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改革开放40年淮安水利主题征文稿:40年,见证淮安水利传奇

改革开放40年淮安水利主题征文稿:40年,见证淮安水利传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2:40:42 | 移动端:改革开放40年淮安水利主题征文稿:40年,见证淮安水利传奇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变化,国家的军事发展、科技发展,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淮安水利也有很大的发展,你写好相关的征文稿了吗?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改革开放40年淮安水利主题征文稿:40年,见证淮安水利传奇。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淮安水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40年,水利行业以淮水安澜为已任,锐意进取,砥砺前行。40年,淮安大地,河湖健康,水脉安全。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之际,谨以此文回眸水利建设历史瞬间,致敬团结奋斗的水利人,见证一个个永载史册的水利传奇。

挖潜配套旱改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积极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提高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水利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进入80年代,我市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发展旱改水的步伐,国家、集体、群众投资的50%以上都用于水利基本配套设施建设,为商品粮基地县的建设打下基础。1983年,成立淮阴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以后,针对灌区存在的问题和水源的变化,全市各地围绕改造低产田,主攻涝渍,发展旱改水,突出巩固调整、更新改造、挖潜配套,进行灌区改造和水源调整工作,先后对10多个大中型灌区进行改造,保证灌溉效益,提高供水质量,解决部分人畜饮水和改善高氟水区的水质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的10年中,全市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土方6亿立方米,新建农水配套建筑物2万座,改造中低产田100多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144万亩,在全省冬春水利建设检查评比中连续五年获得市级第一名。全市水稻面积已由70年代末的230万亩发展到80年代末的340万亩。旱改水推动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改变了淮北的水利面貌,加快了淮北农村的经济发展。

水利行政法制化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实施,我市水利工作同全国一样开始步入依法治水的法制化轨道。市水利局在全市建立市、县、乡三级水利化执法网络,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执法队伍,市、县水利局分别增设水政水资源科、股,为依法治水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根据省政府和省水利厅有关文件精神,市水政监察大队于1996年3月19日正式挂牌,各县(市、区)水政监察大队也在1996年上半年先后挂牌上岗。市水利局专门成立以局长担任组长的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水政监察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规范化建设的目标,即建立一支集水行政执法、依法行政、水资源管理于一体的政治合格、业务熟练、运行有力的专职执法队伍。同时还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监督,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1997年,市政府批准市水利局增设政策法规科,进一步保证了依法治水工作顺利开展。

水建行业市场化

上世纪80年代末起,市水利系统把发展水利经济作为推进水利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内容来抓,促进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市政和交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跨国、跨省、跨市经营大中型水利水电建筑安装工程、各类交通及港航工程和防腐工程,锻炼了水利建设队伍,逐步形成了两个一级施工企业和一个甲级设计院。1987年,市水利工程队、水利机械总队通过公开竞争,承建南京高淳下坝船闸,这是淮安水利第一次跨出市界走向市场。1987年,市水利局与江苏省水利厅合作承建索马里费诺力干渠工程,迈出淮阴水利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步。1992年由市水利部门设计并建成的京杭大运河淮阴一号桥,为国内混合型钢砼组合梁斜拉第一桥。1993年市水利机械总队更名为“淮阴市水利机械工程公司”,成为淮河流域第一家大规模土石方机械化施工单位。1995年,国家建设部批准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为甲方设计院,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资格的地市级设计院。1997年,市水利建筑总公司获得对外签约权,成为全省首家获此权限的市级水建公司。

淮河畅流归大海

1980年以后,随着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特别是怀洪新河工程的投入运用,加快了洪水入洪泽湖进程,对来自淮河上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洪水,我市虽通过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古黄河等工程联合下泄分洪,但洪水出路严重不足。

1991年江淮大水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1998年10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在淮安城东乡炮刘村开工。入海水道工程分远、近二期建设。工程自1999年全面实施,打响了一场江苏水利建设史上的“淮海战役”。近期工程西起洪泽湖东侧二河口,全长163.5公里,按洪泽湖100年一遇设计洪水,行洪流量为2270立方米每秒。2000年,根据朱镕基总理关于加快工程建设步伐、2003年汛前具备行洪条件的指示,江苏省在国家计委、水利部的支持下,重新调整了工程建设安排,将建设工期从原定7年缩短到4年半。在建设过程中,工程沿线的许多工厂、企事业单位、居民,迁离原址,给淮河洪水让路,给建设者让路。入海水道工程挖河、筑堤工程全部采用了机械施工,河道土方工程机械化施工,替代了过去传统的“人海战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河道、堤防分部工程质量优良率高达94%,施工最高峰时期在工机械为4000台套15000人,有效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工程质量,保证了工程的进度。

2003年6月28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启动滨海枢纽开闸放水按钮,宣布淮河入海水道全线建成通水。6天后,淮河入海水道第一次行洪共计33天,下泄洪水44亿立方米,达到两个洪泽湖的正常蓄水量,减灾效益达27.68亿元。确保了淮河下游2000万人口、3000万亩土地的安全。

南水北调保清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工程自2002年开工建设,至2013年10月建成通水。

淮安市处于南水北调第一区段即长江—洪泽湖范围内,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途经淮安市输水线路有两条:一条是通过大运河与新河(淮安四站输水河道)至淮安枢纽,由淮安一、二、三、四站抽水300立方米每秒入苏北灌溉总渠,再由淮阴一、二、三站抽水300立方米每秒入二河,经淮阴枢纽控制调节入中运河北送;另一条是通过金宝航道、三河输水,经金湖站、洪泽站抽水150立方米每秒入洪泽湖,通过洪泽湖调节后北送。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在我市境内的主要项目包括淮安四站、淮阴三站、金湖站、洪泽站、金宝航道、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淮安市区截污导流工程等。

我市于2007年开工建设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2010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总投资达6亿元,通过铺设20公里截污干管、清除24.3公里里运河污染底泥和拆除里运河两岸10万平方房屋,解决大运河和里运河的水污染问题;通过整治22.04公里清安河,解决市区污水处理后尾水的排放问题,保证南水北调调水水源水质。2016年启动控源截污工程,在里运河沿线老城区内河两岸构建截流系统,全面截污整治。

绿色运河美如画

中国大运河淮安段自北向南,跨越淮安市清江浦区、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文化旅游区、淮安区,两条河道承担着城区防洪、排涝、航运、工业生态及农田灌溉等功能。

2000年以来,我市重视对古老的大运河的水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为改善运河两岸的人居环境,营造运河文化氛围,在运河沿线陆续兴建了钵池山公园、森林公园、石塔湖公园等多座城市水景观。水利部门为保证运河水质,改善清安河等多条城市河道水体环境,修建了越河泵站、高家巷、西小闸等多个泵站,改善城区水域河道水质,维持城市河道正常水位,实现显水透绿,提升人文环境。2005年8月我市古运河风光带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011年,为了配合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我局开工建设里运河防洪控制工程,主要功能一方面使主城区免遭洪水威胁,降低里运河汛期水位;另一方面保证城区段里运河有一定的景观水位,使城市与水亲密结合,保证我市里运河文化长廊景观效果,满足水上交通、文化旅游、城市景观等综合要求。该工程于2016年10月完成并投入使用,功能显著。

目前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已初具规模,沿古运河两岸仿古建筑林立,亭台水榭栉比,桥梁风采各异,绿树花木成行,一派古朴典雅之风,是淮安旅游的水上黄金线路,年游览量达100万人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改革开放40年淮安水利主题征文稿:40年,见证淮安水利传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7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