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促进失独老人心理健康的进展论文

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促进失独老人心理健康的进展论文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11 15:10:21 | 移动端: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促进失独老人心理健康的进展论文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产生了大规模的独生子女家庭,当独生子女因为意外、疾病等原因去世,其父母不再或不能再生育,这样的家庭被称作“失独家庭”。根据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推断: 目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并在以每年新增7.6万个的速度增长。“失独家庭”中的父母步入老年后被称作“失独老人”。失独老人在经历了老来丧子这一巨创后,不仅面临着医疗、养老等实际生活问题,更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冲击。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逐渐发展起来的一场心理学运动,由Seligman 和Csikzentmihalyi 在2000年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它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心理学研究视角——即以人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思想是主张心理学应该重视对人类自身积极品质的挖掘和培养,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发展。我国学者将其运用到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积极心理学理念及其研究现状

  1. 1 积极心理学理念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主流心理学以个人消极心理层面为研究目标的局面,主张心理学应同时关注人的积极力量,激发个人的潜力,发挥个人的优势,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 它的研究对象从具有心理问题的人转变为普通人,拓宽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方法在继承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也借鉴了人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心理学在理论上填补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研究的空档,平衡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能够引导人们健康、积极地发展,实现自我,获得幸福。

  1. 2 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积极心理学在国外已成为一种心理学的潮流,在美国、欧洲等地区每年会召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年会,并且积极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人群。Proyer等的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用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并且降低抑郁水平;Smith等的调查表明,积极情绪干预手段可以通过改善人的心理弹性,来增进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同时,随机对照试验表明,积极心理学干预方式可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行为,提高疗效。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研究者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起,20年来,积极心理学在国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医务人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动机性访谈来提高患者的自尊水平;管理者将积极心理学应用至企业管理上来激励员工,构建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 教育学家将其应用于促进儿童的潜能开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失独老人常见心理问题

  2. 1 情绪、情感障碍失去孩子的父母有着非常严重的情感障碍,而老年失去独子则是“人生最痛”。调查显示,大部分失独老人面临着严重的心理问题。步入老年,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然而随着唯一的孩子的离世,原本幸福、快乐的家庭破碎,失独老人开始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伤痛。孩子从生活中消失了,家庭中原本属于孩子的位置也腾了出来,失独老人会感到空虚感以及无尽的孤独感,并且随着年龄增大,孤独感愈发强。有的失独老人还会患上节日综合征,过节对他们来说是“过劫”,其他家庭其乐融融的场景会刺激他们想到自己过世的孩子。另外,失独老人会渐渐变得极度敏感和脆弱,常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举动哭泣,并且时常自觉心理烦躁,莫名地生气,典型的神经质倾向。

  2. 2 错误的认知反应失独老人大多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们经历过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计划生育、国企下岗等大事件,老来又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回顾自己的一生,他们倾向于否定自己的人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极低。同时,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对家中唯一的孩子关注与投入增多,父母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也很高。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失独老人觉得失去了人生所有的希望,自己的生命已没有意义,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产生自杀的意念。有的失独老人还将孩子的离世归咎在自己身上,孩子因病去世,认为是因为自己选择了错误的治疗方案; 孩子因自杀去世,怪罪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孩子的自杀倾向。甚至有的失独老人会萌发错误的迷信思想,认为是自己前世的冤孽导致今生老天要用孩子离世来惩罚自己。这些错误的认知对失独老人的身心健康是危害深远的。

  2. 3 社交退缩与回避失独老人很多都已退休,社交圈及社会活动范围本已逐步缩小,在经历失去孩子的重创后,心理和精神都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地封闭自我,出现社交退缩与回避。他们为了避免触景生情带来的伤痛,往往会躲避从前熟悉的地方,躲避亲朋好友。他们不愿意与正常家庭交流,因为孩子是永远的话题,提到孩子会让他们感到痛苦。逢年过节,他们更是宁愿选择躲在自己家中,看到其他正常家庭一家人幸福的场景,又会让他们难受。另外,受我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给失独老人贴上“不吉利”、“克子”等标签,尤其是在节假日,更是忌讳与失独老人来往。这种社会歧视,使失独老人一步步地被社会边缘化。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失独老人选择远离朋友,远离家乡,逃避社会。梁明辉的研究发现,有近50%失独者经历过自杀或搬迁,极少数人选择流浪或居住在寺庙。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进一步恶化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3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促进失独老人心理健康的策略

  3. 1 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化解消极情绪心理救援者应重视失独老人的心理辅导,构建多维度的心理状况评价体系,帮助失独老人纠正片面、消极的认识,对失独老人进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及时发现失独老人的情绪问题并给予帮助,使其勇敢面对孩子的死亡,而非过分沉溺于失去孩子的悲恸中。心理救援者应充分认识到失独老人特定的心理特点,避免否定其行为,可在与其观念不发生直接冲突的情况下提出改变他们观点的建议。

  可采用邀请失独老人中良好心态的模范通过讲解自己的经历来引导其他失独老人,助其正确调整自己的情绪。也可以教会失独老人应用感恩拜访的方式来提高幸福感。即找一个自己想感恩的人,通过短信、微信语音或写信、面谈等方式,不仅对他说出感谢,同时说出因为他的帮助,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变化,并且记录下感恩对象的反馈。完成一个对象后,继续寻找下一个对象。这样可以让失独老人扩宽个人的注意力,不会仅仅局限于负面情绪,帮助失独老人应对压力,治愈心理疾患。同时,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中类似乐观、自信、幽默、热情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并且每一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可能性,可以通过自主发展和运用自己的潜力,诱发并增强积极心理品质。所以,更重要的一点,应充分考虑不同失独老人的主观能动性及优势,重视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并鼓励其从自学积极心理学知识入手,进而掌握积极心理学方法,回顾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体会生活的快乐。当失独老人激活自身的积极力量后,将更有利于其主动解决心理问题、保护心理健康。

  3. 2 发掘自我价值,树立正确认知很多失独老人错误地认为失去了儿女,生活一片漆黑,自己也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他们忘记了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体,没有了孩子,生活还要继续。心理援助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中品味生活的方式来改变失独老人的错误认知,让他们的生活重新走上正轨,提高生活满意度。即让失独老人每天抽出时间来品味一些他们通常匆匆完成的事情,例如吃饭、洗澡等,然后让他们对比原来的情形,把不同感受写下来。

  同时,要注意挖掘和激发失独老人自身积极心理品质,采用合适的鼓励或激励方法,对失独老人表现出的积极心理品质给予充分肯定,增加失独老人的信心。另外,每天早晨醒来在心里默念自我激励的话,这样可以有助其通过自己的总结,发掘自我价值,肯定自我意义

  此外,积极心理学提出“以人为本,助人自助”,通过以个人内在的积极品质去预防和对抗消极情绪。失独老人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对自己身心更有益的地方,尝试把爱的能量投射到他人身上。例如投身社会公益活动(慈善筹款,孤儿院、福利院做义工等),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满起来,增添满意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加生活的内在动机与兴趣,获得被需要感,从而更从容地面对生活、继续自己的人生。

  3. 3 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他人的关心,都有助于人产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益于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环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选择和创造的,生活的每个环节,都存在构建支持系统的机会。首先,失独老人要建立积极的理念,包括勇于面对现实、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心境等; 不要只关注丧子这一阶段的问题,而应关注生命全程的发展。只有在改善了自己心境的前提下,才能推动其他环节,从而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另外,失独老人要重视来自家庭的支持。研究表明,在社会支持中,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影响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即使孩子不在了,还有其他亲人,例如配偶、兄弟姐妹等可以帮助自己。此外,虽然不能指导、改变政策,但是失独老人可以充分地让已有的政策为己作用,为己服务。最后,还可以寻找来自社会的支持,例如志愿者或者和自己有相似命运的人。失独老人可以先从走出房门,和周围的人打声招呼,这样简单的方式做起。也可以采用电话本技术,即在电话本中选出最想与之通话的10位,然后与每个人通话至少10min,并在通话结尾时约定一次面见。当完成第一个“10个号码”计划后,继续找时间,完成第二个、第三个、直到第五个,渐渐地,可以强大自己的内心,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自己,从而心理状态也会发生改变,不要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上,而应将目光放在更多的事物上,改变自己消极、被动的社交方式,将交往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此过程中,促进自己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挖掘和培养失独老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其摆脱孤独和悲伤,走向光明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结合个体差异性,制定合适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失独老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等进行干预,为当前失独老人心理健康指导给出了新的研究方向。我们相信,通过采取积极心理学各种具体、细致的干预方法,对失独老人身心健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和我国对失独老人关注力度的加大,失独老人可以尽快走出黑暗,安度晚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研究分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促进失独老人心理健康的进展论文》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132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