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6篇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6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5 07:17:35 | 移动端: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6篇

《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是一部改革开放献礼片,是新疆人们为了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而拍摄的,从这部电影里我们能看到新疆这几十年的变化,你有没有观看这部电影?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6篇。

篇一

12月7日下午,所里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前往影院观看了由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远去的牧歌》。

影片以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展开,讲述了40年来生活在新疆大地上的哈萨克族草原牧民们生活之变,既形象展示了游牧文明的人文内蕴和时代局限,又生动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走向现代文明、努力开创美好生活的时代主旋律。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当过去转场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和高速公路;当过去靠骆驼背起家和驱赶转场的羊群变为已由一辆辆汽车承载转运时,每个人都欣慰地笑了。从笑中,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给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感受到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新疆正呈现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也更加激励了我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献一份力。

篇二

12月7日下午,公司组织观看电影《远去的牧歌》。影片贯穿的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中期,分别以春夏秋冬为时间背景,演绎了40年来哈萨克族牧民游牧在草原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影片中更以胡玛尔大叔、哈迪夏大婶、博兰古丽、羊皮别克这几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心路历程,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哈萨克民族带来的巨大变化。

影片中的哈萨克族小伙羊皮别克是一个自小失去父母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一个骑着摩托车贩卖羊皮、羊毛的小贩最终成功转变为一名商人,他的成功转型改变了游牧民族根深蒂固的思想,这是一种在新政策下的敢于打破传统的勇敢的小伙子。虽然一开始他的行为不被胡玛尔大叔理解,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但他有自己的坚持,他的坚持也为牧民们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虽然过程中也有一些为了赚钱让牧民挖冬虫夏草的一些略显不当的行为。

影片中,胡玛尔大叔的儿媳妇在劝说胡玛尔大叔去城里生活的时候说她不想博兰古丽将来也在草原上放羊,希望她能去接受好的教育将来能在稳定的城市里生活。作为一位生活在草原没有经过现代文化教育的妇女,她的话语很粗糙,但是却展现了青年一代的牧民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定居兴牧政策引导下以及国家出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草原的措施后,胡玛尔与牧民们依依不舍离开了大草原和过去告别,牧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以前的泥泞小道变成了宽阔的马路,以前骑着马行走逐渐转变为乘坐汽车出行。这些改变不仅改善了现有的生活方式还使老人、妇女儿童得好更好的照顾以及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

通过观看此片,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牧民的生活变化,草原民族“四季游牧”这一经过上千年人文历史积淀的生活方式,正从我们眼前渐渐消逝,然而这种传统生活方式的消逝,为牧民们带来的却是更加稳定美好的现代化生活。哈萨克牧民们的变化只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被影响和改变的一个缩影。我们国家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这一政策的深远影响,我们的百姓在这一政策下不断地改善自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也更加启发了我们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路线,更加坚定了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民族会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始终坚持昂扬的斗志、脚踏实地、不畏艰辛、奋发进取、锐意创新,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而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强大,我们伟大的中国梦一定会成为现实,我们中华民族也必将屹立于世界之巅。

篇三

一曲悠扬的牧歌,一副变迁的画卷。影片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时间跨度将近40年,从上世纪80年代哈萨克牧民冬季转场开始,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个牧民人家,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老风口,暴风雪马上要来了,必须在大风到来之前通过老风口,在北风凛冽中大范围迁徙,爬冰卧雪的游牧生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那么的弱小,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前一刻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后一秒就离开了深爱着的家庭。

可以说,和《远去的牧歌》主人公胡玛尔大叔和哈迪霞阿姨一样,哈萨克族和其他生活在新疆的各少数民族群众,我们都是建国以来新疆繁荣稳定、稳步发展的受益者,新疆的每个家庭都沐浴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之中,生活工作在新疆的每个人都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见证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自治区的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根本无从谈起。

看完影片,感触良多,记得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春夏交接之际,家里断了粮,靠从亲戚哪里借粮度过了那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40年的改革开放,让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影片中勤劳的哈萨克族牧民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受益者,他们转变了观念,过长了稳定美好的幸福生活,56个民族紧跟党和国家的发展步伐,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远去的牧歌》,就像一曲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牧歌,虽似远去、从未中断,影片中饱含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鼓励我们各族青年职工要有争做时代先锋的勇气,坚定信念学习理论在前、敬业奉献在前、急难险重冲在前、敬畏制度守在前,在勤奋学习中获取知识,在艰苦环境下磨砺意志,在实现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中国梦和新疆社会繁荣稳定的伟大的事业中展现作为。

篇四

——“同学,你是哪的啊?”

——“我是新疆的。”

——“哦,好远啊,那你们上学是不是要骑马?你们住的是不是帐篷?”

——“不是!”

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每个新疆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感觉很无奈!但是,现在想想,过去的新疆不就是这样的嘛。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回姥姥家,因为可以坐着维族大叔赶得大马车,听着马蹄声响,但不知是从何时起,宽宽的柏油路上没有了大马车,也没有了浩浩荡荡的羊群,心里多少有点小失落。可是,通过《远去的牧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新疆,每年几次的转场是环境给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游牧生活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潇洒自在!

电影里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幕,就是在暴风雪肆虐的山区牧道上,转场的队伍艰难前行,马背上的孕妇突然临盆,哈萨克牧民们用几匹骆驼、一块棉被搭建简易避风场所,迎接博尔古丽的到来,孩子出生后只是短暂的停留,就见胡玛尔大叔将初生的孩子抱在自己的胸口,大声说道“我们走”!可能是因为初为人母,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情不自禁的掉下来,为孩子的母亲心疼,也为这个孩子心疼,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心中积满了无法言说的情绪,原来游牧要经历的挑战远比我想象的更严峻。但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们抱怨,反而更加努力、快乐、和谐。

跟随光影的变换,感受着剧中人物的艰辛和成长,不禁让我联想到库供电人的不易。我们南疆地处沙漠腹地,常年受到大风侵袭,给我们的电力设备和牵引供电设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保证铁路运输平稳有序,供电设备安全运行,我们库供电人必须要和风魔对抗、和酷暑对抗、和严寒对抗,排除一个个设备安全隐患。有时一个天窗干下来,需要在高空悬挂工作近两个小时,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夏天一个个皮肤晒得黝黑,到了冬天,头发、眉毛、睫毛都结上了霜。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从不喊苦喊累,休整一天后,继续整装待发,为下一处安全隐患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千多公里的南疆铁路线上,每一寸都留下了我们库供电人的脚印,烈日下,他们挥洒汗水,晒出的是一份奉献;风雪中,他们上网作业,展示的是一份坚韧;暗夜里,他们精准操作,呈现的是一种境界,他们用执着书写青春赞歌,用认真确保供电安全!

篇五

《远去的牧歌》反映了中国哈萨克族牧民千百年来保持的游牧生活和新生活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展现了哈萨克族牧民豪迈宽广的性格特征和与自然生灵之间丰富细腻的情感交织。

影片中羊皮别克这个角色给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羊皮别克,一个吃百家饭养大的孩子,理应按照游牧名族的“应有”的生活模式——游牧去走完自己的一生。然而,他却奏响的整个影片中最不和谐之音符,被冠以“不务正业”的头衔。靠着倒卖羊皮发家,贩卖山羊绒、虫草过活,在草原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羊皮别克山庄。

羊皮别克,一个社会的缩影,敢于打破传统,去不断发掘,从羊皮到山羊绒再到虫草,反应了中国社会在不断的摸索,发现、创新和进步的一个过程。但是在赚钱生活和保护草原之间,面对如此现实的矛盾,羊皮别克不得不做出自己的选择,也符合目前的社会现状,许多企业、单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来换取生存和发展。最后,由政府出面,将游牧的哈萨克人民定居了下来,修建了固定的住所,给予了供牛羊栖息的场所,一方面改善了哈萨克人民生活的水平,过上了安居、稳定的生活,另一方面,保护了生态环境。反映出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思想。

影片最后,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柏油马路和开片中的转场之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映射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沿着康庄大道奔向小康。

篇六

12月11日通过单位组织观看了新疆电影《远去的牧歌》。该片讲述中国哈萨克族牧民世代四季转场游牧,改革开放后,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崭新变化的故事。影片在40 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和情感心路历程,也聚焦了在艰难跋涉的转场游牧过程中的传奇人文故事和自然景观动人心弦。

《远去的牧歌》展示了新疆北部和东部的广袤大地四个季节的壮阔美景。通过纪录电影的方式,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视角,全景还原了哈萨克族牧民由“逐水草而居”走向定居兴牧的完整过程,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哈萨克族群众生活巨大变迁的生动画卷。作为一名新疆铁路工作者,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很深,可以联想到在这40年间我们新疆铁路的巨大变化,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代代乌铁人发扬了乌铁人的“五种精神”,立足岗位,扎根边疆,不离不弃,艰苦创业、拼搏进取,创造辉煌,呈现出乌铁人对大美新疆的热爱和对新疆铁路的无私奉献,展现出的是在改革开放40年间新疆铁路为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远去的牧歌》像是一首从遥远的年代传来的一首歌,悠然回荡,激励和讴歌一代代新疆人在这边广袤而富饶的大地上,不断的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在牧民由原来的转场生活,逐渐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广大牧民不在亲自赶着羊上山奔波,而是选择定居生活,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时间在城市里打工、创业、享受现代化生活,在夜色下唱起牧歌,感受新时代。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远去的牧歌观后感精选6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21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