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演讲致辞 > 发言表态 > 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7:47:23 | 移动端: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

创新培训理念促进青年成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变电检修工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近几年来,变电检修工区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兄弟单位的帮助下,在工区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实现了长周期的安全生产,圆满完成了武威电网检修维护的各项任务,同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并荣获了省公司和公司的多项荣誉,在此,我代表工区全体职工对给予我们帮助的公司领导、兄弟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如何在变电检修工区生产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行之有效地开展好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一直是我们开展培训工作的核心。以往,工区在对职工的培训中,主要是选择生产任务相对较少的时机,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进行培训。然而,作为一线生产工区,由于近几年电网建设明显加快,设备维护任务日益繁重,人员学习培训和工区生产任务常常发生冲突,使全工区的培训工作一度受到制约。

开展培训工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只是做几道题、听几节技术讲课、开展几次考试,更多的是需要将学习到的东西如何应用在日常的工作中,对培训后,在实际工作起到的效果进行评估。采用传统的集中讲课培训方式,学习时间刻板,使得职工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而且授课内容、方式、方法也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员工的需要,经常是“听的时候,感受不少;听完之后,忘记不少;用得时候,走样不少;实际效果,基本很小”。

变电检修工区总结多年培训工作的经验,认为“实际工作就是最好的培训,检修现场就是最好的课堂,检修缺陷就是最好的考题”这一培训理念,采用“全员讲课+实际操作+技术比武”的方式,大力开展行之有效的全员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

第一、全员讲课,三人行,必有我师

实际上,我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有别人比不上的长处,可以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以往的培训中,坐在讲台上的都是专家、技术员,但是现在,不管是新员工还是老师傅,都有机会在讲台谈一谈自己对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理解,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学习心得。通过交流和探讨,我们可以将他们好的做法进行推广应用,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们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避免其他人重蹈覆辙。同时,上台讲课前的准备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过程,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和制作课件对于每个员工来说本身就是一次不折不扣的专业知识强化学习过程,在台上不管讲的水平如何,也不论是否有足够的深度,对于每个上过讲台的员工来说,从表达能力、心理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方面都是一次难得的历练,而在讲课过程中台上台下自由讨论,许多专业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越辩越明。201*年冬训中我们工区有十几位员工先后登上讲台,有参加工作两三年的80后,也有工作十多年班组长,还有临近退休的老师傅,职工培训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实际操作,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为了帮助各班的青年员工尽快成长,工区利用变电站退役的旧设备,在工区建立了变电检修、继电保护、电气试验三个实训室,如继电保护实训室可开展110千伏线路保护装置故障查找、保护调试、断路器传动试验、二次端子箱接线等实训项目,电气试验实训室可开展变压器、互感器、避雷器的圈套试验项目,变电检修实训室可开展隔离开关安装与调试、10千伏真空断路器检修与调试、高压电缆头制作等项目,实现了现场培训室内化,学用一体化,不但提高了安全系数,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实训的便利性。

学用一体化的培训方法,既可以使培训人员在实验室面对现场实际设备,练习操作技能,减少实际工作时对现场设备的陌生性,还可以使员工将现场培训内容在教、学、用中同时进行,干中学,学中干,既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产秩序,又使人人都有机会争做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全面的员工。这种培训手段的应用彻底打破了一直以来培训工作与现场实际相脱节局面,加快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了培训服务生产、生产促进培训的良性循环。

第三,技术比武,比学赶超,助青工成长成材技能比武不只是一种技能的较量,更是素质的考验,工区一改以往各专业技术比武各自为战的方式,要求每人掌握本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其他专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实现员工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为了比出好成绩,赛出高水平,青年员工们自发学习大量专业书籍,主动请教专业技术人员,请现场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帮助知道,纠正操作错误。

通过技术比武即带动了广大员工学技能、练技能的良好风气,又引导员工树立了“依靠技能生存、依靠技能发展、依靠技能创造价值”的学习理念,营造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使青工真正感受到只有拥有好技术才能实现安全生产,形成了青年职工钻研技术、创优争先、矢志成才的热潮,不但实现培训效益最大化,而且为青年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

实践证明,变电检修工区运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模式,较以往传统培训形式更能适应基层班组的培训需要,它充分调动了青年员工的学习热情,为青年员工成长成才搭建的更广阔的舞台,鼓励青年员工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提高了年青同志的现场作业水平,加快了青工成长的步伐,推动了工区整体生产工作水平的全面发展。

总之,只有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开拓培训新思路,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职工,真正实现通过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人才、保障安全、促进发展,为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的发现完毕,谢谢!

扩展阅读:110222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目录

1.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12.把握重点突出特色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江西省人民政府………………………………73.实施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河南省人民政府…………134.开展特色培训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195.强化培训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66.突出职业能力建设扎实开展航天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327.有效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持续给力新时期邮政转型中国邮政集团公司………………………………………378.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引领吉利创新发展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429.突出办学特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

成都市技师学院………………………………………4710.开放办学兴职教服务民生创特色

济南市历城职业中专……………………………………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天津市人民政府

天津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坚持围绕支柱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努力把劳动力成本优势转化为素质和技能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01*年以来,组织各类职业培训173.4万人次,其中在职职工99.7万人,农村劳动力24.4万人,失业人员10.1万人,其他各类人员39.2万人,共有46.1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截至目前,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6.9万人,比“十五”末增长31.2%,占已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比例为26%。技能人才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为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完善培训促就业机制为重点,努力实现劳动者素质就业

实施“蓝领双证”培训工程。在企业中采取技能培训课程与高自考互认衔接的办法,使在职技术工人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实施范围由制造业扩大到现代服务业、由国有企业扩大到各类企业。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充分利用社会培训资源,针对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特点,调整培训考核标准,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经过免费培训、就业指导仍未就业的,增加一次免费培训。

实施毕业生“双证”工程。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由职业院校扩大到普通高校,使高校毕业生在获得相应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实施创业培训工程。按照合理布局的原则,建立区域性的创业培训机构。免费创业培训由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扩展到所有城乡劳动者。对成功创业的,可再享受一次“改善或扩大你的企业”免费培训,促进创业者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能人才政策制度体系。围绕滨海新区发展定位、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市职业培训补贴办法》等文件,出台了近20项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重点围绕技能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和要求,逐步形成政府推动、行业发动、企业行动以及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需求的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

建立技能人才表彰激励机制。我市建立了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大了表彰和奖励力度。201*年将技师、高级技师职务津贴分别提高到100元和200元;201*年开始,对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每人5万元、1万元、5000元的一次性政府奖励。每三年评选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技师100名,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政府津贴,并且已有10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通过一系列的评选表彰活动,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得到进一步提高,激发了职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

制定新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按照“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原则,建立了政府按社会需求程度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依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和职业资格等级,合理确定并每年调整培训补贴职业目录和补贴标准,有效调动了社会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技能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基本形成。我市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分担,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投入机制。明确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教育培训经费中应有60%以上用于技能劳动者培训,在此基础上,由市统筹安排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用于高技能人才、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培训。我市职业培训经费投入机制的建立,为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以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为重点,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和使用的主体。近年来,我市进一步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与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一是探索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模式。积极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社会化考评、企业评价、院校认证、技能竞赛选拔等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模式。二是积极开展在企业生产一线鉴定的方式。在大型骨干企业打破标准化考核鉴定方式,根据生产、设备、技术、工艺等岗位特性需求,在企业生产一线开展鉴定,在生产服务过程中进行考核。我们已在石油和海洋化工、机械装备、冶金、港口等行业的30多个职业实行生产过程鉴定的新办法,有效激发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企业欢迎。三是破格选拔优秀技能人才。对掌握高超技能、工作业绩突出的在岗技能劳动者,打破年龄、工龄、身份、等级的限制,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让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四是每年选择5060个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企业急需、就业容量大、有社会影响力的职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企业评价、院校考核、社会化鉴定和技能竞赛等技能人才评价机制的建立,既提升了技能人才的社会价值,又引导了广大技能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四、以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重点,深入推动职业院校改革发展

全市职业院校按照“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层次、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经过资源整合后,全市共有独立设的高等职业院校26所,在校生14.5万人,占全市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近40%;中等职业学校122所,其中技工院校30所。在校生近20万人,占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近50%。近几年,全市企业新充实的技术工人94%以上来自职业院校。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初步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学制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格局。

与此同时,在全市各类职业院校中普遍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201*年至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各类院校毕业生达15.5万人,占应鉴定毕业生总数的90%以上。其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占68%。涉及各类职业院校130所,覆盖职业(工种)121个。

五、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高标准建设公共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机遇,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参照国内外职业教育的经验,兴建职业教育培训园区,规划总用地37平方公里,规划办学规模20万人。在建的职业教育培训园区一期规划占地10平方公里,教学及公共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规划办学规模5.8万人,建成后将成为集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为一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综合基地。通过优化资源配、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到201*年使天津职业教育培训的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我市积极创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市区两级公共技能实训中心,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以技能实训为主,兼顾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场所。我市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将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落实国家和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市和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坚持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造就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坚持以促进技能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天津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奠定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

把握重点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江西省人民政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求,紧紧围绕贯彻《就业促进法》,以高技能人才工作为引领,以企业培训为重点,以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为依托,以鉴定评价为手段,着眼于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积极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能力就业。近年来,我省年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0多万人次。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劳动者总量从201*年的20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82万人,增长了41%;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38.4%,比201*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从201*年的33.4万人增加到目前的57万人,增长了71%。技能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培训与就业对接,提高政府补贴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难、企业岗位需求旺盛但招工难的双重难题,以企业在岗培训为重点,着力促进培训与就业对接。

(一)领导重视,高位推动。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速度的加快,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旺盛,但由于技术工人总体水平低下,难以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招工难”、“技工荒”等问题也同时出现,对技能培训工作提出了严峻考验。省委、省政府领导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出台相关政策。吴新雄省长、熊盛文副省长专程到上高、高安等市县调研,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合同、三个台帐、四个对接”的就业培训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就是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为中心;“两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劳动合同,工业园区企业与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就业培训合同;“三个台账”就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以及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四个对接”就是建立劳动用工对接机制、定向培训对接机制、资金资源及政策对接机制、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

(二)积极探索,创新模式。过去主要以招标方式委托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补贴培训,但由于培训与企业用工脱节,培训效果不够理想,在缓解企业“招工难”方面收效甚微,还引发了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在全省推广了“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即由企业先招工,招工后由企业进行培训,结业后再上岗,培训费用由政府直接补贴给企业。这种“穿着工作服培训”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了招工与培训的有机结合、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从201*年推广此模式以来,工业园区招工培训人数达到了68.44万人,有效缓解了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难问题。

此外,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刑释解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积极提高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就业创业能力,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目前已培训了5100多人。这项工作在全国司法系统尚属首创,受到了中央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加大投入,落实资金。近几年,我省加大了职业培训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资金支出比例。201*年以来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就已经达到了7.15亿元。201*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了职业培训补贴资金2.3亿元,占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16.4%;201*年增加到3.8亿元,占全省就业专项资金的24%。并安排了近3800万元资金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进一步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

二、扶持与创新并举,加快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出台政策,形成抓手。一是实施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免费入读技校资助政策,对贫困生给予每人每学年201*元学费补贴,连续资助两年,资助名额从201*年的5000名增加到今年的1万名。

二是实施“江西省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对青年高技能人才、紧缺技能人才给予每人201*元的政府培训补贴,对“首席技师”给予每人8000元的政府奖励,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制定“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化、集中化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工作试点。对符合规定的给予每人1600元的培训补贴以及不少于200元的鉴定补贴。培训结束后愿意继续入读技工院校的,可按规定享受国家助学金;直接就业的由培训学校推荐就业,受到了学生、家长、学校三方欢迎。目前已组织培训了1.6万人,201*年计划再组织1万人参加培训。

四是出台鼓励和引导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意见,提出了13项具体措施。落实了技工院校定向就业补贴政策,对到省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技校毕业生给予201*3000元的学费补贴,推进了校企合作,提高了技校毕业生服务工业园区企业的积极性。

(二)打造基地,优化载体。从加强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入手,为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优质载体。加大对技校的扶持力度,将部分优质技校认定为职业技能培训定点基地,充分发挥技校综合培训基地作用。重点依托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50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8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全省共有技工院校100所,其中技师学院7所、高级技工学校20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5所;全省民办培训机构740多所;建立了赣西公共实训中心等一批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高端引领、技工院校主体推动、公共实训基地有力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三)多元评价,质量为先。201*年制定出台了《江西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条例》,为全省规范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活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在高职院校建立鉴定所(站),大力推行“双证制”。开展了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共549人参加了试点,其中288人通过评价后晋升为技师,49人晋升为高级技师,并享受每月200-800元的津贴。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四)竞赛表彰,营造氛围。每年开展各类技能竞赛100余次,参加人数达到10多万人次。201*年集中力量举办了第三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三届数控职业技能大赛等三项省级一类的职业技能竞赛,涌现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和岗位标兵。从201*年开始,建立了以“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奖和“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奖为主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制度。目前,全省有9名高技能人才获得“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称号,60人获得“江西省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95人获得“首席技师”称号,8名高技能人才享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将特别优秀、贡献突出的高技能人才纳入了省委直接联系人才的范围。

三、机制与制度共建,提升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工作效能(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就业联席会议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作用,综合规划、协调部署各类职业培训计划,基本形成了全省统一的职业培训联动机制。

(二)完善政策,夯实基础。建立起了以《江西省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管理条例》、《江西省就业促进条例》、《江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核心,以就业工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纲领性文件为主体,以培训就业工作的操作性文件为基础的具有江西特色的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201*年以来,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的培训就业工作政策文件就达到了个。政策体系的构建,为培训就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纳入民生,目标管理。近几年,省政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城镇职工培训、创业培训、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等多项工作纳入了政府民生工程,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锻造队伍,搭建平台。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对院校教师的培训,“一体化”教师比例不断提高;加强对质量督导员、考评人员的培训,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高的鉴定工作队伍;加强基层培训就业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平台人员工作能力和素质。

我省将认真贯彻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尽快研究出台我省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并借鉴兄弟省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职业培训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实施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为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河南省人民政府

近年来,河南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动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转变、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战略举措,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突出位,积极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计划,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前9个月,实施特别职业培训97.6万人,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180多万人,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得到发挥,今年以来全省新增城镇就业102.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2万人。

一、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培训能力(一)项目带动,着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去年8月,河南省政府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签署《共同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对强力推进河南人力资源开发、培育人力资源优势进行了科学规划。省政府出台实施意见,对工程内容进行项目设计,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创业培训和带动就业、技工院校师资培养培训“五个建设工程”,提出着力建设“六大示范基地”和“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规划了259个项目。今年启动开工建设项目29个,包括17个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7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实施职教攻坚项目86个。省财政投入项目引导资金2亿多元,带动项目建设计划投资近15亿元,有力推动了职业培训基础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突出重点,打造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网络。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我们把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人往哪里去的重大课题进行认真研究。在18个省辖市和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依托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就业训练中心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形成以示范基地为龙头、定点培训机构为骨干、企业培训中心和各级各类培训教育机构积极参与,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网络,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能力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使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年培训能力达到了200万人以上。

(三)高端引领,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形势变化,紧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工程,引领全省技能人才培养。重点支持5所技师学院、30所高级技工学校和示范性职业院校建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在全省建设50个示范性企业职工培训中心和20个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载体的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通过示范引领、网络覆盖、能力提升,建立起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特色,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二、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计划,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一)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农业、教育、扶贫等部门的职能优势,面向农村劳动力全面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开展“百校百县”对接式技能培训,春节期间农民工集中“百日培训行动”,农村劳动力“一人一技”培训,特色劳务培训、农村“两后生”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和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促进转移就业和稳定就业,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2300多万人。

(二)推进企业职工全员技能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围绕河南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引导各类企业开展职工全员培训,重点提升一线员工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操作能力、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扩大就业专项资金职业培训补贴的范围,鼓励支持暂时处于困难的企业开展在岗职工技能培训,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做好技能储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对部分困难企业职工开展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进行补贴,今年前9个月企业职工培训达到40万人次。多形式、多层次实施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对年轻失业人员实施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或新职业培训;对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实现失业人员技能提升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今年前9个月培训失业人员44万人,实现就业38.1万人。

(三)推动能力促创业,大力开展创业培训。将创业培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应届高校毕业生普遍开展创业培训,转变其就业观念,提升其就业能力。不断充实创业项目资源库,优选并推介1000个创业项目,对创业者进行创业技能、项目策划、经营管理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等大力开展“SYB”国际创业模式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为创业培训合格人员优先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对获得小额担保贷款的创业者优先提供创业培训。今年前9个月,全省新增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9.3亿元,完成创业培训45万人(含高校创业课程教育38万人),带动20.8万人就业。

三、完善政策措施,创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一)创新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按照省级支持引导、市县配套、学校自筹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原则,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职业技能培训资金,大幅度增加经费投入。我省计划筹措100亿元用于职教攻坚,筹措50亿元用于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各级政府按不低于30%的比例,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不低于20%,建立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与培训质量、就业效果挂钩的培训绩效考评机制,提高政府购买培训成果资金使用效能。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建立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组织职工培训的新机制。

(二)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在全省选择53家企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创新技能人才执行操作规程、解决技术难题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评价方式。积极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措施,开展农民工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职业发展贯通新机制,明确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可审报技师、高级技师,高技能人才可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技工学校毕业生比照中等职业学校学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级工毕业生比照大专学历可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考试。

(三)创新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机制。完善河南省技术能手奖励制度,将河南省技术能手由一次性奖励201*元提高到5000元。建立河南省优秀农民工和创业带头人奖励制度,纳入政府奖励序列,每2年省财政拿出100万元进行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开展企业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等奖励活动。

(四)创新技工院校发展。推动技工院校多元办学,利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模式,大力发展民办技工学校,鼓励企业办技工学校实行股份制改革,结合60个劳务输出基地县职业培训需求,推动发展县办技工学校。依托优质技工院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职业教育园区,推动职业教育聚集、集约发展。改革技工院校教职工编制管理办法,以在校生规模为依据,对教职工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在重点技工院校选择不同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百双向”培养计划,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设立特岗,从企业特聘高技能人才到校任教或兼职授课。在技工院校开展教授级高级讲师评审。在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中开展“河南职业教育教学专家”评选工作。

(五)创新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为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和服务企业发展,我省批准建立了30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和20个省级专业性技工教育集团,全省共有539所学校、888个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加盟。集团化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技工院校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开展“百校千企”校企合作活动,探索招生、招工、培养、就业校企合作新途径,有力促进了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我省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紧密结合河南实际,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强力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建设和职教攻坚计划,围绕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为促进就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开展特色培训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广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把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作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了独具广西特色的职业培训模式,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201*年至今,广西再就业培训17.9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31万多人,创业培训4.82万人;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21.4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175.24万名,2.09万名劳动者实现自主创业。

一、完善政策体系,夯实培训促就业基础

开展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也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根本要求。201*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培训扩大就业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研究和部署加强培训工作、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措施和办法,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就业促进办法》、《关于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关于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培训就业工作有效开展;为提升劳动者就业素质、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工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意见》,围绕广西工业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从加大资金投入、落实优惠政策入手,通过采取社会培训、学校培养、企业提升等方式,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类培训,壮大工业产业技能人才队伍,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素质,促进广西工业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至201*年底,广西产业工人技能劳动者总量已增加到近230万人。

二、实施专项培训,以特色培训促就业

为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西积极创新培训方式,按照不同类型、不同群体,大力开展独具特色的专项培训,促进培训人员尽快实现创业就业。

(一)大力实施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工程,解决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当前,广西已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国际通道。加快广西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创业和就业,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国防意义。201*年开始,广西全面实施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工程,对020公里边境范围内的27.96万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供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引导和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创业或就业,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广西边境地区农户实现充分就业,达到小康生活水平。至201*年9月,已经培训近10万人,大部分培训合格人员均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

(二)开展“广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帮助农村计生家庭实现充分就业和脱贫致富。为增强职业培训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群众的有效性,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关怀,从201*年开始,全区开展了“广西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人员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和诚信计生户的家庭人员优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给予就业指导和创业援助,受到了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援助工作成果开始显现,许多农村计生家庭因此受益而脱贫致富。据统计,全区各地对此项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5%。农民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支持度和满意率也有较大提高。

(三)开展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广西乡村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期,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况,从201*年开始,在全区组织开展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大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促进广西乡村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提供完善的职业培训和创业就业服务,帮助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或稳定就业。活动开展以来,已经培训近8万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对促进广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除开展上述专项培训外,广西还先后实施开展了水库移民、被征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农林场归难侨、部分军队退役人员等近十项专项培训活动,均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三、部门联动培训,形成培训促就业合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挥各部门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条件,共同开展职业培训工作,形成部门联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既有效整合了培训资源,又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

(一)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201*年联合开展了“广西农村党员技能培训大行动”,按照农村党员技能培训的愿望和就业需求,分期分批开展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带头就业创业和带领群众就业创业的能力,取得明显实效。截至201*年4月,广西共投入专项活动资金4816.9万元,举办各类培训班8922期,培训农村党员35.98万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8.07%,转移就业率达到87.63%。

(二)针对广大农民工就业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的情况,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总工会联手开展了“农民工援助行动”,帮助农民工解决在就业、创业、培训、维权和生活等方面的突出困难,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目前已投入专项活动资金4670万元,培训农民工50万人。

(三)为帮助广大农村青年实现就业创业,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青团广西区委联合开展农村青年就业创业行动,对农村青年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目前已在610家企业建立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提供见习岗位11788个,有76名青年参加见习,联合8家银行实施“广西青年创业信贷扶持计划”,共同授信267亿元扶持城乡青年创业。

(三)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与自治区妇联联手开展了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活动,根据妇女的就业需求和特点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取得明显成效。仅201*年,就举办妇女技能培训班2459期,培训妇女5.11万人,培训后获职业资格证书3.21万人,上岗就业3.62万人,自主创业5837人。打造出“八桂月嫂”、“青秀好管家”等全国、全区知名劳务品牌。

四、实施特别培训,以培训扩大就业

201*年下半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采取非常政策和非常措施,加大对因金融危机而返乡的288.6万农民工培训就业工作力度,全力稳定和扩大就业。

(一)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自治区安排10亿元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重点用于职业培训。同时,从自治区本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8000万元,从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中安排1.5亿元,用于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进城求职劳动者的创业就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

(二)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将返乡农民工培训补贴标准调整为:A类1900元/人、B类1600元/人、C类1200元/人,每类补贴比过去分别提高了171.4%、220%、300%,帮助一大批返乡农民工免费参加汽车驾驶与维修、特种机械操作等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的职业(工种)培训,极大提升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

(三)引导农民工进技工学校学习。对愿意到技工学校学习的返乡农民工,由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基金中给予每人4000元的培训补贴。通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既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减轻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就业压力,又依托技工学校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实现职业培训与就业的相互促进。

(四)创新培训模式。送培训下乡,把培训直接办到企业和农民的家门前,努力实现“门口办班、就地培训、就地转移”和“进门学习、出门就业”。通过开展返乡农民工大培训活动,全区288.6万返乡农民工98%上重新实现就业,帮助8.3万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创造约35万个就业岗位。

五、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促就业效率

(一)开展定向培训。根据广西优先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4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等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广西启动定向、订单培训项目,针对产业需求实行技能人才配套供给。如根据防城港炼油、核电等项目,将自愿参加职业培训的当地被征地农民集中送到技工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开展免费的职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又送回当地企业就业,既解决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二)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广西产业发展要求和劳动力供给等情况,广西充分发挥技工院校综合技能培训基地的作用,大力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到技工学校参加培训的学员给予免除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等优惠政策。培训结束后愿意继续在技工院校学习的,可优先选择专业,直接就业的由所在技工院校负责推荐就业。劳动预备制培训的开展,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预计201*年全年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的人员将达3.6万人以上。

(三)实行学费资助。对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子女入读技工院校实施免除学费政策的同时,除按每人每年1500元给予两年的助学金资助,对第三学年工学结合难以实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给予助学金资助。此举极大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招生工作,为稳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提供了支持。

广西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研究出台广西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实现就业、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强化培训管理完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工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加强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效促进就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措施和有力保障。多年来,我区将职业培训作为实现劳动者素质就业、能力就业和体面就业的重大工程,列入民生计划和政府效能考核目标强推力促,并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要求,规范培训管理,完善培训措施,突出培训重点,提升培训水平,为宁夏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目前,全区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51万人,接近城镇从业人数的一半。其中初级工22.9万人、中级工20.8万人、高级工6.4万人、技师9854人、高级技师365人。

一、完善机制制度是抓好职业培训的有力保障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职业培训,从机制制度层面不断强化工作措施,保障职业培训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一是实施民生计划力保培训。201*年开始,自治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工程培训、城镇职业能力培训等列入10项民生计划30件为民办实事之中,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和向社会公示承诺,集全区之力推进培训任务的落实。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每年组织“民生计划宁夏行”活动,对职业技能培训等民生计划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查。二是强化目标考核力推培训。自治区成立了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20多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统筹各方面的力量,抓好包括职业培训等就业工作。自治区政府与五市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年初以自治区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的方式将创业培训、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农村贫困和城市零就业家庭援助培训等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年底进行考核,切实做到年初建账、年中查账、年底交账,任务、责任、要求和时限“四明确”、“四落实”。

三是完善政策制度力促培训。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等法律规章,结合实际颁布实施了《宁夏创业与就业促进条例》等相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这是继江西、河南、天津三省市之后,在全国出台的第四部促进就业的地方性法规,也是把创业作为基本内容予以明确的省级条例。自治区相关部门及各市、县(区)政府也及时制定下发相关文件,明确了培训重点、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培训标准和具体要求,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体系。

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力扶培训。自治区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合格取得结业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的,分别按每人300元和人均25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和鉴定补贴;对城镇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就业培训合格取得结业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按每人400元和人均250元的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和鉴定补贴;城乡贫困及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参加援助工程培训合格取得结业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就业的,分别按人均1500元和300元标准给予培训和鉴定补贴。

五是加强载体建设力助培训。坚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办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形成了初、中、高技能等级相互衔接、职业工种比较齐备并覆盖全区的技能教育培训体系。全区现有职业教育培训机构195家,其中技师学院6家,技工学校20家,就业训练中心27家,民办教育培训机构142家,其中有2所技师学院和2家企业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确定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年均教育培训12万人次。全区建立通用职业(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53个,行业特有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30个,鉴定职业(工种)涉及20多个行业,共鉴定69.9万人次。

二、突出重点群体是抓好职业培训的关键所在

我区立足促进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围绕工业园区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培训、创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等,着力提升城乡劳动力就业能力,为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抓好农村劳动力转业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我区初级以上技能的农民工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总数已超过常年外出务工总数的一半,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水平,这些农民工每年扣除在务工地的各种消费外,带回家的现金平均超过5000元。组织实施了世行贷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项目和赠款中国经济改革实施技术援助项目“宁夏贫困地区劳务产业的发展”子项目。201*-201*年,全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8万多人。二是抓好就业援助工程培训。201*-201*年,全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城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城镇失业人员11万多人,就业率超过90%,技能扶贫迈出了新路子。

三是抓好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宁夏将残疾人技术培训作为帮助残疾人脱贫的重中之重,五年来累计培训各类残疾人4.5万多人,其中3.3万名农村残疾人参加了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有9.7万名残疾人通过集中安、分散按比例安排和个体就业等形式实现就业。

四是抓好城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我区确立23所定点学校(院)50多个培训专业,为服役期满正常退役,符合宁夏安政策的城乡退役士兵,提供3个月至1年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培训合格的组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切实帮助城乡退役士兵通过提升技能实现就业。

五是抓好创业培训。我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把技能培训“找饭碗”、岗位培训“保饭碗”与创业培训“造饭碗”有机结合,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创业培训+基地见习”、“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创业培训+创业项目”、“创业培训+网络创业”等“1+X”创业培训模式,初步建立了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后续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并贯穿于全民创业工作的始终。201*年至今,全区累计组织劳动者参加创业意识培训逾4万人,创业能力培训2.2万人,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40%以上。

三、创新方式方法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本保证我区注重提升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的效果,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一是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坚持“谁出资培养、谁享受补贴”原则,以政府出资购买培训的方式,连续七年以自治区为单位,以目标责任制落实为保证,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城乡贫困家庭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通过购买培训提升就业水平。201*201*年,全区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外出务工)305万人次,连续4年转移就业人员占到农业劳动力的1/3左右。

二是建立培训机构和通用工种招投标制度。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培管分离、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各地由政府牵头,指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和承担职业培训任务的主管部门以及用工行业代表,通过招投标确定教学规范、设施完善、培训质量较高、就业效果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作为承担政府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任务的定点机构,并向社会发布,保证了培训的规范有序。

三是建立培训资金项目管理制度。我区建立了以市、县(区)为单位,统一安排培训任务、下达培训计划、培训业绩考核评价、组织职业技能鉴定、审核上报数据的“五统一”项目管理制度,每年根据各地培训任务和人均标准,采取先预拨70%培训资金,另外30%的培训资金在年底考核验收后再予以兑付的办法推进培训任务的落实。对培训任务没有完成、就业率不高的地区,相应减少培训补贴资金。具体操作上,由自治区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考核的基础上,共同审核把关,再予以拨付,从而确保了培训补贴资金安全运行,有效防止了培训补贴资金方面的违纪违法行为,使专项资金真正花在“刀刃”上。

四是建立创业培训新机制。我区较早开展创业师资及新项目培训和试验探索,培养了一批专职的高素质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成功研发了“宁夏SIYB创业培训管理系统”,将“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创业培训成熟的监督管理体系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搭建了一个多层级、多功能、实时化、桌面化的操作管理平台,保证了创业培训相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了创业培训管理成效。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出发,组织开展了“产生你的绿色企业”创业培训试点,逐步推展改善企业和增加企业盈利能力培训,创造出了创业培训结业会诊的新做法。目前,全区已基本实现创业培训机构、师资和对象的全覆盖。

我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面虽取得较好成效,但与国家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兄弟省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就业的大局意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把质量作为培训的生命线,切实加强职业培训的管理,不断提高职业培训的前瞻性、创新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宁夏新跨越和“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的大局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

突出职业能力建设

扎实开展航天高技能人才培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战略型、高技术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承担着以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高新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几年来,集团公司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坚持高端引领,突出航天特色,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我们拥有“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2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7名,“全国技术能手”78名,“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31名,形成了一支航天高技能人才队伍,为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把航天高技能人才培训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高技能人才是集团公司“双高”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航天自主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集团公司要担负起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要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就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技艺精湛、善打硬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就必须把高技能人才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实。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不断增强做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始终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集团公司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创新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模式,着眼产品保证能力,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思路,不断强化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将其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专门成立了由党组领导和各院党委主要领导组成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研究、着力推进,并深入一线,指导检查各单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不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科学有效地开展。我们一方面注重理顺管理体制,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协调管理”的原则,根据科研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具有航天特色的“集团公司、院(公司)、所(厂)”三级培训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统一协调、分工合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及时总结成熟做法和经验,相继制定了《集团公司技能人员培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科学确立培训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更好地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三是完善激励措施,不断创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条件。在加强航天“三大精神”教育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激励作用,对取得突出成绩的高技能人才,在薪酬待遇、培训学习、技能鉴定、班组命名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实行了岗位系数工资制,薪酬向重点岗位和高技能人才倾斜,部分单位还实行了高技能人才津贴政策;对按岗位聘任的特级技师、高级技师,比照正高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住房、休假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很多单位还开展了以高技能人才名字命名班组的活动。通过这些举措,有效调动了高技能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

二、突出能力建设,系统深入地开展航天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

航天产品要满足以宇宙速度飞行,并在高真空、强辐射、冷热交变的空间环境中实现长寿命、高可靠运行,其工艺技术难度大、加工复杂程度高,要求我们必须拥有一流的航天制造水平,必须拥有一批技艺精湛、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训首当其冲,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围绕航天科研生产,聚焦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扎实开展了多形式、多类型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5年来,集团公司累计培训高技能人才13余万人次。

一是实施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招代际传承计划。我们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组织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按照不同工种,分批次举办绝技绝招培训,通过课堂面授、实例讲解、现场演示、学员实操以及专家点评等方式,分享学习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中的宝贵实践经验,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解决加工难题的能力;同时,我们立足岗位实践,实施名师带徒计划,由实践经验丰富、掌握绝技绝招、技能水平过硬的高技能人才招收徒弟,进行一对一“传帮带”,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快速成长。

二是实施高技能人才知识能力提升计划。针对技能人员理论知识不足、学历层次偏低等情况,我们先后组织举办了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无线电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本科学历提升班,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围绕技能鉴定和技能大赛积极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定期举办“四新”知识培训,有效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理论水平;实施班组长管理能力远程培训计划,按“分批次、分阶段、分步骤”的原则选派优秀生产类班组长参加中央企业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远程培训项目,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基层管理者。

三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国际化培训计划。我们一方面积极拓展境外培训渠道,每年选派骨干技能人员赴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国家进行焊接、数控加工、机械加工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近年来,共选派近300名技能骨干赴国外学习培训。另一方面,根据型号任务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聘请俄罗斯、德国等国际一流的装备制造领域专家、学者来华授课,传授技艺,解决航天产品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三、不断夯实基础,为航天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注重培训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开展技能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在充分利用知名高校、社会培训机构、优秀企业等外部培训资源的同时,积极打造集团公司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实训基地,分别在北京、西安、成都、上海等地建立了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培养示范基地和1家实训基地,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完善办学条件,为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是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技能培训教师的整体水平。我们建立了一支以工艺专家、职校教师和生产一线技能带头人为主,专兼结合、内外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一线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各院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师协会”的作用,定期开展技能论坛、技术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他们在专业理论方面的教学能力,以及在操作技能方面的传授能力;针对职校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定期选送他们进工厂锻炼,提升技能操作水平,同时也为他们及时了解生产一线技能人员的能力短板,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注重特色教材开发,不断提升技能培训教材的实用性。我们按照“资源共享、选编结合、突出特色、注重实用”的原则,组织编写了一批紧贴航天科研生产实践的培训教材。为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加工难题的能力,编写了《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招100例》,使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绝技绝招得以传承和推广;编写了《航天制造技术高级技术工人四新知识培训教材》,以及生产、工艺、试验、管理等七个分册的质量培训系列教材,为高技能人才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和这次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加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为推动我国向航天强国迈进提供更加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有效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持续给力新时期邮政转型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网点遍布全国城乡的网络型企业,拥有80多万员工,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普遍服务义务,又肩负着经营发展重任。近年来,按照中央深化邮政体制改革的部署,我们完成了政企分开、分业经营,在加快邮政业务发展的同时,相继成立了邮储银行和速递物流股份公司,邮政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要适应企业转型和业务发展的要求,提升员工能力素质就成为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务,我们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职业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三个紧扣、三个打造”。

一、紧扣企业发展转型,打造职业培训长效机制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解决好员工能力素质不适应问题,是促进业务结构调整、加快邮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是坚持把提高员工队伍能力素质作为推进企业发展转型的关键环节抓实抓好。作为肩负重要社会责任的大型国企,要把庞大的人员总量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是帮助员工快速成长,最可行最管用的手段是实施大规模职业培训。为此,我们把提高员工素质作为推进企业发展转型的重要环节来抓,连续几年召开全国邮政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全面实施“员工技能提升计划”、“岗位准入培训计划”等,使职业培训在全系统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展。

二是坚持把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作为激发员工参加职业培训的内在动力抓实抓好。我们积极探索和建立了“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将培训工作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职业资格津贴制度和技能竞赛奖励制度。对技师、高级技师实行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等的津贴福利,对高技能人才创造的先进操作法给予命名并宣传推广,对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打通职业晋升“快车道”。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了各级企业重视职业培训、广大员工踊跃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三是坚持把加大经费投入作为推动职业培训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抓实抓好。多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将职工教育经费提取比例从1.5%提高到2%以上,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职业培训的实施,全国用于培训的投入仅201*年就达4亿多。同时注重向一线员工倾斜,培训支出达到了经费总额的60%。我们还加大了对培训基础设施的投入,201*年以来投资2.5亿用于集团培训中心的综合能力建设。

二、紧扣业务发展需要,打造高技能的员工队伍为适应邮政分业经营的新要求,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岗位培训与专项培训结合,技能培训与素质提升结合,加强职业培训,员工年培训率近70%。

一是围绕业务结构调整,力求培训的实用性。为适应邮政新业务的全面发展,我们注重提高职业培训的实用性。组织近9万人参加营销培训,以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组织15万人参加函件、账单等专项培训,以加快传统业务的发展转型;组织160多万人次的邮储银行全员拉网式轮训,以保证银行良好开局;组织电子商务速递、国际物流营销等重点业务培训,以适应速递物流专业化经营。

二是围绕岗位技能提升,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按照岗位要求实施职业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水平的关键。对新入职员工,我们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同时,面向基层一线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和劳动预备制培训,从源头上保证了“准员工”质量。为有效解决企业结构性冗员和缺员的矛盾,对盘活出来的近5万名员工进行转岗培训,提升他们的“再上岗”能力。为增强基层营业网点的服务能力,组织了4.2万名支局长、支行长参加岗位技能提升轮训。

三是围绕员工职业发展,增强培训的主动性。我们坚持把职业培训与鉴定考评、技能竞赛、技术升级、业务推广相结合,采取达标培训、岗位练兵、网上竞赛、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在全国邮政掀起了学业务、练技术、长本领的高潮,促进员工主动参加培训,助力他们职业生涯发展。在全系统先后举办多次技能竞赛,参加人数超过15万。已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13人,“信息产业技术能手”40人,“全国邮政通信技术能手”44人。

三、紧扣人企共同发展,打造员工成长多维平台我们从企业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培训模式,打造具有邮政特色的职业培训多维平台,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一是一校带多“校”,构建了强大的集中培训平台。在邮电分营和教育体制改革中,我们把石家庄邮政高等专科学校留在了企业,转型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并作为集团的培训中心。同时建立了以集团培训中心为龙头、各省培训中心为骨干、地市县局培训点为补充的一校带多“校”培训体系,建设了一批与生产环境一致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组建了近5000人的教师队伍,使职业培训有阵地、有资源、有能力,走出了一条“企业办学校、学校为企业”的成功之路。

二是一“网”托全网,构建了高效的远程培训网络。我们积极探索开展大规模培训的有效途径,于201*年建成了邮政远程培训网,今年又升级为中国邮政网络培训学院,实现了从单一培训向岗位培训、技能鉴定、咨询交流等多功能的转变。目前已建成了由1个全国中心、31个省中心、6000多个学习点组成的远程培训网络,覆盖了邮政运营全网,网上注册人数达55万,访问量近1400万人次,在线课程突破8000课时。创造了员工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条件,成功破解了数万人、甚至十几万人同时参加培训的难题,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培训资源短缺问题。

三是一“点”牵多站,构建了规范的技能鉴定体系。利用技能人才评价试点企业的有利条件,我们构建了由集团鉴定指导中心、31个省鉴定中心、61个鉴定站组成的三级鉴定体系,做到了“一点(集团鉴定指导中心)牵多站”。按照邮政企业职业技能人才评价标准,每年组织十多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目前持有邮政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达41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近7万。

多年来,我们通过大规模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能力素质,适应了邮政的发展转型,实现了企业依靠员工科学发展,员工依托企业不断成长。邮政集团业务收入从201*年的649亿元增长到201*年的1535亿元。

今后,我们将按照这次会议精神,立足新起点、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进一步提升员工职业技能水平,推动中国邮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引领吉利创新发展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自创建之初,即确立并实施了人才培养战略,坚持汽车产业和职业教育事业并举,形成了“双境培养、双师共教、双证融通”的三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具有吉利特色的内生型人才培养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201*年吉利被授予了“全国汽车行业示范职教集团”、“全国汽车行业职业教育杰出贡献企业”两大荣誉称号。吉利汽车从一清二白,发展至今已拥有各种专利1600多项,发明专利100多项,国际发明专利20多项;全球独创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被列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录;“吉利战略转型的技术体系创新工程建设”获得企业自主创新类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吉利成为获得该类奖项的唯一一家汽车企业。

一、创办培训基地

吉利于1997年进入汽车产业。当时,“民营”出身,使吉利很难招到大学生,即使招聘来了也很难留得住。人才匮乏制约着吉利的发展。面对这种困境,集团公司决心创办自己的学校,培养有道德、有知识、懂业务、会动手、能吃苦的汽车专业人才。在创办汽车厂之初,吉利即在浙江临海办起了第一所汽车工业学校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其后,相继投资创办了服务汽车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三亚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国内第一所培养汽车车辆工程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与此同时,吉利还投资建设了人才培训中心,推行标准化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汽车制造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现有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包括基础培训教室、多媒体培训教室、技能训练馆等,其中技能训练馆设有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品质等5个训练模块区域。每个训练区域都分为理论知识讲授区和实际操作区两大部分,实际操作区将工厂车间的设备、制造工艺经过提炼、模拟再造出来,供学员进行实际操作。这些院校和培训中心为吉利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至201*年底,吉利生产一线约70%的操作、技术业务骨干来自于吉利旗下的院校;在吉利汽车研究院1600名科研人员中,吉利“自产”的人才占到40%。

二、推行“311”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企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和人才队伍实际情况,吉利把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探索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创造出具有吉利特色的“311”人才培养模式。“311”分别是指3门职业基础课,1门“以人格本位教育”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课,1个围绕岗位或职业而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即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同时,利用吉利汽车产业分布在全球各地的组织资源生产基地、汽车研究院、国内海外销售公司、动力总成事业部等,为学院各专业学生提供优越的校外实习场所,形成了具有吉利特色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链教育为产业提供智力资源,产业为教育提供实践支持。

三、实施应用人才培养计划

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01*年启动了“千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包括培养高潜力后备人才的“熊猫”计划,培养中基层骨干人员的“金刚”计划,培养高效运营团队的“帝豪”计划,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全球鹰”计划。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领军人物,采用吉利院校导师、合作院校导师和内部管理者导师相结合的“三导师制”培养模式,研究生论文课题完全来自企业运营和技术创新中的难题,毕业与否以难题的解决程度做评判标准。计划注重“针对性”,培养过程体现“实战性”,课程内容强调“实用性”,避免了脱离实践的弊端。今年吉利将招收第一个1000名研究生学员,以后每年增加1000名。

四、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机制

吉利始终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建“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生”系列分享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员工学习动力,促进其成长。201*年以来,“知识分享”活动累计举行100余期,累计分享数万人次,人均课时30多小时,数百位集团内外讲师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同时,吉利还建立了20个岗位族群和68个岗位序列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每一个吉利人提供了管理、专业、技能发展通道,让员工在纵向、横向发展通道中“自由”穿行,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个人发展地图。员工通过职业培训,可以凭自己的业绩和能力、兴趣,在不同的岗位序列和发展通道中自由穿行,无论是外部招聘还是内部培养,只要业绩优秀,就有提升和发展的机会。

五、加强职业培训基础工作

吉利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适用于吉利的培训教材,总结提炼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项目实施、专业管理中的经典案例,先后编印了《吉利汽车技术手册》等200多册、1000多万字的教材,组织专家编写了汽车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品管五大工艺的技能培训多媒体教材,拍摄了四大工艺及品管5140多个视频标准化作业演示教学片段,形成了30余张标准化职业技能培训多媒体教学光盘,编写并出版了《职业技能培训基础知识》、《汽车装调工培训教程》等七套系列职业技能培训指导丛书及试题库,积极承担了三项国家教材的编写任务,参与汽车行业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编审。此外,吉利还建立了一支200余人专兼职的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管理人员队伍和60余名技能培训师。

通过培养和实践锻炼,目前吉利已拥有1600余名高级技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200余人中级技工。201*年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和201*年全国模具工职业技能大赛,吉利以优异的成绩在全国30多家企业、院校中成为佼佼者,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团体冠军,20余名选手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今天的吉利,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未来仍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吉利将发挥已有的职业教育和产业齐头并进的独特优势,继续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大力加强职业培训,打基础,练内功,把自主创新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培养优秀人才,为中国汽车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突出办学特色加快培养技能人才

成都市技师学院

成都市技师学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近年来,学校立足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途径。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9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年开展各类培训近8000余人,为成都市经济发展和就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以“1+10”集团化办学为抓手,发挥龙头示范作用201*年以来,成都市政府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对职业教育培训资源进行整合,将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改建为成都市技师学院总院,并在各市(县、区)新建了10所技师分院,形成了以“资源共享、错位发展、以点带面”为原则,以成都市技师学院为龙头的“1+10”集团化办学模式。

一是资源共享。在专业建设上,总院和分院采用专题研究、观摩学习等方式,共同就现有专业内涵建设、新专业开发、新课程体系建设、新教学方法实施推广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切磋和交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总院定期组织分院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总院在满足本校学生实习教学需求的基础上,也为分院学生提供实训服务,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二是错位发展。为避免重复建设,总院和分院结合各自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努力实现“专业设错位”、“办学层次错位”和“服务区域错位”。“专业设错位”,即总院开设专业,主要满足市政府规划的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如电工、机加工等,分院则根据市政府统一规划的区域经济发展定位,来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办学层次错位”,即总院以培养高级工、预备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分院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主。“服务区域错位”,即总院主要为大成都范围内各类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分院主要为当地企业输送中级技能人才。

三是以点带面。总院和分院采用多种形式联合办学,重点通过加强联办专业建设,带动分院地域特色专业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集团的办学质量。一方面,联合举办五年制高级技工班,总院和分院骨干教师共同开发联办专业的课程体系,推广新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分院教改教研工作;另一方面,联合举办高级技工直升班,各分院在学生自愿基础上,从机电类专业二年级学生中择优选拔出一批学生,开展直接培养高级技工的实验班,总院提供教学指导和服务。

几年的实践证明,“1+10”集团化办学模式确实达到了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共赢的目标。

二、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快培养后备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学校与上百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引导企业介入学生培养过程,探索和实践了多种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实现了校企共赢。

一是入厂办学模式。201*年,学校在成都市高新西区模具工业园租用近4万平方米厂房,将学校办进工业园区,建成了四川省首个高新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学校与成都市进出口加工区、模具园区的企业紧密结合、彼此倚重、共同发展,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需求变化,为企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急需的紧缺技能人才。

二是引厂入校模式。学校有偿提供场地和设备,将企业生产线迁至学校,利用企业成熟的技术、先进的工艺、熟练的技工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共建教学工厂,给学生创造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201*年,学校与美国怡得乐公司合作共建生产车间,接收学校学生实习和顶岗实训,实现了生产车间与实训教室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学生不仅了解了企业文化,而且提升了技能水平。

三是定向培养模式。企业提前3至6个月到学校挑选学生组成定向班,由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企业专家承担学生的全部实训课程,把以往学生适应生产岗位的“磨合期”消化在学校,实现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零对接。学校先后与莫仕(成都)公司、美国铁姆肯公司等多家知名外企建立了定向培养关系,举办了多期企业冠名培训班,为企业定向培养和输送了上千名技能人才。

四是校企共建模式。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世界前100强公司德国博世集团赠送学校6套先进数控设备,建成了数控专业培训基地。力士乐公司与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培训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7548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