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学前教育史教案

学前教育史教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6:35:49 | 移动端:学前教育史教案

学前教育史教案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授课题目授课时间授课教师李永明NO1第一节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周授课形式授课学时讲授2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和学前教育思想2.掌握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原则、方法和实施形式基本内容一、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二、古代胎教三、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四、古代学前宫廷教育重点难点重点: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特点;难点:古代学前家庭与宫廷教育的异同板书主要教学媒体有关本内容的新进展主要参考资料或相关网站教研室审查意见古代胎教思想研究成果唐淑、何晓夏编:《学前教育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年9月。课后分析注:“NO”所填内容应与授课计划表(续页)中课次一致。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媒体选择【Ⅰ】导入1.课程介绍2.中外学前教育史课程的地位3.学习学前教育史需要注意的问题4.学习要求5.课时安排【Ⅱ】导入本节内容一、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Ⅲ】授新课第一节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古代学前教育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古代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漫长的古代发展史和浩瀚的古代文化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在古代学前教育基本形式和特点、古代胎教、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古代学前宫廷教育等方面都留下了宝贵财富。一、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儿童的父母是天然的老师。中国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其原因在于:第一,学前社会教育是近代大工业的产物。第二,大工业使人们的社会联系大大加强,从而使人们的群体意识和社会观念大大加强,产生了要求儿童自幼就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的愿望。第三,兴办托幼机构需要专职的保教人员,学前社会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在妇女获得一定程度解放的基础上。第四,学前社会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有特定的场所,面对幼儿群体进行保育和教养,要求在内容、方式、设备、措施等方面必须有切实可行的常规,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媒体选择需要对幼儿的共性及个性特点有科学、系统的了解和研究。(一)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古代学前教育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古代家庭教育的发达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决定的。在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要方式的小生产条件下,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就是家庭。家庭是一个缩小的社会,生产的组织、财产的管理分配、生活的安排筹划均有规定。古代家庭这种高度的凝聚力与多功能性,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广泛的施教内容。(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基本特点1、有专门的学前教育实施和理论,如按年龄安排的儿童教育计划中入学以前的部分,针对低幼儿童教育的有关论述等。2、古代的学前教育尚未从整个儿童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领域。3、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是父母。二、古代胎教(一)早期胎教的实施胎教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施加特定的影响,是一种早期教育措施。(二)早期胎教的发展演进(三)古代胎教的经验及局限1、高度重视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高度注重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4、胎教实际上是母教。三、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古代学前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它融会于家庭生活之中,但也具有一定能够的目的和计划性;特别注重培养符合封建礼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媒体选择教的幼儿生活常规和行为规范,不考虑照顾幼儿的年龄特征;存在一些迷信、片面思想,但不乏符合科学的、有成效的观点和措施。(一)按年龄安排的学前教育计划(二)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1、召见长辈之礼2、求见长辈之礼3、讲究卫生的习惯(三)初步的道德教育1、自幼培养正确的志向2、鼓励自幼行善积德3、要求自幼养成诚实无欺的品德4、礼让(四)早期的知识教育四、古代学前宫廷教育古代学前宫廷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是在皇帝的宫廷内对世子的教育。(一)保傅制度太子自婴儿时就开始接受教育,各种保傅之官早就设立,而且有明确的分工:保,负责身体保育方面;傅负责道德培养方面;师,负责知识和经验的教导方面。(二)“备三母”制度挑选适宜的女子来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的事物,也有专设之职,这就是“备三母”制。子师、慈母和保姆统称“三母”。【Ⅳ】本节小结一、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Ⅴ】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媒体选择1、简述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2、简述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

扩展阅读: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

学前教育史课程教案(201*下半年)

序言

一、为什么要学习学前教育史1.解释什么是“史”、“教育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亦指记述、研究这些的文字和学科:历史、通史、断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文学史、史诗、史部(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各类历史著作)、史坛、史评、史前(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史不绝书;2.古代掌管记载史事的官:太史、内史;3.古代官职:刺史、御史;4.姓。.《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2020)》是如何规划我国未来10年的学前教育发展?.学习中外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史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内容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学前教育史亦不例外。学前教育史是研究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幼儿教育的启蒙、初步发展、成熟等阶段,挖掘中外历史上幼儿教育的思想等宝贵财富,揭示幼儿教育发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对幼儿教育这一概念,人们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幼儿教育就是指3-6岁儿童的教育;另一种认为幼儿教育是指0-6岁儿童的教育,将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等同看待。本课程里的幼儿教育一般指0-6岁,甚至包含了幼儿出生前的胎教。

在理解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时,必须把握如下几点,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应有历史的观点。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幼儿教育包括了自人类产生以来的幼儿教育,因此,它前后贯穿了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作为今后的幼儿教师,或是今后欲从事幼儿教育的研究者或管理者,这些知识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史学观。

(2)应有全球的观点。幼儿教育自人类产生就有了,但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因此,作为幼教专业的大学生,应该有全球的观点,这样才能对幼儿教育史的知识有全面的掌握。

(3)应有动态发展的观点。历史是发展的、动态前进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以往同类事物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欲从事幼儿教育,就必须对幼儿教育持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这样才能使我们不停留于现时的幼教现状,而自觉地研究并加以改进。

(4)应有开放比较的观点。每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有其各自的特点,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各国幼教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开放和比较的观点,学习和借鉴他国好的和先进的幼教经验。.结构

.参考书目三、课程学习要求.课堂纪律(迟到、早退、缺席、睡觉;手机、讲话、随意离开教室)2.必要的笔记.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考试

上篇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第一节中国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在学校未产生之前当然不可能有学前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学校产生之前没有对年幼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原始人群开始,经过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约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建立时止,历时几十万年。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史记载:

《管子君臣下》“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政。于是智者诈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这是对古老社会的一种描述,人与自然界面临着十分残酷的生物竞争。个体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才能克服复杂自然环境带来的险恶竞争而维持生命,继续生存。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结成伙伴,形成一定的联系。因此,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的存在。人类虽处于最初的原始社会形态,也无论这种社会多么蒙昧和野蛮,它都需要教育为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服务。因此,在原始人群的生活中,教育活动就普遍存在。

问题:在这种生存状态下还有教育存在?

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幼儿教育的形式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在一定集团内,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原始人群或氏族部落共同承担。对儿童实施公育成为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

《礼记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对远古时期的社会与儿童教育形式的追忆与描述,即“大同之世,人不独子其子”。、社会公育的内容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的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

(1)生活和劳动教育。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现代民族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如

对我国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人(解放前仍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和基诺族人(解放前尚处于原始社会农村公社阶段)的调查报告。

(2)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审美意识教育。《尚书舜典》“帝曰:夔kui!命汝典乐,教子,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亦作稚,幼儿。子,泛指小儿。

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原始社会后期,大约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700年),我国原始社会进入了部落联盟和军事民主制阶段,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期。历史即将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这是便产生了名为“庠”(xiang)的教育机构。据史籍记载,“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如《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庠”这种机构的形成是经过一定过程的。“庠”的原意就是养羊的地方。《礼记明堂位》“米廪lin,有虞氏之庠也。”这里的“庠”由家畜饲养场所变成了粮食仓库。

孟子:“庠者养也。”《说文解字》:“庠,礼官养老。”《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教育没有专职人员。原始群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体现了“长者为师”。.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结合实际的示范和模仿而进行教育。.教育活动没有专门的场所,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采取随时随地、分散进行的教育形式。

第二节中国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便开始形成,原始社会逐渐解体,慢慢向奴隶社会过渡。夏代开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

夏代(前21世纪-前16世纪),是奴隶制形成的初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400多年。

商代(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奴隶制发展时期,经历了600年左右。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是奴隶制全盛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经历了300年左右。在社会发展的这一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机构的建立,文字的出现,学校开始产生。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与此相对应的学前教育也开始出现。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pān)革,

女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幼儿能自己吃饭时,就教他用右手进食。当幼儿能讲话时,就教他在答应大人招呼时,做到男女有别。男的应辞要果刚;女的应辞要婉顺。在孩子穿戴方面,男女也要有分别,男的佩革衣带,女的佩丝衣带。孩子长到6岁时,便教他数数和辨别东西南北的方位名称。7岁时,男女不可同席而坐,也不可在一起用餐,男女之别渐趋严格。8岁时,即要进行礼仪的教育。儿童出入门及到席前吃饭时,要让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在先,不得抢行、抢食。9岁时,教会幼儿推算日期。10岁时,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求学,学前教育结束。

西周学前教育的特征: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内容多方面,较丰富;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

评价: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我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不仅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而且对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也产生一定影响。如宋代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就曾以此计划为蓝本,制定过自己家庭的学前教育计划。

制婚礼,别男女《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二、奴隶社会的宫廷学前教育

古代早期教育中的宫廷教育史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不具有普遍性,但在当时社会确有相当的影响。

主要对象:处于学前年龄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教师: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

从广义上讲,宫廷学前教育的对象和范围较广,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包括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一种观点认为,宫廷教育的对象除天子外,还包括皇子、嫔妃和宫女、太监在内。

从狭义上讲,通常所说的宫廷教育,是针对太子所实施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

(一)宫廷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巩固政治统治明君与昏君“一人有庆,兆民赖之。”一人,天子也。言天子有善,则兆庶获其利。.加强早期教育人们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二)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保傅教育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傅、保官职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育的制度。

保傅教育制度最早建立于殷商时期。著名的“伊尹放太甲”就是例证。商朝开国君主汤的相伊尹辅佐汤建立了商政权。汤死后又先后扶立汤的子孙管理国家。汤的子孙太甲初立时,既年幼无知,又暴虐无德。于是,伊尹将其囚禁,严加管教,待其悔过并为善行德后,方才迎回,授之以政。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大戴礼记保傅》中记载“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太保、太傅、太师合称“三

公”。“师”的地位最高,“傅”、“保”次之。《礼记文王世子》:“出则有师,是以教喻而德成业。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分工明确:《大戴礼记保傅》“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道之教训。”保其身体,即负责身体的保育;傅其德义,即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内容全面:师保之教,内容全面,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三少”:少师、少傅、少保。西周除设“三公”外,还置有副职“三少”,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使之“间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因为太子教育关乎国家之命运,“教得而左右正,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乳保教育制度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据《礼记内则》中记载,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他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总之,由他们共同负责太子、世子德性的培养与日常起居的料理。

乳母:均择于大夫之妾或士之妻中。

影响:西周时期行于宫内的乳保之教,也影响到当时一般大夫的家庭教育,《礼记内则》中说:“大夫之子有食母。”食母,即是乳母。此后封建社会时期,一些富贵人家也都为幼儿雇有乳母。

三、奴隶社会胎教的实施

最早实施胎教的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列女传》:“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shen),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能胎教。”

文王之孙成王的母亲在怀成王时也实施过胎教,汉代学者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曾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由于家庭的出现,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而代之以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由于奴隶主贵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力,因而儿童的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对幼儿实施的学前教育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性,而且已经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主张和具体要求。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社会状况:春秋末年(公元前475年),中国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奴奴隶制度崩溃,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士阶层壮大,私学大兴,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更多的人掌握了原来为贵族所垄断的文化与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为更多的家庭实施学前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家庭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子女与社会的最早接触点,也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

重视学前教育:养正于蒙。张载《正蒙中正篇》“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者之功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谓之《正蒙》者,养蒙以圣,功之正也。圣功久矣,大矣,而正之惟其始。蒙者,知之始也。孟子曰:“始条理者,智之事也。”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

罗泽南《小学韵语》“教人之道,首重发蒙;蒙以养正,是曰圣功。人之初生,至善者性;仁义礼智,天之所命。恻隐辞让,羞恶是非;蔼然四端,扩而充之。幼而不学,遂失天真;性漓情怪,不可为人。父兄之教,当及其时,长其良能,充其良知。”

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家庭教育的目的1.为培养统治阶级人才服务历代统治者多重视教育,建立学校,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为封建社会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

(1)邸第: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

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和帝的妻子邓皇后,曾征召汉和帝的弟弟济北王与河间王的子女四十余人(年龄在五岁以上)及邓家近亲子孙三十余人,在宫廷开办邸第,教这些孩童读经书,其中还为年幼的儿童专设教师和保姆。邓皇后每天早晚亲自到邸第对孩子们抚育教导,监督学业。这是中国最早学前教育机构的萌芽,因为只局限在一定的大家族内,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邸第的出现,是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的产物。

《学记》①“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太学:封建社会一种重要的官学机构,西汉武帝时建立,为造就官僚后备军而设立。

董仲舒“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学而优则仕”.齐家治国的基础《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孔子:“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家教与治国的逻辑关系:本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家与国的密不可分。皇位实行嫡长继承制,百姓以血缘关系论亲疏。父权与君权名异实同。“家之不宁,国难得安。”由此,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国之本在家,欲治其国,

注释:《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教育学著作。

须先齐家的观点,并赋予家庭人口生产、物质生产、教育三重功能,使中国传统的家庭具有特殊的意义。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人有恒言①,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光耀门楣

如果说齐家治国是政治家为古代学者学前教育制定的终极目标,那么光耀门楣则是普通家庭实施学前教育的实质动机与最切近实际的目的。

将个体的光荣与家庭的荣耀联系起来,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人当灾,全家遭殃”“株连九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望子成龙”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1.身体的养护

(1)食勿过饱,穿勿过暖。

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钱乙主张“若要小儿安,须带三分饥与寒。”母乳喂养。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乳儿不可过饱,饱则滥而呕吐。”

饮食:不偏食。

明代医生薛凯《保婴撮要养护》中提倡要使婴幼儿“敷见风日”,若此,“则直气刚强,肌肉致密,若藏于重帏密室,或厚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易致病。”

(2)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注意扶持:明代医生薛凯《育婴家密鞠养以慎其疾》中指出,小儿“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

避免惊吓:万全《育婴家密》“凡小儿嬉戏,不可妄指他物作虫、作蛇。小儿啼哭,不令会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混乱。”.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与培养

常规,一般指生活规则和行为规则,用以约束人的行为,培养良好习惯。常规教育一般包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

(1)礼仪常规的训练

封建礼教是封建时代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的核心在于辨名分、定尊卑,使君臣、夫妇、长幼、上下各有等级差别,从而确定各类人际关系的准则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人都能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安守本分、循规蹈矩,从而稳定整个社会秩序。

古代关于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基本上都是为封建礼教服务。生活常规总的原则是谦卑、恭谨、稳重。

幼仪教育是对幼儿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礼”的规范的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符合礼仪的姿态训练,对儿童的坐、立、行、跪、拜、饮食起居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儿童与家中长辈的关系礼节:“应对、进退之节”,包括:长辈召见之礼和求见长辈之礼。

《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即事先发出声音以使长辈有所准备,不可突然推门而入。“将入户,视必下”,即进屋时应放低视线,不可四处张望。

《童子礼》规定:“凡见尊长,不命之进,不敢进。进时当鞠躬低首,疾趋

恒言:人们常说的话。

而前。”

(2)养成卫生习惯

南宋教育家朱熹“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饮食照管勿令污坏;行路看顾,勿令泥渍。”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常令洁净。”

清人朱柏庐也要求子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2.初步的道德教育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朱熹:“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1)立志

中国古代教育家都把立志视为品德教育的首要内容。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把立志报国作为首要教育内容。如南宋岳飞幼儿时,其母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勉励他立志爱国,报效朝廷,后来他成为民族英雄。

立志为学,也是古代家庭对孩子进行立志教育的重要方面。为了让儿童立志向学,古代还编了很多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萤照读》《凿壁偷光》等,都成为父母教育孩子勤奋用功的好教材,在民间广为流传。

(2)孝悌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孝悌之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

尊敬孝长辈

“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清代学者李秀《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自禀于家长。”均突出了父母的绝对权威。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

《礼记曲礼》中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三字经》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讲的就是黄香九岁时对父母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辩证地看待古代“孝”的教育,“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本质,即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

梯兄弟友爱

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对幼儿进行“梯”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梯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3)崇俭

提倡节俭,切勿奢华,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农业文明古国,农村的稳定决定着朝廷的安危。农业生产艰辛,丰收得之不易,一如唐诗中所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提倡勤俭并举。“一生之计在于勤”,但只知勤若不能节俭,勤劳所得很快就会化为乌有。明清之际学者孙奇逢在其《孝友堂家训》中告诫弟子说:“居家勤俭,孰为居要?博雅曰:‘勤非俭,终年老瘁,不当一日之奢糜。’”他说,勤与俭相比,“似俭尤要”。

(4)诚信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幼儿的心理特征:明人李贽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幼儿的天性纯洁美好,“绝假纯真”。

不正确的影响或幼儿自身因自夸或惧过,有时也会说谎,导致日后欺诈之心生长的萌芽,逐渐丧失“童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要卫护此诚实无欺的“童心”,使之不失,长辈应从正面进行引导教育。而幼儿年幼无知,难辨是非,长辈又应以自身诚实的行为来引导幼儿,《礼记曲礼》中说:“幼子常视勿诳。”元人陈释为:“常视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韩非子外储上说》中讲到的春秋时期的曾参杀猪①的故事为人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另外,《韩诗外传》中也记载了一则孟母教子无欺的故事,都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榜样。

一旦小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说了谎时,父母则应该及时训诫,予以纠正,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度出现。宋代邵博在《闻见后录》中曾记载史学家司马光儿时剥核桃皮②的一件往事,便是很好的例证。

(5)为善

善,在封建社会主要是指合乎道义、合乎礼仪的事。由于儿童年幼,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善事,故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幼儿行小善戒小恶,积小善以成大德。

三国刘备遗诏教训后主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人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西汉的贾谊在《新书》中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孙叔敖幼时见到两头蛇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了古人重视教育幼儿为善积德,积小善成大德是很可取的。、文化知识教育

由于“万般成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支配,文化知识教育便成为众多家庭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曾参杀猪:曾子之妻外出,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peng)豕(shi)以食儿。曰:“毋教儿欺也。”司马光《家范》②

光五六岁时,弄核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一女兄去。一婢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核桃者,光曰:“自脱也。”先公适见之,呵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邵博《闻见后录》

封建社会家庭对幼儿实施的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是教他们识字、学书、听解《四书》,以及学习一些名诗、名赋、格言等。

识字教育是文化知识教育的重点与起步,在有条件的家庭中,幼儿的识字教育一般在3-4岁便已开始,并且有的家庭还很注意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

清代学者蒋士铨4岁时,其母“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即撇)、磔(zhe,即捺)、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以竹丝代笔合成字,不仅能引起儿童兴趣,而且对于儿童清楚字的笔画结构亦有益处,此外,她的教学方法还运用了教学中的巩固性原则。

王筠《教童子法》“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ju匆忙,急忙)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下之物告之,乃为切实。纯体字既识,乃教以合体字。又须先易讲者,而后及难讲者。”

清代学者崔学古、唐彪等都曾对幼童识字教育进行过研究。封建社会对于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为重视,秦时李斯著有《仓颉jie篇》,赵高作《爱历篇;汉时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与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以及无名氏的《百家姓》,简称“三、百、千”①,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它们流传极广,甚至为朝鲜、日本所学习。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经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生动活泼,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句短合仄ze,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此外,它们虽都按集中识字编排,但并非字的机械组合,而是把它们巧妙地组成富于思想意义的句子,由此介绍日常生活常规、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等。可见,从严格意义上讲,它是分散与集中识字相组合的教材,这种编写方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诗赋教育由于诗赋是科举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故在家庭中亦极为重视对幼儿进行诗赋知识的启蒙。当时在家庭中主要是选择汉赋中的某些名篇、唐宋诗词中的某些名家作品让幼儿背诵。最为常见的教材有《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和北宋汪洙的《神童诗》等。

着意于使幼儿养成乐学、勤学的学风常常鼓励幼儿要从小立下大志,以此作为勤学苦读的目标和动力。

三国诸葛亮在《诫子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视志向为成才的前提与保障。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历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

根据不同孩童的资质进行鼓励向学。“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如习礼、呼字之类),则不鄙;稍长,必励以蒙工(如理书、默书之类),则不佻。”

对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简单评析:纵观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它涵盖了德、智、体等诸方面,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教育的连贯性。但古代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又是偏颇的,它过于突出德育与智育,而且许多繁杂的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与教条化,使幼儿

此处应查找一些资料如作品原文加以说明。

难以承受,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天性。

第二节封建社会的胎教发展

一、封建社会胎教学说的发展演进

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著作。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提出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即“外象内感”。“外象”是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是指母体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的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千金方养胎》“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如果能做到这些,则“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

明代医学家万全重视孕妇的精神调节,从医学角度对孕妇情绪给胎儿的影响做出了较为科学的解释。《辅仁秘科养胎》“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其母伤则胎易堕,其子伤则脏气不和,病斯多矣。盲、聋、暗哑、痴呆、癫痫,皆禀受不正之故也。”

唐宋以后的医学家们还十分重视孕妇饮食的调摄。宋代妇产科医师陈自明《妇人良方》“一受孕之后,切宜忌不可食之物,非惟有感动胎气之戒,然于物理亦有厌忌者。”

元代医师朱震亨《格致余论慈幼论》“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二、胎教的具体方法.监督法主要用于宫廷之中。《贾子新书胎教》“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太师持铜而御户左,太宰持斗而御户右,太卜bu持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于门内,比三月者,王后所求声音非礼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非正味,则太宰荷斗而不敢煎调,而曰,不敢以侍太子。”.小劳法是指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以活动筋骨,流通血脉。医生徐之才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中说:“妊娠六月,始受金精,以成其筋,身欲微劳,无得静处,出游于野。”“妊娠七月,始受木精,以或其骨,劳身摇肢,无使定止,动作屈伸,以运血气。”.瘦身法孕妇瘦身,是为使胎儿在母腹中长得不过于肥胖。一方面要控制饮食,孕妇摄食要饥饱适中。另一方面古代还有一些具体做法,约束胎儿不要长得过大。如用六七寸宽的布带横束孕妇的腰,缠两道,到临盆时解去。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加孕妇腰的撑力,以防堕胎。

对封建社会胎教的评析:.限于科学认识水平的低下,特别是对胎儿生理心理发育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因此胎教的理论和措施中有不少非科学的东西。“外象内感”理论,强调客观环境对胎儿的决定性影响,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但过于绝对化,忽视了胎儿的遗传因素和自身固有发展规律,无限夸大了“外象”的作用,以致认为胎儿“见物而化”,“因感而变”,不禁品德、才能可因胎教而定型,甚至相貌、性别也可由胎教来决定,这显然是错误的。.禁忌:食兔子肉则子缺唇,食鳖肉则子短颈,食骡肉则难产,看神怪戏

及猴戏则子貌酷肖之,等等,将所接触事务的某些特征与胎儿、孕妇的某些疾患牵强附会在一起,都是违背现代科学的东西。

小结:封建社会儿童学前教育总的特点.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对幼儿的潜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挖掘,学前教育内容的难度与广度均有较大的增加;.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鸟赋》最著名。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但贾谊

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年少才高;善议政;太傅八年,对太子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研究;著述较多,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关于太子教育的理论,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一、早谕教.太子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正而天下定矣。”.“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对太子的教育在其未出生前就要进行。“立而不跛bo,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赤子指刚刚生下来的婴儿,意指太子一出生,就要给予正统的教育。.及早施教的重要性在于: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行习惯根深蒂固,就仿佛人的天性一般,不易改变。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纯,既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容易沾染不良的习气。“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

二、选左右.慎择师友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根本保证。“三公”、“三少”须慎重选择,“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方能充任。

“人性非甚相远也。”周成王圣明,秦二世暴戾便是典型的例证。2.特别关注太子的道德教育。“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人的善行不能因其小而认为无多大价值,同样,人的恶行也不能因其小而觉得无关紧要。

三、重儒术.企望以儒家思想统摄皇太子的心,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注重《春秋》、《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道德教育方面,贾谊主张应使太子自幼形成儒家倡导的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在他看来,具有此“圣人之德”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完美者,也即具备儒家理想人格者。

当太子“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俯仰、周旋无节”时,此时,太保就应当进行劝谕。.对太子传授“君国畜民”之道是绝不可少的。.主张教养结合,即除进行道德与知识教育外,并须由少保负责健养其身体。

评析:只是针对太子提出早期教育的论述,列举的实施方法大多是综述文武三代之道,较少新意。但是,他毕竟是先秦以来第一位较为全面地论述早期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作用。

第二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531年-约595),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颜之推(531-约595年)字介,原籍琅邪临沂yi,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于士族官僚家庭,世传《周官》、《左氏春秋》。

《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家教规范”。一、固须早教

.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教子婴孩”2.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二、威严有慈.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严教结合。“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爱和放任。“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棍棒教育。“笞chi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三、均爱勿偏.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2.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四、应世经务.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经务”的真实本领。2.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zhuo竖也(: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用处。.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五、重视风化陶染.重视家庭中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对年幼者的示范作用。风化是指“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颜之推认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家长的言行常被儿童奉为金科玉律,即所谓“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

强调父母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2.十分重视让儿童置身于比较优良的社会交往的环境之中。“慎择友”,“必慎交游”

颜之推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认为语言的学习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事一物,不经查考,不敢随便称呼。学习语言要注意规范,不应强调方言,

要重视通用语言。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年)人物简介

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wu)源人,今江西婺源县,南宋时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时代的科举考试有点类似于美国今天的大学入学考试。朱熹认为,通过科举实现进入上层社会对学生来说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所以他向学生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准则:把你学习时间的30%花在考试上,剩下70%的学习时间用于个体的成长,毫无疑问,对于今人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准则变成现实,许多文科大学都会为此感到欣慰。①78年朱熹东山再起,出任“知南康军”,尽管他重新入仕,却未忘自己的学者身份。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之要”。“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一、重视蒙养教育.把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阶段。.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

“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

“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3.把小学教育阶段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4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年版,第75页。

“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他说“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二、要求慎择师友.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儿童稍长,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家信《与长子受之》“交游之间,尤当审择,虽是同学,亦不可无亲疏之辨”至于如何决定交游的亲疏,他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晚年做过帝师)十分重视太子、皇孙的择师问题,“夫太子,天下之本,其辅翼之不可不谨”三、强调学“眼前事”1.为什么这样说?

“圣贤之学,虽不可以浅意量,然学之者,必自其近而易者始““据某看,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底便是,初无深远幽妙“2.“眼前事”的主要内容

他规定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他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具体而言,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儿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四、提倡正面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曾说“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又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而之而后有持循哉?”.对于儿童教育更为强调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非常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小学》一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今圣贤的“嘉言懿行”,供儿童模仿学习,力求能使儿童从中“学到做人的样子”。.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的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领,结两衽、纽带,不可令有缺落”“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务使墨汁污手”等等。.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指引者,师之功也”

“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认为“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但正当那时节,欲发生未发生之际,却欠了些子雨,忽然得这些子雨来,生意岂可御也”

五、提倡切己体察

“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

己”,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或是为了获取教训别人的材料,也就丧失了本义。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9),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9月30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顺导儿童性情进行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兴趣在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生意萧索,日就枯槁”.尖锐地批评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拒囚”

“视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学前教育史教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学前教育史教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前教育史教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9651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