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

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8:50:19 | 移动端: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

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

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

为了使中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理想,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组委会与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合作举办“科学家进校园”活动。201*年12月22日我校陈继红校长、高宇军书记通过北京市科协青少部请来了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烨来我校给学生作科普报告,对中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进行启发和指导,对中学生起到思想启迪和教育作用。高宇军书记主持了报告会。参加会的有陈继红校长、高宇军书记、科研教学教育的领导、史哲和地理组的科研老师。学生200名。赵教授讲解了南极洲的情况、极地状况及那里的生态环境气候。

赵教授曾多次到南极考察,有丰富地实地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他给同学们带来大量生动的图片,如南极洲的发现、南极洲的绿洲、南极洲最大的企鹅---帝企鹅及其幼子、南极洲鲸鱼骨骸等。这些生动的讲座,引领学生在科学乐园里遨游。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赵烨教授与学生互动时学生们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赵教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回答解释。最后,赵教授送给我校一本〈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土壤与环境〉科研著作,高宇军书记代表学校领导感谢赵教授的精彩指导,在普及科普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人文意识。

这样的活动我校已搞有五次。

201*年4月20日我校参加在学区举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的“北京生态环境”的讲座。中科院院士陈佐忠教授,讲授北京的环境、大气、水、生物现状、污染等危机、如何保护等问题。提高我校学生对科技方面的认知能力。

201*年5月25日我校参加在学区举办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举办的“走向楼兰”的讲座。中科院院士张新时教授讲授古楼兰的风貌、罗泊波地质、南疆北疆的地质气候、生物结构。

201*年11月21日陈继红校长、高宇军书记请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刘全儒教授讲授“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及对策”北京科协青少部李野主任陪同,有全校学生参加。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对中国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危害和解决方案,学生开阔眼界充实了课外知识。了解科技前沿动态,感受到院士的风采,对学生来讲是难得与院士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机会。

201*年6月6日陈继红校长、高宇军书记请来中科院院士王鼎盛教授来我校给学生讲授“物理研究与信息技术革命”,一同前来的还有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秘书长周琳、副秘书长钟健怡。王鼎盛教授生动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用通俗语言表达深奥的道理,运用大量的图片从物理技术的角度讲解信息存储的发展过程。

201*年9月25日高宇军书记代表学校请来国家林业局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张明祥研究员,一同前来的还有北京科协青少部李野主任,报告题目:走进湿地,报告内容:从红树林开始讲起,按照湿地的分类功能,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湿地的分布、气候,动植物资源,以及所产生的各种价值,以朱、丹顶鹤等学生熟悉的动物,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置身于一个个不同的湿地环境中。最后,还提出了湿地环境的危机,和保护的规划,引导学生正视我国湿地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本次讲座,使学生加深了对湿地的了解,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并使他们对于地理、生物等已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和巩固。同时,对于目前我国的湿地环境所遭受到的破坏与如何保护有了深刻的概念,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

陈继红校长、高宇军书记非常重视科技活动的开展,他们为学生多次创造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秀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受益匪浅。这些活动提高我校学生对科技方面的认知能力,在科学的实践中进一步挖掘他们潜力,发展他们才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积极性。

五十四中王燕玲

06.11.23

201*年11月27日发表在东城教委主办的《东教信息》36期上

扩展阅读:让科学惩罚走进学校

让科学惩罚走进学校

【中图分类号】g648.2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03-0026-02

真正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在学校,任何形式的体罚都必须根绝,因为离开了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就谈不上任何教育。但是,教育之爱心,本身就包含了严格要求,甚至包含了必要的教育惩罚。因为科学而成功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他们抵挡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但如果把惩罚简单的理解为粗暴的斥责或野蛮的体罚,不仅不会达到激励和促进的目的,反而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使结果适得其反。更不能不能把惩罚学生当成家长便饭,借惩罚来发泄私怨。这里有两则真实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惩罚”的理解。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时不小心打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但必须在一年后还清。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回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其实,里根的父亲正是利用“惩罚”本身的激励作用,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惩罚本身也是爱的一种方式。,看到这

里我忍不住叹一声:里根的爸爸真高明!惩罚了小里根却不留一点痕迹,更高明的是他让小里根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承担,学会了负责。另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小学生杀了校长家的爱犬,目的是想看看动物的内脏结构。校长从惩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孩子接受了惩罚,按照要求认认真真的画好了。他叫麦克劳德,长大后成为了一名解剖学家。还获得了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惩罚必须要弄清缘由,讲究方法。好的惩罚,不是让学生受皮肉之苦,而是触动其心灵。

文章后面的案例分析更是让我豁然开朗!现在就借用文中的三句名言来“解”我们心中的三个“惑”:

一、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

中国有句格言:“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也就是说违规受罚,天经地义,对违反规则的行为不制止,就是对他这种错误行为的纵容和助长。报纸、电视等媒体上报道的大学生跳楼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如今,为一点小事自寻短见的人群已扩大到小学生了,为什么?不就是因为受不得委屈,心理素质差吗?一个从来没有接受过惩罚的人怎么能承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挫折呢?

所以,片面地否认惩罚的存在和有效性是不切实际的。认为惩罚不道德或它在教学上是不健全的,也是毫无根据的。关键要科学的把握惩罚的目的、方式方法和尺度。

二、如果我们能惩罚学生,应该采用什么形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科学家走进校园学生在科学乐园遨游》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3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