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21:02:14 | 移动端: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第一讲疆域和人口1.我国疆域四至: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3.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4个):

人口最多的省(4个):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5.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第二讲中国的地形1.我国地形特点:2.我国地势的影响:

3.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

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

4.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用简单示意图表示)山脉名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横断山脉贺兰山天山昆仑山阴山秦岭南岭祁连山5.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2、我国冬夏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冬季:夏季:

3、温度带的划分:

1

两侧地形区名称西侧南侧东侧北侧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4、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

5、我国气候特征:①②③6、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过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

7、、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六月七月上旬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8.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9.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第四讲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评价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①②③④(支流的多少,河道弯曲程度,落差等)

2、河流水文特征原因分析:以下水文特征的形成取决于什么①水位②流量③含沙量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⑤水能蕴藏量

3、长江水文特点:上游--河源:

金沙江段:四川段:中游:下游:

第五讲我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2)(3)(4)

2.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①渔场形成有利条件: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

②长芦盐场形成原因:盐场的分布受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影响。地形原因气候原因

③我国海洋资源除海洋生物、海盐外,还有

2

热带⑤⑥

3、森林资源①基本特点:a

bcd

②主要分布地区:a全国最大林区

b第二大林区c南方林区

4、草场资源

①我国五大草原区:

②我国四大牧区及主要畜种:

第一讲疆域和人口

1.我国疆域四至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最南端:在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

最东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海陆兼备的国家。

3.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台湾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

4.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东南多,西北少。5.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第二讲中国的地形

1.我国地形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呈三级阶梯状;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我国地势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它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3.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端。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4.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用简单示意图表示)两侧地形区名称山脉名称西侧东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横断山脉贺兰山天山昆仑山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南侧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3

东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北侧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阴山秦岭南岭祁连山黄土高原汉中谷地两广丘陵柴达木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江南丘陵河西走廊5.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第三讲中国的气候

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2.我国冬夏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低,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大。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光热并不比南方少。

3.温度带的划分:依据积温温度带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寒温带一年一熟甜菜中温带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暖温带亚热带热带一年三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或一年两熟三熟冬小麦、花生、棉花水稻、油菜、热带经济作棉花物4.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5.我国气候特征:①季风气候显著②雨热同期③气候复杂多样

6.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7.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

8.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9.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沙尘暴、梅雨、伏旱、台风、水旱灾害、寒潮等

第四讲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1、评价河流的水文特征:①水位②流量③含沙量④有无冰期⑤汛期⑥自身特点(支流的多

少,河道弯曲程度,落差等)

2、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

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

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3、长江水文特点:上游:河源:水流缓慢,含沙量少;金沙江段:水量大,水能丰富。四川段:支流多,水流量大。中游:水流量大,河道弯曲。下游:流量大,江阔水深。

第五讲我国的自然资源1、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三大伴生矿: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2、海洋资源(条件优越,类型丰富)

①渔场形成有利条件:第一,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第二,河流注入带来丰富有机质、营养盐类;第三,寒暖流交汇,也使营养盐类丰富。这样就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了充足饵料。第四、冬季海水上泛。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一年有两个鱼汛:冬季的带鱼汛和夏季的墨鱼汛)

②长芦盐场形成原因:盐场的分布受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影响。长芦盐场地处渤海湾西岸。因为这一带有晒盐的优越自然条件:1。有漫长宽广平坦的泥质海滩。2。有利于海水蒸发的天气,这是雨季短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③我国近海石油丰富,目前已在渤海、东海、南海等部份海域开采出海底石油。采用国际招标是海底油气开发的可行性方式。此外,海洋水的淡化、海洋能源资源开发、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十分广阔。3、森林资源

①基本特点:a宜林地区广,森林树种丰富;b森林覆盖率低(13.9%),林木蓄积量小;c森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②主要分布地区:a全国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为主;b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天然林为主;c南方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4、草场资源

①我国五大草原区:东北草原区;蒙、甘、宁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南方草山区。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温带草原,代表畜种有蒙古马、蒙古羊、三河马、三河牛等);新疆牧区(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区,代表畜种有新疆细毛羊、阿尔泰大尾羊、伊犁马等);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属高原牧场、高山草甸,代表性畜种有藏山羊、藏绵羊、牦牛等)。

扩展阅读:人文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人文地理主干知识归纳

一、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农业

①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市场、交通、政策等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热量、光照、降水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分布、气候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源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性因素。地形不同的地形区(坡度、高度),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市场需求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主要影响商品农业的区位,园艺、乳畜业等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交通运输输条件国家政策世界各国的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是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它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而影响农业区科学技术位。工业、城市在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往往形成以生产蔬菜、肉、乳、禽、蛋为的发展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地域分布生产特点集中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水稻种植业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带雨林区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采取的措施(以阿根廷为例):根廷、南非等地具有气候温和,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的大牧场放牧业草类茂盛;地广人稀;距海港研究;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近的优势辟水源;种植饲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具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商品谷物农业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高度发达混合农业的优点:农场成为一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等优势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有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混合农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将饲养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牲畜和谷物生产有机起来对市场的适应性③粮食问题:粮食问题的实质是世界粮食生产的地区不平衡。亚非拉地区粮食匮乏,尤其是中非、西非、东非地区,人民营养不足;少数发达国家的商品粮积压越来越多,极力争夺国外粮食市场。

④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一是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二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人类应该长期注意的问题;三是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快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⑤中国农业发展方针:“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⑥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生长的条件水稻水热充足、地势低平小麦水热要求不高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光热充足,土质疏松,有灌溉水源棉花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甜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短⑦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a.我国的畜牧业可以分为牧区畜牧业和农耕畜牧业。

b.我国的牧区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半干旱、干旱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四大牧区牧场特点优良畜种内蒙古牧区草原牧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山地牧场新疆细毛羊青海牧区高寒牧场牦牛西藏牧区高寒牧场牦牛c.农耕区畜牧业牧业主要是利用农作物秸杆、加工副产品和部分粮食,饲养猪、牛、羊和家禽。

我国发展水产业的条件相当优越:沿海四大海域的近海海域及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大陆约有201*万公顷水面,其中有3/4分布在湿润、半湿润的东南部季风区,这一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多,交通便利,水产捕捞、加工的技术水平高,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d.水产业分为天然捕捞业和人工养殖业。

e我国水产品总量中,海水产品较淡水产品多;在海产品中以天然捕捞为主;在淡水产品中以人工养殖为主。2、工业

①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环境。

②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代表部门类属名称原料指向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型工业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等)水产品加工运输原料成本较高(重量、体积减少不多市场指向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型工业品质、破碎等)动力指向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型工业工业廉价劳力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指向型价劳力的地区带、制鞋等甘蔗主要分布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九大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黄淮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沿江、滨海平原;南疆地区(五大商品棉基地)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技术指向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型工业地区③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著名工业区发展条件传德国鲁尔区统丰富的煤炭、离铁矿区(英国中部工业工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区、美国东北部工业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业区)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大批廉价劳力、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地理位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军事订货。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发展特点生产结构单一,由于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后经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经济由衰落转向繁荣。以中小企业为主;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分散;资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高技术工业)

④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主要工业中工业基地发展特点心沪宁杭工业基地上海、苏州、是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无锡、常州、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杭州、南京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在丰富的煤、铁、石油、盐北京、天津、等资源基础上建立的钢铁、唐山化工、机械、轻纺等综合性工业基地沈阳、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鞍山、本溪、拥有许多大型骨干企业,能抚顺、辽阳源、水源供应不足引进境外资金、先进技术和广州、深圳、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出口为珠海主的多种加工工业和制造业等发展方向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发展重工业优势,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础辽中南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二、人口与环境

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①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有明显的不同。亚非拉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的人口已停止增长或负增长。

②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稠密区原因世界古老的文化中心,人类在此聚居的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东亚、南亚件优越西欧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和商业活动频繁的重要工业地带美国东北部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人口稀疏区原因:自然条件恶劣北美和亚洲的高山寒冷地带,撒哈拉、中亚和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带;亚马孙河、刚果河流域的湿热地带;南极洲。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③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在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前,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水平。我国人口分布不平均:东南多,西北少。(以黑河---腾冲一线以东以南,面积占全国43%,人口占94%)

原因是: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人口密度大;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西部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人口密度小;工商业、交通运输业不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

④我国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2、人口数量与环境

①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世界1999年10月达60亿,每年约7800万速度的增长;我国201*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总量达12.95亿,每年1201*300万的速度增长)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持续的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三废噪声污染问题,医疗、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社会问题。)

因此,人类必须控制自己,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②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人口发展模式形成原因原始型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③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发达国家长率稍高发展中国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家进入“现代型”。④环境承载力: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在一定范围内,环境能容纳人口数量的能力和净化污染物的能力。

⑤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准确的定义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⑥合理容量: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人口容量。⑦控制人口数量的意义: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以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3、人口的素质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a.社会环境因素: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且影响越来越大。

b.自然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地形、气温、温度、降水等);次生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方面对环境的污染)。②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a.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影响;b.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发展观;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d.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资源,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有大不一样;e.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4、人口的迁移与环境

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经济因素交通和通讯文化教育婚姻与家庭通过影响人的生产和生活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基本形式,现仍是重要条件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多数情况下,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缩短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迁移困难,促进人口迁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口迁移,出现“科技移民”婚姻是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在未成年和老年人迁移中作用重要政国家政策国家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大影响治战争战争常常引发人口迁移,出现“国际遇民迁移”因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引发人口迁移素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a、现状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

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从贫困落后山区到沿海发达城市。b、原因: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聚落的形成

①乡村、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

乡村形成:人类为生存,必定希望互相合作和共同生活,由此构成聚居,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形成乡村聚落。

城市形成条件: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B、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

②世界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2、城市的区位

①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地形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热带城市分布高原,山区城市主要在河谷气候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河流的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河流南方城市分布一般规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自然资源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出现城市城市分布趋向交通方便的位,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交通公路可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的城市区位不同,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对该区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古今中外,城市多为政治中心,有些是由军事中心发展起来,历史政治、军事、上许多城市同时是一地区宗教活动的中心。宗教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宗教占有突出的地位。城市区位因交通、自然资源仍有巨大影响,军事、宗教因素对现代城市影响很素的变化弱,新的因素(科技、旅游)在城市区位中影响增加。3、城市化

①城市化标志:

城市人口增加、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是最重要的指标。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明确原因)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大气污染城市空气污浊、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们健康环境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赤潮、水体重金属污染产生公害病质量噪音污染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学习和交谈,甚至损害人体健康下降固体废弃物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交通拥挤,居住条件交通堵塞,导致时间、能源浪费;住宅表现为住房缺少、差质量低劣增加就业难度,失业影响社会治安,还会带来贫困、内城衰落等问题。人数增多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4、城市地域结构

①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功能区地位商业区只占城市用地的一部分占城市较大面工业区积,个数与城市规模相适应分布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特点1.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2.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3.建筑物高大密集4.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1.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1.在建筑质量上,出现了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2.在位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城市中最广泛分布在最大风住宅区的土地利用方频的上风向、河式(40%---60%)流的上游**②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同(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心(2)第二环是过渡带。(3)第三个是工人住宅带(4)中产阶层的住宅带。这里住圆房条件较好主要是中产阶层和政府公务人员等的住宅区。(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它模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式作,驾车或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扇(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这里地形势比较高,环境条件很优越。(2)随着高租金住宅区声望的形成与方便交通线的出模现,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地旁发展起来(3)批发、轻工业地带周围的低式级住宅区,一般分布在中、高级住宅区的相反方向。多(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因为城市实际上很少对称发展,中心商务区核不一定居于城市的几何中心,常常偏向一方。(2)由于批发业务主要面向城市腹地,心故分布在市中心附近,这里既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3)低级住宅区模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为了寻求好式的居住环境,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5、城市的合理规划:

①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原则工业为降低成本则要求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便捷的区位进行布要有便利的交;工业区与生活居民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联系;要使有大量劳动力通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合理安排工业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可以布在城内的居民区用地的位置,以内减少对生活居污染较大和危险的企业尽可能布在远离城市的地方民区的污染可能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应当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居带内加以绿化,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民区之间设置带内可设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消防车库、仓库、防护带停车场、市政工程构筑物等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及作用

①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务业等)及作用

主要方式运输业主要是运送旅客和货物主要是传递邮电通信信息和物品通过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实现商品的交换和商品的价值,满足生商业产和生活的需要服务业通过租让劳务,使消费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交通运输和通信

①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运输方式优点缺点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铁路运输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好成本高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公路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费较贵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水路运输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成本低然影响大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航空运输输方式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管道运输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备投资大,灵活性差。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②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已经超出自然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仍很重要,应尽可能利用有利条件、避开不利条件(山、河、沼泽等),减少工程量,便于维修养护。此外,技术因素也影响铁路的区位。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和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c.汽车站:要与市内、市外有方便、直接的联系,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顾客

d.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以及飞机起飞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保证地基稳定;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因此建设港口时要考虑其航行、停泊、筑港等自然条件,以及腹地、城市等社会经济条件。可以综合归纳为:自然因素(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筑港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两个方面。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

8

作用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首先要创造便利的运输和邮电等交通条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线(如铁路、航线)、点(车站、码头)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二条亚欧大陆桥、四条世界主要航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④中国主要交通运输线、铁路枢纽和港口:(读图)主要的交通线及枢纽主要铁路线重要枢纽高速公路主要分布京哈-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大秦线、神骅线、太焦-石太线、宝中线、南昆线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北京-天津-塘沽线、北京-石家庄-太原、沈阳-大连、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北方航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沿海主要港口海、宁波、温州;南方航区:福州、厦门、汕头、广州、湛江、北海、海口等长江(重庆、武汉、九江、芜湖、南京、镇江、南通、上海)主要内河航道京杭运河(济宁以南)、珠江(广州)及松花江(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重要航空港西安、成都、昆明、乌鲁木齐大庆-大连、大庆-秦皇岛-北京、任丘-北京、胜利-南京、胜利-青主要输油、气管道岛;西气东输、四川境内的天然气管道形成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为中心的,由卫星、电缆、短波等邮电业各种通信手段组成的现代化通信网⑤城市的道路交通网络:

特点: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是高峰;行人与车辆交叉是典型的混合交通,安全问题格外重要;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式:主要有环行放射式道路网和方格环行放射式道路网二种形式。放射有利于进入市区,环线避免将车流、人流引入市中心,缩短各端点距离,有利于对外联系,同时缓解对市中心的压力,扩大市中心区的交通容量。

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保护环境。⑥现代通信手段和通信网络的作用:电子通信是电信通信领域的排头兵: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比用电通信更新、更快、更安全。电子邮件最大特点是一种人到人的通信方式,而电话和传真是场所到场所的通信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电话、电视、电脑功能于一体,能够综合传输和处理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的一个全社会化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当前信息领域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具体体现。

作用:开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方便生活;使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频繁、方便地参加电子会议,发表思想、论文,推动科技发展。3、商业贸易

①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市场因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商业活动的范围很大。交通因素: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中心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②商业网点的布局: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制约商业网点的布局。

a.自然条件是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平原沿公路线布局,山区沿谷地布局。

b.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地区,交通闭塞,商业中心很难建立和发展,多采用流动服务形式,而在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商业网点设可以采用相应的固定形式如商业街或商业小区。③中国主要商业中心:

古代: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现代:上海、北京、武汉、广州、重庆、沈阳、西安、天津、哈尔滨、南京、深圳、成都

④主要进出口商品:

出口:纺织、服装、日用工业品、煤、机械、茶叶、稻米、土特产、工艺品等进口:钢材、机电产品、交通工具、化肥、木材、羊毛、铁矿石、小麦⑤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西欧、东南亚各国⑥当代金融、贸易的国际联系及特点:当今的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突出表现是,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贸易,以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国际贸易和金融成为现代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基本形式。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小麦、玉米和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进口大量燃料和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出口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棕油、咖啡等农产品、铁、铜、石油、铝土矿等矿产品。发达国家以低价从发展中国家买进所需的燃料、原料等农矿产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制成品。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优势地位。五、文化景观1、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形成:

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如生产和生活活动景观(农田、道路、城市、村落等)和人类精神活动景观(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2、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通常附着在自然物质之上的人类活动形态,而任何自然物质都必须占据一定的自然环境空间,所以文化景观也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文化景观在一定的环境基础上形成,必然受环境的影响,因此文化景观可以指示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指示更为明显。3、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

①文化源地:是指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和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②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文化传播扩散通过人实现。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称为扩展扩散,又可分为: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的,称为迁移扩散。(注意对比几种文化扩散类型的不同)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

①旅游活动的特点:现代旅游主要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旅游目的的娱乐性。②旅游活动的作用:a.满足人类需求: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过程;人们积累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往往是在闲暇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接受培训来实现的;人们为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而进行旅游。b.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c.扩大交流: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都可通过旅游来实现科技、文化、商品等方面的交流。2、地理环境与旅游

①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旅游资源通常划分为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和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风土民情)。其特点具有: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②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③中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自然风光类涯海角”等古代文化艺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术宝藏窟、布达拉宫等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等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民族风情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故宫、八达岭、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十大名胜苏州园林、黄山、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蒿山“四佛”东普陀山、西峨眉山、北五台山、南九华山文化遗产略纳入“人与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贵州梵净山、福建武夷山、生物圈”自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湖北神龙架、新疆博格达峰、江苏盐城、云然保护区南西双版纳④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a.选择最佳观赏位(千峰万壑远眺俯视、地貌的造型特定位、一线天身其中近观、瀑布景观适当距离仰视、江河湖海远望俯视、湖沼池塘低临水面欣赏、山水组合乘船观景);

b.把握好观赏时机(把握季节、天气、时间);

c.抓住景观特点(了解园林景观的主配、层次、框景、借景);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d.以情观景(综合感受、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e.其他要求(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线路、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的美学或历史文化价值等)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①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②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如果规模超过环境承载力,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力,则显示出对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③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1、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①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由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不断遭受冲击。首先,社会主义阵营从50年代末出现分裂,到60年代末解体。其次,西方阵营也出现分化。西欧和日本重新崛起,独立自主的倾向增长,美国控制能力有所减弱。80年代末,欧洲政治地图发生剧变。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国统一,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分成5个国家,苏联解体,分成15个国家。除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外,世界上还形成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②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

二战后总体是和平局面。

区域国际组织的建立: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统一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组织在维护区域安全、加强各国间的团结和合作、反对外来势力干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在全球性对抗和大战危险减弱的同时,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增多,甚至爆发局部战争。如阿以冲突、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阿以冲突既有民族和宗教矛盾、领土和水源纠纷等内部原因,也与帝国主义国家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插手中东事务有关。2、世界经济地理格局

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不断扩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产品、技术和资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燃料。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空前紧密,技术、人员、服务的跨国界流动越来越频繁。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进入世界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全球化首先得益于科技进步。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②区域发展中经济全球化中的意义和作用:

发达国家具有发达的制造业和金融业、科学技术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法制健全等优势,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需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上政局动荡,南北差距扩大:拉美地区发展较快;东亚、东南亚发展成为吸引对外投资较多的地区;南亚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纺织品的供应地;撒哈拉以南基础薄弱、吸引外资条件差、北非和西亚困难较多,发展中国家差距将扩大。③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二战后,全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竞争越发加剧,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一方面具有内向的保护性,另一方面具有外向的竞争性。在集团内部成员之间实行关税互利、取消贸易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区域内部经济的联系,是走向经济全球化的阶梯。

3、综合国力

①综合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的总体力量,其大小主要体现在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这五个方面。②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不结盟、不争霸,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

①环境问题及其发展: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②环境问题的防治: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可见: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产生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防治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搞好国土整治工作;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③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保保护:庞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3.4%的GDP供养21%的人口);资源短缺(缺水问题突出);深刻的环境危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国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之一;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重要河流中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过程,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始启动;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污染控制工程;树立公众环保意思。2、可持续发展

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找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③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下面的内容可以参考:(1)人口、卫生与社会保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妇女与儿童事业取得明显进步,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2)城镇化与人居环境。从1992年到201*年,城镇化水平由27.6%提高到36.1%。通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居住质量。(3)区域发展与消除贫困。国家实施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8000万减少到201*年的3000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地区差异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4)农业与农村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探索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

(5)工业可持续发展。积极转变工业污染防治战略,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压力。加强了工业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实行限期达标排放措施,强制淘汰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到201*年底,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实现了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1/3。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1995201*年,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6)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予以实施。全国已建成了20个国家级园林城市、10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和201*多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大规模开展防治沙漠化工作,确定了20个重点县、建立了9个试验区和22个试验示范基地。加快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国累计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制定和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与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濒危物种拯救工程,使一些濒危物种得到人工或自然繁育。建立了农作物品种资源保存库,加快建立遗传资源库。

(7)能源开发与利用。重视节约能源,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节约能源的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2吨标准煤降到201*年的2.77吨标准煤(1990年价格水平)。积极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1*年的68%。推广洁净煤、煤炭清洁利用和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了清洁能源和清洁汽车行动计划。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8)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对河流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污染控制的综合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节水灌溉,发展节水型产业,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开展了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使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在国家扶持下,贫困地区加强了小水电和农村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设。

(9)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使全国83%左右的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建立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1997年到201*年,全国通过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164万公顷,高于同期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实现了占补平衡。推行荒山、荒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确立和完善土地管理社会监督机制。实施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大力推进农业化学物质污染防治技术,保护和改善农田环境质量。

(10)森林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加强森林资源的培育,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与消除贫困行动,促进贫困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1)草原资源管理与保护。制定了草原法等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编制了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全国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500万公顷,每年新增约200万公顷。

(12)海洋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制定和完善了海洋污染控制、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的法规体系。到201*年底,已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69个,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进行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以及近海和大陆架的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环境监测网络与海洋环境信息、预报服务系统得到加强。

(13)固体废物管理。1991至201*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下降了69.2%,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5.1%。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认真履行《巴塞尔公约》,严格控制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

(14)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通过加大化工行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减少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加强汞、砷和铬盐等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清除有毒化学品生产和储运中的隐患。认真履行和积极参与化学品国际公约的活动。(15)大气保护。划定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在区域内实行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通过推广洁净煤和清洁燃烧、烟气脱硫、除尘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城市燃气和集中供热,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得到控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和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认真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16)防灾减灾。开展防洪抗旱、防震减灾、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防治等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全国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了灾害监测和预报水平。开展了灾害保险,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减灾援救活动,灾害损失明显减少。

(17)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政府大幅度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实施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18)信息化建设。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公用电信网。通过实施政府上网工程,促进政府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全面提高。加快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进程,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

(19)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全面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有270多所高等院校新设置了环境保护院、系、学科。全国许多中小学开展了环境教育和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广大农村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中国各类社会团体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持积极拥护的态度,妇女、科技界、少数民族、青少年、农民、工会和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式注册的环保非政府组织已超过201*个。③北京留名营村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地理主干知识归纳》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61983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