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4:52:07 | 移动端: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

《品德与社会》教学心得体会

教科102班32号学号:101160178

在准备好说课稿并预先练习的基础上,到了微格教室讲台上,虽然面对的是班里几个熟悉的同学,讲起来不免还有抖音和不顺畅,第一次试讲,我有点小紧张,其实自己的课前做了很多小预示,也看了很多优秀教学视频,但是在课堂上总会忘记或是不经意没有按原计划进行,此时我深知当一个小学老师真的很不容易,在光远和肩一两所小学见习时心里存在对那些小学老师的误解和不好的印象评价而顿时觉得无地自容,试想自己能够在讲台上流畅顺利的上好每一节课吗?教师真的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才能驾驭得游刃有余。在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必然要求教师要在言传身教上花功夫,教师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要把知识熟练流畅地讲授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挑战,目前我的能力确实还很不足。

我们习惯说教书育人,我觉得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真切反应了育人教书,不育人怎么教书呢?而这一门课程总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贴近生活,让学生取材生活。思考生活与我们生活的周围息息相关的事物,引发学生思考。所以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学会品德与生活的教育。记得老师在我们的微格教室对我们的课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过:明确课程目标,一堂课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一定要理解其实质要解决的问题,多方面考虑教育意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认知本质问题。

我在四次的微格体验中总结了自己的不足与优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堂讲课上,二是从教学设计上。

1、课堂要召唤智慧,公共生活知识要化为学生个人的智慧,外化为其实践经验和力量。教育即生活,教育要即时即刻保持生活的素材,弥漫生活的气息,彰显生活的色彩。在六年级下册《学会和谐相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取材日常生活会遇到的相处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进而让学生体会和谐相处的方法。在《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一课中,我设计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让学生搜集生活对环境有影响的图片和资料,为课堂做准备。

2、思想品德课内涵知识丰富,天文地理,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历史现状,法律政策,心理修养行为举止无所不包,而且课内引用的教材典型生动,寓意深刻。教学时,我在灵活动用课内教材引导学生讲故事受熏陶的同时,还补充一些课外材料,《学会和谐相处》中引用孔子等名人警句启发相处规则,还有《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中给学生提供地球所受到的危害图片与数据显示,充分调查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自己阅历不足,专业技能与知识不够,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提问不能熟练顺畅的语言予以回答,这是我的缺陷。

3、教学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精神,在教学中我多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在《学会和谐相处》设计中我让学生自导自演教材中的案例,获得情感与身心上的体会。设计了用“悄悄话”信箱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上与人不和谐的情况写下来在课堂上讨论,在教学注意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位置,倡导主导的多样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方式得到同样的尊重,给予学生足够展示才华,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的机会。可是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思想上希望课堂结束却没有真正把所以教授的知识深入让学生体会,没能从思想,意志,情感,行为等方面掌握。

4、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能力方向的工让学生从作都依赖于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学教案设计上,一定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结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迎合他们的兴趣爱好来教学设计,小学生喜欢玩耍游戏,所以在课堂上我把知识用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让我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气氛与效率。

5、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中问题设计得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反之,如果提问不当,课堂气氛就有可能“石沉大海不见影”,会使教师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就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有时候会问些只是让学生回答:是,不是,或是对,不对;这样只是为问而问,为活跃而活跃,学生的参与是低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并没有真正展开久而久之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求学欲望,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这点需要好好改进。

6、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做出评价,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然课堂提问会流于形式,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对他们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她们回答正确的不应该随意奉送廉价表扬,我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也会这样,我认为要积极改进,而应进一步设问,引导他们向更深层次思考。

7、教案设计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要考虑到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有什么反应,但是学生的思想是很微妙很千奇百怪,总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出现,所以就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而在这一方面我的确还欠缺很多,在《我们能为地球做些什么》设计中,我列了一个调查表,要学生填写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消耗情况,可惜自己事先没有自己先填写,学生对电的度数与水的吨数概念不清,而自己也没有了解一个月所用情况以至于在课堂上哑语无言。所以在以后的设计上一定要在细节上考虑周到,才不会在课堂上失常。

课前二问,课后二思。一问:这堂课我得让学生学到什么;二问:这堂课将采用何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思:这堂课学生收获到预期的效果呢?二: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作为师范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在教学设计上多加了一项课堂延伸,让学生可以利用本堂课的学习去应用到其他学习生活中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养成主动动脑的习惯不过这部分需要与学校,家庭,社会三反面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扩展阅读:品德与社会总结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为了更好的上好本册教材,我积极学习研究教材特点,钻研新课标的要求,尽量做到一课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让学生学有所获。现就本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如下:

一、明确课程性质,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使孩子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得到较好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

取向,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共享友爱阳光》这一单元,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师生之情、同学之情,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树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潜能生的转化

学期初,我制定了潜能生的转化计划,,我采取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性情慢慢改变,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兴趣更浓厚了,并且跟他们的家长经过几次交流,让家长也感觉到孩子在自己的悉心引导下,一天天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对孩子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五、俭以养德,创设情境,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我通过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环保的好公民。

本学期由于改革了教学方法,大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强化了感知理解,丰富了想象思维和情感,深化了道德观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品德与社会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87310.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