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8:14:54 | 移动端: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部由王小波装作的书籍,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吧!

01

对于王小波,许多人奉为神明,视为鲁迅般的存在。于我来说,看这本书时间太短,不足以看透写透,暂且简单介绍下《沉默的大多数》吧。

这是王小波申明态度的杂文评论集,共分114节。

有他对女性的观点:承认差异,女性应能得到所要的。她们适当修饰自己,并不意味着就是讨好男性。

他觉得生活需要“有趣”。要求小说带有正确性、合理性、激励人们向上,肯定是无趣的。至于为什么写小说,王小波认为是内心的诉求。他高度推崇杜拉斯的小说《情人》,对昆德拉没有谈到《情人》颇为惋惜。认为的确存在一种小说的艺术,要追求对作者自己来说的完美,但这种艺术远不是谁都能懂得,也不能经常追求。

他对驴和人的新寓言有说法:“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

王小波认为对色情作品的严审是基于大家都是童稚状态的错误认识。他有一句颇耐人寻味:“我不敢说国内人才凋零是书刊检查之故,但是美国如果现在出了希特勒,我们国内的人才一定会多起来。”

他评论李银河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希望读者能了解多种文化,认为村民活在别人的目光中。别人说你好比你自己觉得好更重要。这也是今人所批判的。

关于同性恋问题,王小波研究得很早,1989年便开始了,要知道从国情来看,彼时谈性尚要色变,何况谈同性恋,但王小波已经很平和地看待了这个问题:应该把这种现象当作自然现象来看。对于社会上大多半数人的态度,他以种庄稼为例:人们都想庄稼长得一样齐整,然而,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鉴于男同性恋客观存在,且已总量超过总人口的1%,王小波撰写了《他们的世界》,他不想对他们视而不见,认为长期的、固定的性关系应该得到尊重。这在当时来说,委实太大胆。

彼时他对性并不避讳,因此,对于部分人对他《黄金时代》评价格调不高时,他说,假如一个社会的性心理不正常,则要么不承认有这么回事,要么除此什么都不想。对于格调什么的,不是他追求的。

感觉王小波有时也不那么咄咄逼人。对艾晓明的《血统》一书,尽管自己也曾上山下乡,也看到许多出身和血统带来的“原罪”,他也只是说“我以为人生在世应当努力,应该善良,而血统这种说法对于培养这些优良品质毫无益处”。

虽然委婉,但他也不无讽刺地说过,文学好像人人都懂,用他家乡的话来讲,人人喜欢细高挑身材,长虫戴上了草帽,则可冒充细高挑了,自己只有争取做捏不动的硬柿子。对不不分日夜自嗨卡拉OK的邻居,他是忍不住要讲一讲学驴叫而出名的驴鸣镇的。

对于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他虽然自推自导出是科学知识与想象力不够,但实质上是因为“这有什么现实的、积极的意义”?还是他的那个观点:因为追求无趣。

在79-105节.中王小波用大量篇幅写了一些国外生活,在美国的打工生活,体会到了中美工人的差异;在《文化的园地》一节中,他说,学生是趾高气扬的穷人,虽然穷,但前程远大。不无自嘲地讲述了自己在布鲁塞尔的如厕经历;关于域外的衣食住行,与国内对比。今天我们生活在国外的同胞更多,这种对比是无处不在。

就人文历史问题,王小波也表达了他的忧虑,从北京的城墙被拆除说起,缺少了一部立在地方的历史。这个问题今天依然也存在:国人只重视写成文字的历史,不太重视保存环境的历史。

王小波还谈到了工作与生活,他认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一种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只要能活着,活成什么样子无所谓”的观点在他看来太潦草,人有了心胸,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在王小波的时代里,他为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作说明,是为沉默的大多数,追求自由的大多数发声。今天来看,沉默的已不是大多数,网络让人人都争先发言,于谩骂传谣中,也并没有更多优于他的言论。说话的人是多了,思想却少了。

02

在读者群体中,敢以“走狗”自嘲和自称,来表达对作者的喜爱和仰慕的,恐怕没有第二家。

王小波逝世20多年,各种记忆文章、纪念、悼念却是一年甚过一年,对于一位自称“特立独行的人”来说,这众多的拥趸,已是证明其价值的最佳注脚。他的小说新奇,有趣,直白,痛快,扑面而来的是生猛和生命力。而他的杂文,则更加新奇,更加有趣,也更加痛快。

他写杂文,不但逻辑跳跃,脑洞清奇,关键是能够用这种诡异的方式把真正的道理给讲出来。更难得的是,他的文章拥有难得的一种真诚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和担当。他表面流里流气,左手自由主义,右手世俗智慧,从壁垒森严的文坛杀出一条路来。他就像一个社科院的放肆教授,用幽默风趣到近乎不正经的态度,不知不觉间把一个道理说透了给你。这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和思考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并在网络时代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在他的每篇文章里,都包含着对自由的向往,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人性的关怀。同样的事情,别人写来是脸皮厚,他写的感觉就是坦率真诚。他总是那么离经叛道却又妙趣横生,他坚定地追求有趣,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追求自由的、有智识的生活。如果说我有一丝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王小波。

这样一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愿你在天堂仍能快乐地思考。

03

王小波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认识他是因为《萌芽》,然后偶然买了本杂文集,高中时读了很多遍,重读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王小波是个写小说的天才,他自己也说小说对他来说是最大的乐趣,不过我一直认为读他应该先读杂文,这样对他小说的理解会很有好处。

我觉得他写杂文,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举例子就很随意,有时候还可能会前后矛盾,但是也瑕不掩瑜。

在他看来,科学是美好的,幸福在于“参差多态”,人们应该追求思维的乐趣,反对愚蠢。他觉得,沉默是中国人的通病,他自己也是沉默了很多年才开始发声。其实看的时候也有看到别人的评论,说王小波只是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到目前为止还是默默忍受的人比较多,提出问题被解决的可能不是问题本身而且提问题的人,所以站出来发声本来就挺可贵的了。

我最认同他的观点的可能是,他对独立思考的强调,即使是在被灌输思想的年代,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而且,“明辨是非”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的立场,有时候得到的结论会截然不同。

在文章中,他也谈到了学者的研究环境,以及文艺作品的价值。研究也好,创作也好,都不应该被道德束缚,不应该受政治的影响,不应该迎合大众。太多时候,创作者就怕扣上“道德败坏”之类的帽子。我也觉得,艺术高于生活,不能用生活中的评价体系来判断,艺术是为了展现人性,不是为了教育大众。而最伟大的作品必然是带有批判主义色彩的。

“在我看来,所谓真善美就是一种甜腻腻的正面描写,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判成分的。”

我也不是完全赞成他的观点。比如说,他说张爱玲后来“把病态当作才能”,我倒觉得张爱玲的敏感病态造就了她的天才,艺术很多都来源于痛苦,病态倒也无伤大雅。

还有比较疑惑的一点,就像前段时间的米兔运动,刘瑜写的那篇文章我就很不赞同,但是也有人说学者应该有自己的立场并且坚持自己的立场,但是显然她的立场在法律不健全的当下并不能解决问题,想知道如果是王小波,他会怎么看。

总的来说,他是个有趣的人,他的杂文值得一读,我也是喜欢这种用理科逻辑写文章的作家,没能活久一点真是遗憾。

04

第一次接触王小波的作品,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从客观上来说,他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悲观主义者,他对中国文化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按照他的话来说,就是特立独行。在整个中国文学圈里,像王小波这样的人屈指可数。我偏爱他这种痞气,这种幽默,还有他的这种逻辑和思考方式。

他的很多观点给了我另一种角度看世界。在一开始,他指出沉默的坏处。例如,一些人记恨某些人,但绝不说出来,而是在背地里使坏。在打开这本书的最开始,我以为王小波说的沉默的大多数是不好的。但读到后面,又感觉这沉默是一种好事。但随着沉默的原因越多,我越感到沉默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思考。例如,他说权利即话语。在他的那个知青下乡的年代里,沉默的大多数是没有一定身份的。因此,说话不会有人听,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人再说。选择沉默的,一般都是弱势群体,他们不敢将自己的处境说出来,例如中国的同性恋。

王小波说,“人生活在一种文化的影响之中,他就有批判这种文化的权利。我对自己所在的文化有所批评,这是因为我生活在此地,我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有批判它的权利。”他是一个清醒的人。他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文化都怀有批判性思维。他的灵魂里有鲁迅的影子。他也在解剖自己,解剖他所在的社会。他用幽默的语言来揭示他那个时代的一些问题。例如他认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有两种:一种是创造精神财富的人,一种是阻止别人创造精神财富的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思想单一,大家的思想深受文革影响而变得思维无趣。因此,创造出有价值的知识分子是少数人。

王小波也认为,人最有趣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学习知识。而最邪恶的事情就是智力低下愚蠢。从王小波的文字和例子来看,他真的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他知道的知识面很广,思考得很深入。当然,一个合格的知识分子不管能不能写东西,他的前提就是读书知事。王小波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思考。像我国曾经的书生背四书五经倒背如流,但是却从不曾思考过其中的真意。这也算是我们古代读书人的悲哀之处。

我想王小波最终还是想表达沉默的思索。沉默的思索应该是沉默最好的价值。一个人最不应该的就是不经大脑的思考仅仅只是说话。沉默的思索应该是一个人的好的品质。这种思索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王小波在这本书里提到多次他偏爱理性和科学。我想,这也是他逻辑比较严密的原因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精选》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4322.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