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工作报告 > 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

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03:36:07 | 移动端: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

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

海事工作报告

安徽省海事局201*年工作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江苏省“两会”、直属海事系统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部党组“三个服务”和部海事局建设“四型海事”要求,围绕“四化三基本”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两个统筹”和“四个转变”不动摇,着力提升干部队伍和政风建设水平,着力提升有效监管能力和优质服务水平,着力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执法水平,确保辖区水上安全形势持续稳定,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安全有序发展。

主要工作目标是:将局建设成为适应航运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履行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责,政令统一、结构合理、执法规范、装备先进、办事高效的现代化海事机构。实现“监管立体化、反应快速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基本实现海事管理现代化,基本适应航运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与国际海事管理水平接轨,在管理机制、通航环境、高科技应用能力、协同发展程度、队伍素质、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达到一流水平。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要开展辖区通航环境调查,全面掌握通航环境状况。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机制,查找辖区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落实。加强渡口渡船安全管理、失控船舶管理、船舶试航安全管理以及船舶和航运公司诚信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立船舶登记质量管理体系,开展结构化船舶登记审查制度研究。结合船舶动态管理系统(新版2.0)应用,研究运用AIS信道实施航行船舶电子签证。试行船舶安检后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船舶安检质量督察。落实对驻苏中央水运企业的监管制度。推动实施ISM规则修正案,巩固NSM规则实施成效,试行《审核管理建议书》制度。完成船舶建造质量监督管理机制试点工作,建立相关船检管理机制。完成辖区甲级乙级海船和内河船员服务机构的审批工作,对船员证件申办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建立船员培训机构档案,适时开展船员适任能力后评估和考核工作。

要做好突发性灾害天气防控工作,以完善机制、整合资源为重点,防备结合,深化合作,确保水上交通安全。大力做好《安徽省水上搜寻救助条例》宣贯工作,并以此为契机,逐步理顺省、市、县三级水上搜救体系及与各分中心之间的关系。完善水上搜救应急预案体系,制定水上搜救“十二五”发展规划并推动纳入全省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将水上搜救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予以落实。开展世界主要航运大国在搜寻救助体制机制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比较研究。做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条例》的宣贯工作,推进《条例》实施。加强溢油应急物资管理,提高防污染应急响应水平。研究制定辖区防污染作业管理规定,开展防污染专项检查工作。加强对船载危险货物申报单位、装箱单位及相关人员的管理。对载运新增危险品的船舶实施一定比例的作业前检查。要向省政府专题汇报沿江船舶污染物接受处理设施匮乏的问题,恳请省政府帮助解决。继续推进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工作。

(二)发挥海事职能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要助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继续推进“江海一体化”的国际海港区建设,建立科学客观的诚信船舶选船机制;继续增加海进江资格证明培训班次和考试频次;尽快实现海船在长江江苏段与海上航行“一证通”。在保障辖区安全畅通的基础上,推行便民执法、和谐执法理念,探索行政处罚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做好在建船舶抵押登记工作,服务地方船舶制造业发展。推广应用《沿海通航水域航路规划》,使沿海航路和海上功能区域设计与沿海开发政策实现无缝对接。汇编长江江苏段船舶航行系列导则,为船舶安全进出港提供规范性指导。优化海事违法行为处罚和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减少违法和事故船舶在港接受调查时间。要按照部省统一部署,重点做好世博会环沪“护城河”水上安保工作。要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实施专项签证管理,加强国际航行船舶保安检查,加强“三无”船舶整治工作,加强应急反应工作,加强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工作和水上客运安全检查,确保会期间辖区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

要确保口岸开发开放安全高效。严格履行海事监管事权,做好码头临时开放及船舶临时停靠审批工作。研究内河二类口岸开放后的海事监管程序,推动省政府出台统一的口岸开放配套标准。积极关注省电子口岸建设,进一步完善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网上申报系统。发挥口岸查验牵头单位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与其他口岸查验单位的沟通联系,共同推进口岸开发开放。要针对辖区重点水工工程大型化、密集化、多样化特点,提前介入,主动作为,积极做好水上安全相关论证与基础性工作,在海事法规和业务技术上给予全面的帮助、指导和督促,要求相关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开展辖区内跨江桥梁通航安全研究,推动上级出台核定长江江苏段桥梁通过能力标准的意见。

(三)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切实化解各种风险。

要落实安全监管“五有”要求,运用网格化管理理念,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中枢”作用,科学调度人车艇等执法资源,保障水陆域网格内监管执法工作的高效开展,全面实现数字化执法。做好部分直属派出机构职责调整工作,争取完成机构更名。持续改进和完善海事管理体系,建立跟踪、评估、监督机制。修改完善《安徽省海事局工作规则》及三重一大决策程序,形成较为完整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继续健全新闻信息管理和政务公开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局内、外网站运行维护机制,不断丰富网站内容,为海事执法管理和行政相对人提供指导和服务。建立海事执法风险分析评估机制,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故调查处理等重点执法环节实施风险分析评估,形成预防执法风险的长效工作机制。继续做好档案管理、机要管理、保密管理和综合治理、后勤管理等服务保障工作。重点结合“江海一体化”国际海港区建设需要,打造熟悉国际海事管理最新动态、精通国际公约、能熟练运用外语从容开展国际交流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局培训中心作用,打造综合素质强、业务技能精、管理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防止出现频繁交流、工作脱节的现象。

要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预见性,提高预算执行力和决算数据的真实性。推行POS机结算缴费方式,做好海事费收信息系统(二期)推广工作。加大规费征收力度,确保应征不漏。建设节约型海事,严格控制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出国(境)经费,在全局范围内全面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完善各类经济活动的内审监督机制,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预算执行审计和建设项目审计工作,保障全局各项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开展。

(四)推进基本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提升海事监管能力。

要推进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加快推监管救助基地建设,争取年内完工。积极开展监管救助综合基地及张家港船舶溢油应急库等五处监管救助基站的前期工作,争取年内立项。继续推进船舶溢油应急库的建设。争取上级在沿海配备60米及以上等级大型搜救指挥船艇、快速穿浪船、高速快艇。要与东海救助局、省通用航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飞机上安装符合海事监管要求的监控及传输设备,探索在监管手段建设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思路。力争开工建设长江中、小型溢油应急处置船。推进常州海事处综合业务用房、海事局综合业务用房、海事处综合业务用房和洋口港60米海巡艇码头等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督促并帮助协调解决南通海事局业务用房拆迁还建事宜。完成监管救助综合基地等基本建设项目的工程验收工作

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沿海信息化系统建设,做好连云港VTS扩建工程(一期)项目前期工作、沿海VHF安全通讯系统设备安装调试和沿海重要港口VTS系统、LRIT系统前期研究等工作,以现代化监管手段保障沿海开发安全有序。在实现全程监控一体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事局VTS功能,建成MIS数据中心,实现与上海海事局、长江海事局VTS系统的无缝对接。全面完成海事局网站群和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各项设备运行管理制度,推进信息化系统运行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扩展阅读:201*年安徽开发区竞争力报告

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评价报告

(201*年,公开版)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开发区综合竞争力

评价报告课题组二O一二年十二月

《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201*年)》

课题组名单

课题指导:胡再生安徽省经济研究院院长

课题主持:周云峰张峰

课题协调:吴葆红

执笔:胡功杰夏飞饶磊

计算:夏飞胡功杰周云峰校对:夏飞周云峰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所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部副主任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

2

目录

第一章评价背景..............................................................................5第一节我省开发区发展成就....................................................5第二节我省开发区阶段性特征................................................7第三节已有的开发区评价体系................................................9第二章评价思路............................................................................12第一节评价依据......................................................................12第二节指导思想......................................................................13第三节评价原则......................................................................13第四节评价目标......................................................................14第五节评价对象......................................................................14第三章评价体系............................................................................18第一节科学内涵......................................................................18第二节指标设置......................................................................19第三节指标解释......................................................................22第四章数据收集及处理................................................................27第一节数据收集......................................................................27第二节权重确定......................................................................27第三节数据计算......................................................................31第五章全省开发区排行榜............................................................32第一节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行榜....................32第二节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3第三节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4第四节全省开发区经济实力前20强排行榜........................35第五节全省开发区发展潜力前20强排行榜........................36

第六节全省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7第七节全省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8第八节全省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39第九节全省开发区和谐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40第六章全省开发区分级排行榜....................................................41第一节全省省级开发区排行..................................................41第二节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排行..........................................48第三节全省筹建省级开发区排行..........................................55第七章全省开发区分片区排行榜................................................62第一节皖北地区开发区排行榜..............................................62第二节皖江示范区开发区排行..............................................65第三节皖西皖南地区开发区排行..........................................67第八章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举措............................69第一节推进特色发展,增强集群发展能力..........................69第二节推进创新发展,增强内生增长能力..........................69第三节推进开放发展,增强引领发展能力..........................70第四节推进集约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70第五节推进和谐发展,增强公平发展能力..........................71第六节推进园区自身建设,增强综合保障能力..................71附件..................................................................................................73附件一:我省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73附件二:关于我省开发区科技创新体制情况的调研报告....80附件三:安徽与江苏等省开发区比较分析............................89附件四:江苏开发区增强承载力、提升竞争力的调研报告95附件五:加快整合提升,推动开发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1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开发区政策的普惠化,开发区的传统优势逐步弱化,而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却日益激烈。如何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提升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已成为开发区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报告在深入分析开发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一套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我省开发区竞争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客观分析,旨在引导开发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章评价背景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继续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开发区发展模式提出新要求。我省开发区经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目前正步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借鉴发达地区经验,适时开展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有效引导开发区提升竞争力,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一节我省开发区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省开发区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经济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年,全省开发区经营(销售)收入达到17199.8亿元,六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39.6%。财政收入达到741.4亿元,占全省的28.2%,比201*年提高9.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4.6%。

201*-201*年,开发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50%。

2、工业地位明显提升,成为全省产业集群的主战场。201*-201*年,开发区工业增加值从473.5亿元提高到3829.7亿元,占全省比重由25.8%提高到54.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4.2%。开发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明晰,主导产业经营(销售)收入比重由59.1%提高到68.5%。以开发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家电、汽车、装备制造、铜基新材料、现代医药、矿山机械等主导产业集群。

3、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成为当地新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开发区注重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加快了与城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进程。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32.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732.3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4.2%和38.7%。到201*年底,全省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达到1447.5平方公里,壮大了城镇规模,诞生了一批新城区。

4、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201*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843家,年均增长24.0%;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211.0亿元,比201*年年均增长45.0%;研发(R&D)经费支出127.0亿元,年均增长59.6%。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了开发区产学研联合和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5、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省开发区累计利用省外资金8693.7亿元,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7.5亿美元,分别年均增长52.5%和37.2%。德国西

门子、美国卡特彼勒、英国联合利华、日本三洋、广东美的、北京京东方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开发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7.1亿美元提高到160.0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从29.8%提高到51.1%,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8.4%。

6、体制机制先行先试,成为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区。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我省开发区已形成了多渠道的筹资方式、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运行模式,营造出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改革、创新、发展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皖江示范区规划批复后,我省设立了2个产业集中区和9个集中示范园区,积极探索科学承接的新模式。在国家级经开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合肥经开区、芜湖经开区连续多年位列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前列;在201*年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位列第12名。

7、民生建设得到加强,成为全省和谐发展的示范区。开发区坚持以人为本,在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注重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开发区就业扩大、民生改善、社会和谐。201*年,全省开发区从业人员达到234.0万人,劳动报酬达到565.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0%和38.5%。

第二节我省开发区阶段性特征

从外部环境来看,未来一段时期,我省开发区既面临着国内外产业转移总体趋势不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区域优惠政策叠加、创新环境更优等机遇,也面临着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

不确定因素、国内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开发区竞争激烈等挑战。从开发区内部来看,我省开发区经历了1989-201*年起步阶段、201*-201*年规范发展阶段,以及201*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正进入到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转型发展新阶段。开发区呈现以下阶段性特征:

1、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201*-201*年,我省开发园区数量由89家增加到155家,目前全省每个市县均有1-2个省级开发区,但大部分开发区仍处于粗放发展阶段,投入产出强度偏低。在资源环境和要素约束趋紧的背景下,开发区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加快园区整合提升,提高园区集约化水平和发展质量。

2、由“小而全”向专业化园区转变。我省开发区产业门类过多,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产业集聚度偏低。201*年,在我省开发区前八大产业中,除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外,其余产业的集聚度均不足10%。开发区必须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大力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一区多园”和专业化园区建设,实现分工协作、联动发展。

3、由单一工业区向多功能综合园区转变。201*年,全省近一半的开发区服务业比重不足10%,其中36家为单纯工业区,园区配套条件不完善,对外资的吸引力不强。未来一个时期,开发区必须适应产城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走统筹发展之路,一方面继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园区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功能,支撑开发区转型发展。

4、由注重招商引资向更加注重培育自我发展能力转变。一方面,开发区必须改变过去“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大力开展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积极引进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继续为开发区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强开发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投资服务中心(孵化器),培育创新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开发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三节已有的开发区评价体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科研机构,以及上海、江苏、山东等先进省市开始对开发区进行竞争力评价,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1、国家级开发区评价体系。目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商务部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科技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旨在指导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三并重、二致力、一促进”的指导方针,不断完善投资环境,提升发展水平。201*年重新修订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总指数以及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配套能力、经营成本、人力资源与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环境、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与效率等八大类分项指数。

《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体系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编制,每两年对统计指标和评价指标进行微调,6至8年进行综合修正和调整,现已进行了4次制定或修改。最近的201*年

指标体系分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环境测度指标体系两大类,其中,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由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和规模经济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一级指标构成,下设44个二级指标;区域环境测度指标有经济支撑、知识支撑、环境支撑3个一级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

2、部分省市开发区评价体系。有较大影响力的省域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江苏、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评价体系。

《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评价办法》。201*年,江苏省修订《江苏省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评价办法》,形成《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将评价重点改为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评价体系采用七大类指标,包括经济实力、开放水平、自主创新、环境保护、集约水平、社会贡献、管理水平等7个方面。

《浙江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浙江省自1998年开展省级开发区考核,从管理体制、投入产出、利用外资、出口创汇和规范管理五个方面进行考核。201*年试行新的考核办法,201*年对该体系进行了修订,近期再次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考评体系包括经济规模、发展质量、综合效益和增量增速4类目标,共设38个单项指标。

《上海市开发区综合评价办法》。201*年,上海市出台《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开展本市开发区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旨在加强对开发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促进开发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产

业发展、资源利用、创新发展、投资环境等方面,包括1个综合发展指数、4个分项指数、11个专业指数,以及110个单项指标,其中68个为单项评价指标,42个为单项参考指标。

《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山东省借鉴商务部对国家级经开区的评价办法,结合自身实际,对原试行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增加管理效能的内容,充实高新技术、发展效益等指标,形成了新的《山东省省级经济开发区发展综合评价办法》。该评价体系由经济实力、涉外经济、高新技术、发展效益、管理效能五类指标组成。

3、我省开发区评价情况。201*年,省商务厅开发区管理处制订了《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经济运行评价试行办法》,设了经济实力、发展质量、增长速度3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并从201*年起正式试行。

201*年,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在参照国内现有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推出《安徽省省级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报告(201*年)》,在省内引起一定的反响。该评价体系由两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实力、投资环境、发展质量、集群培育、成长潜力等5类,二级指标共包括41项。

201*年10月1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考评对象为全省所有开发园区,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筹建省级开发区三大类。合作共建园区、皖江9市集中示范园区根据建设和发展情况适时纳入考评范围。考评指标体系侧重于发展成效、转型升级等方面,具体包括发展成效、转型升级、节约集约、基础管理四大类,共20项指标。

综合考评主要采用功效系数法,按百分制考评,各开发区考评总分为各项指标分值之和,再加上特别加分。预计第一次的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结果将于201*年5月底前公布,将对国家级开发区前3名、省级开发区前20名、筹建省级开发区前15名进行通报表扬。

第二章评价思路

第一节评价依据

1、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合作区“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01*年)》、《关于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若干意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关规划等。

2、安徽省相关规划法规。包括《安徽省开发区条例》、《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发园区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指导意见和安徽省开发区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等。

3、现有的开发区评价体系或办法。包括《国家级经济开发

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和我省开发区评价办法,以及《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201*年)》等。

第二节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依据区域经济理论,立足安徽开发区实际,建立一套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开发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提高开发区的转型发展能力,推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引导开发区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建设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三节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依据国家和我省相关法规、规划及政策文件,通过选取相关评价指标,引导开发区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按照有关政策的要求加快发展步伐。

2、系统性原则。按照系统论要求,综合、平衡地考虑开发区各方面因素,构建完整的评价系统,并将系统逐层分解,既体现系统的总体目标,也体现系统的层次性和各子系统的独立性和相关性。

3、客观性原则。本次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全部来自统计部门公开的,不采用调查数,也不增加单项附加分。这样,有利于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也有利于评价操作。

4、动态和静态相结合原则。在开发区竞争力评价中,既要反映开发区竞争力的静态状况,又要反映开发区竞争力发展变化

的趋势,以便于对开发区发展的动态进行监控与管理。

第四节评价目标

1、为开发区提升竞争力提供引导。通过客观评价各个开发区在经济实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潜力方面的状况,帮助开发区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从而引导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建设,尽快提升综合竞争力和转型发展能力。

2、为政府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便于决策者及时、准确地了解开发区的发展情况,发现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判开发区的发展动向,从而为政府科学制定开发区的发展战略、明确下一步政策调整思路和工作重点提供依据。

3、为科学评价开发区竞争力做出探索。随着形势的发展,开发区竞争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相应地其评价体系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这次研究,对开发区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建立了新形势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有利于为今后的动态评价和兄弟省市开发区评价提供借鉴。

第五节评价对象

截止到201*年底,我省国家级开发区有13家,依次是,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省级高新区牌子)、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省级高新区牌子)、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省级高新区牌子)、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马鞍山慈湖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合肥的出口加工区。其中,合肥

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出口加工区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一套报表,仅评价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出口加工区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一套报表,仅考核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纳入评价的对象有11家。

全省省级(正式)开发区有77家,依次是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巢湖富煌工业园区、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滩溪经济开发区、安徽毫州经济开发区、安徽毫州工业园区、安徽涡阳工业园区、安徽蒙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利辛工业园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安徽萧县经济开发区、安徽灵璧经济开发区、安徽泗县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工业园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五河经济开发区、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安徽阜阳经济开发区、安徽阜阳工业园区、安徽界首工业园区、安徽临泉工业园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安徽阜南工业园区、安徽颍上工业园区、安徽淮南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南工业园区、安徽凤台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安徽明光工业园区、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安徽定远工业园区、安徽凤阳工业园区、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安徽裕安经济开发区、安徽叶集经济开发区、安徽寿县工业园区、安徽霍邱经济开发区、安徽舒城经济开发区、安徽金寨经济开发区、安徽霍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含山工业园区、安徽和县经济开

发区、安徽芜湖鸠江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南陵工业园区、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安徽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宣州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狮子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铜陵金桥工业园区、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安徽贵池工业园区)、安徽安庆大观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桐城经济开发区、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安徽潜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太湖经济开发区、安徽宿松经济开发区、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安徽东至香隅化工产业园区。

省级筹建开发区62家,依次是,安徽黄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来安经济开发区、安徽繁昌工业园区、安徽岳西经济开发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安徽滁州南谯工业园区、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安徽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杜集经济开发区、安徽泾县经济开发区、安徽绩溪工业园区、安徽旌德经济开发区、安徽黄山工业园区、安徽休宁经济开发区、安徽黟县经济开发区、安徽池州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安徽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安徽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安徽黄山徽州经济开发区、安徽颍东经济开发区、安徽来安汉河经济开发区、安徽花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颍州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凤凰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安徽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安徽凤阳硅工业园、安徽淮南毛集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安徽淮南平好经济开

发区、安徽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安徽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区、安徽歙县北岸经济开发区、安徽宣州狸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烈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安徽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十字经济开发区、安徽霍山落儿岭工业园区、安徽含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居巢经济开发区、安徽贵池前江工业园区、安徽舒城杭埠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新杭经济开发区、安徽马鞍山雨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庐江龙桥工业园区、安徽滁州琅琊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海口经济开发区、安徽定远盐化工业园、安徽淮南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安徽望江桥港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临港经济开发区、安徽潜山源潭经济开发区、安徽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安徽泾县云岭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许镇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园区、安徽淮南高新技术开发区、安徽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这样,纳入竞争力评价的开发区共150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1家、省级(正式)开发区77家、省级筹建开发区62家。合作共建园区、皖江9市集中示范园区根据建设和发展情况适时纳入评价范围。

第三章评价体系

立足开发区功能定位,结合安徽开发区的现状和发展要求,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设原则,在参照国内现有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科学内涵

1、开发区竞争力的概念。对于开发区竞争力的概念至今尚未有一个权威界定。根据国家关于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借鉴波特等人有关竞争力的研究,本文认为,开发区竞争力是指开发区在集聚产业、配资源、完善设施、投资环境、产品配套、配套服务和创造财富等方面所特有的比较优势或综合能力。

2、开发区竞争力的外延。开发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有关,是指开发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这是开发区竞争力的先天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与要素资源的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的更强的能力与素质,它突出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是竞争力的主导方面。

3、开发区竞争力的特征。一是独特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在竞争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和综合利益;二是综合性,竞争力不是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三是动态性,开发区通过不断的持续创新,打破“核心僵化”和“自我封锁”,促进“核心”的动态发展和提升,实现开发区竞争力的跨越提升。

4、本次开发区竞争力的评价重点。针对当前开发区对加快

发展和转型发展两个方面的要求,本次综合竞争力设定由加快发展能力和转型发展能力组成。加快发展能力指开发区发展步伐的快慢,主要由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两项组成。一般来说,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好的开发区,其加快发展能力也较强。

转型发展能力指开发区创新、开放、集约、和谐等方面的发展能力。引入转型发展概念,是本次评价最主要的特色所在,这与201*年的版本侧重于经济实力的评价有较大的区别。我省开发区经过10多年发展后,迫切需要进入到以质取胜的新阶段。目前,关于开发区转型发展,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概念,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开发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水平承接、高强度投入、高效率服务、高效益产出”的转型发展理念,推进园区整合,引导产业升级,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开发区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其核心内容是“六高”和“三个转变”。我们认为,转型发展概念应该包括和体现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和谐发展等基本要求。

第二节指标设置

1、系统构成。安徽省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系统是由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6个子系统构成。其中,创新发展是核心,开放发展是关键,集约发展是前提,和谐发展是根本,构成了转型发展的基本要素;而经济实力是基础,发展潜力是希望,构成了加快发展的基本要素。

2、设置原则。指标体系设应遵循层次性、可比性、完备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尽量采用定量指标,选用范围和口径完全一致,选取具有共性的、资料易于获取、容易量化的指标,并与现有的统计体系衔接,力求简单、适用、易操作。

3、指标选取。根据开发区竞争力内涵,对应开发区竞争力系统,按照上述指标设原则,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包括一级指标2项,依次是加快发展能力、转型发展能力;二级指标6项,依次是经济实力、发展潜力、创新发展能力、开放发展能力、集约发展能力和和谐发展能力;三级指标40项。

经济实力:子指标含财政收入、全部经营(销售)收入、规模以上企业数、财政收入增速、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

发展潜力:子指标含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当年开工项目数、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

创新发展:子指标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

开放发展:子指标含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

集约发展:子指标含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建成区内

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

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财政收入全部经营(销售)收入规模以上企业数财政收入增速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当年开工项目数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全区从业人员数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速全区新增从业人员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吸纳就业人口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经济实力(15%)加快发展能力发展潜力(17%)创新发展(20%)转型发展能力开放发展(10%)集约发展(20%)和谐发展(18%)

产投资、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和谐发展:子指标含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全区从业人员数、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速、全区新增从业人员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吸纳就业人口、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

第三节指标解释

1、经济实力

财政收入。指财政部门在开发区内实际征收的各种收入总和。包括税收、企业上缴利润、债务收入及其它收入。

经营销售收入。指开发区内企业从事销售、提供劳务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营业收入总额。其中,工农业企业为产品销售收入;建筑业企业按工程结算收入;交通运输业为主营业务收入;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为商品销售收入;餐饮业企业为营业收入;金融业企业为营业收入;房地产、旅游、租赁等服务业企业为经营收入。

规模以上企业数。一般以年产量作为企业规模的标准,国家对不同行业的企业都制订了一个规模要求,达到规模要求的企业就称为规模以上企业。

财政收入增速。指开发区当年财政收入同比增长率。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指开发区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指开发区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

2、发展潜力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指开发区当年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的总额。

基础设施投资总额。指当年以货币表现的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包括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水利业;公路运输、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及辅助业;邮电通讯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指开发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率。当年开工项目数。指开发区当年新开工的各类项目总数,包括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产业项目等。

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指开发区当年开工项目征用的土地面积。

3、创新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指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按生产法计算,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按收入法计算,等于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之和。也可按增加值率法进行估算,等于工业总产值乘以增加值率,其中增加值率可按往年情况合理推算。

高新技术企业数。指期末经省级或省级以上科技部门认定,且认定证书在有效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

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发展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生经费开支即是研究与发展经费。

研究与开发人员数。研究开发人员主要包括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辅助人员三类。研究人员,是指企业主要参与研究开发项目的专业人员。技术人员,是指具有工程技术、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中一个或一个以上领域的技术知识和经验,在研究人员指导下参加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辅助人员,是指参与研究开发活动的熟练技工。以上人员数构成了研究与开发人员数。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指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指开发区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指开发区研究与发展经费同比增长率。

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指开发区新增加的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量。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收入比重。计算公式为,开发区研究与发展经费年度支出金额/当年经营(销售)收入总额。

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计算公式为,开发区研究与开发人员/全部从业人员数。

4、开放发展

进出口总额。指开发区内注册企业的货物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和。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外国投资者根据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规定实际缴付的出资额和企业投资总额内外国投资者以自己的境外自有资金实际直接向企业提供的贷款,以及境外投

资依法取得的分红再投资。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指批准的合同内资当年实际执行数,投资方为安徽省外企业。

进出口总额增速。指开发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指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指开发区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5、集约发展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指开发区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的税收。计算公式为,全区税收/建成区面积。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计算公式为,全区经营(销售)收入/建成区面积。

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计算公式为,年度完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建成区面积。

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指开发区每亩土地实现的税收同比增长率或一定年限内年均增长率。

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指开发区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年度同比增长率,或在一定年限内的年均增长率。

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指开发区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同比增长率,或在一定年限内的年均增长率。

6、和谐发展

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指开发区每个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年平均数。

全区从业人员数。指在开发区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各类人员数。包括各类单位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领取补贴的兼职人员、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工以及个体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等。

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速。指开发区内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同比增长率,或在一定年限内的年均增长率。

全区新增从业人员数。指开发区一个时期内新增加的从业人员数量。

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吸纳就业人口。指开发区建成区范围内每平方公里的就业人口。计算公式为,全区就业人口/建成区面积。

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计算公式为,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全区经营(销售)收入。

第四章数据收集及处理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各个子系统中的因子变量及其得分,得出各个开发区在子系统中的排名。再将各个子系统的因子得分作为一个系统,计算出各开发区的竞争力、转型发展能力以及创新、开放、集约、和谐发展能力得分。

第一节数据收集

开发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两类数据,即统计类和调查类数据,不同类别的数据宜采取不同的收集方法。考虑到调查类数据不易获得,且不能保证公正性,本次评价只采用统计类数据。

1、统计类数据收集。统计类数据是指现有统计口径内的数据指标,此类数据为评价体系所采用的主要指标。统计类指标的收集途径主要有:安徽省开发区年报、安徽省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

2、数据整理。对于各类数据信息,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量化、变换和提炼,去伪存真,变无序为有序,以确保评价指标体系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开发区竞争力。

第二节权重确定

依据评价体系总体框架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判断矩阵分析其中六个子系统共40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

1、设计层次结构模型。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

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组建专家咨询小组,对上述层次结构模型进行赋值,打分标准参照下表。对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的办法,即每次取两个因子xi和xj,以aij表示xi和xj对Z的影响大小之比,全部比较结果用矩阵

A(aij)nn表示,构成判断矩阵。

表2:因素对比重要性及赋值

标度135792,4,6,8含义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若因素i与因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aij,那么因素j与因素i重要性之比倒数为aji1。aij3、层次单排序。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这一过程称为层次单排序。本项评价采用根法(即几何平均法)进行单排序。

将A的各个行向量进行几何平均,然后归一化,得到的行向量就是权重向量。其公式为

(aij)j1n1n1(ak1j1nnkj)1n2n,i1,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A的元素按列相乘得一新向量;第二步:将新向量的每个分量开n次方;第三步:将所得向量归一化后即为权重向量。

4、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需要检验构造出来的(正互反)判断矩阵A是否严重地非一致,以便确定是否接受A。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1)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maxnn1

(2)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9,RI的值如下表所示:

表3:RI的值

n102030.5840.951.1261.2471.3281.4191.45RI(3)计算一致性比例CR

CRCIRI

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5、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上面得到的是一组元素对其上一层中某元素的权重向量,最终要得到各元素,特别是最低层中各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重,从而进行方案选择。总排序权重要自上而下地将单准则下的权重进行合成。

经层次分析法分析之后,得出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见表所示。

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财政收入全部经营(销售)收入规模以上企业数财政收入增速全部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新增规模以上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础设施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当年开工项目数当年开工项目征地总面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研究与开发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增速新增研究与开发人员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经营(销售)收入比重全部从业人员中研究与开发人员比重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速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总额增速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建成区内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每亩土地实现税收增速每亩土地实现经营(销售)收入增速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全区从业人员数全区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增速全区新增从业人员数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吸纳就业人口全区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销售收入比重权重0.030.02550.01950.030.02550.01950.02550.02550.02550.02550.02550.04250.030.020.010.010.030.020.010.010.030.030.020.0150.0150.020.0150.0150.040.0340.0260.040.0340.0260.0360.03060.0360.03060.02340.0234经济实力0.15加快发展能力发展潜力0.17创新发展0.2转型发展能力开放发展0.1集约发展0.2和谐发展0.18

第三节数据计算

1、数据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值处理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以消除原始指标量纲的影响。对下一层级的具体指标数据进行排序,确定最大值λmax和最小值λmin,并运用公式Aij=(λij-λ

min

)/(λmax-λmin)*1000(适用正向指标)或Aij=(λmax-λij)/(λmax-

λmin)*1000(适用逆向指标)对指标值进行计算,得出标准化后的数值。

2、指标加权得分计算。各指标得分为各个次级指标标准化后的得分值与其权重的复合值,即是对下一级指标得分值加权求和,如经济实力的得分为其次级指标标准化后的得分值的加权求和,即A=Y1*A1+Y2*A2+Y3*A3+Y4*A4+Y5*A5+Y6*A6,式中:Y1、Y2、Y3、Y4、Y5、Y6为各次级项指标权重;A1、A2、A3、A4、A5、A6为各次级项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得分。

第五章全省开发区排行榜

第一节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行榜

以下是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排序前20强。其中,综合竞争力居前3名的,依次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第一梯队。属于第二梯队的,依次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属于第三梯队的有12家。三个梯队之间,得分差异较大,下一个梯队在短期内都很难赶上上一个梯队。

全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

第二节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

以下是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能力排序前20强。其中,加快发展能力居前3名的,依次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分较高,属第一梯队。4-10名的,依次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分次之,属第二梯队。其它为11-20名。

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皖江)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皖江)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皖江)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皖北)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皖江)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合肥包河工业园区(皖江)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皖北)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皖江)合肥庐阳工业园区(皖江)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皖江)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皖江)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皖江)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皖江)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皖江)

第三节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

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的开发区,与综合竞争力前20强的开发区相似,也就是说,转型发展前20强的开发区绝大部分入围了综合竞争力前20强。

在这份榜单中,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3强仍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遥遥领先于其它开发区,处在第一梯队。处在第二梯队的有7家,依次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经济开发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

全省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

第四节全省开发区经济实力前20强排行榜

以下是全省开发区经济实力排序前20强。其中,经济实力居前3名的,依次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分较高,属第一梯队。4-10名的,依次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属于第二梯队。其它为11-20名。

全省开发区经济实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皖江)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皖江)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皖北)合肥庐阳工业园区(皖江)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皖江)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皖江)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皖江)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皖江)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皖江)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皖江)合肥包河工业园区(皖江)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皖江)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皖江)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皖江)安徽阜阳经济开发区(皖北)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皖江)

第五节全省开发区发展潜力前20强排行榜

在这份榜单中,处在第一梯队的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这4家开发区尽管经济总量已经较大,但投资总量、新上项目、后备建设用地等仍保持着较大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发展潜力遥遥领先。据此,我们认为,“十二五”期间,我省开发较早、规模较大的开发区仍是当地和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处在第二梯队的得分差异不大,说明发展潜力差异也不大。此外,繁昌工业园区、青阳经济开发区、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郎溪经济开发区尽管是筹建省级开发区,但发展潜力可观,入围榜单。

全省开发区发展潜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繁昌工业园区(筹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筹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筹建)

第六节全省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建创新型园区,是提高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手段。特别是201*年7月6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后,各开发区更加重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这一提法,应该说把创新驱动提到了更高的位。

以下是全省开发区创新能力前20强排行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国家级开发区、皖中、皖江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新能力普遍较高。全省11家国家级开发区(不含芜湖出口加工区、合肥出口加工区)中有10家上榜,12家高新区中有8家上榜。

全省开发区创新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开发区名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

第七节全省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

总体看,国家级开发区、市办省级开发区、皖中、皖江地区以及沿江苏、浙江周边地区的开发区对外开放度普遍较高。其中,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外开放度较高,处在第一梯队。得分次之的,依次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于第二梯队。县办省级开发区(不含县级市办、市辖区办)上榜的4家,依次是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濉溪经济开发区。

全省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淮南经济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

第八节全省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

下表列出全省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集约发展能力处在前20强第一梯队的开发区有5家,依次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部为国家级开发区,说明在集约发展方面,国家级开发区仍然领跑其它开发区。

在这份榜单中,前20强开发区的集约发展能力得分差距较小,说明各开发区之间的集约发展水平差距不大。

全省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筹建)

第九节全省开发区和谐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

在这份榜单中,处在第一梯队,依次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经济开发区。得分次之,属第二梯队的有5家,依次是广德经济开发区、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六安经济开发区。

总体看,国家级开发区、市办省级开发区、皖中皖江和皖东地区的开发区,比较注重增加职工收入,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谐发展能力得分居前。

全省开发区和谐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滁州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国家级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安庆桐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宣城经济开发区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安徽明光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

第六章全省开发区分级排行榜

鉴于大多数国家级开发区、市办省级开发区处在全省开发区排行榜前列,本章的分级排行,不对国家级开发区、市办省级开发区单独排行。另外,由于在省级开发区排行榜上多数是省级正式开发区,因此,也不对省级正式开发区进行单独排行。

第一节全省省级开发区排行

1、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名

全省139家省级开发区(含筹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序如下表所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得分最高,遥遥领先于其他开发区。其它上榜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得分差距不大,说明它们的综合竞争力差异也不大,竞争非常激烈。

全省省级开发区(含筹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序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

2、全省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

入围全省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前20强的开发区,处在第一位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紧随其后的是宁国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等,多数地处皖中、皖江地区。皖北地区入围的仅有淮北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宿州经济开发区、蚌埠经济开发区。皖西皖南地区入围的仅有徽州经济开发区(筹建)、六安经济开发区。

从分值来看,前10名的得分相差不大,竞争非常激烈;后10名的得分次之,相差也不大,竞争也非常激烈。

全省省级开发区(含筹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序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开发区名称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

3、全省省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

在这份排行榜中,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凭借其紧临合肥高新区、中科院董铺岛等的比较优势,加强区、院合作,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自主创新,创新发展能力较强,大幅领先于其它省级开发区。

处在第二梯队的,依次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

处在第三梯队的,共16家。

全省省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开发区名称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鸠江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南经济开发区安徽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宣城经济开发区

4、全省省级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

在全省省级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中,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以其较大规模和较高增长速度的进出口总额、利用外资等,取得第一名的位次;紧随其后的是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宁国经济开发区,构成了第一梯队。

得分次之的,构成了第二梯队,共10家省级开发区。得分再次之的,构成了第三梯队,共7家省级开发区。第三梯队得分与第二梯队差距不大。

全省省级开发区开放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南经济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固镇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安徽霍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宣城经济开发区

5、全省省级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

全省省级开发区中,集约发展能力得分较高,处在第一梯队的,依次是淮北经济开发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区、肥东经济开发区3家。

处在第二梯队的,得分次之的,依次是宁国经济开发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包河工业园区、濉溪经济开发区、宿州经济开发区5家。

处在第三梯队的,共12家。

全省省级开发区集约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蚌埠经济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宣州经济开发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安徽雨山经济开发区(筹建)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

6、全省省级开发区和谐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

最近几年来,广德经济开发区在加快发展过程中,注重保障职工合理正当权益,促进职工收入增长,推进和谐拆迁,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和谐发展能力显著,得分较高,居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六安经济开发区,得分次之,构成了第一梯队。处在第二梯队的有9家;其余构成第三梯队。

总体上看,入围和谐发展前20强排行榜中的省级开发区得分差异不大。

全省省级开发区和谐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安庆桐城经济开发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淮北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合肥庐阳工业园区安徽明光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筹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

7、全省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前20强排名

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新上一批重大项目,如6代线、8.5代线平板显示项目,以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太阳能项目,很快将形成中国重要的显示基地和太阳能基地,发展潜力巨大,居第一位。

居2-7位的,得分次之,依次是宿州经济开发区、宣城经济开发区、繁昌工业园区、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青阳经济开发区,共6家,构成第二梯队。其次属第三梯队,得分较低。

全省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开发区名称合肥瑶海经济开发区(含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安徽宿州经济开发区宣城经济开发区安徽繁昌工业园区(筹建)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合肥包河工业园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六安金安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宁国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亳州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合肥蜀山经济开发区安徽六安经济开发区安徽天长经济开发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宣州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徽州经济开发区(筹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

第二节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排行

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排行,不含省辖市辖区办、县级市市办的省级开发区。

1、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名

在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名榜上,地处第一梯队的有8家,依次是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涂经济开发区。得分次之,地处第二梯队的有12家。各梯队内部,因得分差异不大,竞争非常激烈。

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开发区名称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安徽繁昌工业园区(筹建)安徽南陵工业园区安徽霍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和县经济开发区安徽含山工业园区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筹建)

2、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在这份榜单中,广德经济开发区异军突起,位居榜首;其次是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濉溪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当涂经济开发区,处于第一梯队。处于第二梯队的得分在次之,有12家。

在这份榜单中,上榜的仍以皖中、皖江地区为主。皖北地区上榜的有濉溪经济开发区、怀远经济开发区、太和经济开发区3家,皖西皖南地区上榜的有霍山经济开发区、祁门经济开发区2家。

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转型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开发区名称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芜湖孙村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怀远经济开发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安徽和县经济开发区安徽含山工业园区安徽南陵工业园区安徽霍山经济开发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繁昌工业园区(筹建)安徽全椒经济开发区安徽郎溪经济开发区(筹建)49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

3、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名在这份榜单中,得分居前的县办省级开发区有5家,依次是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广德经济开发区、当涂经济开发区、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

处在第二梯队的,得分次之的,依次是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濉溪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太和经济开发区。

处在第三梯队、得分再次之的,有11家。

全省县办省级开发区创新发展能力前20强排行榜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50

开发区名称无为高沟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广德经济开发区安徽当涂经济开发区安徽新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原芜湖工业园区)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安徽肥西桃花工业园区安徽濉溪经济开发区安徽肥东经济开发区安徽太和经济开发区安徽霍山经济开发区安庆宿松工业园区安徽南陵工业园区安徽省利辛工业园区安徽和县经济开发区安徽含山工业园区安徽青阳经济开发区(筹建)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安庆望江经济开发区安徽定远工业园区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安徽海事局201*年工作报告》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5443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