员特别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战斗才有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2.每个运动员都有机会去实现你的金牌梦,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是个梦难圆的结局!要有接受希望之梦破灭的心理准备。

3.奖牌属于智者、强者,但得不到奖牌,并不等于你是愚者、弱者。作为个体,你挑战了自身的极限,你是勇敢者!而勇敢是英雄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是个英雄。

4.战胜对手首先要战胜自己,要有坚定的自信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成功的运动员都是从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过程中勇敢地走过来的。

5.学会和掌握战胜对手的技巧和绝招,要有克敌制胜的技术特点。训练上要有狠劲,比赛中要有杀气。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6.运动员是青春的职业,是漫长人生道路上的一段短暂的行程,实现不了运动场上的冠军梦,你仍旧可以成为未来生活中的强者。四、理想教育要加强道德观教育。

从目前我校运动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来看,主体是1218岁的少年、青年,这个群体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萌生、形成过程的阶段,具有无主意识强、被动接受快的心理特征,可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形容他们的可塑性。因此,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他们,用共产主义的高尚情操引导他们,既是基层体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理想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江总书记最近提出“以德治国”的方针,国之基础在于民,它既为基层体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理想教育要加强道德观的教育提出紧迫性和现实性的问题。根据青少年运动员形象思维处于强势,抽象思维处于弱势,思想认知表现为对感性的、直观的事物较易接受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进行道德观教育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抽象的、空洞的说教,宜采用明白的、直观的方法用以引导和养成。就笔者的工作经历,结合道德观教育提出“六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练赛,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创造。这是他们运动生涯所累积起来的精神财富中最有份量的内容。

五、理想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正确对待各种矛盾。运动员在攀登运动技术高峰的征途上,在实现创造优异成绩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客观的、主观的矛盾和斗争:胜利与失败、苦与乐、事业与伤病、奉献与索取等,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这些矛盾,才能实现自己美好的愿望。

1.正确对待胜利与失败:“事实上的常胜将军是没有的”,体育竞赛尤为如此。体育竞赛是十分现实的,参加者不是取胜就是失败,争取胜利是参加者的共同心愿。要教育运动员正确对待胜负。胜与败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胜利了就骄傲,不图进取就会导致下次比赛的失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刻苦训练就可能在日后的比赛中取胜。把胜利当成新起点,把失败当成前进的动力,不气馁,经得起胜利和失败的双重考验,才能创造优异成绩。

2.正确对待苦与乐:运动员在从事运动训练期间,所遇到的苦有其鲜明的特点。现代科技发展导致了运动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竞技体育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超载前人和对手,运动员不仅必须经过长期的、以战胜自我为目标限强度的训练,而且不要承受创新、创难动作带来的身体、生理和心理的极大压力,甚至伤病的折磨,这给运动员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从1976年起,女排姑娘们不知流了多少泪,吃了多少苦,摸爬滚打,身上到处都是伤痕,她们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到1981年首次获得世界冠军,尔后,为保持荣誉付出的代价就更大。

3.正确对待事业与伤病;正确对待伤病是运动员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之一。意志品质的强弱是与人的目的,愿望相连的。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同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立志献身时,就能置个人痛苦乃至生命的安危于度外,就能进发出超人的毅力。所有成功者都有一本战胜困苦的动人经历。世界体操史上一次比赛独得六枚金牌的李宁说:“我的格言是奋斗、奋斗。”他十岁右臂患骨髓炎,用石膏绑了三个月,从未间断训练,上肢不能练就练下肢,攻下了高难技艺。1984年奥运会前两个月,李宁走路拄拐杖,肩伤使胳臂抬不起来,为了在奥运会上为祖国争光,他发挥了超人的精神和毅力,使五星红旗在比赛场上三次升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运动员的伤病是不可避免的,在训练实践中,教育运动员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为祖国,为人民的信念,可以在与伤病的斗争中锤炼自己,发出尽可能多的光和热。4.正确对待奉献与索取:人生是奉献还是索取,是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看法,而人的价值观是和人生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冠军,一次比赛只有一个,而争夺冠军的则有一大批。冠军是在各级组织、教练和其他众多人员的培养支持下,吸取前人和对手的长处,经过磨练产生的。其他竞争者不仅产生了今天的冠军,他们的经验教训也是下一个冠军诞生的源泉。所以,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奉献精神,为集体,为社会多做贡献,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综上所述,基层体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它能保证我国的体育事业不偏离方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我们在基层体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中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运动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扩展阅读:特长生德育

特长生”的概念目前在我国还没有统一定义,从广义上说,特长生是指具有某种技能或特长的学生和学生群体;从狭义上说,特长生是指资质特别优秀的学生或学生群体。一般来说,特长生群体,其共同特征是:智商较高、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具有潜在优秀特质的在校生群体。习惯上都认为的好学生是指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表现优秀的学生,这其实是属于肯定性评价。通常是指那些智商高、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条件均属强势的学生群体,也就是家长和老师眼里的“好学生”。今年5月,上海市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与咨询中心对上海7所重点中学的352名特长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显示:特长生的道德和心理两块基石不坚固。特长生德育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德育教育工作中不小的“死角”。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中华民族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特长生群体除了是我国高端科技、文化发展的栋梁,更是我国未来与国际交往的主要人群,也是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的重点人群。近年来,出国留学热已经是我们像世界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批批我们眼中的特长生、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走出国门。“他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根基如何?面对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他们报效祖国的底线还在不在?”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改变:成绩不是评价唯一标准特长生心理状态

上海市教科院于近期对本市7所市重点中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特长生学习与生长现状”的调研,其中就反映出了特长生德育教育的一些情况,结果令人堪忧。调查表明,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耐挫折能力明显偏低,采用过激和极端行为方式的倾向较严重。学习动机与前途考虑较现实,但境界欠高,社会理想发展较迟缓。虽然正义感居于上风,爱国热情与民族尊严较强,但道德成熟度不高,道德判断能力发展较滞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特长生群体的客观存在,是通过现有办学和招生体制所确认的,相应的在德育方面,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特长生德育机制。这些经选拔形成的特长生群体,主要是对其学习情况的考核和选拔,但在德育方面则缺乏如同智育那样严格的考核和评价。

特长生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不够;实践与行动水平有待进一步磨练;优越感比较强,团队合作精神比较弱;自尊心强,害怕被人超越;注重个人专长,轻公益活动和体力活;心理脆弱,经得起表扬却受不起批评;人格有多变性等。

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显示,特长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与一般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不同。一方面他们批判性思维发达,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成才意识,价值标准吸收力和理解力明显较强。但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缺乏合作精神,不愿助人,拒绝参加不喜欢的活动,在得不到承认时情绪往往容易波动。

由于特长生今天是学校的“天之骄子”,明天是影响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国之栋梁”,因此,对特长生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社会各界都应该给予更多关注。专家们纷纷表示,对特长生的培养不仅是智力上的,更重要的应该是德育的培养。专家也认为,对特长生的培养有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教育问题,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具体做法上,专家提出首先要注重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在想些什么、渴求什么、困惑什么。还要探索德育的内容,如到底要教给他们什么。此外还应讲究教育的互动,让他们自己通过体验得出的结论可能比一味地灌输更为有效。专家特别强调,开展特长生德育工作应力求潜移默化,即德育内容需内化,德育目标隐性化。“每当学生成绩下降时,家长马上会

到学校来了解情况,但却往往不会因为孩子出了品德问题而着急。”这是一位中学班主任多年的经验。一美遮百丑,只要成绩好,其他问题都可以忽略。调查显示,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内心想法、兴趣爱好极少关注,而对功课和升学的关注比重占绝对优势。一方面,造成众多学生特别是特长生用在社会道德、公民意识等学习以外的学习上的时间少之又少。今年3月竟然有学生撰文发出“我没时间学雷锋”的呐喊。更为严重的是,有一部分已经在道德方面劣迹斑斑的特长生,却因为成绩优异,其缺点和错误或无人过问,或得过且过,更是疏于“管教”。而特长生耀眼的成绩,更是掩盖自身个性缺点的重要屏障,同样也是打开特长生德育瓶颈的“金钥匙”。

我个人认为这种“一美遮百丑”的现象要根本解决,教师的教育观、学习观应该端正。要充分认识学生学习的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权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把主要关注学生成绩转移到关注分析学生的内在世界,比如个性特征、心理品质、意志培养、兴趣志向。一个德育搞得好的学校,一定有个观念非常好的校长。我们每位教师要用道德的魅力来影响学生。

专家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家庭与自身的高期望带来的高压力所造成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校、家庭往往过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实流行的“成功导向”,使得许多学生非常看重成功的结果。越是优秀的学生,给自己的定位也就越高,就越有可能脱离实际。于是在造就一个个学习尖子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心理脆弱、过分追求完美的“好学生”。教师应把德育教育和课程建设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使特长生思想道德建设融入其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客观评价特长生。就是要正视特长生的缺点和错误,不可迁就,一视同仁,以避免特长生孤立和疏远群体。要让特长生多面临一些挫折,让他们能忍受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批评或处分,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耐挫力。教师要增强实践活动,培养特长生的集体荣誉感。由于学习优秀的学生多埋头于学习,很少和其他学生交流沟通,不会与人交往,因此教师应适当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让特长生从“逼迫”逐步到“自觉自愿”地参加班集体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和领悟民族精神,让他们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优”则更优。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并给予他们展示的空间。有关专家也提出,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以及生命教育,从中培养他们志存高远的信念。教师也不应把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内在心理。此外,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或建立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栏目,有针对性地介绍和分析一些心理案例,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促进特长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

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生是学生群体当中的特殊群体。一个狂热的张扬个性和令人烦恼的群体。针对艺术生的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需要慎重的对待,需要切实的结合学生目前的年龄阶段和生理特征,具体的学习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开展工作。

现在社会上有言论精英败坏是当前中国社会失序的重要原因,但将之归结为根本原因,却是言过其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策略,也不是培育君子,实行德治,而只能以制度变革为先导,精英驯化为补充。

首先,至少从尧舜时代开始中国传统健全有效的治理机制就是所谓的“君子之治”,即依靠道德权威的统治。但中国历史实非如其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中国文明史最早不超过殷商时代。殷商以前的政治制度,是非常轻率而不可据信的。而最为尊奉的孔子所死心塌地钦服的周制是一种“以等级和服从为特征的宗法封建制”。这绝不是“依靠人们的信赖而享有软性的治理权威”,也就是依靠道德权威进行统治的所谓“君子之治”。

至于董仲舒、汉武帝之后直到清朝的201*多年历史,也绝不是“君子之治模式得以部分恢复”的时期。对这段历史时期,国际历史学界比较权威的判断是“平头齐民”的帝国,也就是君主专制主义统治。这种统治的主要特征是,君主除受其自身善意制约外,不受任何制约。除君主外的所有人,都只是绝对君权的不同等级的奴隶而已,就其为君主的奴隶而言,也仅仅就此而言,他们都是“平等”的。

确实,在这201*多年中,中国的基层社会一定程度上由乡绅治理。但是这种治理始终没有逃脱帝国政治权力的牢笼,哪些乡绅有资格治理、如何治理,并不是乡绅们能够自己说了算的。特别是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后开始实施的保甲制度,更是在当时技术可能的范围内,将帝国政治权力的触角有效地伸展到了整个社会的最底层。

由此可见,3000多年可信的中国古代史,根本就没有真正存在过普遍意义上的多中心的“君子之治”。

复次,秋风先生认为“君子之治”在维持社会秩序上成本更低,这个判断要想成立,首先必须证明“君子之治”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一句空话。笔者同意道德权威可以在如其所说的“一个企业,一个社区,一个村庄,一个NGO”等较小的社会单元内实现低成本的有效统治,但是不认为这种统治可以在大的政治单元内实现。主要原因是,道德统治依靠的是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道德影响,这种影响必须以影响者与被影响者间的亲密濡染为条件,而在现代大型国家中,随着血缘和空间距离的扩大,这一条件不可能存在。

实际上,历史经验能够告诉我们的恰恰是,精英道德的败坏往往是恶劣制度的结果而非相反。西汉名臣贾谊曾经指出,秦国风俗的败坏,根本原因是秦自孝公起执行了商鞅制定的“遗礼义,弃仁恩”恶制(《陈政事疏》)。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仅凭精英的道德,并不能挽救社会的秩序。在赞赏的所谓“君子之治”的中国历史中,精英道德最高的时期当属东汉中后期(,但是他们的高风亮节并不能挽救东汉王朝大厦的倾覆,因为当时的政治制度已经腐朽透顶、积重难返,整个社会“风雨如晦”,即使精英们再“鸡鸣不已”,也已经于事无补,无法以道德拯救制度、维持秩序了。这一点也为现实所证实。许多在自己国家规规矩矩的外国精英,踏上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后,却也照样违法经营、贿赂官员、虐待工人、灯红酒绿、乱闯红灯。可见,精英不会无缘无故地败坏,他们的败坏必有制度和环境的土壤。

因此,把社会失序的根源归结为精英败坏,在探索社会失序原因的道路上只是走到了半途。而指望通过提高精英道德,实行“君子之治”来重整社会秩序,即使不是头痛医脚,也是病在腠理而医其皮肤。所以,还是让我们牢记康德的名言,“一个民族良好道德的形成首先就要期待于良好的国家体制”(《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在教化精英、提升其道德水平的同时,将制度改造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体校特长生的德育工作 发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5100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