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记叙文征文范文大全

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记叙文征文范文大全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4 11:28:29 | 移动端: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记叙文征文范文大全

改革开放40周年,一路走来,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这里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记叙文征文范文大全,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篇一

改革开放是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灵丹妙药”。

1975年4月我到临潼县委工作,一年多时间里走访了全县的30个公社和65个生产队及265户社员, 发现有不少社员家过的生活还非常困难。有的是他那里的自然条件不好,有的是耕作工具落后,有的是作务技术不科学,有的是干部放弃管理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主人农民变成了“奴隶”,这块地适宜种什么,什么时候种,怎么作务,农民一点都作不了主。贫困的山区东岳公社,农民一年吃不上一点油,来了客人便用野松树、柏树、椿树籽在锅里炒一炒,用姜窝砸烂渗点水去炒菜,许多户人冬天坐在炕上盖着被子遮冷,一条棉裤几个人出外换着穿,没进过县城没见过汽车、火车的人大有人在。零口公社南韦生产队全是水浇地,社员也是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躺在炕上看星星,30多岁的男子娶不下媳妇,社员们说:“我们是端金碗拿银筷子讨饭吃哩!”有的社员气愤地说:“上工一窝蜂,田里磨洋工,天天不停干,落个两手空。”何日才能甩掉这顶穷帽子!全队60多户社员,都是透支户,一个劳动日值是一盒宝成烟(当时一盒宝成烟卖八分钱)的钱。

改革开放的1980年夏季,斜口公社所有生产队搞了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东岳公社部分生产队也将土地按人分到户,由社员自主经营,除缴公粮外所有粮油果菜林牧收入全部属社员所有。南韦生产队也这么做了。对此做法县上领导和部门的干部看法不一。有的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主张让他们退回到原有的管理体制。有的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党中央号召改革开放,还是让他们试一试,明年夏收后若效果好,就让他们这样做下去。”县委召开常委会,学习中央有关改革开放的文件,决定让斜口公社所有生产队、南韦生产队、东岳公社部分生产队试下去。

1981年夏粮上述三个地方全都增了产。斜口全社夏粮平均亩产超过400斤,较上年增长30%,创历史新高,县上给奖了一面红旗。东岳公社搞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队比没搞的队平均亩产高150多斤。南韦生产队夏粮亩产比上年翻了一番,一个拉着架子车缴送公粮的社员高兴地唱道:“血汗没白流,粮囤满溜溜,不缺吃穿用,给党瞌个头。”夏收后我去东岳公社祝贺,和社员在巷间一起唱道:

改革春风到家园,团团迷雾全消散。

去年实行责任制,顿顿蒸馍哨子面。

大伙们都拉着我到他家看囤里装满的小麦,有的社员还种了油菜,硬要给我炸油饼吃。县委、县政府召开县、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干部会议,推广斜口公社、东岳公社部分生产队和零口公社南韦生产队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砸烂大锅饭的经验,并按照中央和陕西省委的部署,加大了农村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强了领导力度,明确了县级领导、部门领导、公社领导的责任和奖罚制度,上下齐动员,万众一条心,半年时间全县所有生产队都实行了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生产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连续10多年全县的粮棉增产增收幅度都超过了15%,农田建设的速度象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村民生活象吃甘蔗一样节节甜,热气腾腾,群情高涨,新人新事、好人好事时时处处可见。

1981年去马额公守南王村劳动调研时,看到不少社员种植中药材,比种粮、棉亩产收入翻两番,兴致勃勃地写民歌祝贺:

珍珠玛瑙金链链,不胜白术一串串。

亩产收入三四千,家家有了钱罐罐。

一位农妇王老太太,一家六口人,办起了养鸡场,成了全公社的冒尖富户,我写了“养鸡专业户”的民歌进行赞扬:

鸡叫嘎嘎嘎,王婆把蛋抓。

日产几千蛋,何愁没钱花。

5月中旬,县上组织公社领导和县级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观模夏粮生产形势,田间小麦、油菜长势良好,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村民精神振发,喜气洋洋,我兴奋地写了两首民歌:“麦浪滚滚,油角累累,夏粮丰收,政策真美。”“人欢机笑,喜气洋洋,夏粮高产,功归中内。”对干部进行鼓舞,还走到那里唱到那里,田间地头唱,巷间院落唱,集会街道唱,骊山上下、渭河南北成了歌的海洋。《人民日报》还刊登了人欢机笑那首民歌,传遍了全国,鼓励了临潼村民。

6月中旬,和谭家公社万大队社员一起收割小麦,晚上在打麦场里夜战,大伙又说又笑,我情不自禁地给大家朗诵了一首“小麦脱粒”的民歌:

月亮点灯,汗水加油,

机器轰隆隆,麦粒似水流。

余粮售国家,乐在心里头。

有的村民还唱起了秦腔,说说唱唱,欢欢乐乐,干劲倍增,12个小时的活,9个小时就干完了 。

夏收后,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生产队长以上的四级干部会,对夏粮高产的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进行表彰奖励,要求加强领导,加快农村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农林牧副鱼全面发展,让农民尽快过上富裕美好的日子,并向各级领导落实了责任。还对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做了调整,决定将石榴栽植的面积由上年的10000亩增加到30000亩,油菜种植面积由上年的3000亩增加到30000亩。

会后,各公社、各大队、各生产队都乘县上会议的东风,动员组织村民掀起了新的改革开放热潮。要致富就要改革开放迈大步;要发展就要搞好工副业生产;有困难就要通过改革挽起袖子干;有矛盾就通过改革去解决;早改革开放早富,不改革开放不富,迟改革开放迟富;争当冒尖富裕户光荣,死守穷摊子可耻的呼声四起,农村呈现出生机勃勃,龙吞虎跃,热气腾腾,全民闹改革争致富的可喜局面。

宴寨镇创办了缝纫机部件加工厂、建筑队、农产品加工厂,被省政府评为兴办乡镇企业先进镇。

相桥镇办起了乳制品厂、制药厂、食品加工厂,带动周边七个公社几万户村民走养奶牛奶山羊致富之路,全县养奶山羊10万多只,居全国第一,为云南等5个省提供了优良奶山羊品种,也被省政府评为兴办乡镇企业先进镇。

学习王老九,临潼建诗乡深入有序的开展,在省文代会上介绍了经验,参加了全国的民间文学研讨会,并发了言,为全国第一个办诗乡的县。

渭南地委《工作通讯》推广了临潼《公社干部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油槐公社干部岗位责任制》的经验。

群井会战,改土会战,治理渭河造田会战在全县展开,成效显著。

省委《工作通讯》介绍了玉川公社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做法。

省农村工作会上印刷了《临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经验。

省委、省政府命名临潼为陕西农业先进县。

粮食生产稳步提高,临潼县成为陕西省粮食贡献最多的县。

县新华书店被命名为全国十面红旗先进书店。

骊山镇西街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首富村。

1991年和陕西省作协《延河》编辑部编审雷乐长去西街村采访,下北组村民以“人老几辈子,做梦也没想,农民坐飞机,北京去观光”的话语对他们过上好日子和党的改革开放战略进行赞扬。东尧村民组川菜馆女员工自豪地谈起创办企业的经验,吃饭时我俩将编写的“妇女撑起半边天”的民歌朗诵给她们。民歌中写道:

东尧妇女莫小看,如今撑起半边天。

合作开办川菜馆,一年收入万二三。

亲友家人拍手赞,心潮澎湃乐浪翻。

扬帆起航到被岸,攀登银山和金山。

女员工们听后跳得多高拍手叫好,齐声说要是没有共产党的教育,我们是撑不起半边天的啊!

1992年6月,雷乐长和我去农民诗人王老九故居相桥镇神东村、秦俑乳制品厂采访,看到这个村的居民在传承王老九爱党爱国爱人民精神文明的同时,已经变成了养奶牛专业村,户户都住进了新楼房,家家有余粮和存款,十分激动的写了三首民歌进行传播。

我为奶牛开电扇

奶牛是个金罐罐,奶水流成钱串串。

爸爸当成命系系,妈妈当成宝蛋蛋。

十冬腊月怕它冻,捅旺火炉圈里端。

五黄六月怕它热,落地电扇日夜煽。

两口念的一本经

夫妻灯下苦用功,两口念的一本经。

为让奶牛多产奶,书本翻成马笼筒。

奶牛是棵摇钱树

张家富,王家富,家家养牛专业户。

一头一年赚三千,三头奶牛万元户。

写诗作歌夸致富,奶牛是棵摇钱树。

1995年10月,去胡王村石榴合作社的石榴园观赏、购买石榴,写了一首“石榴员工心向党”的民歌,说给他们。民歌中写道:

欣喜步入石榴园,头顶烈日心中甜;

碗大石榴似群星,一年亩产超万元。

扶农政策真格嫽,农业税费全免光;

科技文化送乡间,石榴园里看秦腔。

石榴员工心向党,同心携手奔小康。

在场的员工异口同声地说,你的民歌说到我们心上了,要过好日子,就要寸步不离的跟着共产党走。

春节前夕,请了家政服务公司两个女员工(新丰镇长条村妇女)帮助家里搞卫生,吃饭时她二人笑嘻嘻的说,在区城租房给上华清中学的儿子做饭,同时在家政服务公司干活,我喜悦地写了“农妇亦农亦工商”的民歌,说给她二人。民歌中写道:

进城租间房,家政服务忙;

门窗擦干净,如玉洁白清。

厨房卫生间,灭菌把病防;

获得可观酬,供娃上学堂。

品学兼优生,成才做栋梁;

如今农家妇,亦农亦工商。

话音刚落,她二人齐声道:“你这么一说,我二人浑身热呼呼的,好像插上了翅膀,高兴的能飞上天。”搞完卫生,我向她二人表示感谢:“你们的岗位是光荣的,谢谢你二人的辛勤劳动!”她二人喜笑地说:“是党和政府组织我们进城做工,帮我们办家政服务公司,让农民更加富裕,让社会更加安定,让乡亲邻里更加和谐,让人心更加向上向善,让国家也更加强盛了起来。要谢咱们一起谢谢共产党,紧跟共产党走向幸福的明天!”

天上不会掉馅饼。在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进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逢山开洞,逢河架桥,扑下身子,实干苦干,才能得到欢乐和幸福,全国劳模西街村党总支书记高玉峰、全国劳模银桥乳制品公司经理刘华国是这么说。他二人还向我和雷乐长看了他写的民歌。

高玉峰写道:

西街变成首富村,拔了穷根栽富根。

永作高飞领头雁,忍前凌云一寸心。

刘华国写道:

昔日吆牛田里淌,如今作了大厂长。

春来喜鹊报佳音,叫我北京去领奖。

走进人民大会堂,象是梦里发奇想。

热泪打湿红地毯,只想把党叫成娘。

办厂富了千万家,我为农民争荣光。  

篇二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共和国第二次革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提到,过去的一年中,他收到许多群众来信,其中一封来自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们。习主席说:“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广大人民群众坚持爱国奉献,无怨无悔,让我感到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同时让我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聆听了习主席的讲话,让我感触颇深。作为一个西安交大西迁教职工的子弟,也想讲讲自己的一些故事……

我的名字是由我父亲为我起的,听老爸说,“先”字是辈份,“宁”字有三层含义:一是纪念出生地,1949年11月1日,我出生在南京(该城市简称为宁),与共和国同龄;二是经历过旧中国战乱、动荡、贫穷、落后的老一辈期盼新中国和平、安宁、繁荣、富强;三是该字由“丁”字加“宝盖头”构成,寓意希望我永远要做一个爱国爱民、遵纪守法、忠厚老实的普通人,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幸福安康。

我是1957年8月随父母从上海交大迁到西安交大的,那年我才八岁刚懂事。然而,改革开放前,我个人的命运和近二十年的人生轨迹是伴随共和国的磨难和折腾而长大成人的。我曾经历过大跃进、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铁路装卸工等,激变的生活、动荡的岁月、依然如故的现实、复杂无常的社会影响,严酷地考验着我的意志与生活态度。感恩父母对我的呵护和正能量的教育,他们身上那种忠厚、朴实的性格;工作认真、负责敬业的态度;爱国爱民、无怨无悔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感恩教我的中小学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不仅为我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功底,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境挫折、努力奋斗,永不放弃。

1978年是一个我永远值得记忆和纪念的时间节点。这一年,不仅是我个人的命运和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变化之年,更是我挚爱的共和国,在结束十年动乱后,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彻底拨乱反正,进而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向着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高歌猛进的起步之年。作为“老三届”的一员,在历经磨难,年近三十之际获准参加全国高考,并考进大学就读,倍感荣幸和珍惜。就此而言,至今,我依然深深感谢小平同志当年的英明决断和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也正是这一英明举措,培养和造就了今日中国一大批栋梁之才。

工作深感学习重要,年龄倍觉机会难逢。我所在大学的这个班是一个颇具特色的群体,幼者高中刚毕业不满18岁的“小青年”,长者三十左右的“老江湖”。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同窗共读,堪称一道可爱的风景线。那时,共和国百废待兴,广大师生都卯足了干劲,珍惜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追回十年动乱损失的时间,为振兴中华,努力拼搏学习。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脱产学习对于我这样结过婚、孩子刚出生、有了家庭拖累的人来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父母、尤其是我爱人的支持和鼓励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挺过来了。在大学期间,我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被评为三好学生,临毕业前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1年7月,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安市财政局。组织上又安排我参与组建西安市财政会计学校工作,成为市财校第一个被分配来的学财经的大学生。从此,我和会计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命运的安排有时就是一种“缘份”。我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会计世家”。我的父母都是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解放前,父亲曾在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教书,母亲在一家医院当会计;解放后,他们都调入上海交大,父亲从事教学行政工作,母亲在财务科当出纳。我考入大学前,曾在宝鸡铁二中当过三年的中学老师,热爱“教师”行业的情结就是从那时产生的。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全填的是“师范学院”,立志要当一辈子老师。然而,命运又给我开了一个玩笑,阴差阳错被陕西工商学院工业经济系录取。老天有眼,机遇和缘分终于让我如愿以偿从事了教师工作。

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二十八年,值得欣慰的是我干成了一件事,就是将枯燥无味的会计课程讲活了,讲精了,讲出名了。在西安市各行各业的财会人员中,本人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名气。学员们一致反映:“听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生动、有趣、清晰、透彻、理论联系实际,声音宏亮,语言幽默,极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他那敏捷的思维,严密的逻辑,透彻的分析,经典的举例,恰当的笑话,让人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受益匪浅,记忆犹新。”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功夫在课外”。要讲好会计课,首先要努力学习财经法规,刻苦钻研会计业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财经法规和会计理论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学校要求专业课老师必须是双师型的,即校内聘为讲师、高级讲师,社会上应具备会计师、高级会计师专业职称资格,这一点我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努力做到了。我曾多次参加省财政厅组织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职称考试考前“会计”课程辅导,参加省财政厅、市财政局、企业主管局组织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从而能及时掌握国家财经法规的最新变化。为了深入了解会计实际工作,我尽量抽出时间深入到基层单位向广大会计人员学习,一点一滴地收集积累实际工作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作为一名教会计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书育人,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不断告诫同学们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要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求真务实。要牢牢记住:假的就是假的,靠所谓的“会计技术处理方法”是永远不能将实际发生真实的经济业务“处理”掉的,一定守住不做假账的会计工作的底线。2009年11月,我在会计专业教学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教书育人,终于要离开倾注了我大量心血的三尺讲台,光荣退休了。一方面真是恋恋不舍自己所热爱的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能为各行各业会计战线培养输送了大批合格的财会专业人才,桃李满香园。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努力和贡献,感到无尚光荣和无比自豪。

退休后,我很快就被高新开发区一家中型企业聘用,担任了该公司的财务总监,从一名会计教师转型为一个肩负责任的公司财务负责人,对我来讲,的确是一次新的挑战和考验。八年的会计工作实践,大大提升了我对会计的认知和感悟。尤其是近年来,国家税收改革、金税三期税收征管系统的开通、“互联网+税收”及其大数据、信息化网络的广泛运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会计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越来越公众化、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广大财务人员必须尽快完成由核算记账型向管理监督型的功能转型。退休后,尽管公司的工作十分繁忙,但我仍然牵挂着学校的会计教学工作。我被聘为学院财政金融系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就专业设置方向、课程设置内容、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等出谋献策。每年我都要为刚入校的新生,围绕着“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主题做一场专业规划的报告,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借助于在社会上的人脉,经常为学院应届毕业生安排实习单位,推荐参加工作,尽一点自己的微薄力量。我还担任了学院退休党总支第三支部组织委员工作,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认真学习党章、十九大报告和习主席讲话,关心退休职工,热心为他们服务,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许多朋友都多次问我都快70岁的人了,还要干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我是这样回答他们的,只要身体不出问题,还要继续发挥余热,会计工作其乐无穷,幸福满满,这才是最好的养老方式。  

篇三

难忘啊!难忘1978年的春天,小平挥巨手,在深圳画了一个圈,种下改革开放试验田。从此,春潮涌动,春风吹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共和国的版图—“雄鸡”,似一只涅槃的凤凰,昂首高唱;似一只展翅的鲲鹏,万里翱翔。华夏崛起,前进在复兴路上;开拓创新,如火如荼,演绎着不朽的神奇与荣光!

啊,春风!一股复苏的暖流,吹醒万物,茁壮成长。人们看清了镶嵌在珠江的一颗璀璨明珠,萌发起腾飞的梦想,改革深化发展,开放容纳八方,天翻地覆,日新月异,旗帜引领前进的方向!

春风,一抹清新的气息,扫除人们禁锢的陋习,释放喷薄而出的能量;春风,一曲催征的号角,唤起人们阔步前进,奋力拼搏把正气弘扬。春风,一服醒脑的制剂,摒弃陈规,吸纳先进思想;改掉庸俗,接受科学发展;创造发明,洞开知识宝藏;放眼世界,挥发无限畅想。

啊!春风劲吹,中华大地,万里飘溢馨香;城市繁荣,遍地高楼厂房;农村锦绣,一派丰收景象;崇山峻岭,布满生机绿装;江河湖泊,泛起澎湃波浪。亿万人民精神抖擞、充满自豪、自信与自强,企求发展繁荣,实现愿景梦想,早日建成小康!

啊,改革开放!党的领导坚强,国家繁荣富裕,军队威武雄壮,人民幸福安康。脱贫致富成就斐然,反腐倡廉势不可当,中国创造誉满全球,大国利器彰显力量,中华强盛震惊世界,列国外交欢声高亢,一带一路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口号响亮,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充满希望。啊!厉害了,我的国!说起您呀!我浮想联翩、心情激荡!

啊!“改革开放”四个大字,掷地有声,意义非凡,造就五千年来的传奇,开创史无前例的辉煌。改革愈深入,成就愈斐然;开放愈扩大,国家愈兴旺。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前进的步伐铿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斗志昂扬,向着“两个百年”目标进军,拥抱美丽的梦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我们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

“改革开放”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锐不可当,全面发展,建树历史伟业,奋勇向前,实现远大理想。奋斗吧!大中华正在崛起,突飞猛进,展现空前盛况。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创造前所未有的辉煌!

篇四

生于斯,长于斯,学习于斯,工作于斯。准确地说,从记事起,已耳闻目睹了这块土地上50年之变相。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对改革开放至今40年间的变化熟透于心,感受尤深。特别是杨凌示范区成立后的20年,更是脱胎换骨的大变样。那咱就说道说道这期间农村的新变化。

我们村是古杨陵镇所在地,按说,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应该是吃住优于方圆村庄,经济好于周围民众。然而,自我1968年初中毕业回乡劳动后,切身地感受是:一个标准的“穷棒子”村。历年劳动日值三四毛钱,社员口粮年300斤左右。1973年夏季小麦每人仅分得73斤,全年口粮不足200斤。每人年分棉花2斤,棉油1斤至2斤。油贵如金,家里不管人多人少,只有中午吃饭时用一个小铁勺倒一点油炒一根葱或者蒜苗,叫做“下锅菜”,倒在一锅煮的面锅里一家人食用。那时候,人们生活中最期盼的就是能吃上白面馍。过年(春节)时,各家各户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蒸一点白面馍,算是欢度春节。住房,根据《村志》记载,300户中有45户居住着土窑洞,有几户甚至还是麦草棚,住较好的大瓦房者只有10余户。房屋全是土木结构,建房以打土墙、打土坯(胡基)的形式造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体制改革。旋土地承包到户,各人种自家的地,人人起早贪黑,无人贻误农时,无人不精耕细作,无人不舍得施肥灌水。大集体劳动时期多年形成的“恶性循环”逐年被改变了过来。夏秋收获、播种按时按期,加以机械化的逐年普及,粮食产量翻番。一般农户家庭一年打下的粮食能够吃两三年,年年有余,仓廪殷实。农民彻底摆脱了粮食不足的困扰,告别了“没啥吃”的岁月。住房也发生着划时代的革故鼎新。1980年后,我村一户村民率先在家里盖起二层楼房,标为杨陵农村之最。1990年后,村民盖砖混平房、二层楼房的户数不断增多。2000年,基本家家都盖起了满院跑的平房或二层小楼房,个别富裕户还盖起了三层楼房。2010年以后,建房又有了新的水准。农户也仿照城里人盖单元房的形式,有客厅、卧室、洗澡间等。地面铺瓷砖,屋顶置太阳能。2014年,全村人均住房60平方米,有许多农户还在小区买了房,搬到城里居住。

1997年,杨凌示范区成立后,农村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农村靓了。“靓”是漂亮好看,用它来形容今天的杨凌农村实不为过。各村的村容村貌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街衢整洁,门前统建绿化,旧貌换新颜。当年的土木结构厦子房都变成了砖混结构的“小洋楼”。许多农村整体搬迁进了社区,87个农村行政村剩下了55个,新建起了23个社区,农民正儿八经地过起了城市人的生活。农户改厕、沼气入户,道路清扫及垃圾清理村村由保洁员专司,20年前那个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2017年,示范区为农村21279户村民安装天然气管网,实现农村“气化”,彻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

路修好了。要得富、先修路。说实在的,农村的路现在嫽扎咧。20年前,仅由杨陵区成立后修了一条城区通五泉的柏油路。如今,村村水泥道路纵横连贯,蛛网交错。村庄内的街道也都硬化,农村人过去穿的“雨靴”彻底“下岗”了。城乡一体发展,建成乡村道路150公里,开通了10条城乡公交线路,乡村全部通上了公交车。坐车只掏一块钱,持“老年证”者还不掏钱,亮证上车。

政策均等。示范区实施惠民工程后,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同等待遇了。到2016年,杨凌已在户籍、教育、社保、民政和医疗卫生等4大类32项政策上实现了城乡一致,成为全省最先实现城乡政策一体化的地区。用咱农村人一句老俗话说,“如今咱也连(和)人一样了”。娃念书免学费了,一直免到高中阶段,困难家庭不再为子女上学发愁了;过去眼红职工干部害病住院费用能报销,如今咱也能报销了。特别是精准扶贫,为农村的弱势群体实行多项优惠政策,患病住院先不交费,先看病,后结算,出院时新农合、大病救助次第报销后,剩余不多的部分才由患者补交。这里特别想说的是农村老人的幸福保障,杨凌已在全区农村建起49所幸福院,为500多名五保老人和留守老人解决了日间基本生活问题,解除了在外工作或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笔者曾听一位孤鳏老人感慨地说:“共产党就是好,连这都给咱想到了,办到了,我这个多年戳锅底的人每天能吃绳舒(省心)饭了!”

农民富了。如今,咱农村人吃的、穿的、住的比过去好,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示范区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政府组织、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实现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解决了“灯下黑”的问题。让我们来看一组数字:1997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96元;2007年为4210元;2017年为16344元。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我村我组平均每3户人家(包括在外)就拥有一辆小汽车,一到节假日,大街小巷摆了一绺两行。我们村还不算杨凌比较富有的村庄,充其量是个“中农”成份。

20年时间,杨凌农村翻了一个个儿。倘若在外游子,经年始归,一定会讶然喟叹:不识故乡真面目了!

篇五

我们三秦畿辅一带农村有着隆盛的蒸年馍的传统。春节前两三天,不论富裕大家还是穷门小户,都要很有计划地蒸一次年馍。一年到头了,辛苦的汗水换来的甘味似乎要集中在这几天内尽情享受。家家喜庆有余,蒸年馍、准备肉菜、买鞭炮、贴春联、欢度新春佳节。

蒸年馍不只蒸一锅。小户人家三锅五锅,大户之门则炊烟袅袅,蒸一个满天。清晨,内当家早早就下了炕,烧水发面。面要发几大盆,放在热炕上用被子捂盖起来——冬季天冷,面发酵慢。约莫十一点光景,蒸年馍的“战斗”正式打响,全家的老壮青幼几乎全都要进入战斗,揉的揉、包的包、烧的烧,一锅接一锅,紧张而喜悦。蒸出的年馍大都是先倒在一个大蒲蒌内,蒲蒌放在院子里,整日间热气蒸腾。倘若有偶尔来串门的阿婶阿嫂,主人家都会热情地从蒲蒌内抓起一把包子馍硬塞给对方,一定要她尝尝自己家的年馍味道怎么样。富有使人们变得热情好客了,现在的让人尝馍是真心实让,不像改革开放前的年月口上虽说让人尝,内心里却实在怕人吃。

年馍的形状也有讲究。有内容不同的包子,有形状相似的大小“倒倒”,还有走亲戚的大圆礼馍和给来客“回盘”的小“点心”馍。一般家户蒸馍的次序是先蒸几锅大的,后蒸两锅小的。先蒸包子,后蒸其它,而且大部分人家都是以菜包子为“开路先锋”。

如今情况好了,蒸年馍全用的是精粉,蒸出的年馍一色儿纯白,不像过去一半白对一半黑,一半麦面搅一半玉米面。写到此,我想起了七十年代的我们村,当时是全公社很著名的穷棒子队,一年人分小麦百十来斤,全年口粮二百出头,最好年份也不过三百挂零。七三年更创了历史最低水准,一人分小麦73斤,全年口粮不足二百斤!我写到这儿现在还都有些悸怕,真不知当年是怎么囫囵过来的。住在以小麦高产著称的关中平原上,却“一年三百六十日,稀糁搅团严相逼。”十天半个月吃一顿面条,须得头碗舀了二碗轮,三碗只有稠面汤。那时候大家“系紧裤带干革命”,记得我们村碾麦场边的场房墙面上就写着这么几个白石灰大字。再说过年这阵,谁家敢用纯白麦面蒸馍?不想活了!都是三七、四六对半开成,粗细相搅,黑白掺和。有一家的蒸年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写在下面大家听听。这家是个多子女户,孩子多且饭量大。腊月二十八,他母亲没蒸年馍,二十九又没蒸年馍。四个孩子望着人家娃们都吃年馍嘴馋极了,一个个望眼欲穿。大年三十日再不能抗了,母亲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孩子们也眉开眼笑,今天终于能放开肚皮吃一顿白面馍了。家里再穷,年馍总是先蒸白的。娃们一高兴也都来精神,大人支唤着抱柴烧火,小腿跑得生快,就是在门上和别家的小孩玩耍也要过一会就跑回家瞧瞧看馍蒸出来了没有。快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孩子们已饿得饥肠辘辘,因为从早晨就空着肚子呢!眼巴巴,终于第一锅馍停火了,几个孩子也不出门耍去了,都在灶门口守着。馍提出来了,还没等晾凉,一人手上早乎(抓)了一个,三倒两倒,粘糊糊的。吓,怎么拿的是个黑面菜包子!不行,拣白的先吃。返进灶门一看,第一锅蒸的全是黑包子,这一下死心了。吃,好在饥不择食,饿了这半日,咬一口,还真香,一锅馍让四个孩子一气吃去三分之一。这位妈妈事后给别人“介绍经验”时说:只有把他们饿极了,先蒸一锅黑的,才能把白的省下来,要不拿啥过年呢?”

这些辛酸的昨天过去了,它让土地承包的改革春风给吹走了,现在谁家蒸年馍还蒸黑的呢?而且都盼着孩子们多吃、吃好。

年年蒸年馍,年馍年年蒸,年年年蒸馍,大家也许都有些不同的感想吧?让我们记着过去的岁月,展怀未来的明日,继续把改革的事情做好。

篇六

一天时间,准确说是一晌午时间就把夏收工作撂过手(结束)了。生长了9个月的小麦,让人似乎在“须臾”之间就把它收获归仓。速度之快,令人不禁生出许多感想。

快速的夏收工作,说明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富裕,表明了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之高。

想当年,老祖宗发明的肘肘镰是关中麦区农民收割小麦的主要工具。一代一代人就是靠它把麦子割倒,然后运回、碾打、晾晒、收储。今天,肘肘镰几乎是集体下岗,赋闲在家。若干年后,也许只能选一两件代表放在中国农史馆里供子孙们观赏,以吊先辈们的辛劳。

过去的夏收工作从清明前后就启动了。清明不光场,麦在土中扬。光场是件最麻烦的活,下一场雨,光一次场,直到运回的麦捆上场。今天,割麦机省去了许多麻烦,无需碾打、扬场。

夏收,被称为龙口夺食。龙代表着雨,也就是说要在风雨中把麦子抢收回来。成熟了的麦子最怕雨。1994年,小麦黄熟,农民们喜形于色,准备好吃的、喝的,翌日就下镰割麦。孰料“夜来东风起,大雨落关中”,三天不停。黄熟的麦粒在麦穗上被泡涨出了芽,气得农民们叫苦连天,一个个在骂这鬼天气。夏收,又被喻为是三个胖子同时进门,收、种、管都刻不容缓。公社化的时候,县上、公社的行政事业干部、厂矿企业人员都要下农村支援夏收,全民皆农。因为民以食为天,不帮农民把麦子收回来,没啥交公购粮,他们的口齿也要受苦。

今天,最令我们这一代人念念不忘的是过去夏收中那繁重忙碌的体力劳动。

生产队的时候,一个夏收需一个月时间。那时候的生产关系极大地束缚着生产力。社员们白天干了晚上还要干,是名副其实的夜以继日。加上这时期正是青黄不接,新粮食没打下,陈粮食吃光了。许多人是饿着肚子干活,劳动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好在那时候的精神粮食却很丰富,一句“勒紧裤带干革命”支撑着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作。1975年和1976年的夏忙,我永远忘不了。其时我当生产队长,不但要指挥百十名劳力还得亲自带头干。那两年夏忙,我的声音都喊哑了。最最揪心的是夏收期间的天气变化。风乍起,雨将临,满场的麦子人心急。尽管社员们都在不停地劳作,我还在不停地“骂”人。20岁出头的娃娃“骂”人,有人能接受了,有人就接受不了,于是时有“犯上”的事情发生。紧张地劳动了一个月后,场里的麦草全部上垛,我晚上在麦场上坐了很久。麦场上空荡荡的,我突然感觉麦场比前几天大了许多!那一年,队里有个同伴告诉我,如果把麦子给每个社员分一亩,用棒锤砸也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大锅饭”弊端人人清楚,但谁又能奈何之?!

嗟呼!那年月的农民,是吃得瞎,使得扎,稀里糊涂种庄稼。口里还唱着高调“勒紧裤带干革命!”响亮的歌声也有:“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改革开放初,土地分到户的十年,是人们把力出扎咧的十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混了,而是想方设法地多干、实干、拼命地干。一个夏收只需要十天时间。这十天时间,白日地里割,晚上场里打。吃饭囫囵咽,睡觉打个盹。日正午,太阳毒,犹见满地割麦人;夜阑半,凉气侵,仍有满场妇幼声。白居易《观刈麦》有“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家男女老幼,不怕热、不怕脏、不怕苦,齐心协力收黄田。好在这时候,人们已不是饿着肚子干活了。

设施农业兴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发生了变革。土地流转或承租了,人们不再拘泥于“割了麦子种玉米,掰了包谷种小麦”的传统模式了,而是搞起了现代农业的新型作务。特别在杨凌,科技示范,大棚林立,劳动的强度被分散在了平时的岁月。人们不那么忙碌了,加上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繁重的体力劳动已成了对昔日的慨叹。人们戏谑说,现在的大忙天,反倒成了大闲天。

在地里,我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家两口,手握肘肘镰,在割一小块机械不能收割的麦田。路过一人朗声笑其:“现在再拿镰割麦,人笑话呢,不看社会都到啥时代了!”

——这真是世事颠倒了,过去的夏收,谁不拿镰割麦,人笑,笑他懒;今天,谁拿镰割麦了,人反而笑,笑他愚!

抚今追昔,这些都归功于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归功于改革开放。

篇七

丹江母亲河呀,乳流哗哗,我从小就喝您奶长大,在您怀里趴……

唱着儿时自哼的歌,记得1998年,面对长江流域的抗洪救灾,目睹丹江被污毒魔折的危状,9月4日,我于《陕西日报》发表了《丹江叹》。

不!这不是我商山脚下的母亲河……

这西源秦岭,东流汉江,全长443公里的丹江河啊,这面积总约16812平方公里而曾似母亲乳汁哺育过陕、豫、鄂祖祖辈辈的、千古流淌的丹水啊,这蜿蜒商洛的“州河”啊!今天你怎么成了条乌蛇?

啊,那已逝的奔腾若沸的丹水哟,你还记得那起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的丹江航运?还记得那梭子船、老鸭船满载货物交梭往来的盛景?你还记得我那八字须的父亲肩上驾着我,去丹凤龙驹寨雄居丹江北岸的船帮会馆,于花戏楼前看戏的热闹?此时,父亲总爱讲他小时随爷爷乘船从龙驹寨扬波东行,至于汉江的故事。他说,船在水上漂,鱼在水下游。想吃鱼,船上挂个网,随时可捞到。说着他唱起艄公打号子的歌。儿时的我,见到丹江上只有稀稀疏疏的小舟。然而,那夹岸的垂柳白扬,芳草绿丛;那河上河下不同季节中成群结队的小燕、白鹤、大雁、野鸭,那雄鹰,那喜鹊,那鹁鸪、那野鸡……还有多种多样叫不出名字的长嘴翠鸟和五彩鸟,真是百歌交响,处处成画!那于幽静峡谷日夜奔流的一江春水哟,在这里清油油,掬手可饮;在那里飞花溅玉,滚滚涛涛。清晨,一河两岸的妇女常哼着小曲在河边淘米洗菜。那时,长江汉口的鱼儿也常来丹江饮水畅游。据说丹江沿途有的鱼洞每年逢鱼排卵,人们可以用竹背篓拦住洞口,五光十色的大鱼直向篓中涌来。说起丹江的鱼,有沙钻子老汉鱼、大黄拐鱼、黑绵鱼、麦穗鱼、银条鱼、金条鱼、但我最喜欢的是人模人样的娃娃鱼。它常在浅滩晒太阳,我捉住逗逗又放了它。除此,桃花瓣鱼我最喜观赏。它银白肚皮上有多色的竖条纹;桃花色的、菜绿色的、淡绿色的、乳黄色的……真是五彩斑斓。夏日,我常赤着身子,手持铁条河上河下追着鱼群。更有趣的是追鱼中,一个伙伴如箭穿水,一屁股坐上鳖背,随之,一把提出一个脸盆大的鳖。说起捉鳖的大能手,要算我二姐夫王邦凯了。他手执铁钗,顺鳖路走,回家时鳖满麻袋,村人都说他有“鳖眼”。可惜那时我只敢在河边石头下摸摸螃蟹。至于那水中日夜行走的水獭群,我更是可望不可及。

今日啊,我眼前的丹江不再是烟波浩渺,碧水荡漾,鹭翔鱼跃,木舟竞航,那石坝旁断枝折腰的红须柳根也被挖走,那矿泉般的清流,时而黑里透黄、黄中泛沫,全是污浊物。江里多种生灵已经绝迹,只有那老人、妇女、小伙与孩子,还在下游游泳、洗菜、淘米、放牧、灌田、挑水食用……

“沉定蓝光澈,喧盘粉浪开”(唐·杜牧《丹水》诗句);“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宋·王禹称诗句),不知古人笔下的丹江美景,何日才能再现?

时过6年、10年、20年,面对丹江翻江倒海的巨变,今日我又唱起了丹江赞的浩歌:哎,今丹江游呀,日新月异开新天哪。呦!地成乐园天成地,星明月亮美千奇。玉皇王母丹江来,望江云楼赞不息。橡坝扬雪丹鹤戏,鱼跃人游龙船飞。亭台楼阁两岸立,玉栏诗画长河堤。哟嗬嗬依儿呀,哟嗬嗬依儿呀。江滨花丛笑嘎嘎,都说要活一百八。

啊!我乳流哗哗的丹江母亲河,今日真有唱不完的歌!    

篇八

桥,故名字义,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洛河桥,是洛河水上的通行建筑。它见证着历史变迁,记载着洛河两岸人民不断圆梦的奋斗历程,体现着改革开放成果为人民带来的福祉。

我的家乡洛南县柏峪寺镇薛湾村在洛河中游地段的北岸,南来北往,过洛河首当其冲。为过河方便,人们在洛河架桥。我亲历过洛河在无桥季节的辛酸苦辣,经历过架设木桥的万般辛苦,体会过钢丝桥的风险,享受了水泥桥带来的幸福欢乐。 

无桥之苦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是大陆气候季风湿润气候区。因季风影响,夏秋季节降水量多而集中,洛河易发生洪水。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洛河上架的都是木桥,为了保证木桥不被洪水冲走,自古以来,农历霜降节搭桥,次年谷雨节拆桥,从谷雨到霜降期间,洛河上没有桥,要到河那边,必须淌水过河。

春秋季节,淌水之后,脚和腿上的水珠被风一吹,脚面和小腿常常皲裂,裂出一道道的小口子,十分疼痛,有的还发生感染化脓,问医求药。洛河里全是卵石,过河时常有被石头绊倒、滑倒在河里的人,轻则全身湿淋淋,有时还发生溺亡事故。夏季因上游暴雨,河水突然暴涨,下游过河的人不知道上游的雨情,时有发生被突然涨河的洪水冲走身亡的事情。秋季阴雨涟涟,河水一直涨满,几十天无法过河。人们储备的火柴、煤油、食盐等生活用品被用完,要到邻居家借用。当出现老淋雨时,雨一下几十天,洛河水喷岸,无人敢过,全村都借不到时,人们用原始的打镰撇火石取火,用松树脂照明,吃无盐的淡饭。

“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宁愿翻山走百里,有女不嫁河那边”这是家乡流传的话语。因洛河阻隔,每逢来客,面对滔滔河水,不敢过河,在河边喊叫要去的人家大人或娃们的名字,主人听到后,前去接河,客人走时,主人还要送河。谁家养了肥猪,要到乡供销社交售,便请邻居帮忙,用人抬或架子车拉,送猪过河。一到汛期,洛河如汪洋大海,波浪滔滔,气势汹汹,就是人命关天的事,毫无办法,只能望河兴叹!

在我的记忆中,崔塬村就有一位青年,患肚子疼,因洛河阻隔,不能及时送医院治疗而亡。陈塬村有一杨姓男子,在一河之隔的薛楼村当上门女婿,亲生父亲病故时,恰逢河水涨满的汛期,几十天不见回落,无法过河,隔河相望,可见葬父的场景,不能为亲生父亲送别。 

木桥之难  

在上世纪60年代前,村上设有桥会,桥会的会长,群众称桥头,负责召集村民在谷雨节拆桥,霜降节架桥,保管拆下来的桥架、桥板,根据需要筹集霜降节架桥的材料,以及桥会所需其它物资。桥会在每年的霜降节举行,这一天,全村每户出一名劳力,聚集在桥头家的院落,首先由桥头带领大伙敬天敬地敬神鬼,祈求平安。随后桥头就架桥具体安排,进行架桥。桥架成之后,桥头设席招待,席间推选新桥头,新任桥头讲话,对架好的新桥管理进行安排。从60年代以后,架桥由村上的各生产队即现在的村民小组轮流负责,桥会也从此消失。

在洛河架设木桥,首先在河的两岸对称位置垒码头,码头即木桥的引线,用河里的石头砌成,深秋时节的洛河水,冰渗刺骨,人们穿着单裤,挽起裤筒,身着短衫在水中捞石头,冻得直打哆嗦。当码头垒到合适高度时,开始架桥,先立桥架,后架桥板,依次而架,直至将桥架成。桥架是由两个人字形树枝联结组成,桥板是由独木连在一起的木排。家乡的桥架高度在两米左右,桥板宽约一尺。

木桥的架成,避免了人们来往受冬季刺骨河水浸蚀的痛苦。过木桥,对于生活在洛河边的青壮年没有问题。但对老年人、儿童和来往客人,过桥如同过难。有的人一上桥,就晕桥,总看到桥在走动,便人随桥走,结果是失足落水,掉在河里。有的人一上桥心惊胆战,不敢直行,在桥上爬行。遇有霜冻,桥面结冰,滑溜难行,稍有不慎,跌入河中。

钢丝桥之险  

为了通行方便,洛河岸边的人们想尽了千方百计,坚持不懈的探索奋斗,从70年代起,在洛河上开始了修建钢丝洛河桥的历程,到90年代,柏峪寺镇沿洛河的9个自然村,修建了6座钢丝桥。

修建最早的一座钢丝桥是王塬村钢丝桥,是由70年代路线教育工作帮助建成的。每逢汛期,洛河水暴涨,不能过河时,人们就想法到王塬村洛河钢丝桥过到洛河对岸。从我家到王塬村钢丝桥,要翻山越岭,不仅要受走泥泞小道的艰难,更要经历翻越流星岩风险。流星岩,山岩徒立,岩石乌黑,坡上荆棘杂草纵生,没有道路,只有几乎是垂直上下的一个挨一个的脚窝,岩下是波涛汹涌的洛河,十分险恶。所以有“翻了流星岩,魂都难回来”的俗语。平常没有人翻越,只有在遇到急事无法过洛河时,无奈之下才有人冒险去翻越流星岩,到王塬村过钢丝桥。因翻越流星岩,从岩上摔死摔伤的事故时有发生。

我家乡薛湾村的钢丝桥修建于80年代。是由村上自行设计,自筹资金,自筹物资,自行组织施工建成的。钢丝桥的东边在悬崖上,用钢钎打眼放炮,开拓了人行道,浇筑了连接钢丝绳的钢筋。西边是用石头修筑的桥墩,在桥墩里竖立连接钢丝绳钢筋。两边钢筋连接钢绳,在钢绳上铺设着十公分左右宽的木板。

钢丝桥的修建,解决了人们过河的难题。由于钢丝桥坡度大,钢丝绳有弹性,人一旦走上桥面,钢丝桥就摇摆不定,晃晃不停,胆小的人,不敢走动。老年人和儿童过桥要人搀行。桥面木板经常发生断裂脱落,桥面出现空隙,一脚踩空,便跌落河滩或河中,发生伤亡。东高村的钢丝桥就发生过从钢丝桥上跌入河滩,造成一死一伤事故。  

水泥桥之福  

2003年8月28日,洛南县发生特大水灾,柏峪寺镇沿河的6座钢丝桥,有5座被洪水冲毁。灾情过后,人们一边进行钢丝桥的修复重建,同时,人们也在议论着如何修建钢筋水泥洛河桥,实现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随着改革的深化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谋发展,实行惠民政策,排民忧,解民难,为群众办实事,干好事,加大了资金投入,加快了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至今,单就洛河钢筋水泥桥,在柏峪寺镇境内就建设了4座。我家乡的洛河水泥桥在2013年6月建成。

洛河钢筋水泥桥的建成,实现了洛河两岸人们“一桥飞架南北,天险变通途”的梦想。洛河钢筋水泥桥,不仅给人们交通提供了便利,还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我所在的薛湾村被列为黄牛、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烤烟生产基地,黄花菜种植基地。

我所在的村民小组,有居民56户,从前因交通运输条件限制,没有一座楼房,如今有42户修建了楼房,过去没有机动车辆,如今16户购买了小汽车,8户购买了农用运输车。村上修建了移民新居,文化广场,早晚广场上音乐浩荡,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翩翩起舞,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个人也享受了从县城一坐上车,直接到老家的院子才下车的便利,目睹了洛河水泥桥给村子带来的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福气,听到了人们对洛河水泥桥的赞颂:党的政策好!改革开放好!洛河水泥桥好!

篇九

我的老家是耀州区最西边沿的小丘镇白村,距耀州城的距离不是太偏太远,直径只有四十华里。这条路我走过了七十多年,同我的人生一样,经历了艰难的跋涉、发展提高、幸福美满的全程,真正使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我们国家走向富强”。我生逢盛世,晚年享尽改革开放的成果,幸福美满的生活,是非常幸运的。目睹祖国国力一天天的强盛,科学技术一天天的发达,人民生活一天天的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时不远,心中无比的亢奋和激动。现在,我只从一条回家路上的感受,叙述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变化: 

一条艰险崎岖的路  

解放前,从老家到县城的路,由于沟壑的隔离,很少人行走,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加大路,要翻三条半沟,过三道河,雨雪天,非常危险难行,不小心会被洪水隔断,或被冲走,下雨时,道路泥泞,拖泥带水,寸步难行,下雪时路冻雪滑,走一步滑半步,还有掉到沟坡里的危险。那时,沟道里荒芜,时常有狼、虫、豹子出没,行路需提防。小的时候,在县城中学上学,同学们相约同行,回一次家,需要走大半天,要冒出两三身臭汗,简直比干几天强劳动还累,一路走下来,又饥又渴,脚疼腿软,痛苦不堪。有年秋天,遇到天下蒙蒙雨,大雾弥漫,在路过一片包谷地的小路上迷失了方向,走沟沿上没了路,同学们慌了,是不是遇到了“迷糊”,眼看天黑了,大家镇定下来,原路返回,找到正路,回到家后,已晚上九点,家里人都焦急的等待着。说了现在人都不相信,解放前,我们村上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一辈子都没进过耀州城,没见过火车,没见过县太爷是什么样。小丘镇的商人,进货去了三原的鲁桥镇,不去耀州城,一是路难走,二是兵荒马乱,怕土匪抢掠,富裕人家子弟,上中学去了三原,一般人家子弟才去耀州城读书,每周回家背馍,来回走着这艰辛的路。 

一条不断改造的路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领人民就开始了不断的修桥补路,当时修路,全部人力用铁锨,一段一段的完成。1959年,从县城到小丘镇修成了一条七十华里的大路,绕到浊峪河的沟头,历程延长了二十五华里,可以通行马车、架子车、手扶拖拉机、耕地的拖拉机;小丘镇的商店去县城进货,来回最少要走两天,因为是土路,不能常年通车,雨雪天不通,水冲毁到修好前不通,河里发洪水不通。来往行人多了,仍然要翻沟走捷径。到了六十年代,这条大路,经过多次改道、加宽,缩短了距离,但仍是土路。过往行人、车辆越来越多,自行车、摩托车、偶尔也跑汽车。1961年县市分家时,市上给耀县分来一辆嘎斯69货车,算是耀县唯一的汽车了。人们最讨厌汽车,摩托车上路、车辆经过后,尘土飞扬,如沙尘暴来了一样,路两旁几十米内的庄稼,都覆盖了厚厚一层尘土,行人当然也深受其害。1970年省上  给耀县一辆卧车, 照顾县上老领导多,一次县委副书记张  涛坐车去小丘公社,下车后浑身都是很厚的尘土,只见两个眼睛动弹,大家不认得是谁,说话以后才知道是张书记。

到了七十年代,又不断地整修,用料角石、石子铺了路面,河面上修了石桥,县城到小丘镇第一次通了班车,一天一趟,是大卡车,在车帮上加了几个拱形铁棍,后来在车帮内加了两条长板,作为座位,乘车的人像插萝卜一样,人挤人的站在车厢里,坐一次车真是受罪。因为道路大平小不平,坑坑凹凹,车辆颠簸摇晃,踢踢跨跨的响声,震耳欲聋,有的人坐车后,头晕脑胀,有的人吐天哇地,更有人心慌口颤,像得病一般。1971年我去小丘回城,坐车时天晴着,车翻过了两个沟,刚到下高埝塬畔,倾盆大雨,车从路上滑到地里开动不了,车上没篷布,一车人刚被太阳晒的发热,突然又被大白雨淋的生凉,全部湿溜溜的像落汤鸡一样受着。雨停了,大家都下来掀车,把车掀到路上,又上车前行,到下坡时路滑,大家又下车跟着走,到平地处再上车,返回汽车站,汽车上满是泥,乘车的人都成了泥人,怨天尤人,出了钱还活受罪。后来,国家在浊峪河的沟道,建物资储备库,从县城到库区修建了三十华里的简易柏油路,去小丘镇的路况就改善了一半,但仍有一半的路仍是颠簸厉害的碎石路,回家到小丘下班车,再步行五里回家,遇到雨雪天,仍要踏着泥泞或积雪,艰难的走回去。

一条幸福美丽的路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想富先修路”,国家在交通道路建设上大量投入资金,道路建设迅速发展,路况迅速提升。先是县城到小丘镇的柏油路全线贯通,班车由卡车变成有固定座位的轿车,班次由一天一次增加到两次、三次、四次;接着移三柏油路、小照柏油路、通往淳化的柏油路又先后建成,私人的班车上路,随时可乘坐班车回家了;又接着村村道路硬化,通村班车开通了,坐车越来越方便,出行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照金红色旅游开发,县城至小丘镇的柏油路,又被改造为三级标准公路,两条大沟上建起了高大的桥梁,成了车辆川流不息的旅游线路,路况越来越好,路面越来越美观。

时至今日,回家的路四通八达,任选一条路都可畅通到家。可以说,每条路都成为社会主义康庄、幸福的大道,从县城的家门口到老家的家门口,或坐车、或行走,两脚不沾土,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黑夜、白天,要什么时候走,都可以什么时候走,车行时间从改革开放前的三个小时,两个小时,缩短到现在二十多分钟就到了。过去回一趟老家是遭受一次累,现在回一趟老家是一次幸福的享受,是一次开心舒畅的旅游。道路本身就是宏伟壮丽的景观,干净、宽敞、平整的路面看不到尽头,车行路上,如坐游船般的平稳清静,两边的排水沟,整齐规范,排水沟外的行道树,大小规矩如站立的卫士,迎接过往行人,中间夹杂着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鲜花盛开。大桥上和村庄沿路的路灯,路旁树立的标志性路标、提示牌,桥头两旁的小花园中的亭、台、雕塑,奇花异树,农家院门前的花坛等更是美不胜收,人都不想坐车前行,总想徜徉在路上,观赏这看不够的美景。

更加令人激动的是沿路一个接一个的景点,一处又一处的现代化的工厂、农业生产设施,使人觉得是在天堂的路上行走着,流连忘返。出家门,路过新建的商业门市药王路、锦阳路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接着过沮河桥,新治理的沮河水被两岸坚固的河提管束起来,节节拦河堤,把河水拦住,平静的躺在十多里的河床里,滋润着耀州城,养育着水里的荷花、游鱼、岸上的花草树木。过了桥,穿过铁路过洞子时,一列长长的运煤火车正由南向北呼啸而过。沿路盘转上埂,进入铜川市新区正阳路,这条十里长街上,马路宽阔,花草树木繁茂, 两旁高楼林立,排列着铜川市的首脑机关、最高学府、图书馆、报告大厅、文化广场、体育公园、民行、商城、酒店、国际超市,五里长的临街花园,晚间五光十色的灯光闪烁着,广场音乐喷泉高射,仿佛进入仙境。

出正阳路,穿过西延高速公路洞口,进入赵氏河大桥的东桥头花园,可以停车上桥,居高临下,观赏玉皇阁水库、碧波荡漾,申家河湿地,千亩薰衣草、鸟语花香,查家河新农村,民居节次鳞比,座落在水库边上,周边层层台阶梯田,河道畦畦菜地,如图如画。过赵氏河桥,进入坡头工业园区,先登上桥西公园的观景亭,观赏高大巍峨的西延公路赵氏河大桥,车水马龙,穿梭在空中,东望新区全貌,西望坡头工业园全景。坡头工业园区沿路,摆放着一个个的现代化工厂,烟囱高耸,新能源基地,如雷达林立,白茫茫一片,现代化建材厂,厂房栋栋,现代化养牛场,牛声哞哞。出工业园区,过浊峪河大桥,在桥上观赏浊峪河两边山坡退耕还林,由沟底到沟沿、树木葱郁,流域绿化的景观。过了桥进入小丘镇现代化农业区域,也是一个接连一个的农业设施景观,首先看到的是锦阳山庄,以自产的果品、蔬菜、粮食等无公害食材,办起了农家乐,招待过往行人。紧接的是海升集团公司创办的现代化千亩苹果园,以先进品种,科学管理、树茂果丰,并建有五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玻璃大棚,四季生产着草莓、西红柿等蔬果作物。紧接着是移村的药物种植园和地窑保护区,移民搬迁新村,科学的规划,新颖的建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样板。紧接的是雅荷集团在小丘塬建立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占地20平方公里,集农业种植、养殖、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开发基地,现正在启动。

看着看着快到村边了,意犹未尽,放眼望去,小丘塬今非昔比,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整个小丘塬大地上,一缕一缕的绿莹莹的麦苗、黄橙橙的油菜花,一片片的果园,粉白的苹果花、粉红的桃花,盛开着,一堆一堆的白墙红门的民居房屋,共同组成了一幅如同硕大的彩色地毯覆盖在黄土高原上。这那是回老家呀!是游览观赏,是开阔眼界,是养生健身,不由脱口而出:“一路风景一路乐,一处产业一成果,喜看城乡新变化,新时代里风景多”。

篇十

1970年8月6日,我和同学老卢从西安出发,坐了五个多小时的火车,下午才到达铜川。在铜川饭店住下。吃过晚饭,我们坐在小河旁边。 看到铜川市区是建在一个狭窄的川道里面,两面是山,这就是我们要真正走向社会开始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第二天去人事局报到。管分配的同志说,市农机厂的铸造车间刚建好,急需要人,你们到那儿去吧。 我们8日去报到。农机厂是建在黄堡镇,是铜川市的工业区,地段还比较开阔。因前两天下雨发过大水,厂里人大都去救灾去了。厂里安排我们先临时住下。随后,我们去镇上转了一圈,了解了一下黄堡镇的大概情况。  

铜川是一座煤城,除煤矿系统外,工业很薄弱。农机厂是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每个县都要建一个农机厂,且要求给每个厂调配十台常规设备。当时工厂正在筹建,有一栋二层小楼,办公和住宿合用。铸造、机加、装配车间的厂房刚建好不久,有一个小灶房,河水沉淀后作为生活用水。厂内有个铁木业社,每到逢会,有不少农民牵着牲口来钉掌。那时厂里很乱,工作和生活条件也很差。 由于还处在文革时期,就是筹建一个小小的农机厂,还是有很多困难。当时厂里有十几名从外单位调来的干部和职工。虽然有清华、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分来的近30名本科毕业生和一些大专、中专生。但是很缺少有搞工业的领导干部和实际经验的技术人员,更缺少技术工人。厂房也是木质桁架砖混结构,即是这样,还有人认为是贪大求洋,应该是干打垒土坯房。 铸造车间由技术科刘师临时负责,不久就由老卢负责。当时有一位从陶瓷厂铸造班调来的老师傅,后来相继招来十来名学徒工。学徒工除了到对口单位参观学习外,主要是车间自己进行培训,更主要的还是在实践中学习。我和老卢是西安交大机械系铸造专业毕业。开始我分到技术科画图描图,完成这类工作还是得心应手的。不久,上级下达了试制3k9水泵的任务,厂里经研究决定试制,这对当时铸造车间的现有条件来说谈何容易。首先,是要过铸造模型关,当时只有一位木工老师傅,对铸件模型没有概念,更看不懂图纸。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车间完全有理由将主要模型外协加工。但当时也有这样一个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还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着我们。而且对于我俩来说,文革前两年和复课一年多时间里,技术基础课已学完,之后又有一年多的时间到对口工厂教改实习劳动。我较长时间在该厂技术科制图、描图。在车间跟着一位七级工师傅干活。尊敬师傅,虚心向他们学习,他在传授技能上毫无保留。故有一定的实践知识。毕业后我们也有为国家做些事情的强烈愿望。也有为厂里排忧解难节省开支的想法。再加上厂领导的支持和鼓励,因此下决心克服困难,啃下这块硬骨头。

万事开头难。因试制3k9水泵,我也从技术科回到铸造车间。所有的铸造零件,都得从准备图纸开始。我和老卢首先要制订铸造工艺,绘制必要的木模工艺图。而且首先确定从制作最复杂的3k9水泵泵体模型开始。在制造木模过程中,一边和师傅讲解如何分型、定位、每块木板应多厚,甚至用橡皮泥按比例做成大致形状,让木工师傅先有一个整体印象。因铸件模型的最大困难是首先要读懂平面视图,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几何体的形状。跟着师傅学习拉锯、推铇子、学用木工工具。在铇平的木板上画好所需的图形,锯成所需的大致形状,再粘合在一起,经过铲、銼,砂纸打磨等。在工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记得木模上有个地方不好出砂,白天没想出来,晚上做梦梦到了这个问题,且找到了解决办法,第二天画在木模工艺图上。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技术科刘师常来帮忙,给以鼓励。在1970年那个冬天,不畏严寒,在油毛毡棚里,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比较顺利的制成了3k9水泵泵体(外形)模型。大家都为初步胜利而高兴。

1970年很快过去了。1971年春节我和老卢回河北探亲结婚,回厂己是春天了。后来铁木社搬走了,有了木工房。3k9水泵一共有十几种铸件。泵体、叶轮模型及其铸件制造难度很大。后来厂里招了两名木模学徒工,在外厂进行了短时间的培训,回厂后参与了木模的制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木模终于全部制造出来。

为了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我数次去西安购买了许多本相关书籍。当时专业书非常少,有些还是从古旧书店买的翻译出版的前苏联的教科书。白天工作,晚上学习。

铸造车间要进行生产,需要有必要的基本设备。厂里的资金短缺,那时也没有所需设备可以买到。车间只有一堆型砂和一座小猴子炉。老卢只好自己设计,并和有关同志一起制造必要设备,如相继制造了烘干炉、砸铁机、及工艺装备,为生产铸件做好准备工作。为了提高铸件质量,后来又设计制造了筛砂机、混砂机、冲天炉等。全铸造车间有两位老师傅和十几名学徒工。铸工老师傅给大家传授实际操作技能,我们给大家讲解铸造基本知识。尽管铸造车间苦、脏、高温、累,基本都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还是很高的。经过全车间人员的共同努力,克服了许多困难,不知道流了多少汗水,3k9水泵铸件终于全部试制出来。经过机加、钳工制造安装,并进行抽水试验,3k9水泵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终于试制成功!  

铸造车间在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又无任何监测控制手段的情况下,试制出合格的铸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但在大家庆贺水泵试制成功之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这只是铸造车间迈出的第一步。前面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去攻克。 但是,3k9水泵模型制作成功并浇铸成合格的铸件。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因此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管干什么工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有一份付出,就会有一份收获。并更加牢固地树立起为事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篇十一

文学梦,是我终生不渝的追求。

我出生于汗牛充栋的书香之家。那时侯,偌大的院落里,一座破旧的后屋里塞满了一摞一摞线装书,我不止一次又一次地走进去,仰头望去,全是尘封的故事,间或抽出一两本来,翻前览后,若坠五里雾中。那竖排的汉字大小不一,时而单排,时而双排,看着这一本本“天书”,佶屈聱牙,怎么也念不下去,只能望着那蠹鱼在书里钻来钻去,顺手一捏,两指银粉,光滑而湿腻。有些书中,点满了红红的圆圈,偶尔还夹着一半张纸条,工笔正楷,上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似懂非懂的我一片茫然,突然,母亲一声呼唤,让我赶紧逃离出这风雨飘摇的屋子。

院子里,一棵老桐树拔地而起,浓阴罩地,阳光透过树叶,洒一片斑驳,风儿吹过,地面上枝叶的投影摆来摆去,似一幅动画片。我常常坐在树阴下,翻看祖父儿时图文并茂的国文教科书。书是清末出版的,自然是线装本,书里的插图人物皆着长衫,女为小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一篇课文,我早已熟谙在心。我最喜欢文旁的配图,一位梳髻的少妇,踮着一双小脚,一手扶树,望着身背书包远去的垂髫少年,其情殷殷,其意切切,舔犊之情尽在不言中。

小时候的我是浸泡在书画中的,所言一点也不为过。是书籍营养了我一颗少年的心,为我日后书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稍长,更嗜书若命,辄遇书摊则寸步难移,若有好书,更是心生强烈的占有欲,定要千方百计据为己有,尔后陋室藏娇,方为一快。

1962年,正上高二的我对书萌生了出奇的喜爱之情,如醉如痴,已经达到了见书必购的状态。那年暑假为了补贴家用,萌生了做点小生意的念头,未料反打正着,生意没做成,倒购得几本好书。

事情是这样的。闻知我要“下海”做一回生意,素以胆识过人的同学马继民来到我家,怂恿道:“咱俩去三原贩一回梨瓜,一趟下来,准可将本钱翻上一番,还可到三原城隍庙逛一下!”我不禁点头称是。

说干就干,那天夜里便坐车启程,去时借了邻居一副扁担。车到三原,正是半夜,我俩便在候车室里坐至天明。

晨曦微露,径直进了三原县城。由于人地两生,我俩转悠了一个早上,也没有遇到合适的梨瓜。此时饥肠辘辘,便在街头的小茶馆里买了杯开水,啃起了自带的玉米面饼。

囫囵吃罢,继续寻觅。正行走间,忽然瞥见路旁摆着个旧书摊,我立即来了精神,凑上前去,坐在扁担上仔细翻阅起来。嗬!净是些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名家名著,越看越让我爱不释手,同学马君见我如此痴迷,便不再等下去,一个人走了。

我翻了这本又看那本,真是本本都想占为己有,摊主见我如此忘情,便说道:“小伙子,你爱哪本就拿哪本,书价给你算便宜些!”这时候,我才注意起眼前这位卖书人,只见他约莫30岁年纪,清癯的面庞透着几分聪敏,文质彬彬的。

我选中了四本书:仿古书店1936年出版的《现代散文选》、现代书局1933年初版本张资平的《脱了轨道的星球》、还有蒋光赤的《少年漂泊者》和《纪念碑》等,摊主拿去一看,只索价5元,还额外送我徐枕亚之成名作《余之妻》、许寿裳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并对我喜书之举大加赞赏。

当时正值国内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书可谓便宜极了,继而一想,自个身上只有10元钱,且来回还要买车票,如若买了书,那还用什么钱贩梨瓜。犹豫再三,反复斟酌,还是心一横,买下了眼前这几本书。自然,贩梨瓜的生意便泡了汤。

悻悻地回到家里,等待着母亲的数落。当我说清了事情的原委,母亲非但没有训斥,反倒安慰我:“买书是好事,买下了就要好好看!”闻此言我心头不禁一热,泪水夺眶而出。

令人称奇的是,三十多年后,我在故里《耀县报》上看到一位作者的名字,竟和那年购得旧书上署名一模一样——张忠文,后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此人,见面后,他听完我的叙述,大吃一惊,仔细端祥起我来:“原来当年三原街头是你买去了那几本书,此事我还记在了日记里呢!那年月,我可真是药铺里的抹布----苦透了,为了将旧书变卖几个钱,又恐遇到熟人不好意思,不得己而去三原……”言罢嘘唏不已,感慨万千。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几本书仍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我庆幸那次三原之行,虽然是做了一次彻头彻尾失败的生意,但却购得几本千载难逢的好书。

因我觅书藏书成癖,妻不知为此发过多少回牢骚。此生共换过四次住室,每次转移,任何东西都舍得割弃,惟独书报杂志割舍不下,妻不断在我耳畔聒噪:“你走到那儿,就将烂书烂报带到那儿,烦死了!总有一天我要把你这些‘破烂’全塞进灶火里去!”吼归吼,妻毕竟也念过多年书,尚有一位嗜书若命丈夫的熏陶,还未曾和书结"不共戴天"之仇,总算没“焚书坑儒”,作秦始皇第二。

我平生省吃俭用攒下几个钱全都送给了书店,结果书越积越多,弄得屋内几乎难以插脚。我曾幻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有间书房,过一过文人雅士“斋窗听雨细分茶”的日子。然而,在那个为两顿饭也发愁的年代里,一个普通教书匠能拥有一间书房不啻天方夜谭。

近年,经济稍有宽余,便在原有三间平房上又摞了一层,房屋宽敞了,这下全家一致同意为我辟间书屋。此决定付诸实践时,还专门请了木匠师傅,按我设计的样式做了一张书桌一把椅子和四架书橱,从此,我那近千册书籍堂而皇之登上书架,我终于有了梦寐以求的一方藏书小天地,心中欢喜自不必说。

“万卷诗书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在文化氛围浓郁的书屋里,想我之所想,干我之所干,让思想纵横驰骋,心绪飞扬,笔下流淌出千种风情,万般惬意,想古往今来那些舞文弄墨之雅士亦不过如此耳,复何以求?

于是,我将自己这间书屋命名为“晚春斋”,取“老柏摇新翠,幽花吐晚春”之义,自觉倒也恰如其分。放翁有诗,似为我赋之:此身将做土,/万事己颓然。/ 惟有耽书癖,/犹同总角年。

爱书,也促成了我爱动笔写作的良好习惯。我于1963年执教,一直担任中学初三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为了实现我的文学梦,我一直边教书边坚持业余创作,三十多年间,共写出散文作品300余万字,作品先后发表在在国家级《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剪报》、《中国楹联报等》>等以及省、市、县级报八十余家新闻媒体上,其中有数十篇作品获奖。

物转星移,青春不再,如今我退休在家,过起了另种况味人生。退休,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逃脱的一个终点站,除非你成仙而去,那只能另当别论了。

我的退休,并不是人生的终点站,而是一个新的起步。追梦,从退休之时复起,退休,是我的新生命的另一轮开始。“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不为巧”,与时代同步,做时代达人,向社会输送热能,为故乡贡献爱意,这是我的追梦,我的向往,我的朝思暮想。  

退休十多年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教一日闲过,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心情愉悦,精神抖擞,气象万千。如今,我觉得自己像一轮依山重新升起的朝阳,依旧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充满了幢憬,向着无限美好的前方奔去,永不停步!

在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世界教科文组织将不懂网络定义为新文盲的底线,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退休后心知肚明,我若不及时充电,必将被历史所淘汰,于是,2007年购置了电脑,通过慢慢地摸索,尔后无师自通,逐渐掌握了电脑的一般运用常识,如今,已能熟练的上网柔指敲键,在线聊天,网上开设“博客、微博和微信”以及QQ,自名“且看杨花自在飞”、“北山老狼”。

日日上网,融心入肺,乐此不疲。短短八年里,已敲传博文1224篇,某几年,年上稿平均186篇,上稿率达到了两天一篇,如今博面点击近二十四万余人次,被新浪博客授予“精英博主”,我如此作为,什么也不图,只是为了“活动手脑,以防痴呆”,别无目的。“老年人不要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如果看得惯,就积极参与,看不惯慢慢适应,否则,只会自己气自己,社会并不会因你看不惯而停滞不前,每日上网,不时在网上和文友聊天,彼此交流信息,增聪益智,这已成了我的必修课。

网络带给我的乐趣何止这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两年,通过电子邮箱,我给《铜川日报》不断投稿,被报纸采用40余篇,命中率颇高,这不能不归功于对电脑的拥有。

2012年至2016年的五年间,我将自个博客上的文章整理分类,编辑成书,自费出版散文集《沮水微澜》和诗文集《花落花开》,反响颇好。后来,耀州区委外宣办先后为我出版了散文集《耀州老地名溯源撷趣》、《耀州烟云录》和《耀州记忆》,书出版签赠后,得到了广大读者尤其是耀州籍人士的认可,登门求书者络绎不绝,铜川市新区作协主席吕学敏评介道:“其厚重的内涵必会香飘久远,其民间文化之内涵亦不可小觑。”

如今,写作只是我退休在家生活的一部分,终年坚持户外运动,终不懈怠,风雨无阻,数十年如一日,更是我的的另一选择。每天下午,我便身着运动服,脚蹬休闲鞋,疾走20余里,翻山越岭,已成习惯。不过,这还是小菜一碟,2001年,我便购摩托一辆,身携数码相机,飞乡驰村,拍景摄花,积得家乡山水美照3000余幅,尽存于电脑内,闲时打开赏览,自得其乐。

2015年至今,区委宣传部下属的区新闻中心,将我临聘到《新耀州》编辑部,担纲“文化”和“副刊”两个版面的编辑工作,干起活来,自我感觉得心应手,水到渠成,故颇有成就感自豪感!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不求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俯仰无愧唐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是我为自己设定的人生标杆。如今,我虽年逾古稀,仍心怀梦想,今后仍将以歌颂耀州为主线,以耀州人事为素材,多方位地从各个角度宣传耀州、推介耀州,扩大耀州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故里的知名度尽绵薄之力。

篇十二

宜君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仰韶文化;四、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这里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中心活动区域。轩辕在沮水上游之滨初识西陵之女将其封为正妃,并封其岳父曰“此地心安之处也—宜君”。

在宜君焦坪,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山寨,南北蜿蜒十余华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名曰“凤凰山”。此山北依杨店子,西邻杏树坪,南接金锁关伸向铜川,东边紧挨焦坪老街。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只金凤凰落在山顶上,使山巅石崖倒塌,树木焦灼人言山里有宝,“凤凰山”因此得名,世代相传,至今这儿的土和石头都还呈现出赤红颜色,实际那就是地下“乌金”煤炭矿藏的象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凤凰山既是焦坪的屏障,也是瑶曲、金锁、转角等地区的制高点,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先山上盖有庙宇,蹲着玉皇大帝的塑像,下边有四孔石窑,东边窑内还塑有关公、周仓的泥像。迄今,年深日久,房屋、造像已荡然无存,唯有残缺不全的石窑遗迹。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在凤凰山谷营建了仁智宫,多次亲幸“宜州”,布置军事,视察防务,在仁智宫整纪朝政,抵御侵扰,平息叛乱,使仁智宫在政治上、军事上对唐王朝的统一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后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xx七年)重新扩建仁智宫,诏改为皇家贵族纳凉避暑的离宫—玉华宫。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唐高宗将玉华宫更名玉华寺,赐于玄奘,玄奘僧徒在这里从事了长达六年的印度经书翻译工作,为中印佛教与文化交流奉献出毕生精力。 民国时期,常有土匪来往出没于凤凰山,据知杨谋子、夏老吆都曾带领人马在这里驻扎过,敌榆林总部井岳秀部焦坪连队也常来往活动于此。一九三三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的率领下转战于此,曾数次夺得凤凰山,打进焦坪街,杀富济贫,至今在一些老一代的心目中还留有深刻的印记。

凤凰山古有秦直道,历来是通往西北边境及陕甘两省的交通要道。解放后,随着多次规划调整,又成为旬邑、耀县、印台、宜君的交汇点,210省道纵贯南北,北去甘肃正宁、西峰,西往旬邑、彬县,东经玉华川迂回到宜君县,南经铜川直达西安,四通八达。山下埋葬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储量居西北之首,凤凰山周围煤矿林立,省国有煤矿焦坪煤矿、杏树坪煤矿、下石节煤矿、崔家沟煤矿、柴沟煤矿等,地方煤矿如宜君县南塔煤矿、马坊煤矿、龙门沟煤矿,印台区、黄陵县也在这里开矿,规模较大,产量可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集体、个体小煤窑曾星罗棋布,运煤车辆络绎不绝,煤炭源源输出到大江南北,东南沿海,支援祖国的四化建设,对繁荣经济、发展生产、方便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

凤凰山脉群山绵延、森林茂密、苍松翠柏、四季长青;凤凰谷瀑布涛声阵阵、溪流淙淙、莺歌燕舞、鸟鸣啾啾,胜似仙境,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年来,宜君县突出生态优势和绿色主题,挖掘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努力提升“中国避暑城”品牌的影响力,正在做大做强“六大特色产业”,精心打造“六大旅游景区板块”。宜君古今君王土,地灵人杰英豪多。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凤凰山上将重新飞出许多金凤凰,毓秀的山川将成为美丽富饶的米粮川,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的新宜君。

篇十三

今年春节前后,央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初心》一直吸引着我的眼球,不仅使我一集不落地看完全剧,而且也引发了我不尽的思考。

这部电视连续剧是以开国将军、新疆军区后勤部长甘祖昌的“初心”而编写和演绎的。全剧以独特的视角、真实的故事、英雄的史诗、感人的情节,不仅诠释了这位革命老前辈不变的初心,而且也让我读懂了共产党人“初心”的真实内涵和政治所指。

甘祖昌将军是1928年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他的“初心”是让老百姓有吃有穿,人人都过上幸福的日子。为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在20多年的战争年代,他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立下了汗马功劳。新中国成立后,不仅荣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而且还被授予少将军衔。按照世俗的观念,可以说是官高位显,功成名就,坐享其成,理所当然。但当他得知家乡的老百姓还在饿肚子,并未过上他当年参加革命时许下的诺言,就毅然决然地辞去部长职务,动员全家回到了江西莲花县农村老家, 以忘我的付出和全身心的投入,发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南泥湾精神,带领乡亲们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虽然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并未达到“小康”,但却使老乡们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表白了自己的“初心”,演绎了辞官为民的中国故事,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们传诵的佳话。

观看电视剧《初心》,不仅使我看清了甘祖昌将军的不变信仰、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而且也让我读懂了“初心”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政治定力。“不忘初心”,语出《华严经》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意是“只有坚守本心信条,才能德行圆满。”从这句话里,就能让人悟出:初心就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政党起点时心怀的承诺和信念。只有不忘初心,才能保持本色;只有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只有不忘初心,才能后劲十足;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即使身处逆境、遭遇不幸,也会以“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坚守自己的信仰,兑现自己的承诺,成就自己的梦想,写好自己的人生。

初心,在每个人的人生规划、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美好的向往,设计出宏伟的蓝图,在心中留下满满的回忆。通过观看《初心》和读书看报,我了解了甘祖昌将军的初心是让老百姓有吃有穿,过上幸福的生活;抗战老战士徐超的初心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著名作家巴金的初心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焦裕禄的初心是“要像  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谷文昌的初心是“不带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见贤思齐,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一贯崇尚的古训。不论是甘祖昌等老将军,还是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我们民族的精英,都是我们党的杰出人物。我是一位凡夫俗子、普通党员,当然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也许永远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却心向往之。一说到他们的初心,也就不由联想到自己的初心,而要说清自己的初心,就不能不回到童年和学生时代。那时,由于年幼无知,涉世不深,也不知道什么是初心,只想着将来干什么。一会儿想当教师,一会儿想当医生,甚至梦想当作家、当演员……想东想西,莫衷一是。只念过几天私塾、一生为农的父亲听后,要我不要想入非非,更不要异想天开,要我好好读书,学点真本事,将来能吃上公家饭,当上公家人,干上公家事,他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很爱我,我也很爱父亲,并一直把他视为头上的“天”。父亲的话语虽然不是圣旨,也不是最高指示,但我却言听计从,一一照办。从此,我就把父亲“吃上公家饭,当上公家人,干上公家事”这三句话作为自己的追求和向往。而要实现这一追求,还得按照父亲的要求,好好读书,吸取知识,一求学到真本事。经过六年小学、六年中学、四年大学,不仅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工作岗位,真的吃上了公家饭,当上了公家人,干上了公家事。经过党章党规的学习、党内生活的锻炼和一段工作的实践,使我以应有的自信和自觉,把曾经以谋生为目的“吃公家饭,当公家人,干公家事”,改为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的“当好共产党的人,干好共产党的事,成就共产党的业”,并把这三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以及时尚所说的初心。

自从这一不变的初心确定下来之后,不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也不论是作为一般工作人员还是担任领导干部,我就时时铭记于心,见诸于行,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约束自己,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按照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对组织分配自己的工作不仅尽心经营、尽情投入,尽力做好,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按照入党时在党旗下的宣誓,坚持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理念,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干好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共产主义宏伟大厦漆砖加瓦,为党旗增光添彩,即使离岗退休,我都做到了频道不换,初衷不改,力度不减,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良好的心态,自我排解,正确对待,让既定的初心喜迎绚丽的夕阳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退休是一项人事制度,国家工作人员到了法定年龄都要离开工作岗位,让位于年轻的后来者。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自然规律,我们应该有“花红必有凋谢时,不为落英慨秋风”的哀叹,而应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自省和自觉。但退休以后还有一个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的岁月。究竟如何度过这些余年,又将给后人留下什么?这是两道人生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为了向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至少是及格的答卷,我以“天意怜幽草,人间熏晚晴”的古训、“看人只看后半截”的俗语和鲁迅先生“一个人最要紧的是‘晚节’,一不小心可能前功尽弃”的名言为理念,把晚年看作人生一个重要时段;以退休不退党、退休不退志、退休不下岗的为追求,把退休看作人生历程中一个驿站和人生第二春的开始。并先后参加了延安老年学学会、延安精神研究会、延安评论家协会和延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度过老年时光、实现人生第二春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搭建了坚实的平台,迎来了良好的机遇,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在延安老年学学会,我以促进老龄事业,活跃老年生活为追求,为市老龄办创办的《延安老年生活》杂志撰写了140多期卷首语和140多篇老年学研究、人物特写、各类杂谈等文章;在延安精神研究会,我以弘扬延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追求,为《延安精神》杂志和其他报纸刊物撰写了有关文章120多篇;在延安评论家协会,我以赞美老干部,唱响正气歌为追求,为30多位老干部、老领导出版的各类新书撰写了书评。在延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我不仅是坐班“五老”,而且是执行副主任;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任务相当繁重;不仅需要天天上班,而且还需要利用节假日加班加点。为了以关心下一代、教育青少年延续自己的初心,发挥自己的余热,释放自己的能量,我以责任的担当、使命的背负、奉献的由衷,从以下几个方面忠诚敬业、忘我付出,投入工作:一是努力学习,充实自己,记写学习笔记13大本,书写学习心得30多篇;二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和理论研讨文章50多篇;三是积极主动,当好参谋,起草各类文件300多份,编写工作简报500多期;四是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总结先进典型50多个,并广泛予以宣传和推介;五是编写讲稿,积极宣讲,编写以弘扬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的讲稿10多篇,为本地学生和外地参观者作报告50多场次,并如此这般地从年届花甲到年逾古稀,一直走到今天的年至耄耋。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20多年的初心不忘,发热发光,不仅让我高扬了主旋律,唱响了《夕阳红》,为党为国为人民和青少年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而且也使自己融入了社会,愉悦了身心,为老年生活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平添了异样的特色,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先后被中关工委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省关工委评为全省最美“五老”,被省老龄委评为全省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老干部先进个人,授予“延安模范”荣誉称号……

荣誉这东西,有人把它捧在手上,顶在头上,作为炫耀的资本,可我每得一次殊荣,就增加了一种负担和责任,总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促使我像接力赛跑的队员一样,接过传递棒后,不遗余力拼命向前跑。今年,我虽八十有三,但依然青春永驻,活力依然。我将以“想的是党员,活的是价值,为的是初心,尽的是责任”为人生定力,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为不变信念,吸取知识之“养”,补足精神之“钙”,固好思想之“元”,守住为人之“本”,坚定理想信念,铸牢精神支柱,提高政治站位,把握历史方位,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激发一股热情,捧出一颗红心,提升一份责任,增强一种使命, 为让初心与夕阳竞相辉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篇十四

2018年的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主旨演讲:“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影响了世界!”回顾我国的腾飞,特别是我家的巨大变化,不由的感概:是啊,四十年,我们从温饱无靠迈到富起来、强起来的追梦时代。

一九七八年的春雷

中国的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人民当家做主,但是饥饿依然困扰着人,我永远也忘不了我的初高中五年里,背的都是玉米馍、糜面馍、红薯馍,一日三餐都是开水泡馍,调上一股盐。那是一个仅凭工分吃饭的年月,一个劳动日仅值一毛多钱,我家兄妹四人,只有父母两个劳力,所以永远都是欠钱户,一口人一年分不到一百斤小麦,一口人也只能分到一斤二三两食油,任何东西都是凭票供给,吃粮要粮票,扯布要布证,三元钱的一双尼龙袜都是一件奢侈品,日本尿素袋做的裤子要珍藏到过年过节才穿,玉米面压成的饸饹我们叫它“钢丝绳”,玉米面打的搅团我们叫它“水围城”。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这“三转一响”就是人们追求的梦想。1973年底,我高中毕业后回村里当了民办教师,每月的劳动薪酬就是300分工分饸三元钱的补贴,1-4年级16各学生的复式教学,就挤在一孔土窑,黑板是在窑帮上铲了个平面,书桌全部是纸浆桌凳,学生每次放学都是一身泥土。点的是煤油灯,走的是泥土路,喝的是河流水,吃的是刺蕨菜.....

1978年一声春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从此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一九八八年的喜悦

1982年-1984年,我们合阳也同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一样,实行土地包产到户责任制。我一家五口人分得15亩责任田,1986年我家种植了4亩烤烟,11亩小麦,烤烟净收入三千元,小麦除了公购粮外,净收入五千斤。我们是何等的惊喜啊!一下子有粮吃了,有钱花了,我的祖辈们一辈子都没有一下子看到这么多钱粮属于自己的!

国家为了提高我们民办教师的学历,1979年我参加了陕西省教育学院高等师范函授,1984年顺利毕业,取得了大学专科文凭,圆了我的大学梦!

1987年,党和政府关心民生,把我们这个第十六生产队从金水沟下整迁到山阳村落户,这一年,我在山阳第二生产队盖了5间松木瓦房,从此我家的日子一片欣欣向荣!

一九八八年的发展

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一直都没能将温饱问题解决。如今,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实现了!接下来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1990年我家买下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组装的),那个时候正在播放《渴望》,一到晚上,邻居们都围坐着我家电视机下,《渴望》的主题歌唱响了中国,刘慧芳的善良、贤淑、坚强饸美丽的正能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我家的交通工具有了自行车,由一辆到两辆再到三辆,牌子由飞鸽到永久再到凤凰。农业生产上有了牛,还置办了一辆小胶车(大型架子车)。另外还栽了5亩苹果树。

1989年,我当了15年的民办教师终于转为公办教师,88年时,我还被评为民办中教一级教师,93年职称工作理顺后,我的职称工资开始与我的职务挂钩,当时工资就提升到215元。

二零零八年的感激

春风化雨润,改革在路上,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党的惠农政策一个接一个,特别是“种地纳粮”这一几千年来的天经地义的理被彻底颠覆了,国家先是免去购粮,继而再免公粮,政策开放到第三个十年时,农民种地不仅不纳粮,而且国家还给土地直补,这是中国几亿农民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新农村的建设是这一时期提出来的,一个村一个村,一个巷一个巷,整齐划一,门房靓丽,花树相间。我家的门房就是在2007年建的,130个平米的住房将我家提升的格外富气,黑白电视换成了彩电,“125”代替了自行车,窖水变成了自来水,电表用上了智能,传呼机换成了手机,我家还买了冰箱,装了空调,安上了太阳能。特别令人欣慰的是我三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一个个都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和岗位。

我很感激党和政府,所以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我一次向灾区捐了一千元(有中组部收据)。我想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党给的,现在国家有难,我们就应该共同面对。

2018年的追梦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来40年,这40十年使我们这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在艰苦奋斗中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中富起来了,在和平发展中强起来了。试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国,航空、航天、航海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在世界上也有了话语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啊!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再看我家,2014年,我荣退了,退休后金额每年都增加,现在能拿五千多元,我老伴的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以及村上的惠农一卡通,一整套的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我的三个子女都在县城有车有房,2005年,我还投资了15万元为二儿建设了一院充分实现了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14亿中国人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为世界贡献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的理念,贡献了儒家思想的中国智慧,贡献了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力量饸“一带一路”的中国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号召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一个奋斗幸福的时代!更是一个追梦的时代!

40年春风化雨,40年沧桑蜕变,展望未来,我的豪情满怀,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更富足!

篇十五

今年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迅速崛起蓬勃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人民迎来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1978年,我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当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56美元,当时最贫穷的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人均GDP平均数是490美元,我们连它的三分之一都没达到。201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9480美元,增长60.76倍,上升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距离高收入国家人均GDP12700美元的标准已相当接近,这是伟大祖国的沧桑巨变的结果。

细数这40年的历程,就我家的住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78年我结婚时学校没有房子分,就在长航技校不远的陈家湾菜农家租了一间的10 平米的房子。他们家还没有自来水,吃水要到村上挑水。后来,我就利用下班业余时间帮他家打了一口水井。上厕所用痰盂,然后去农村那种简易厕所倒掉。第二年女儿出世了,冬天里洗澡冷,就买了一个塑料浴罩保暖。夏天热的没有办法,就把我妈的一个非常小的类似玩具电扇现借来用。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确非常困难。1979年新河街中学分给了我一间12个平米的房子,没有厨房,做饭在6平米的走廊和别人共用。上厕所要到外边的公共场所方便,当然比起我租的房子来说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后来调到武重子弟中学工作。学校在姚家岭分给了我一间20个平米的房子,没有住多久把我换到了武重三街坊19栋一套面积30平米的住房。后因为建楚河汉街拆迁搬到汉阳磨山集团。2015年城中村改造拆迁原地还建了140多平米的房子。说起住房真是今非昔比啊!

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物资困难,什么都是限量供应,什么都要凭“票”购买。食油要“粮票”、蛋禽肉要“豆制品票”、买布也要“布票”,过年也是按计划凭票供应。我记得那些年过年为了能够买到肉,早上5、6点钟起床拿个砖头或破筲箕排队,7:00钟到了一开秤,大家一窝蜂的抢到前面,队白排了。在那个票证满天飞的年代里,也是我们物质匮乏的年代,我把省下来的粮票用来换塑料制品,换鸡蛋等。

那个年代穿着上,也很少有人到商店去买衣服。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衣服,或者拿上布票到商店扯上布,到街头花上1、2角钱让裁缝裁剪了自己回家做。那时的涤纶、灯芯绒是当时大众选择最多的衣料。“的确良”已经是很高级而少见的衣料,比普通的棉布要贵几倍,但最流行的还是穿草绿色军装。在那几年我通过上夜校自学掌握了裁剪技术,可以自己裁剪衣裤。

70年代末市场逐渐开放了,市场上的各类商品开始逐步丰富起来,出现了“议价”商品。吃肉和鸡蛋就不用再看“票子”的脸色了。小孩的尿不湿、奶粉,食品,电子产品等真正称得上是应有尽有!

记得80年代初汉阳王家湾开了第一家“家乐福”超市,我从武昌坐公汽到汉阳家乐福购买商品,什么法式面包、肉制品和日用品等满满几大塑料袋往家里提。从我自己的小家的变化就能够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的大好和平年代,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今天的强起来。40年的改革开放一步一步地走向煇煌。老百姓日子也是一天一天地好起来的。中国人从此再也不受别人欺负了。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领先于国际水平,人民解放军威武雄壮,三军将士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威阵八方。我为我的祖国骄傲!我无限热爱我的祖国,我无限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写到这里我情不自尽地流泪了,是辛酸的泪、是喜悦的泪,我要谢谢这次征文,因为这使我有机会写我亲身的亲历,说说一个普通百姓的心里话。平凡的生活平常的事儿,其实精美之极在平常。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有生之年继续发挥自己余热,为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武昌作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见证改革开放40周年记叙文征文范文大全》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8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