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8 08:48:15 | 移动端: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寻求可持续发展

对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的解读与思考

张燕姣201*年03月02日

2月14日,银监会印发《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发〔201*〕4号,以下简称《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等宏观调控政策,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与201*年银监会发布的《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相比,此次发布的《指引》是对于中国银行业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全面升级,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指引》从绿色信贷理念、流程、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构建了银行业绿色信贷管理体系。

《指引》分为总则、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及附则七章、三十条,细化了银监会在绿色信贷领域的监督检查职能,从树立绿色信贷理念、打造绿色信贷流程、完善环境风险管理等方面构建了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管理体系,确立了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的行动纲领。

从上至下贯彻绿色信贷理念。《指引》强调了董事会和高管层在贯彻实施绿色信贷时所应承担的责任,明确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应树立并推行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绿色信贷理念,确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并评估其执行情况;高管层应制定绿色信贷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开展内控检查和考核评价,每年度向董事会或理事会报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并及时向监管机构报送相关情况。在组织架构上,《指引》要求商业银行明确一名高管人员及牵头管理部门,配备相应的资源,从组织上确保绿色信贷的顺利开展。

展开全流程绿色信贷管理。《指引》将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要求充分内化到银行机构的信贷流程中,从尽职调查、授信审批到贷后管理各个环节,对商业银行提出实施绿色信贷的具体要求。例如,《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加强授信尽职调查,根据客户及其项目所处行业、区域特点,明确环境和社会风险尽职调查的内容;对拟授信客户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根据客户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授信权限和审批流程;将客户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状况作为决定信贷资金拨付的重要依据;对有潜在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客户,制定并实行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措施。

强化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指引》将环境和社会风险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客户及其重要关联方在建设、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给环境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及相关风险,包括与耗能、污染、土地、健康、安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气候变化等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要求商业银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制定针对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对客户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类;在贷款“三查”、贷款定价和经济资本分配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定期组织实施绿色信贷内部审计。

细化监管机构在绿色信贷领域的监督检查职能。《指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机构在支持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时应承担的责任,也从监管角度对商业银行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例如,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向银行业金融机构提示相关环境和社会风险;加强非现场监管,完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强化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监测分析,及时引导其加强风险管理,调整信贷投向;加强现场检查,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突出的地区或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并督促整改;将绿色信贷评估结果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绿色信贷的实施和推广不仅能有效服务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给银行带来了新机遇。

作为目前社会融资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业实行绿色信贷,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责无旁贷。目前,银行业推行绿色信贷已近5年,在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一是绿色信贷理念基本形成,绿色信贷制度初步建立。目前25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有13家发布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多家银行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二是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年末,仅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相关贷款余额已逾1.9万亿元。商业银行还积极创新绿色信贷产品,通过应收账款抵押、清洁发展机制(CDM)、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保理等方式扩大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融资来源,增强节能环保相关企业融资能力。三是关注并提升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积极发展电子银行、提供低碳金融服务,营造绿色办公环境、降低自身碳排放量。

事实证明,绿色信贷的实施和推广不仅能够有效服务于经济转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还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有利于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规避信用风险。风险控制一直是商业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内,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下,环境与社会风险将成为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进入商业银行的视野。通过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标准,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流程、制度,能够有效丰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有利于银行规避因环保和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而使“两高”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关闭淘汰带来的信贷风险。

推动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一方面,推行绿色信贷,充分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并以此为依据战略性调整信贷结构,有助于商业银行把握进军优质行业企业、项目的先机,建立长期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环保产业本身已经成为极具发展潜能的新兴产业,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其政策分析》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大约有3.1万亿元,年均环保投资达6200亿元左右。

促进商业银行取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环保金融、绿色信贷已成为国际潮流,“环保”的重要性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花旗银行、荷兰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世界知名金融机构几乎都接受了“赤道原则”,在协调环保与发展的关系上达成共识。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计划项目发表了《金融业环境暨可持续发展宣言》,强调了把环境因素纳入标准的风险评估流程的必要性,其主要目标就是要求银行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并且鼓励民间部门投资于有益环境的技术与服务。国内银行推行绿色信贷,履行社会责任,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时,将更容易取得国际社会和同业的认同。

商业银行应从公司治理、体制机制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入手,为绿色信贷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绿色信贷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全面转型,是商业银行追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变革。《指引》对监管及商业银行提出的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在可操作性上略有欠缺,仍需细化,银监会也表示该《指引》将可能升级为新的管理办法。面对“十二五”期间更为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以及监管机构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的更高要求,商业银行应从多方面入手,为绿色信贷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完善公司治理,加强执行力建设。绿色信贷赋予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新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在治理行为中纳入环保和低碳的细节,更重要的是,绿色信贷把银行创造的环境和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同时纳入目标函数,使银行不再以增长速度和股东回报率为衡量高管业绩的唯一指标,从而创造一种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商业模式。商业银行董事会及高管层必须依照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周详的战略部署,同时,克服管理链条长、短期经营绩效波动、地方政府干预等问题,切实加强执行力建设,保障绿色信贷在全行范围的顺利实施。完善绿色信贷相关体制机制建设。一方面,构建并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打造绿色金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是环境及社会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监测与评估要贯穿信贷业务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细化和完善绿色信贷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为基层行实施绿色信贷政策、开展绿色信贷业务提供动力。支持绿色产品创新,加强绿色信贷产品供给。建立绿色银行、环保银行,产品创新将是重点工作,这不仅是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市场变化的切实需求。我国和国际社会对于环保的重视,为金融机构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谁能把握住产业结构调整的脉动,以优质的产品占领先机,谁就有可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利润空间。商业银行应当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供灵活多样的绿色信贷融资模式,同时,积极探索碳金融、绿色信用卡、环保理财产品等新型金融产品和工具,在拓宽盈利渠道的同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智力支持平台。绿色信贷的专业性对于商业银行的人才队伍和知识储备提出新的挑战。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强化员工培训,为绿色信贷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要加大研发投入,宏观上加强国家产行业政策研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微观上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体系,严防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可加强对外交流,加大与行业专家或第三方的合作,借助“外脑”完成绿色信贷业务开展所需要的环境评估等工作。

扩展阅读:推进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

推进绿色转型,实现包容性增长

20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言摘要

《人民日报》(201*年11月26日10版)

编者按: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年以来,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已连续举办四届,成为研讨、传播生态文明的知名品牌。20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和包容性增长”。以下是发言摘要。

大力推动绿色转型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

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我提四点建议:第一,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应当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要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使呵护地球家园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第二,高度关注民生,实现协调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更加重视社会建设,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让更多的人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第三,推动公平正义,实现成果共享。“包容性增长”最核心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发展成果。应当不断消除公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让发展成果普惠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第四,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发展共赢。在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严峻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自应对和独善其身,应当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尊重各自可持续发展自主权,加强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

只有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生态现代化,才能保障未来几代人的生活。我们只有树立共同承担的责任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也应该从政治上达成共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谨慎使用自然资源。

高速发展对生态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体现在环境上,而且也对整个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此时,欧洲和中国应该起带头作用,达成共同的策略。未来几年,中国应大力发展对风力、水力、太阳能的利用,这些技术将成为能源供应多样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建设生态文明,应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加强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要把污染减排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硬抓手;切实发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让重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实行强制性保护;制订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

保护环境就是维护健康

卫生部部长陈竺

目前,人类社会已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就是维护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健康。应大力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行性,建立人人享有医疗卫生的服务制度,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维护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健康,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控制环境污染,减少健康风险,加强重金属污染的综合治理和危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绿色消费,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开采与使用。

在绿色转型中实现科学发展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

对贵州这样一个工业化、城镇化相对滞后的省份来讲,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在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中,努力走出一条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新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我们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绿色转型。

加快推进经济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

目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决策。非绿色发展和增长,靠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为代价,仍然是许多地方主打的发展方式,但这是不可持续性的发展。

如何成功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第一,在切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达成绿色发展共识;第二,要将主要靠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转变到靠效率上来,把“绿色转型”的认识贯彻到全部工作和生活中去;第三,要制定支持转型、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以及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政策。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创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

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重点,更是难点,要将其深刻地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更要全面贯彻和贯穿到四大建设的全过程之中。

绿色发展需要绿色创新,这是一个人类最大规模的集体创新。国家是全社会绿色创新的引领者,地方成为绿色创新的实践者,企业成为绿色创新的主体,人民是绿色创新的强大动力。当十几亿中国人民一起行动起来,一起创新起来,我们就会使得绿色中国的梦想成真。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

中国要探索一种低碳生态的发展模式,应该从更新城市的发展方式开始。大型公共建筑改造,是生态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内容。大型工程建筑的单位能耗,比一般的民用建筑高510倍,其间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节能空间。未来,国家财政应加大投入,为这些大型公共建筑的改造提供补助。应该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示范区,推进绿色小城镇的建设。

要提高土地的使用功能和利用效率,在关键环节采用关键技术,确保城市发展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切实加强生态教育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

生态教育是一项涵盖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承担着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的神圣使命,它应该成为公众素质教育和全民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大学应如何发挥自己的教育、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从而提升大众参与程度?大学不仅要完成培养环保人才、承担环保科研课题的基本任务,更应该首先保证自身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低碳节能的。此外,大学应努力创建跨学科的学术机制,将生态教育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进有效监督和透明度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刘明康

我们在实践中,不应当为了拉动经济增长,又去容忍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上马,再也不能为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平时不努力,年底临时抱佛脚,拉闸限电,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运行。

在实施细则和标准制定和完善方面,应当向市场进行明确的解释。因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发动群众,才能扎扎实实的增进我们有效的监督和增进透明度。

建设范例新城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安瓦尔乔杜里

范例新城是建筑和城市建设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法,它将树立一个榜样以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面向未来,共同努力建设更多的低碳城镇。范例新城标准核心内容包括零碳排放、零废弃物、可持续的环境、绿色规划与设计、绿色交通和枢纽等等。这些项目原则包括了构筑绿色城市全方位的要素,它们不仅规范了未来可持续人居环境的硬件设施,而且还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和社区文化,引导居民和商业机构自觉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推动绿色转型 寻求可持续发展》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55395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