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报告体会 > 心得体会 > 读《中庸》心得体会

读《中庸》心得体会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47:53 | 移动端:读《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属于四书五经,是一本儒家学著,对我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读《中庸》心得体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亲爱的朋友、至亲弟子们:     

《中庸》阅读分享我们准备已久,期待已久。首先与大家分享《中庸》阅读引言部分,让我们从“时代之问”“经典之问”“中庸之问”,一起走向中庸之道,拥抱文化经典。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这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时的一段美文,一直以来困惑着20世纪中叶出生的一代老人,困顿着21世纪初期出生的一代新人。然而,党的十九大春风,迎来了中华民族全新时代,人们的一切困惑、困顿将不再是问题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一个智慧的年代,一个信仰的时期,一个光明的季节,一个希望之春”来到了,“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正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民族复兴,历史复活,中国梦,全面小康,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一代人的追逐和目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像灯塔、像旗帜、像航线,指引、召唤、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时代,卢新宁(人民日报北大校友)唯一害怕的“你们已经不相信了”,终于可以不再害怕了!规则终于战胜了潜规则,学场终于有别于官场,学术终于胜过了权术,风骨终于胜于媚骨。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少了,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多了;讲究待遇的越来越少了,讲究理想的越来越多;求做大官的越来越少了,求做大师的越来越多了。

这是一个全党全民“大学习”的时代,“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靠学习“学出了一份忠诚,学出了一份担当,学出了一种自信和能力”。“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同刷牙洗脸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一日不可缺少,一次不能没有。     

“经典之问”,回答了二十世纪中叶出生的一代人的茫然。正是这一代人,从小“反叛经典”,成长“背离经典”,成人“忽略经典”,不惑之年“渴望经典”,天命之年“追逐经典”,耳顺之年“崇敬经典”……。

二十世纪中叶,当我们在轰轰烈烈进行“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打到孔家店”的时候,日本及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奇迹”,究其背后动因,却惊奇般的发现,这一切竟然得益于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而这种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正是来源于中国两千五百年前的儒家经典,并以此构成了“东亚价值观”。

日本著名的涩泽荣一在《论语加算盘》一书中,介绍了他的成功就是算盘加《论语》,既讲精打细算赚钱之术,又讲儒家忠恕之道,开创了涩泽荣一的“儒家经营之风”。

稻盛和夫旗下有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被誉为日本的"经营之神",而他运用和遵循的竟然是中国的儒家经典。一群中国企业家几经周折,到日本向他求学,听到的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运用。“我没有杰出的能力,但我必须具备超出常人的热情,掌握比常人更优秀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优秀的哲学、卓越的思想、高尚的人生观。为此,我努力学习中国的孔子、孟子、王阳明哲学典籍,并把这些圣贤们的哲学思维,文化经典根植于我的心中,让我自己的心融入圣人之道,在经营实践中实现“心”与“理”的合一”(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倡导“以心为本的经营”,致力于建立和员工、客户“牢固的心与心的链接”。他从“读书明理”和“事上磨练”两方面入手,以行促知、以知促行,最终实现了中国的“知行合一”。 

《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到了宋代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著“四书”。中庸即中用(庸通用),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中庸是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中庸强调做人做事的平衡、适度和优化,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中,就是中道而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中道不行不行,中道不应该不行。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因为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间的那条”中道”。“中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中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礼义。这里的礼义是让多数人能够生活安宁的社会规范,是规范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果说中道即人道,那么人道就是仁道了。仁道是符合人性的,大家都不该违反,都应该照着去做,而且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故“庸者,常也”。

所谓“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不行仁,这叫不仁;做了一半,这叫中道而废。中庸的理论依据在于人性,在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探究。而中庸之道,指的不偏不倚,是持中求和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做事如果不懂得中庸,就会处处受阻,一个人做人如果不懂得低调,就会处处碰壁。但是,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的天然性。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程序性。

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实用性。

四、"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的差异性。

五、“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能动性。 

《中庸》的三大特点:语言之美,哲理之深,真诚之极。

中庸是散文式经典,语言的美妙到了极致。中庸的哲学思维之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庸讲“至诚如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如果说《大学》文化是用来打点我们的人生底色,确立我们的人生基调,构建我们的人生格局,那么《中庸》就是打点人生底色的颜料,确立人生基调的D或者F,构建人生格局的纬度(即心宽、目远、智全)。所谓的格局是打掉牙活吞下的承受,揉碎心难以置信的冤枉,毁掉容必须撑得住的诬陷 。     

以上,“时代之问”是以《中庸》阅读之意义,“经典之问”是以《中庸》阅读之背景,“中庸之问”,是以《中庸》阅读之概要。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中庸》心得体会》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109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