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文稿范文【11篇】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文稿范文【11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38:44 | 移动端: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文稿范文【11篇】

沐浴在谈话春风里,党组织精心培养,反复考验,同志们砥砺襄助,自己强化主观思想改造,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毕业前七个月,我成为一名学生预备党员,抱定共产主义信仰,认准人生定盘指路的恒星!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文稿范文【11篇】,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1.

    山野读书声:听三中全会旁白

    时代总爱深水静流,个人偶尔波澜不惊。1976年秋天,我不到3岁,曾祖母、祖父母带领儿孙们,从村中心的祖屋,搬到村东头——一幢以开荒占补平衡方式,新建在生产队毛竹山园的两层青瓦木阁楼房。依稀记得搬家那天,作为四世同堂唯一的第四代,我雄赳赳地扛起一件“家具”——两根挂蚊帐的竹竿,似乎要打出人生的旗帜。在东临竹园的新房,开启了我识文断字的情缘和一场终身学习的行旅:无论是曾祖母的剪纸双喜字,祖父的医书药典,还是父亲的报刊,叔叔姑姑们的课本,都如饥似渴,得者不拒;看简单的字挑着认,夜里围着火炉,以铁钳为笔,在炉边灰烬里试着写。1980年到大队小学开学发书时,我对同学们吹牛,说课本里许多字和加减题目自己都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到家乡时,已是1983年,生产队分田包产到户,父母与祖父母分家,自立门户,分得十来亩水田,种两季水稻,30亩荒山,急需开荒种植柑橘。只要放假,我就帮家里干些农活,除了犁田耙田,从沤肥脚踩匀田、插秧种田、除稗耙田、垄沟养鱼、喷雾杀虫、割禾打谷,到为种柑橘开荒、挖坑种树施肥、间种花生、瓜子西瓜、除草采摘,似乎样样都做过,但做的质量都不高,动作也缓慢。最轻松的是放牛,暑假七八月,要么早上天刚麻麻亮,把黄牛牵到田间,顺着田埂,时刻掌握缰绳,只让它吃田边嫩草,严防它甩舌偷食禾苗;要么与村里伙伴,午后赶着牛群,到流出两条小河的后山里,漫山遍野地自由放牧,傍晚草足料饱了,再回村归圈。弟弟妹妹年幼,不到学龄,家中劳力不足,我又一心只想读书,渴望成绩提高,为了暑假补习英语,我还与母亲闹过意见。

    2.

    人生定盘星:迎南方谈话春风

    1989年夏天,我喝着维磷补汁熬夜冲刺中考,终以高出地区重点高中线50多分、中专线40多分的成绩,考上铁道部属中专——铁路运输学校。

    但给新起点,必开新风景。从桂北小山村第一次乘坐火车,由大叔护送,来到全国一流、自治区的工业重镇。当时压根不知大叔深为90斤、一米六的清瘦侄子担心,更不知他离校转身刹那,鼻尖酸楚阵阵,我俨然少年不识愁滋味,打开怀揣已久的城市梦想。

    坚持日记反思,诗文写作。在日记里,我用大量篇幅,记录着党的十四大的主要成果和主要精神,特别记录了大会新闻发言人刘忠德宣布邓小平接受作为十四大特邀代表,并写到,邓小平是我们党杰出的领导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过杰出贡献,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为十四大作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

    中专四年特别扎实,兴趣爱好使然,大量课外阅读和写作创作,编短剧、演小品,屡获市诗歌奖、铁路局报告文学奖,参加自治区小品展演,耕读自然交融。

    最重要的是,沐浴在谈话春风里,党组织精心培养,反复考验,同志们砥砺襄助,自己强化主观思想改造,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齐头并进,毕业前七个月,我成为一名学生预备党员,抱定共产主义信仰,认准人生定盘指路的恒星!

    3.

    知行铁路人: 看高铁改变世界

    俯首耕读,莫问前程。1993年夏天,我分配到铁路局所在地的电务段,担任见习通信电缆工。在中修队,白天查修战备通信电缆,手提30斤回字基座,肩扛70斤电缆标,自备午餐盒饭,一身草帽工装,敞篷货车早出晚归。夜里发愤笔耕,半年发表十多篇文章,最具影响有《中国有棵辣椒树——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和《敢问路在何方?——铁路1993年改革攻坚分析》。

    1997年2月,铁道部撤销分局之前,我调任铁路局秘书,切身体会“高铁国家大战略”,卧薪尝胆万里路,世事沧桑万卷书!

    岗位纵横转换,工作学习知行合一。1993年入路工作,2013年离开,班组、车间、站段、分局、铁路局、铁道部货运公司,主业运输、辅业多经,党、政、工、团,每一层每一步都没有空踩,摸爬滚打了铁路改革发展黄金20年。在分局党办,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读了北京交大交通运输本科,2001年以《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相关研究》前瞻铁路跨世纪发展,成为工学学士。在铁路局分管工作太繁杂,物流、文广、旅游、国际商贸、商业地产应接不暇,深感能力恐慌,参加全国联考,就读华中科技大学,以《中国铁路货运公司集团物流化发展研究》深思高铁后的铁路货运变革,成为工商管理硕士。

    4.

    交通探路者:悟首都创新哲学

    大国复兴,交通先行,铁路公路,图强并举。由铁路转公路, 行思践悟,耕读不懈。我呼吁以市场创新可持续发展,打造“百年老店”,服务首都城市安全优质高效运行。实干5年多,2017年秋天进党校脱产研修4个半月,将工作置于新时代首都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尝试数十万字《首都创新发展方法论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归纳,从理论到实践验证,再从企业个案到普遍规律,思考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的理论思维改造,领悟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法创新。

    20岁放弃党校函授,是为了拓展专业充实底蕴,40岁回归党校读研,因为有了深刻新思考。经过追寻比较,我发现中央党校集聚了大批人文学科顶尖高手,毅然选择中央党校,自知自明长期事理工、好人文,就选择文理交融的科技哲学研究生!3年下来,一节课我都没舍得落下,格外珍惜课堂内外,与师长们交流思想,砥砺人生,终以《交通物联网环境下人与物的边界变化》毕业论文获得优秀毕业生,代表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分享半耕半读的人生快乐。

    5.

    耕读家国梦:新时代赤子情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群体更应有群体的担当。在母校,我们是第四届的初中生源中专生,生源比例大约四成城镇,六成农村。七成同学的中考成绩,都在当地重点高中分数线以上,一些湖南籍同学,还是当地中考状元,有的同学几乎以满分成绩考来。全国其他小中专,情况也大同小异。小中专生的底子,积极向上的心气,注定要半耕半读,匍匐攀登不止!

    毕业25年,改革开放40年,当下的场面最精彩、变化最剧烈,我们的际遇,正是时代的缩影。同学们的发展基本正态分布,七八成同学后续上了在职大专、本科,极少数还上了研究生,在本职工作中,是各个层面的中坚力量,在家庭多是顶梁柱,能吃苦耐劳,勤勉实干,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讲情重义,感时济世。

    社会上有种认识,说这几批中专生,都从初中毕业掐尖,对国家发展、对民族复兴,有着尚未评估的影响。我们则自我解嘲,说这是发扬风格,提前让路,更像《1970年代生的中专生》写到的:“绝不是,个体的历史/一粒粒石子,刚柔相济/这必定是,国家记忆的片断/我们被速成道碴,托起万里路基”。

    是啊,成千上万名小中专生,因平凡更显生命可爱,恍若铁路上、公路上的一粒粒有思想、有风骨的道碴。无论多少碾压冲撞,任由天地怎么风吹雨打,一颗颗永葆青春的赤子之心,怀抱民族伟大复兴的家国之梦,耕读传家无怨无悔,奋斗报国不负此生!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风雨,往事如烟云般消散,但年少时的记忆时常在脑海浮现。

    6.

    我于1976年生于会宁农村,刚出生时,母亲得了重病,可以想象当时的艰辛。乡下的生活很难用言语表述,一些记忆的碎片,至今如新。只因增添了一张吃饭的嘴,家中从此更加困难。等我长到三、四岁能记事时,能充当口粮的野菜也不是很多,家里可以填饱肚子的也只有土豆了。时光流淌,生活的贫瘠没有压垮一家人的脊梁,然而一件突发的事故,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我九岁的脑海里永远的刻上了烙印。

    那年,当时是车间主任的父亲,检查工作的途中,窑体发生爆炸,为了救护属下自己被大火无情的夺取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父亲的离世无疑是雪上加霜。往后的几年里我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更加艰难,好在厂里照顾母亲,给了她一份活干,让我能继续读书生涯。

    说来惭愧,我1985年读小学时,已9岁了,在生活与学习上得到了厂里与学校很大的帮助。但令人遗憾的是,我未能考上高中,母亲很伤心,执意要我补习,继续读书,但我宁死不读,母亲也没办法,只好顶替了父亲的工作,从此走入打工的行列。

    2002年我在城里买了房子,准备结婚。但不料接到母亲出车祸的消息,从乡下到医院,等到手术做完,我也没了精力,住了十几天便出院了。说实在的,母亲住进城里的房子,不是走进去的,而是抬进去的,只因当时母亲双腿骨折,打了石膏定了型。之后我便请了假,呆在家里,伺候母亲。母亲受了半辈子苦到了晚年又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这是我当儿子所不能容忍的,经过几个月的修养,母亲的身体恢复得很好,第三个月便能下地,后又逐渐好转,不用拐杖也能自己行走,我心里的担子终于放下了。

    2004年春节期间,我结婚了。结婚那天,母亲最高兴,由于经济原因,请的亲朋也不多,但也十分热闹。婚后,妻子对母亲照顾得很好,一家人很和睦。

    2015年我被评选为会宁县首届十大最美孝子,面对如此崇高的荣誉我感觉受之有愧。这么多年里母亲备受煎熬,一手将我带大,我对母亲的孝心远远不如她对儿子的疼爱。

    闭目一想,我自父亲去逝的三十多年里,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的痛苦,但也饱尝了奋斗带来的乐趣。我虽未能进入高等学府,但在工作之余,用功读书,自学考取了大专文凭。200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我仍清楚地记得第一篇诗作发表,获得60元稿费的情形,也清楚地记得结婚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徐德龙教授发来的贺词,更记得报社的编辑老师为我的作品发表提供平台的情形……

    这三十多年里,失与得兼而有之,然而,我更庆幸自己能有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路途虽艰难,但也是人生的宝贵财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芽苗总会破土而出,在生命的进程中展示最亮丽的风景!

    7.

    弹指一挥间 已是40年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人的一生有几个四十年,我是很幸运的,十七岁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在党领导下,昆山与全国一样,走进了改革开放。开放与改革影响了我们姜杭村,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四十年风雨兼程,我国社会观念不断变革,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四十年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回望来路,不忘初心。历史和现实鲜明地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奇盼。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的生活从温饱型转变,实现了小康富裕的美好生活。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我是亲历者,目睹这历史性的变化,是历史的见证人。祖国前进的每一个脚印、每一个阶段的根本变革,我们不仅仅看在眼里,也都记录在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并扎根于心!最简单并具有说服力的便是每一个人腰包既钱袋的变化。在60-70年代谁家有上干元的存款就算是“有钱人家”。我在1970年初中毕业参加生产劳动,一年下来,收入到手只有一二百元,记得1972年我家四个劳动力,全年分配只有到手5百多元,而这个数字在当初算是不小的收入,但也不敢随便乱花钱,买个像样的物品,比如手表或自行车。改革开放给我带来机遇,我也进入市场机制,分田到户、创办私企、到土地流转借助这个竞争机制,把计划体制下的一潭死水激发出无限的活力,无限的创造力。四十年来昆山之路给我指明了一条富裕的路,时今的我,家庭收入己达数十万元,房产购买在品山、张浦,时今在筹备乡下建造小别墅。这些都是市场经济的改革进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这样的幸福感我的内心是满满的,是必须的。我要歌唱祖国当今的黥莱富强,我要歌唱改革开放使中国创造了世界发展的奇迹!我要歌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40年前,去大市镇上赶集,得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风雨天连学生上学都停课,从姜里到大市大小河道阻碍去向,其中几段要走独木桥和竹夹桥。卖粮运肥得需摇船去,去ー次大市至少要半天时间,别说去昆山了,就算那年代我村有周庄到昆山经过停靠的小火轮,但去次昆山必须要过夜才能办事,就算你摇个船去也要住一夜,水系比较发达的昆山南遍,对出行是件麻烦的事,我村农田都在村庄周围,去农田干活要走路是行不通的,大小字圩48只,所以出行必须靠船,路都是段头的。如今,四十年来似做梦也沒想到,村上48只字圩都建造了桥梁,村里的小路也扩建铺上了青砖路,三村构通筑建了环村柏油马路,从机耕路、石子路、水泥路、到今天的柏油马路,江浦路贯穿村庄南北,出行有农村公交车、区间车和游览车。四十年的路在变化,交通工具也在变化。我从自行车、摩托车,到今天的小轿车路给我们缩短了去城市的距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增加了创收。交通建设日新月异,群众空前便捷的出行方式,正是40年来各项事业变迁、这就是进步的缩影。

    我想,我虽已退休,但还有余热。在国家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的时刻,我应该积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我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人民的努力下,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一張老照片,重温一段岁月。一个瞬间,定格一个时代。四十年太多的记忆感怀。四十年,有太多的奇異变化。让照片告诉你,姜里成长的四十年。

    8.

    七〇后都懂:童年时的夏天

    我们这代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出生的,童年的夏天没有繁重的学习,没有补课,家长没有让我们去参加这个兴趣班、那个特长班,整个夏天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那时,没有现在吃得饱、吃得好;没有空调,没有电扇;没有电视,更谈不上手机、无线网,有的人家偶尔有台收音机也是大人们的专利。

    我们没有夏天的概念,只有“六月天”的意识。当母亲在床上铺上席子,挂上蚊帐;当父亲袒胸露乳,摇着芭蕉扇;当小伙伴热得光着身子,知道是“六月天”来了。

    早晨,被父母叫醒的我们,懒洋洋走出家门,习惯性地走向牛栏,牵出自家为生产队饲养的牛,到山上去放牛。牛是归生产队集体所有,一般人口多的家庭可以领养一头,生产队给工分,我家领养的是一头公黄牛,主要是我放养。因为牛头顶有一小撮白毛,队里人都称之为“小白头”。我放养“小白头”多年,或许是幼小的心灵被牛郎织女的故事感染,我对“小白头”特别好,从不打它,精心放养,以至于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小白头”也很听我的话。

    虽然家紧靠大山,山上有的是青草,但生产队有规定,只准将牛放在荒山,不准牛到生产队管理的山区域吃草,否则林场的人就把牛牵到林场里拴起来,让大人去领,扣放牛家的工分。或许我和“小白头”有着很深的情感,我每次将牛绳绕在牛角上或牛颈时,都轻轻交待“小白头”不要私闯禁区,“小白头”似乎能听得懂,总摆摆头、摇摇尾巴,然后自由自在地在荒山,觅草吃草,所以我家的牛从来没有被扣过工分。后来,工作的我得知“小白头”老死的消息时异常难过。

    牛放在山上,我们可以在山上找一块大平石头继续睡觉或者就骑在牛背上,任牛自由。大约到早饭的时间,回家,生产队要用牛犁田打耙,所谓的“双抢”。逍遥自在的小伙伴跨或横坐在牛背上,吹着口哨,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女孩子大多是牵着牛。

    上午,上山去割青草,以备牛中、晚餐。有的人家不割青草,在枯稻草上撒点盐水作牛在“双抢”时的食物。我母亲说牛在六热天犁田打耙很累,要让牛吃饱、吃好,要我每天都割青草。带着绳子和镰刀,约小伙伴上山,一出门,便无拘无束,淋漓尽致的展示着童年的野性,光着脚丫踩着泥土,感受夏日的温度。

    我印象最深的是“打溜秋”(荡秋千),先用捆草的绳子制成简易的秋千系在树枝上,然后轮流坐,余下的人拼命推,很是享受。有时荡到绳子快要断的时候,坐在秋千上的人还不知,但推的人依然使出全身力气,被荡的人就重重摔在草地上,大家笑弯了腰,充满了快乐。若有哪里摔破出血了,大家都围上去,在地上搞点细灰尘抹上,充其量眼里含着泪,满脸痛苦状,但从不告诉家长,即使家长后来知道,也不过是叫以后注意点,似乎没有现在小孩子的命“金贵”。

    有时与伙伴一起去小树林里,听到蝉声,就弯着腰,轻轻地走近小树,再轻轻地将小树扳弯,另一只手迅速捂向树上的蝉。捉到蝉后,捏着蝉的肚皮,看蝉是怎么叫的;或是撕断蝉一截羽纱般的翅膀,不让蝉再飞起。临近中午,背一大捆青草,回家,母亲往往要说上一些奖赏的话,听到母亲的表扬,高兴得不得了。

    大人们到中午收工时,我们背着青草出发,到田间各自家饲养的牛边,耕田耙地的大人把牛交给我们,他们回去吃饭休息。我们把牛牵到大树下的荫凉处,拴好牛绳,放好青草,让牛自己一边纳凉一边吃草,而我们的去处就是直奔池塘。晌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人未到池塘,小裤衩就已脱下,光着屁股,扎进水里,个个都是“浪里白条”。打“飘划”、吃“猛子”、相互追逐、尽情戏耍。许多游泳的姿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开始也有喝了不少水的,还差点被水呛着,甚至出现险情。

    洗累了,上岸。坐在池塘边,看着树在水中摇曳的倒影。有时,会爬上池塘边的桐树,找一个大枝桠躺着,嘴里叼一根茅草根,面朝天,摘一片桐树叶子盖在脸上,耳畔有丝丝风声掠过。有时在池塘边捡拾些瓦片、瓷碗的碎片或是小平石子,打水漂,看谁扔下的东西在水面上漂得最远,水漂最多。

    有时“砸纸牌”,用烟盒纸或废纸折成四方形的纸牌,“石头、剪子、布”定先后顺序。谁头谁就用自己手上的牌去“砸”其他伙伴放在地上的牌,把对方的牌“砸”翻了,那牌就成自己的,要是没有“砸”翻,就到下一个砸,依次进行。但偶尔,因为好奇也有乐极生悲的时候,曾无知地戳过马蜂窝,而被蛰得满身是伤,哭着、跑着回家。

    下午大人们上工喊我们时,我们把已吃饱的牛牵给他们,然后才回家吃饭。

    饭后是我们在村子里最自由的时间,因为大人们都到田里“双抢”了。跑到东家,用小手在墙头晒的酱钵子里蘸点酱吃,抿抿嘴,咸、咸;走到西家,喝一喝泡在大茶壶里的茶,伸伸舌,烫、烫;跑到池中摘荷花作毛笔;走到岸边绕柳枝当帽子……

    记忆中有一次,把大人们在外晒的烟叶子,扯几片下来,用小刀切碎后,再用纸卷着,然后学着大人的模样抽香烟,结果吸醉了,人事不省,吓坏了父母。

    半下午时分,顶着烈日去扒(捉)泥鳅。那时生产队常在稻田周围和田中间打田沟,以便水田灌溉。到了夏天,田沟里就有一些小鱼或泥鳅,我们排尽田沟里的水,然后在田沟里翻泥。两只手深深地伸到泥巴里,把泥巴扒(翻)过来,仔细地查找有没有泥鳅。田沟泥中的泥鳅长得很粗大,有时会碰到一个大泥窟窿,就猜是泥鳅还是黄鳝在里面。

    一位小伙伴秋季开学后,老师让写一篇作文《暑假里一件有趣的事》就曾写扒泥鳅,记得有一段当时老师还在全班表扬了,说写的形象逼真天真。他是这样写的:“我在稻田中间的水沟里扒着泥巴,忽然看到一个大泥窟窿,多年扒泥鳅的经验告诉我,这是黄鳝洞而不是泥鳅眼!结果,果不出我所料,一条好大的黄鳝……”

    那时没有电,日落后家家户户将睡凳(木制品,用木板制作而成)、竹床(竹制品,由竹子制作而成)搬到院子里,睡凳周围,摆上板凳,有的人家还会在院子里先洒点水降温。

    我母亲是家庭主妇,每到夏天,太阳刚刚下山,先把家门前的院子打扫一下,把睡凳和竹床摆在院子里,擦洗一番,我和弟、妹在上面纳凉,母亲在我们纳凉的时候,张罗着做晚饭。晚饭是粥,用大铝锅盛着放在外边的凳子上,菜一般是咸菜之类,或者是山芋藤、山芋叶,菜里的油水是很少的。特别的时候会有几块豆腐干,但我们小孩是不敢伸筷子的,因为母亲说父亲“双抢”累,是给父亲加餐的。

    我家人口多粮食紧张,母亲很会过日子,夏天晚饭常喝“粉粥”,就是在很稀的粥里,加些面粉,用勺子搅匀烧开;或者吃山芋渣粑、小麦粉糊等等。没有电,也就没有电扇,吃饭时一家人围坐在睡凳周围,要是看到父母热,我兄弟姐妹争着用芭蕉扇给父母扇。

    有时看见别人家吃西瓜或苹果之类,我就向母亲要,母亲总是说等闲些的时候,带我去远方的大姨家,说大姨家什么都有,让我吃个够,每次都这样说,但始终没有成行。我幼小的心灵中,总向往着远方的大姨家,哪天我只要去了,就有好吃的吃,以至于后来每次看见别人吃什么好东西,我心中都这样想着,咽了咽唾液也就过去了。长大后,我才渐渐明白,这是读过书的母亲给童年的我的一份希望,我就是保持着这份希望度过、成长的。

    晚饭过后,往往在院子里点燃一堆秕谷驱蚊,旁边摆着睡凳和凉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摇着芭蕉扇,聊着家常。

    那时,生产队还有夜校,夏夜每一周举办一次,扫盲。老师是下放到生产队的上海知青,都是年轻女的,统称“上海佬”。在我们当时的心中,她们好像特别有知识,特别青春靓丽,能唱会跳,而且身上总散发香气(后来才知道是花露水、雅霜等)。

    有次,我拿起上海佬姐姐的雅霜瓶,看着上面写着“向右开”几个字,还画着箭头,我不知道怎么拧,就是开不开。后来,那位大姐姐很细心、亲切教我,将瓶盖向怀里扭(旋转)的方向就是右,从此我分清了左与右,从没有错过,后来还得到体育老师的表扬。不过,夜校似乎是大人们的事,究竟是为了识字,还是看看美女“上海佬”,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

    星光满天的夏夜,我们就坐在生产队会计的周围,饶有兴趣地听着他讲那些新奇的故事。生产队会计有学问,故事多,“古”有三国演义、七剑下天山、杨家将;“近”有平原游击队、烈火金刚、地道战。有时突然看到流星一划而过,大人们会说人间又一个人逝去了。

    也有点着煤油灯、不怕蚊子叮咬“看书”的时候:那看的是借来马上就要还的连环画或小故事书之类。

    有月光的夏夜,小伙伴们耐不住了,坐不稳凳子,在月光下游戏。

    “调八龙”游戏,充满刺激和乐趣,是我们夏夜“保留节目”。小伙伴分作两组,排成队牵手相对而立。挑战一方齐声高喊:“天上一朵云,地下调八龙,调得城门开,就把谁谁调过来!”被叫到名字的小伙伴奋力冲向对方,如果冲破了对方手拉手的防线,就带个“俘虏”回来,否则就成对方的“俘虏”。双方轮流攻“城”,直到一方剩下一人,村子的上空回荡着我们欢快的声音。夏夜,是我们的世界!

    一个游戏玩长了,就换一个游戏:捉迷藏。小伙伴分成两队,一队(人少些)藏起来,另一队(人多些)开始找、抓。搞得好,封个军长司令风光一时;搞得不好,被当作特务、叛徒,接受批斗,低头弯腰窝囊一回!喊叫声响彻整个村子。我曾经有一回做特务,先藏在角落,后来直接就躺在月光下别人家的竹床上,小伙伴们走我身边经过只看竹床底下有没有,从不注意竹床上面,一直没抓到我,真是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夏夜,有我们的机智!

    大月亮的夏夜,更好。

    哥哥、姐姐那帮青年们在团支部的组织安排下,悄悄学雷锋做好事,月亮之夜帮生产队收割,我们知道后还让我们“保密”,他们那种快乐与干劲让我心里也暗暗下决心长大后向他们学习。有时怕我们“泄密”,就带我们一道,他们学雷锋,我们小伙伴捉萤火虫。左手拿着一个透明的玻璃小瓶,右手拿着一把芭蕉扇,“轻罗小扇扑流萤”。将扑到的萤火虫装在小瓶子里,看它们在里面闪闪发光。有时为了追扑一个萤火虫,不看脚下的路,摔到水田里,弄得一身泥水。直到学雷锋的哥哥、姐姐们收工,才跟他们一起依依不舍地回家。回到家中在小瓶上系一根线,挂在蚊帐顶上,看着明明灭灭的萤火光,渐渐入睡。夏夜,有我们的梦幻!

    前几天,专程回了趟故乡,想寻找童年的夏天。

    故乡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显得格外幽静、祥和。大人正享受着电扇、空调带来的清凉,欣赏着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浏览于无线网络带来的新鲜世界,没有了“双抢”的紧张与辛劳;小孩子们在空调的房子里看书、写字、补课,没有了在外嬉耍的欢乐和天真……树还在,寂静;塘还在,寂寞。

    9.

    生如夏花,铸就辉煌

    汉江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引领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转眼间,时间如白驹过隙,改革开放已经迎来了第40个年头,一步一步走来的这40年光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凭着一股执着一股韧劲儿,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能够在短短四十年间创造出这样辉煌的成绩,离不开所有向往幸福的百姓的努力,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在这四十年间,小小的昆山市紧跟时代的脚步,一步步发展成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模范城市。这其中,昆山教育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昆山市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昆山教师们甘于奉献自我,昆山市民心系下一代发展,所有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推动着昆山教育事业的快速前进。

    近年来,中共昆山市教育工委与昆山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昆山市最美人民教师”的评选活动颇受关注。每一年、每一位老师的事迹都令人无比动容,他们的事迹吸引了公众,感动了社会,成为昆山教育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一道光彩。

    教师的称号,光荣而崇高,昆山市有20多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一个孩子的未来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把孩子们培养成才的责任就落在了全市1.3万名人民教师的肩头。开展寻找最美教师的活动把平凡感人的普通教师的教学生活展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倡导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倡导更多的优秀教师坚守岗位散发自己的光和热。每一位老师都值得歌颂与铭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教师们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行业艰巨的任务与前行的信心。

    在发展本市教育事业的同时,昆山市也没有忘记帮扶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近年来随着更多学校之间建立的结对帮扶的关系,越来越多的昆山教师开始亲自走进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为那里求知若渴的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教育资源。

    自苏州·铜仁启动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昆山市与碧江区两地,坚持把教育合作与人才培训作为对口帮扶的基础性工作,始终坚持发展必将成为碧江区学校内涵,着力打造教育升级版,不断推进碧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随着新一轮扶贫协作启动,两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五个类别36所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帮助提升碧江区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水平,并选派部分学科专家入校指导,进一步为碧江区教育“软件”升级,昆山市在教育研讨、资金物质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使碧江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2017年年底,昆山市教育局有组织10名骨干教师到碧江区对口学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帮扶,或作专题讲座,或讲授示范交流课,或听课研讨,昆山的教育专家们在各自的结对学校用心用情为碧江教育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再续了一段“两地一家亲”的佳话。其中,从昆山中学来铜仁二中支教的沈为慧老师、昆山北珊湾幼儿园来铜仁二幼支教的陈亚茹老师等人的事迹尤为突出。沈为慧老师在自己的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虽然正值寒冬,我的内心却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因为行走在碧江支教的路上,拥有和二中人一样激情燃烧的岁月,支教让我再现青春年华。”从中可见他对铜仁市第二中学的深厚情谊。支教期间,沈为慧开展教师专业成长之求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之作榜样、教师专业成长之会上课、教师专业成长之善交流、教师专业成长之能写作系列讲座。还赠送了20册他自己参与主编的书籍《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给二中的同行。沈老师的传帮带让二中的同行受益匪浅,该校历史老师周权武说:“听了沈老师的讲座和课堂研讨,思想受到一次碰撞,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以及路径方法。”

    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成长起来的昆山市处处欣欣向荣,如今站在40周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无论是回顾过去还是展望未来,都显得格外有意义。重温先辈们辛苦奋斗的历史,我再一次感受到党建峥嵘岁月的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要坚持勤奋敬业,默默奉献,让生命如花般盛放,为昆山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十年,是一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时间;四十年,是一个稚子,成长为国家栋梁的时间;四十年,是一个国家,完成辉煌蜕变的时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让我们谨记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共同去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10.

    岁月的河流

    我站在龙门古渡回味着龙门灿烂的天空,心里充满了思绪,母亲在这片黄河 的土地上,奋斗了八十多年,留下了沧桑,留下了希望,更留下了每天我奋斗的方向。母亲走过岁月的河历历在目,使我在奋斗中不敢忘记,不忘放弃前行的努力方向。

    母亲生于1929年,母亲的童年正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母亲的家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大村庄,名曰李村,黄河的滩地绵延上百里,有芦苇,有沙滩,有野兽,有四季的瓜果,因紧邻黄河,村子又多了几分气势,隔河而望,是山西的万荣县。当年日本鬼子到了龙门渡口,不知是天险阻断了日本鬼子的铁蹄,还是抗日队伍的壮大阻止了日本军队的前行,总之每天枪炮声不断。母亲那时候还小,十多岁在村庄跑来跑去,为队伍上的伤员拾柴火,洗纱布,母亲说那时伤病遍地,整个沙滩的林子里挂满纱布条,旧衣服,随风一吹,药水味十里都能闻的见。艰苦岁月,练就了母亲的一身胆量,因为她家院落到处住着队伍,她像一个小天使穿梭在那古老的巷道,拾柴拾草,干着些轻快的农活,她心里有一个心愿:帮更多的部队人,人多力量大,人多才能打败日本侵略者。母亲每想起往事,讲述她 的少女时代,都更坚定了我爱祖国爱韩城的心。

    不久母亲便到了出嫁 的年龄,便嫁给了离龙门古渡更近的北庄村。在我的家乡,母亲能干能持家,不久便把父亲的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父亲的家是个大家族,父亲过继给我的四爷爷,家中有好多地,有好多家产,父亲和母亲努力操持着这个家,在抗日战争那个艰苦年代,他们给队伍上送上家里的粮食。有一天日本的一发炮弹打中了我们家的老窑,炸坏了一大片,父亲找人把洞补好,从此在炮火声中母亲和父亲渡过了人生最危险的时代。

    日本人走了,国民党军来了,古渡的路口,八路军从这里东渡进入山西省,现在顺着渡口向东,河津修了纪念碑,讲述着这一段难忘的历史。(其实在 我们司马故里的旅游胜地,也修建了八路军东渡纪念碑,留给了下一代人无限的期盼和美好的愿望,韩城的八路军东渡纪念碑,如今已是韩城的爱国教育的基地,激励着新一代人坚定向前奋斗的步伐。)

    八路军打到渡口,打败了国民党军,在新中国成立时解放了韩城,母亲和父亲再也不用冒着炮火和盘查为八路军送军粮了。他们一心一意经营着家中的几十亩土地。农村进行土改,母亲和父亲把家里的耕地全交给了集体,只剩下自己开垦的一块菜地,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母亲和父亲想着办法从黄河滩上挖草根,上山挖野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偶尔生产队分个馍,便把大部分给哥哥吃,姐姐和父亲母亲只能吃很小的一部分,但母亲不气馁,她不等不靠,硬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智慧,渡过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苦日子。母亲说,那个年代是她人生中最苦的一段时光,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在那时被评为中农,要不还要受更多苦。等我1969年出生后,母亲才过上了稍微好一点的生活。

    七十年代的西韩城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大修水利,整地,上项目,母亲和一家老少不光要给生产队干,给大队干,还要派一个劳力修铁路,修水库,大炼钢铁,修油坊。父亲是个能人,经常给生产队和公社压花籽油,所以小时候我没有受太多的委屈,玉米面馍吃不饱,母亲有时给我吃搅白面的馍,我吃的很香,吃的很节俭。长大一点时,我就像一个小精灵似的小猴子一样摘树叶,吃柿子,吃酸枣,摘桃子,挖蔓菁,总之只要地里能吃的,能喝的,我都毫不客气的吃饱。从几岁就跟着母亲在生产队地里干活,不论冬天多么寒冷,夏天多么热,我都是母亲上地的小尾巴,跟着母亲在农活的风雨中 长大,练就了勇敢向前奋斗的心。

    到了上学年龄,母亲把棉树皮上交给公社代销店,给我和哥姐换回了学费,八岁的我没有上过学前班 的,直接上一年级,学校离家很远,穿过庄稼地,走到学校需要好一段路程,白天还可以,一到晚上便好害怕,母亲便时常接我们,领着我们穿过曲曲折折的巷道回家。

    我上六年级时候,全国已开始生产责任制,这下全家可有了用武之地。母亲是家的主心骨,领着我们奔波在地里种麦子、玉米、棉花、种菜忙的不亦乐乎。父亲那时又养了一圈羊,每到放学我变成了羊倌,有时放羊在地里,有时放羊在山上。高中我便到下矿子弟学校上学,母亲花了六十元,给我交了学费。1986年的六十元钱是相当值钱 的,母亲一心想把我培养成文化人,不久我便在矿上学会了说普通话,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名列全班第三,上了重点班。我上高二时,母亲说咱们家住在龙门,希望我以后能写会算会说,做个文化名人,母亲又说咱们家要出状元,要出财富人,我牢记妈说的话语,用勤奋智慧和行动,勇敢向前奋斗着去实现母亲的梦想。

    1987年11月,我光荣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故乡韩城到河北保定当兵。到部队不久,母亲不顾六十多岁的年龄,不远千里到军营看我,由于跑错了路,当我收到家中电报,第三天 才接到了母亲。她让我在部队好好干,要干出个样子,让她脸上有光,让家乡人脸上有光。我记着母亲的教导,在军营淬炼青春,耕耘文字,书写着青春岁月的风采。

    后来想想,我人生的几十年,一直在努力着实现母亲对未来生活的理想,也在奋斗着中国几代人的梦想?让我们的家庭过上小康生活,让韩城的每个家庭过上小康生活,这不就是我们的父母亲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吗!

    弹指一挥间,韩城走过了解放的岁月,渡过了改革开放四十载风风雨雨的春秋,从贫穷到富有,从沧桑到大美。美好的生活要靠我们勤奋的双手,聪明的智慧一步一个脚印去创建。母亲现在八十多岁了,她那漫长的岁月故事,也不断激励着我向前奋斗,向前探索。

    11.

    故乡

    如何百度,如何搜索记忆深处,都无济于事。只有那条30多米长,2米宽的一段土路及两边斑驳沧桑的泥土茅草老屋,还能依稀看到四十年前故乡的影子。

    是啊,道两边的几间老屋是王三宝家的,房顶几株草迎风而歌,墙壁依稀可见发黄的奖章,东墙上是大宝的,西墙上是二宝的——各种体育、五讲三热爱、三好学生等等,奖章上偶尔还能看到三姨50元,刘叔20元,7月2日出工半天锄地瓜挣6分,半天下雨全队休息等字迹。墙角那把镰刀锈迹斑斑地睡着。如今三宝家分了三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大宝大学毕业在京做官,二宝大学毕业在上海军工科研院所工作,小丫在本市医院做护士,偶尔回家打理打理房子,父母为了孙子、孙女、外孙三地转来转去。近期房子拆除又要盖楼房了……

    村西的河边是全村的别墅、楼房居住区,河连着水库建成了休闲娱乐湿地公园。几座生态加工厂年年为全村人创造不菲的收入——加工过的韭菜、小米几十元一斤进了各大超市或出口,村里还有电影院、棋盘室、篮球场、羽毛球馆、网球场、乒乓球场、大型图书室、科技致富培训室等休闲学习设施。

    只要村里的娃考取博士就奖20万,硕博连读奖30万,重点本科10万,普通本科5万,一般院校3万,大学毕业带来项目的给予股份,自己创业给予土地、资金方面的支持,立体停车场就建了十几座……

    村里的领导正在和西藏、新疆、青海结成发家致富的对子村,在西部建成几个大型的休闲、娱乐、农场式的生态旅游园,一年组织六十岁以上老人旅游两次……

    夕阳下,走在河边的湿地公园里,卸去了一个星期城里的疲惫,钓钓鱼、划划船、打打球、喝喝酒,爬爬山……

    一切都在飞速变化,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年岁越来越老,村子越来越年轻,生活在这个全国文明村里,是一种福气。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眼中的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作文稿范文【11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9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