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13:19:50 | 移动端: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2111234131456151678171891019201、公元前209年,统一匈奴的著名首领是()

A、冒顿单于B、比单于C、呼韩邪单于D、头曼单于2、汉初的西域是指我国现在的()

A、甘肃河西走廊B、宁夏、青海C、新疆和更远的地方D、新疆地区3、下列关于佛教说法正确的有()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②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③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是白马寺④对我国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以及节日习俗都产生了深刻影响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②③④4、下列关于道教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其形成于东汉末年②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③王充的《神灭论》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道教欺骗人民的事实④对我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5、被称为“医圣”的是()

A、扁鹊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6、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昭君出塞》,引起了观众对历史上这位“落雁美女”大义和亲的辉煌事迹的极大兴趣。你知道王昭君和亲嫁给了哪一民族的首领()A.鲜卑族B.匈奴族C.藏族D.蒙古族

7、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由以上的历史短剧台词,可知他们正在学习()

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C.清军出兵雅克萨D.玄奘印度取经8、201*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在历史上,古丝绸之路是()

①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③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④横跨亚欧的洲际铁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东汉的张仲景对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撰写的一部著名医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10、下列论述,表达准确无误的是()A.西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西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11、《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A.歌颂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反抗精神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D.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文笔生动12、佛教和道教都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扶持,其共同原因是()

A.都是外来宗教B.都迎合统治者想长生的愿望C.都能麻醉人民的思想D.都主张修身养性,长生不老

13、下列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体现了秦朝的雕塑艺术水平B.展现了秦军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C.兵马俑与真人真马大体相当D.体现了佛教文化对我国的影响13、两汉时期率军出击匈奴的统帅是()

A、刘邦B、蒙恬C、卫青、霍去病D、刘彻14、下列历史事件与匈奴无关的是()

A、昭君出塞B、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C、秦长城的修筑D、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15、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资源的回收与再生利用,下面哪个人的发明过程具有这样的特征()

A、张衡B、蔡伦C、张仲景D、华佗16、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①佛教在西汉初年传入我国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④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A、②③④B、③④C、②④D、①③④17、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A、西周B、秦朝C、西汉D、东汉18、“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述的是哪一事件之后的匈奴关系()A.冒顿统一蒙古草原B.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C.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D.东汉王朝派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19、下列科技成就中,属于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发明()A.指南针B.计时仪C.地动仪D.火药20、“丝绸之路”的形成与下列哪一事件联系密切

A.楚汉之争B.昭君出塞C.张骞通西域D.文成公主入藏非选择题

二、材料及简答题

1、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据此回答。(8分)①我国的纸最早发现在什么地方?

②汉蔡伦造纸技术在原料和质量上有什么特点?③蔡伦造纸术发明以后,造纸术不断外传,有什么意义?2、阅读以下材料:(8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回答:

①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的著作是什么?

②这部著作是什么体裁?记述了哪段史事?

3、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中有“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是指什么人?

(2)秦皇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3)秦皇在地方上采取了什么首创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4)秦皇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全国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

(5)如何看待秦皇的焚书坑儒?

(6)汉武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

4、材料: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12分)(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朝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分别与哪两件历史事件有关?各发生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3)简述这两个事件的影响

5、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4分)(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

(3)在这次战役之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扩展阅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1-6课测试题(期中测试)有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次教情学情分析

(时间:50分等级:)

一、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序号直接填入题后括号内。)1.右图是我国商周时期在西南地区盛行的铜文化的代表,它出现于()A.长江三角洲B.成都平原C.珠江三角洲D.华北平原

2.有人说:“‘封邦建国’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主要评价()A.世袭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分封制

3.我国考古学家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山一种远古人类,距今约50万年左右的时间,并在其生活的洞穴里发现有厚达6米的灰烬,请你判断下列说法属于这种远古人类的是()

A.已经会人工取火B.过着群居生活C.种植粟D.会制造陶器

种青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4、右图是什么人头部复原像()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5.活动中,老师让刘欣欣同学做组长,她却让能力比较强,大家都信服的朱娟做组长,同学们深有感叹:这是______的再现啊()A.战争B.禅让C.世袭D.暴力

6.201*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了中国安阳殷墟人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7、右图所示装饰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钻孔技术,它出土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D.河姆人遗址

8、“有的墓随葬品多达百余件,有的墓却一无所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始人类是()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大汶口人9.“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A.水稻和玉米B.水稻和小麦C.粟和小麦D.粟和水稻10.孙中山词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指的是

A.蚩尤B.黄帝C.女娲D.大禹11.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尧时期B.舜时期C.禹时期D.黄帝时期

12、.北京人学会了把石块打制成简易的工具。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

A.“新石器时代”B.“旧石器时代C.“青铜时代”D.“金石并用时代”13.西周的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农业B.玉器加工业C.青铜器制造业D.制瓷业

14.造型雄奇、工艺高超、名闻中外的青铜器精品,是商朝的

A.象尊B.四羊方尊C.司母戊鼎D.犀尊

15.我们常用“五谷丰登”来形容丰收,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我国什么时候已经齐备()

A.夏朝B.商朝C.西周D.商周

16.古代人们常以“钟鸣鼎食”来形容贵族之家的豪奢生活,由此可见,鼎的主要用途除了祭祀外,还有()

A.乐器B.食器C.盛水器皿D.装饰品17.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2070年B.公元前1600年C.公元前771年D.公元前770年

18.“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总目标是制订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年表。目前我们的课本即采用了这一成果。据此,请你推算一下,夏商周三代各自统治的时间为()

A.470年554年275年B.407年550年260年

C.450年554年275年D.470年550年275年

19.右图是把人当作坐骑的暴君,他是()

A.纣B.启C.幽王D.桀

20、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题号答案题号答案

12

313

414

515

616

717

818

919

1020

1112

二、配伍选择

请将相应内容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A.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舜

B.生活简朴,克己爱民()半坡原始居民C.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尧

D.能制造色彩鲜丽的彩陶()山顶洞人E.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禹

F.领导人民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河姆渡原始居民三、判断辨析

下列说法是正确的请打“”,是错误的请打“×”,并说明理由

1.会不会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

3、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

4.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5.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说明他们已过着定居生活。()

6.从黄帝开始,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是按“禅让”的办法进行。()

7、舜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8.大汶口原始居民已经能制造黑陶和白陶。()

四、识图题

(一)读右图回答

(1)图中是哪个古人类的头部复原像。

(2)他是在哪里被发现的?他生活在距今多少年前?

(3)他使用的石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使用这种石器的旧时代被称作什么时代?

(二)、(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

。。。。。。。。。。。。。。。。。。。。。。。。。。。。。。。。。。。。。。。。。。。。。。。。。。。。。。。。。。。。。。。。。。。。。。。。。。。。。。。。。。。。。。。。。。。。。。。。。。。。。。。。。。

(2)它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

(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三)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修建的何种类型的房屋?

(2)除了建筑的房屋不同,两种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还有什么主要的不同点?

五、材料解析题

(一)、下面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参观某一古代人类遗址时写下的诗句:“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诗歌的内容请你猜测出这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绘?

(2)你能举出“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的一个彩陶文物代表吗?

5

学校:班级姓名

(3)“农耕既普及”诗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郭沫若参观此遗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二)、

材料1在河南安阳发掘出十一个商朝王陵,王陵里埋着很多陪葬的人,武官村大墓里陪葬的人有300多,还有大量牲畜。

材料2在安阳,发现了191座祭祀坑,人骨一千多具,其中绝大多数是15岁到35岁的青壮年男女。他们死得很惨,有的被肢解,有的被腰斩

材料3

西周奴隶买卖示意图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反映商朝实行什么制度?

(2)殉难者的身份是什么?

(3)这三则材料反映了什么?

6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4、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这种社会制度包括了哪些朝代?

一、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1分。题号123456答案题号答案

7C

8D18A

9D19D

10B20D

B11C

DBB14B

BB

1213B

A

151617B

BD

二、配伍选择(12分)

CDBAFE三、判断辨析(8分)

1、×2、√3、√4、×5、√6、×7、×8、√四、识图题(20分)(一)、(1)北京人(1分)

(2)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7020万年前(2分)(3)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旧时器时代(2分)(二)、(1)司母戊鼎,商朝;(2分)(2)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2分)

(3)鼎是烧煮或盛放鱼肉的器具,大量用于祭祀。(3分)(4)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2分)(三)、(1)图一: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房屋;图二:半坡遗址的半地穴式房屋(4分)

(2)河姆渡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半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2分)

五、材料解析题(20分)(一)、(1)“人祭”和“人殉”。(2分)(2)奴隶(1分)

(3)夏、商、西周时期,奴隶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命运十分悲惨。(3分)(二)、(1)半坡原始居民。(1分)(2)半坡人面鱼纹盆。(2分)(3)粟。(1分)

(4)没有发现中国古老的文字。(2分)(三)1、启;(1分)2、世袭制;(2分)3、夏朝;(1分)

4、奴隶社会,夏、商、周(4分)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七年级历史上册14-18课测试题(人教版)》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78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