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

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14:44:42 | 移动端: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

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

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根基和源头,根深才能叶茂,这是关系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市高度重视青少年业训工作,先后出台了《创建体育名城实施意见》、《秦皇岛市十二

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促进我市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尽快改变业训滑坡、后备人才匮乏局面,探索出开展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我市体育后

备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全市业训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一、基本情况1、县区体校现状

单位名称级别性质市体校市重点业余体校科级县业余体育运动抚宁科级中学学校昌黎北戴河卢龙海港区山海关青龙开发区县业体校体校县业余体校体育指导中心体育训练中心依托传统校依托传统校科级科级科级科级科级科级科级隶属单位体育局教育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文广新局文化体育文广新局文广新局训练方式2集中3集中走训编制有4233人8人9人32经费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政府、市局出资备注另外我市有42所传统校,20余个业训网点,主要开展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跳水、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

(二)市体校现状

市体校成立于1984年10月,现共有68名干部职工,其中教练员54名,如图二所示:

教职工二级训练行高一及人数政级级其它开设项目(19个)训练形式选材渠道输送渠道场馆建设田、乒、篮、排、14人12人23人19人足、羽、举、摔、590柔、射、跆、划、皮、赛、体、游、跳、网、拳、自等训练、食宿大部分项省体占地9304集中市体目自选校、省平方米,校,文化课材,部分以上建筑面积学习在各学项目基层专业52240平校输送队方米二、计划安排

(一)市体校建设

根据目前我市的现状,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体育名城的指导意见》,建议我市走体教结合的路子,由教育局规划出一所涵盖小学四年级到高中的学校,成立秦皇岛市体育运动学校暨秦皇岛市体育中学,或在目前市体校的基础上新建。学校对外两块牌子:秦皇岛市体育运动学校、秦皇岛市××中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列入秦皇岛市教育发展规划,教学经费纳入全市教育行政经费。文化课教学和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负责,包括教师选派、职称评定、培训与考核、工资与晋级、学籍管理等;教练员由体育局选派,包括项目设置、选才、训练和竞赛等。确保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有保障,训练时间有保障,经费有保障,参与训练人数有保障,场地有保障,确保训练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我市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运动员;确保我市综和竞技实力有新的提升。

(二)县区体校建设

县区体校是竞技体育专业训练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发现和挖掘人才的最基础单位,更是运动员成才的最关键时期,为此,县区业余训练工作极为重要。

但由于受体制的影响,以及各县区的具体情况,我们对县区体校建设的意见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具体讲,就是不拘一格,不拘于形式。一是有条件的县区可以建立有编制、有机构、有经费相对独立的体育运动学校;二是没有条件的县区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实施资源共享,联合业训开展较好的俱乐部、社会力量创办的体育培训机构,成立训练基地,达到互利双赢,共同开展业余训练活动;三是体教结合,利用传统校、业训网点学校、体育特色学校等学校资源开展单项或多项目青少年业训,逐步恢复县区青少年业训;每县区开展业训项目不低于5个。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年,以卢龙县、海港区为重点,探索业训的新模式,全面恢复业余训练工作;

第二阶段,201*年,以昌黎县、山海关区为重点,恢复业余训练工作,并总结已经恢复训练工作的县区先进经验;

第三阶段,201*年,推广县区业训成功经验,力争全市县区全部恢复业余训练。

四、措施保障(一)政策保障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体育总局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号);

2、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第15号令《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

3、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第11号《河北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定》;

4、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体育名城实施意见》(秦发201*10号);

5、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体育局等四部门《关于推广普及足球运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秦办发201*22号);

(二)机制保障

1、制定县区恢复业余训练工作评估标准和办法,并据此由市体育局职能主管部门定期下到县(区)级业余体校进行考核、评估;2、开展县区“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评选活动,制定评选细

则,每年评选一次;

3、对恢复县区业余训练并完成考核指标的县区体育局每年给予物质和经费上的扶持;

4、对恢复县区业余训练工作和输送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县区体育局给予物质和经费上奖励。

(三)部门保障

1、市体育局竞训科建立优秀苗子人才库,直接参与管理、监督、指导、追踪。明确提出县区体校各自的任务,使学校、县区业体校、市体校训练网络形成良好的衔接;

2、拓宽输送人才渠道,从根本上改变运动员输送瓶颈的问题。特别是市重点业余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要按项目积极对口对接,争取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3、市体育局对完成输送任务的教练员实行成绩追踪奖励,追踪年限为4-8年;

4、每年定期举办市、县(区)级业余体校教练员各种类型的业务培训班,提高执教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选派优秀教练员到县(区)指导业余体校训练;

5、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业训发展。以趣味性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定期或随机组织县(区)级业余体校初中和小学的比赛,促进和检验训练成果。

扩展阅读: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

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

1.研究目的和意义

县级青少年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体育强国都把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当作发展竞技体育,保持和巩固体育强国地位的重要战略措施。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塔基,担负着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在举国体制的体育方针的指引下,青少年三级训练网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进步提供了有力保证。而基层青少年训练为我国竞技体育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据统计,北京奥运会获51金21银28铜的运动员中,近2/3都都在基层青少年训练网络接收过训练。安徽省在第十届全运会中获得了7枚金牌,其中5人来自基层青少年训练。

近年来,安徽省竞技体育取得长足进步,十五”期间,安徽省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共获得157.5枚金牌、152枚银牌、194.5枚铜牌,比“九五”期间的64.5枚金牌、46.5枚银牌、70.5枚铜牌有较大幅度增长。安徽省历来重视青少年训练的发展,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1金两银的3名运动员全来自基层青少年训练体系就是最好的证明。近几年,省体育局更是加大了对青少年训练的重视程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安徽省的青少年训练从

横向和纵向上相比,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县级青少年训练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训练体制内部结构和原有条件下形成的观念、运行机制及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青少年训练动力机制萎缩,效率和效益下降。要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事业的发展,青少年训练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我们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竞技体育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并促进我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深入学习并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了解全省县级体育青少年训练发展的现状,夯实安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扩大竞技体育底盘,真正把青少年训练工作纳入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课题组针对安徽省61个县进行青少年训练的问卷调查和48个县的实地考察。本次调研围绕县级体育目前的管理体制情况、县级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情况、县级体育在训运动员人数、县级体育的场馆设施情况、县级体育青少年训练经费投入情况、县级体教结合开展情况、县级专兼职教练人数及学历情况、县级体育青少年训练的制约因素等内容。通过“听、谈、看、查”、“测”等方式,把握我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的现状,查找制约县级青少年训练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我省青少年训练水平、提升我省竞技体育实力提供参考依据。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从安徽省61个县中抽取48个县以及县级市的体育部门进行现状调查。61个县(市)名单如下。宣城市:宁国市、泾县、广德县、郎溪县、旌德县、绩溪县;池州市:石台县、青阳县、东至县;合肥市: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

滁州市:天长市、定远县、明光市、全椒县、来安县、凤阳县;安庆市:桐城市、宿松县、太湖县、枞阳县、岳西县、怀宁县、望江

县、潜山县;

巢湖市:庐江县、和县、无为县、含山县;宿州市:萧县、灵壁县、砀山县、泗县;蚌埠市:固镇县、怀远县、五河县;

阜阳市:颖上县、太和县、临泉县、界首市、阜南县;芜湖市:南陵县、繁昌县、芜湖县;亳州市: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黄山市:歙县、祁门县、黟县、休宁县;马鞍山市:当涂县;淮北市:濉溪县;淮南市:凤台县;

六安市:舒城县、霍邱县、寿县、金寨县、霍山县;铜陵市:铜陵县。

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省体育局资料室、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期刊网等,以青少年运动训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研究文献,掌握青少年训练体制的研究信息,了解国内外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和实践经验。2.2.2问卷调查法

对安徽省61个县体育局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体制、运动项目开展、在训运动员人数及输送情况、场馆设施、经费投入、体教结合开展情况等。2.2.3座谈调查法

通过访问、座谈,了解我国体育理论界、体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课题的看法和建议。2.2.4实地考察法

201*年3月-12月对安徽省48个县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调研,与县级青少年训练的部分分管领导、工作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获得一些实访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2.2.5数理统计法

对所有有效问卷运用EXCEL201*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3.结果与分析

3.1安徽省青少年训练的现状调查分析3.1.1县级体育目前的管理体制情况

3.1.1.1县级体育的组织机构

近年来,全国各地实行了事业单位改革。201*年,安徽省县(区)实施了机构改革,各地体育部门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改革,从组织机构看,改革后的县级体育管理部门有三种模式:一是体育机构单独保留的,属于事业性质,二是与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合并,三是改为具有行政职能的体育社团组织或事业单位。无论哪种模式在改革后都精简了编制,人员大幅度减少。从调研结果看,61个县中有37个县保留原名称,其他与多与其它部门合并。见表一。表一:安徽省县级体育组织机构概况

名称体育局

教育体育局文化体育局文化体育旅游局

总计

数量37416461

编制2343111234411

3.1.1.1县级业余训练的管理模式

安徽省各县(市)、区是以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存的青少年训练网络,并以此形成三种主要管理模式。

1999年国家体育局、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管理办法》,“少体校”称呼取代了“业余体校”,“少体校”是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少年儿童运动技能的体育特色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以及具有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骨干。从调研的61个县来看,县级业余体校32所,开设少儿训练项目24个,在训人数7285

人,其中巢湖市、宣城市、阜阳市均有4所,如表二、表三。

表二:201*年安徽省县区业余体校分布情况一览表

淮北13亳州13宿州39阜阳413滁州39六马鞍安山2613巢湖413芜湖39宣城413铜陵13安庆26黄山39总计32100数量%表三:201*年安徽省县级业余体校概况

体校数量32

在训人数7285

专职教练员数量

165

兼职教练员数

量218

运动员与教练员对

比值19:1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指有一个(最多两个)体育项目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及项目发展底蕴和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并形成传统的学校。安徽省体育传统校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突出传统性项目,人才培养凸现传统项目的特征;第二,以传统项目为基础,培养多种体育人才。安徽省现有127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分布在全省17个地市(见表四)。其中,80所为201*年2月按照安徽省体育局、省教育厅《关于贯彻实施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皖体竞(【201*】9号)和《关于201*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申报与命名工作的通知》皖体竞(【201*】52号)规定,在安徽省原省市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基础上,经审核,由省体育局、省教育厅重新命名的。另有39所为201*年4月获批准。从表四来看,17个地市中属合肥市最多,有18所,占总数的15%,比平均值7所多11所;池州市最少,仅2所,占总数的1.68%,这是池州市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有关。体育传统项目主要集中在手球、击剑、跆拳道、

田径、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等近20多个项目。

表四:安徽省县级传统项目学校分布情况一览表

地市合肥六安淮南滁州巢湖安庆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黄山总计小学83124125143313243中学8465356654343413373其他213总计187665967794868265119资料来源:安徽省体育局竞体处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和体育改革的产物。它是我国竞技体育业余运动训练的重要补充。国家体育总局于1999年提出了创建体育俱乐部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社会体育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具有社会主义公益性特征、旨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青少年体育组织形式。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学校创建青少年俱乐部的通知》,安徽省从201*年开始,加大了对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力度。先后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创建了98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别分布于13个市,具体见表5。有近72个俱乐部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主要目的,基层体育俱乐部的存在大大促进了县级青少年训练的发展。

表四:201*年安徽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分布情况一览表

蚌埠8

亳州7

宿州5

阜阳10

滁州3

六马鞍安山7

5

合肥12

芜湖11

宣城8

淮南3

安庆9

黄山10

总计98

数量

3.1.2县级体育在训运动员人数及项目开展的情况省辖市县及县级市长丰县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淮北市濉溪县涡阳县亳州市蒙城县利辛县泗县灵壁县宿州市砀山县萧县固镇蚌埠市怀远县五河县颖上县阜阳市太和县360田径、摔跤、柔道、武术散打学生数328589827034032640230275268058295374开设项目田径、拳击、武术散打、武术套路、跆拳道田径、乒乓球田径、篮球田径、乒乓球、手球、拳击、武术散打拳击、武术散打、武术套路、跆拳道田径、拳击、武术散打、跆拳道摔跤、柔道田径田径、武术散打、摔跤、举重田径、乒乓球、摔跤、柔道田径、手球田径、摔跤、武术散打田径、篮球、手球、拳击、摔跤、柔道临泉县界首市阜南县淮南市凤台县凤阳县明光市全椒县滁州市来安县定远县天长市舒城县寿县六安市金寨县霍山霍邱县马鞍山当涂县市庐江县和县巢湖市无为县含山县芜湖市

351340563723571889823915605025845266608020582302269

田径、篮球、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田径田径、篮球手球、田径、游泳、武术散打、拳击、摔跤手球、田径、篮球手球、田径手球手球、田径、拳击、跆拳道手球、篮球、田径田径田径、拳击、武术散打田径、拳击田径、摔跤、柔道、拳击、跆拳道田径、乒乓球、游泳田径、乒乓球田径田径、武术散打田径、乒乓球、武术散打、跆拳道田径、游泳、篮球南陵县体校芜湖县体校繁昌县体校泾县体校宁国市体校广德县体校宣城市绩溪县体校郎溪县旌德县铜陵市铜陵县体校望江县体校枞阳县体校潜山县体校岳西县体校安庆市桐城市体校宿松县太湖县怀宁县休宁县歙县体校黄山市祁门县体校黟县体校池州市

197176515542450050245301205430000201*0136010

田径、击剑、排球田径、足球、体操田径、篮球田径、手球田径田径田径、篮球田径、游泳、拳击、武术散打田径田径、网球田径、摔跤田径田径田径、乒乓球田径、篮球石台县青阳县东至县00从上表可以看出,13个县已没有开展青少年训练工作,另有12个县的青少年训练规模在50人以下,也就是说有40%县的青少年训练工作基本属于较低水平和规模。同时可以看出,各县的项目开展上基本以田径和球类为主,同时还包括依托武术馆校开展的武术类项目,我省的传统优势项目摔跤、柔道,其他项目基本没有开展,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小。

3.1.3县级体育的场馆设施情况

在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场馆设施是硬件条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调研来看,安徽省各地都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加大了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力度,如宁国市、潜山县、南陵县均建设了标准体育馆,也承办过高水平的比赛。但就整体而言,训练场馆设施落后是制约安徽省大部分青少年训练的硬伤。近一半县设施水平仍然停留在80年代,田径场跑道大多为煤渣铺成,训练馆器材陈旧老化,大多缺乏诸如弹簧垫等训练保护设施。有些地方甚至连基本的训练设施都难以保证,安徽北部以灵璧县、涡阳县为代表,涡阳县甚至没有自己的训练场所;部分县虽然建设了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但由于前期修建负债而要求利用场馆进行自身造血,对青少年训练的重视和支持不足。调研数据显示,61个县中,田径场47个,占调研总数的77%,其中不标准田径场7个;游泳馆26个,其中21个50米,5个25米,近40个县没有游泳馆,占调研总数的66%;体育馆23个,占总数

的38%,其中3000平方米以上的4个,1000-3000平方米的5个,1000平方米以下的14个;训练房48个,其中25个县没有训练房;篮球场89个。具体见表5。

表5:安徽省县级体育设施概况

单位宁国石台长丰天长桐城和县庐江无为颖上歙县舒城霍邱濉溪萧县太和祁门宿松临泉黟县含山定远肥西太湖界首涡阳凤台肥东寿县休宁霍山金寨泾县枞阳当涂

田径场(个)1不标准101不标准110011111不标准01111101100001不标准1不标准1

游泳馆00050米2个50米050米0050米50米+25米50米50米1个25米2个25米25米50米000050米50米050米0050米0050米2个

00050米

体育馆(平方米)训练房

5600

0073501000000077002700006000003600000003000001144693560020250201*

12

篮球场0102123112122111121312022102321111

0001611010221111011011010101201*0广德固镇怀远明光岳西郎溪旌德青阳怀宁南陵繁昌全椒芜湖五河来安凤阳望江潜山蒙城阜南利辛绩溪灵壁砀山泗县铜陵东至合计11110不标准0不标准110111111101111110147050米050米000050米50米050米00000000000000026000700000085071400800070060003500005606700750002301201*00100111010111201*01048542201*2201*11211112211111189

3.1.4县级体育青少年训练经费投入情况

经费是县级青少年训练的重要保证,经费的投入力度是影响青少年训练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从调研来看,经费难是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的老大难问题。虽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赞助和运动员资源开发所得这种外部供血也是训练经费的有力补充,但对于县级青少年训练来说,由于自身竞技水平的劣势使得获得社会赞助也是凤毛麟角。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经费来源(具体见图一)主要有财政拨款、社会赞助、学校拨款、自筹经费及无固定训练经费。从图一可以

看出,地方财政拨款是县级业余训练的主要来源,有56个县都指出地方财政是支撑县级业余训练的主要保障,占调研总数的92%。其中部分县还包括社会赞助和自筹经费;青少年训练主要靠学校拨款的主要有3个县,分别是泾县、望江、涡阳,占总数的5%;青少年训练主要靠自筹经费的是青阳县;占总数的1%;无固定青少年训练经费来源的是灵璧县。

近年来,在省市体育局的积极引导下,各县加大了对青少年训练经费的投入力度。从调研来看,07年各县投入前三位的是宁国市(60万)、颍上县(30万)、太和县(28万)。

图一:201*年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经费主要来源分布图

5.0%1.5%1.5%92.0%政府拨款学校拨款自筹无固定

3.1.5县级体教结合开展情况

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机制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体教结合之路是必然趋势。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正在全面探索“体教结合”的新模式,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把业余体校列入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序列,改革独家办业余体校的体制,充分利用教育优势,使培养后备力量成为体育、教育部门的共同责任。

安徽省县级业余训练一直在对“体教结合”进行不断的探索,充分利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特色学校,在“基地学校化,学校基地化”的指导下,开拓了一条发展青少年训练的新路子。从调研来看,安徽省县级形成了四种体教结合模式(具体见表6)。分别是“走出去”、“请进来”、“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县队校办”,虽然这四种模式在磨合上尚不尽完善,但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原有的学训矛盾。

表6安徽省县级体教模式一览表

模式走出去

运作形式

体育部门委派教练员

到学校担任训练任务,运动员学习在学校学生训练在体育部门,学习在学校

学校既承担教学,也是训练基地。学生具有运动员和学生双重身份县运动队放在学校,训练由该校体育教师担任,校队代表县比赛,体育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运作条件学校缺乏高水平教练,学校缺场地和高水平教练学校缺高水平教练员

学校具有该项目的传统优势和广泛基础、学校具备训练设施和教练员

缺陷

训练时间与教学冲突、教练员人数、精力有限

训练时间与教学冲突、学生流失严重训练时间与教学冲突、容易出现利益牵扯

学校与体育部门容易出现意见分歧、项目发展受校领导主观影响大

例县

太和、寿县、定远、含山、桐城、涡阳、怀远等金寨、郎溪、太和、南陵、霍山、怀宁、绩溪等太和、宁国、潜山、利辛、全椒等泾县

请进来

一个学校两块牌子县队校办

通过调研来看,各县都加大了体教结合的重视力度,并在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有效措施。如宁国、寿县、涡阳、潜山等县都积极与教育部门联系,在运动员入学、升学、读训矛盾方面都争取了教育部门的支持。

3.1.6县级体育专兼职教练员队伍的现状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教练员的作用无可替代,是核心要素之一,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和水平的提升。教练员

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基层青少年训练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他们直接关系到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从调研来看,61个县中有383名教练(具体见表7),其中专职165名,兼职218名,从年龄结构上看较为合理,35岁以下的172人,占45%,35-49岁的138人,占总数的36%,51-60岁的73人,占总数的19%,可以看出,安徽省县级教练是中青年为主,占总数的81%,这个年龄段的教练员精力充沛,年富力强,具有对所带项目的执着精神,是我省基层青少年训练的主力军。从学历层次来看,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118人中专及以下学历说明安徽省县级教练员的学历层次还有待于提高。

表7:安徽省县级专兼职教练员情况一览表

年龄结构

合计

383%

35岁以下35-49岁51-60岁1721387345%36%19%

学历结构

中专及以下

11831%

大专21055%

本科及以上

5514%

另外从调研得知,安徽省县级教练员随着在训运动员的减少呈现逐渐萎缩趋势,令人堪忧。如表8所示。

表8:安徽省县级专兼职教练员情况一览表

年份人数

201*833

201*685

201*543

201*383

3.2安徽省青少年业余训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我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的模式是以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的业余训练、社会办等几种模式并存的,从调研来看,我省青

少年训练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3.2.1管理难

3.2.1.1体制改革对青少年训练引起的阵痛

由于近几年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体育部门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县级体育机构改革后,有的县体委一部分与其它单位合并,有的还保留县体育局独立事业单位,但缩减了行政编制,精简了人员,使从事青少年训练的专职教练员数量锐减,极大地影响了基层青少年的常开展。据调研统计,目前我省61个县中,保留体育局的37个,与教育局合并的4个,与文化局合并的16个,与文化旅游局合并的4个。目前61个县级教练员仅为383人,比201*年的833人少了450人。池州体校撤编后给该市青少年训练带来了毁灭性结果。同时,机构的合并,使得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对青少年训练重视不够,大部分采取的是砍项目、减教练、少进人的对策,很多项目都以体教结合的模式下放到学校,一些项目自生自灭,导致县级青少年训练工作十分滞后。

3.2.1.2县体育行政部门对“体教结合”认识不清

“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改变了由体育系统一家办体育的局面。体教结合需要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的相互融合,形成合力。但从调研中来看,部分县体育行政单位对体教结合认识不清,认为这是拥有学生资源的教育系统的事情,缺乏主动合作的意识,在日常的指导工作只是蜻蜓点水,存在抓而不实,抓而不紧的现象,不少的业余体校也处于半停顿状态。据统计,目前我省的业余

体校仅为32所。

3.2.1.3县体育行政部门对青少年训练的重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挖掘、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周期长、见效慢,相比青少年业余训练,基层体育行政部门更关注于群众体育和体育彩票的管理,致使很多县级青少年训练工作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可要可不要的事情。3.2.1.4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项目布局

从调研来看,各个县都开展了一些运动项目,据调研统计,61个县中有49个县都开展了1到8个项目的业余训练,从表面上看,项目不少,但实质上缺乏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存在样样都抓,样样都不精的普遍现象。3.2.2经费难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青少年训练的老大难问题。从省体育局来讲,每年下拨的青少年训练经费是到市不到县,县级无法享受到省体育局的经费投入;从市体育局来说,从调研来看,对县级训练只能保障一定的比赛经费,对训练场地、器材、训练补助、伙食补贴等方面均没有投入;就县体育行政部门而言,由于各县级财政状况不同,大部分县对体育事业的投入有限,很多县没有青少年训练专项经费,县级青少年训练基本靠体育彩票公益金在维持,而且有的县在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方面还受到各种限制,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县级青少年训练的积极性。

3.2.3训练难

3.2.3.1训练场地设施落后,训练条件差

从训练场馆来看,目前各县都加大了对训练场馆的投入力度,如潜山、南陵、宁国、含山等县均建了体育馆,但就全省而言,大部分县场馆基本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场馆已严重老化破旧,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场馆面积、器材、照明条件、采光条件、通风条件等方面都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基本标准差距较大。蚌埠、宿州、安庆等市尤为突出。甚至部分县基本没有训练场地。对于部分新建场馆的县,由于要维持较大的场馆维护费用,需要利用场馆进行自身造血,因此对青少年训练也有限制。训练场地设施落后,训练条件差已经成为制约县级青少年训练的重要因素。3.2.3.2教练员缺乏知识更新,训练水平低

从主观上说,县级现有的教练员,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体校毕业生;二是省优秀运动队转业任教,他们一个主要的弱点是文化水平低、训练的理论知识和科学训练意识欠缺、思想教育工作不能适应现在青少年特点要求,先进的科学训练手段少,大部分仍运用“师傅”传授的老一套训练方法训练,缺乏知识更新,从而导致训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三是中小学体育教师,他们相对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再加上还承担普通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还无法进行正常的青少年训练。

3.2.3.3读训矛盾突出,训练时间难以保证

由于我国运动员退役安制度的改革,以往通过竞技体育“跳农

门”的优势已不复存在,加上目前学生文化课学习负担加重,很多有潜力的学生运动员经常出现训练时间难以保证,导致训练缺乏系统性、连贯性。3.2.4招生难

3.2.4.1体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中处于弱势地位

受传统“重文轻武”和“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从事长期枯燥的体育训练,导致县级青少年训练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材的难度加大。因为选材的主要渠道在中小学校,有的学校对此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但不少学校并不理解,他们更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认为学生参加青少年训练会影响学生今后升学,而且对参加青少年训练的运动员的安全顾虑较大,从而给县级青少年训练的选材带来很大难度。二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由于受此教育环境的影响,小学生搞体育家长都非常支持,但学生一进入初中,父母不愿意孩子继续进行训练,使一些有潜力的运动员流失。3.2.4.2业余体校出现严重萎缩

业余体校是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我竞技体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据统计,我省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96%都来自于业余体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前我省县级业余体校已经出现严重萎缩,调查的61个县中仅有32所,而且据调研来看,32所中有近2/3反映发展存在梗阻,有的甚至处于半停顿状态。

3.2.4.3社会办体育的力量薄弱

作为三线训练的一个重要补充,目前我省大部分都设立了县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但从整体来看,由于政策投入、管理认识的不到位,现阶段仍没有形成规模,相当一部分是仅有一块牌子,没有或基本没有开展工作,对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微乎其微。3.2.5政策难

近年来,省体育局制定了很多可行且奏效的业余训练政策,加强了对青少年训练发展方向的引导,但对于县级青少年训练来说,政策导向力度还不够,通常政策是到市不到县,县级青少年训练政策难主要体现在训练、参赛、考核方面,同时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存在“干好干坏、多干少干、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3.3安徽省青少年训练的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即又好又快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的发展,就是要使我省的县级青少年训练要有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县级青少年训练,在今后几年强力推进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金字塔”工程。

3.3.1县级青少年业余训练“金字塔”工程的指导思想

坚持“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战略方针,在省体育局的领导下,发挥“举省体制”的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整体统筹,把握重点,全面推进,以打造县级青少年训练“金字塔”为主要目标,促进县级青少年训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3.3.2县级青少年训练“金字塔”工程的主要思路

县级青少年训练工作要紧密结合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培养和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以“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为指导思想,以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以“输送第一”为主要任务,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以训练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形成县级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各训练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县级青少年训练网络。

3.3.3县级青少年训练“金字塔”工程的主要措施3.3.3.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县级青少年训练

3.3.3.1.1体育行政部门要转变思路,狠抓县级青少年训练

如果我们把全省竞技体育看作是一个整体,一座高楼,那么县级青少年训练就是这个整体中的局部,这个高楼的基础层次,如果没有它,这个整体、这个高楼就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省、市、县体育行政部门应当把县级青少年训练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当作大事来办。加强基层青少年训练工作,要充分调动省、市、县三级和体、教两家的积极性,通过“五抓”,即抓投入、抓政策、抓考核、抓重点、抓管理,进一步强化各级管理部门责任,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制度,抓好重点核心工作,形成管理制度规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训练体系网络化、运动训练科学化、培养输送订单化的青少年训练管

理模式。

3.3.3.1.2积极争取县政府对县级体育工作的支持

首先,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人事编制上的支持。基层青少年训练管理人员、教练是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核心力量。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县级体育在政策、经费、场地上给予支持。如太和县,201*年太和县政府给县体育局除在体育场馆的建设方面给予政策照顾外,还特批了10个体育编制,极大地促进了该县体育事业的发展。

3.3.3.2完善县级青少年训练的组织网络体系

完善县级青少年训练的组织网络体系,主要是要求将青少年训练纳入规范化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管理,明其责,谋其事,一竿子到底。建议省体育局成立青少年训练专门管理部门,抓政策,抓规划,加大宏观调控能力,研究制定我省业余训练发展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划,充分发挥指导、协调、监督、检查、评估、服务的作用,全盘抓青少年训练的管理。市体育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体育青少年训练工作的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市青少年训练工作的政策、规定并监督实施。统筹规划青少年训练发展,负责青少年训练项目设与重点项目布局,组织全市性体育竞赛和重大体育竞赛活动,指导全市各县青少年训练工作。县级体育局长是“金字塔”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要突出重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扎实工作,不断拓展挖掘“金字塔”工程的深度和广度,大力推动青少年训练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3.3.3.3倡导多渠道、多形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3.3.3.3.1切实加快县级业余体校建设

县级业余体校的发展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省的竞技体育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市场经济转轨时期遭遇发展的瓶颈,省市县体育行政部门应把业余体校作为抓手,积极开展调研,在办学体制、训练机制和选材方式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指导,促使其规范化建设和科学化发展。大力推进业余体校业余训练规模化、正规化、集约化的“三化”建设进程。规模化是指体校的基本建设有规模、上水平;正规化是指教学训练、文化学习和管理工作有制度、有程序;集约化是指项目重点突出,形成优势项目群。3.3.3.3.2深入推进“体教结合”

优秀体育人才来自于各中小学,如果没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基层体育部门要搞好青少年训练,出后备人才、出成绩谈何容易。解决好“体教结合”的问题,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要创新机制,突破政策瓶颈,构建“体教结合”的长效机制。一是研究政策,指导全局。“体教结合”不是“一头热”,更不是“全求人”,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坐下来,共同研究政策,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指导全局工作。体育部门要多与教育部门进行沟通,组建班子,建立“体教结合”的联系人机制,多层次展开调研、试点,并借鉴外省成功经验,结合本省实际,研究制定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符合体育、教育规律的好政策,尽快使“体教结合”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体育部门必须继续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借助中央7号

文件的东风,制定出台针对性强、有利于调动学校积极性的激励措施,联合教育部门将学校的体育人才输送作为学校评比的加分条件;鼓励各市体校与中小学的联合办学,拓宽选材面,增加参训规模;设立“伯乐奖”,鼓励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发现、推荐优秀苗子。二,应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行政部门所属的业余体校在招生、转学、升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如宁国市、潜山县重点中学的录取对体育特长生有特殊的政策照顾。三是转变观念,提高基层体育部门干部自身素质。“体教结合”是基层体育部门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基层体育部门的干部特别是负责同志,一定要提高认识,站在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新时期的“体教结合”工作,增强使命感,提高服务意识,放下架子,礼贤下士,积极主动地展开工作。在明确双方责、权、利的基础上,搭建“体教结合”新平台,真正推动青少年训练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使这项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3.3.3.3.4加大社会办青少年训练的扶持力度

针对目前的社会力量办青少年训练,如各类武校,体育行政部门要有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予以扶持。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将社会办青少年训练纳入目标管理,要拿出具体措施,加强对社会办青少年训练的发展规划、资源配、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

3.3.3.4加快项目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工作

全省的县级青少年训练体制和形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统

一。应该根据本地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特点,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和优势,建议一县搞一品或几品,走多种经营的青少年训练网络。要发挥县级体育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工作的创造性,制定多种形式的,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县级业余训练形式和网络。省市体育局应该运用行政手段和训练经费补助形式来调控、鼓励、制约各县市的青少年训练项目布局。省局应根据我省优秀运动员项目结构的特点统一部署我省基层项目结构,改变目前的大而全的布局,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省抓精品,市抓强项,县抓特色,镇抓拳头,校抓传统”的原则抓好二、三线的项目布局,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市体育局要对三线项目进行重点布局,要根据各县、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俱乐部实际情况合理布局,每个县和传统项目学校以重点布局34个项目为宜,如人力、财力、设施不足,重点布局23个项目也可,青少年俱乐部以发展单项为主,重点攻关。同时,省、市要对重点布局的三线训练点重点扶持、重点投入。3.3.3.5加大对县级青少年训练的投入

首先,从经费上,省、市体育局可根据各地的特色或考核结果,采取布点立项的方法给予经费补助,对有特色、有亮点的县可以进行分期投入、多渠道投入。同时对于体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方面,加大对公益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力度,要求各县有青少年训练专项经费;从物质上,省局对于青少年训练开展有特色、有成效的县给予体育训练器材的支持;从人员上,在定期开展教练员培训的同时,省局应发挥资源优势,安排省优秀运动队教练下基层“蹲点”或“结对”支教。

3.3.3.6完善县级青少年训练的评估、考核工作,健全激励政策

完善市县竞技体育考核评估体系,对省辖市体育行政部门的考核除常规项目外,其所属各县建立业余体校及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情况、参加年度竞赛情况、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育训练及参赛情况、业余体校教练员参加培训学习情况均纳入考核内容;省体育局应制定出台县级青少年训练的考评指标体系,定期、不定期地对县级青少年训练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进行评优评先。考核可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坚持考核标准,实事求是,对各县(市、区)的青少年训练工作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确保考核评估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启动安徽省县级青少年训练“品牌县”工程,对效益明显的县,要钱给钱,要物给物,要人给人,以点带面,强力刺激,形成辐射影响。让县级青少年训练干有所得,干有所乐。

3.3.3.7完善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

现有的省运会、市运会赛制还是要保留,不过需要改革竞赛办法,特别是运动员的资格、业余训练体制、参加和计分办法等问题。运动员资格问题,县市一级绝对不能搞引进人才,坚决打击在运动员资格问题上的不正之风。目前这种不正之风非常严重,一些假引进、“走穴式”的冒名顶替、隐瞒年龄、甚至在骨龄检测中找人代拍等等现象十分普遍。在抓县一级的青少年训练工作中,要保持最基本的训练单位,充分调动广大基层教练员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我省青少年训练的良性循环。

从调研来看,各县对恢复县级运动会的呼声很高,希望通过县级运动会这个平台展现基层业余训练的成果,同时对于省队来说,也是极佳的选材机会。第二,对刚批准的30个扩权县,要采取新的举措和激励政策,制定相应的竞赛规程,让30个扩权县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赛活动,用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奖励和扶持。第三,要充分发挥市级体育局的功能和作用,利用市运会在当地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感召力。第四,利用省运会,设立多个县级体育奖项,让各县领导班子为自己的县颁奖,促使各县领导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和重视。

3.3.3.8加强教练员的培训,提高县级教练员执教水平

首先,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一方面尽可能让教练员多参加高水平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要多请专家上课、交流、传递信息。其次,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水平的教练人才,带动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教练员的管理推行“五制”措施,即在教练员中全面推行教练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风险抵押制、末位淘汰制,从而强化激励机制、制约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的作用,并且在推行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对优秀教练进行表彰,给其优先聘用、优先晋职、优先照顾、奖励等;对工作不负责任、业绩差的教练不予聘用或解除合同等;对过去工作责任心不强、业绩较差的实行暂缓聘用,通过这种人事制度改革,可使广大教练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4.结论

近几年,省体育局加大了对青少年训练的重视程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安徽省的青少年训练从横向和纵向上相比,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县级青少年训练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训练体制内部结构和原有条件下形成的观念、运行机制及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青少年训练动力机制萎缩,效率和效益下降。主要表现在管理难,经费难,训练难,招生难,政策难,具体表现在:体制改革对青少年训练引起的阵痛;县体育行政部门对“体教结合”认识不清;县体育行政部门对青少年训练的重视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县级青少年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项目布局;训练场地设施落后,训练条件差;教练员缺乏知识更新,训练水平低;读训矛盾突出,训练时间难以保证;体育行政部门在“体教结合”中处于弱势地位;业余体校出现严重萎缩;社会办体育的力量薄弱。

要适应新形势下体育事业的发展,青少年训练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县级青少年训练的发展,要使我省的县级青少年训练要有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高度重视县级青少年训练,在今后几年强力推进县级青少年训练“金字塔”工程。以“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训练为指导思想,以广泛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以“输送第一”为主要任务,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以训练体制改革为重点,逐步形成县级业余体校、传统

项目学校、各训练点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县级青少年训练网络。参考文献:

[1]赵桂银,王正欧.体育人才学[M].1993[2]田麦久.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1998[3]矛鹏.运动训练心思路[M].1994

[4]秦椿林,张瑞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

[6]李平,等编著.县级市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8.

[7]关于开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R].北京.中国体育委员会,1986

[8]孙汉超.我国训练体制应纳入学校系列[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9.(1)

[9]郭经宙.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

[10]杨在淮.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市场与宏观调控机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

[11]刘志民.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

[12]安平.浙江省“教体结合”现状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5)

[13]孟范生.业余教练员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1*(6)

[14]徐珊珊.戴小中江苏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现状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15]刘永东.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3):112-114.

[16]周冰冰.以体校为龙头,以优秀苗子为重点狠抓田径后备人才培养[J].少年体育训练,201*,(1):9-10.

[17]国家体委,教育部.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章程(1979年.3月)[A].

[18]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3.

[19]王鼎华.中国体育如何迈向新世纪[J].体育文史,1997,(1):14-17

[20]郑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业余训练体制改革[J].沈阳体育学术,1997,(1):37-41

[21]吴贻刚,王健.论学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2):30[22]刘颖.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方式问题[J].福建体育科技,1995,(1):2830[23]李和.面对新形势就如何办好体育运动学校的思考[J].少年体育训练,201*[4]

[24]赵东平.国内外学校运动训练体系研究[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

宗学刊,201*[3]

[25]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新时期体育改革发展之研究[C].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

[26]戴文忠等.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

[27]黄一飞,金钦昌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培养目标的定位[J].体育科学.1998(18)

[28]国家体委政策研究室编.体育运动文件选编1949-1980[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0:67

[29]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0]钟秉枢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

[31]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64

[32]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3]黄松峰.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硕士论文.201*:30

[34]张志荣.探索我国体育运动学校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J].中国学校体育201*(5):35

[35]钟秉枢等.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6):5

[36]刘青等.关于直属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23

[37]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1*(6):82

[38]张世林等.我国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的现状与发展[J].体育科学.201*(2):23-25.

[39]王楫涛等.关于21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

[40]谢琼桓.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7(1):8-12.

[41]岳峰等.201*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3):4

[42]卢元镇竞技体育要理直气壮地走进学校[J]体育科研.1995,(1)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秦皇岛市青少年业余训练现状及发展设想》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1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