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幼教论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初探

幼教论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初探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1-08-06 09:56:11 | 移动端:幼教论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初探

幼教论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初探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奏感的培养不仅要用耳朵听、头脑理解,更需要在运动中去体验音乐的流动性。日常教学中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幼儿完全靠自身的体会和自身的调节去感受节奏的快慢,从而更好地掌握节奏,增强其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要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养成教育、情感教育、感官教育和社会性发展、智力发展、动手能力的发展。以音乐素质的培养带动幼儿的智力开发,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手段,同时也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所以我们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奥尔夫的教育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对幼儿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

  【关键词】节奏感、身势、环境、乐器

  【正文】

  以音乐素质的培养带动幼儿的智力开发,促进右脑发育.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幼儿生活及教育活动的一部分,节奏感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认为: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教学。可见,节奏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它是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是音乐的生命。而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学习培养拍子感和节奏感是一件比较枯燥困难的事情。节奏感不是从一个音一个音地研究乐谱获得的,而目前的许多教学仅仅是从音符时值的划拍来识别节奏,就使节奏变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生命的东西,也使孩子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困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与幼儿的心理需要是相符合,要使孩子通过自身的游戏运动来感知节奏,强调的是“动”,节奏运动不仅要用耳朵听,用头脑理解,更要在游戏运动中感受,促使幼儿体验音乐的情感、音乐和流动。通过游戏活动,能使幼儿的听觉、心脑、身体肌肉协调作用,逐步培养幼儿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既符合节奏的运动特征又适应了幼儿好动的天性,使幼儿有兴趣、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对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和探索,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掌握各种节奏。

  什么是音乐节奏感呢?前苏联音乐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有这样的解释:“音乐节奏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体验音乐的、从而正确感知音乐运动时间进程的情绪表现力的能力。音乐节奏感不仅具有运动性,而且也具有情绪性,作为其基础的是音乐表现力的知觉,因此如果脱离开音乐,则既不能觉醒,也不能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主要是培养音乐节奏感,如果只是用拍节奏来培养音乐节奏感就会感到不足了。在幼儿园培养音乐节奏感的最佳方式是在音乐伴随下活动,在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与动作相结合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在引导幼儿感知节拍节奏的强弱关系,感受音乐节奏韵律美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引导幼儿准确地再现音乐的节奏,在用美的节奏性动作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的活动中,培养节奏感。

  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节奏也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节奏感在幼儿音乐活动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人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有节奏的事物:平静时抚摸自己脉搏的跳动,匀速走路,或匀速跑步、海浪起伏、泉水的流淌、马蹄声声、细雨滴滴,大而至四季的循环、日夜的交替,小而至动物的叫声,钉一个钉子,这些节奏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节奏是乐音在时间、组织上的总体特征。它是构成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三大要素之一。没有正确的节奏,类乎音乐没有骨架,节奏可以脱离音乐存在,但是音乐不能脱离节奏。一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匈牙利的卓尔坦、柯达伊;德国的卡尔、奥尔夫都很重视幼儿的节奏感训练。可是社会上却存在一种误区,有的家长认为,幼儿音乐素质学习是少数有天赋幼儿的事情,不必重视这方面的学习:还有些人是从幼儿必须要有一项特长的出发点来让幼儿学习音乐,所以压力过大,从而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以上种种做法都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利,我们从幼儿园以音乐节奏培养的角度,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卡尔·奥尔夫的教育理念,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等过程中体验音乐,感受节奏美。下面就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谈谈我们的见解:

  一、环境创设是幼儿学习音乐节奏的基本条件。

  我国新颁布的《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有音乐节奏的环境.使他们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步培养音乐的节奏感。

  幼儿园创设音乐节奏的环境为幼儿学习创造条件。幼儿园创设的环境:指创设墙面的环境布置“节奏王国,很多小动物在用节奏乐器敲打,表演”,还应在班里的专门的区域角投放材料如:“节奏卡片,奥尔夫节奏图谱、柯达伊声势练习卡片、简单的音乐符号、还包括节奏乐器:钢琴、架子鼓和一些打击乐器(双响筒,三角铁,沙锤等),以及一些节奏很明显的幼儿歌曲、乐曲,让幼儿根据节奏敲打乐器、拍手、身体动作等来表现,给幼儿提供自由的练习空间,让幼儿最大限度表现自己,从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除了以上所例之外,还可以在幼儿一日活动中通过游戏、劳动、散步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积极主动地开展音乐活动,让幼儿的情性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得到陶冶。如在户外活动中放入“大脚板”游戏,其游戏是竞赛性的体育游戏,要求两人一组,穿同一双大脚板,进行比赛,以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这就要求参赛者的节奏感很强,如果两人的节奏不一致,不但不能取胜,还可能走不动或者摔跤。由此可见,“大脚板”游戏是一项注重节奏感的游戏,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它包含了许多的节奏形式。首先,两人在初步尝试合作时,可能并不能协调、配合得很好,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利用四分音符的节奏感,让他们先稳定而后取得步调一致;接着,随着速度的加快,四分音符的节奏感变成了八分音符的节奏感;而后,两人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还必须加快步伐,这时十六分音符,甚至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感也就自然产生了。如果两个人的节奏感是一致的,那么步调也将一致,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体育游戏活动的“大脚板”游戏,实际上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活动,也能达到。因此,我们决定尝试利用“大脚板”游戏,来培养幼儿音乐的节奏感。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它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体验一发现一感知节奏,对于学龄前幼儿主要还是建立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的节奏感。在学习初期,我们所选用的是《高人和矮人》的音乐,在引导幼儿认识四分音符时,让孩子们两人穿一双大脚板走路,起步时要求同时抬起一边的脚,我们用低沉的“矮人”的音乐弹出四分音符,要求幼儿按照老师弹奏的节奏前进,两人所感知的节奏是一致的,就能顺利前进,错了就容易摔倒。练习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自己的参与,教师不必过多参与帮助,要让孩子在游戏体验中自己发现,体会节奏感,教师则在旁边观察了解孩子对四分节奏的感悟力,及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节奏感。幼儿在按四分音符的节奏走路时,全身肌肉的协调运动,精神的高度紧张、集中,使身体的运动信息刺激大脑,形成了条件反射,从而加强了幼儿对四分音符节奏感的认识,然后进行拍手练习时,往往比以往更加稳定准确。

  在幼儿基本掌握了四分音符节奏感的基础上,用相同的方法练习八分音符的节奏感,我们先用“高人”的音乐弹四分音符,使孩子先协调好步伐,然后加快速度,变成了八分音符,这时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节奏感好的孩子往往能很快适应新的节奏,而节奏感较差的孩子则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的节奏,当他们的身体及步伐协调一致以后,他们对八分音符的感悟已经较深了,八分音符的节奏感在他们的脑子里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在孩子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感都掌握得比较好以后,还可以利用对比的方法区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同样选用《高人和矮人》的音乐,交替弹出四分、八分音符要求幼儿根据节奏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步伐,从而巩固两种不同的节奏感,加强孩子的协调性。

  年龄小的孩子对于音乐节奏的感悟是与游戏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相结合的,而教学活动游戏化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结合“大脚板”游戏的音乐活动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体,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节奏,感受音乐,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对节奏感受的情况完全是靠自身的体验和自身的调节来完成,这就避免了节奏教学枯燥的灌输模式,形成了师幼互动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己感受发现节奏规律,使孩子的学习变成自己主动的需求。因此,利用“大脚板”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节奏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幼儿的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音乐节奏的原动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调节儿童应有的感情,启发其自觉、追求的兴趣,使幼儿获得发展”。自觉、追求的兴趣虽然不能代替意志力,但它是进行某项学习完成某项事业的基石。目前国内幼儿音乐教育把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作为首要任务来对待,因为对每一事物的积极态度都将与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关。在激发幼儿的兴趣中,让幼儿有劲有味地学习,让幼儿在创造中学习,允许幼儿有与教师不同的节奏,把死学变为活学,可以即兴组合节奏,采取游戏的方法学习节奏如:给《小白兔》《小老鼠》等儿歌自己配节奏用身体动作来表现,增加幼儿的兴趣。

  三、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幼儿学习音乐节奏的重要因素

  节奏虽然是人生来便具有的本能,但是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使幼儿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让幼儿通过贴近生活中的事物,运用动手、动脑,运用听觉、视觉、运动感觉等器官亲自参与活动,在玩、说、唱、动等过程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

  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用什么方法来教会他们?其实,在节奏活动中,我们不是致力于教会幼儿什么,而是设法挖掘幼儿潜在的这种能力。通过游戏这种形式,把语言、表演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自然地、带有音乐性地表露自己的感受与情感,让幼儿在这些活动中学习音乐,了解音乐,提高音乐素质。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的。

  1、引导幼儿用耳倾听感受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的音乐节奏能力与他们的听觉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为幼儿提供各种发展听觉的物质条件,开展各种训练听觉的游戏,使幼儿掌握听的技巧,了解声音的属性,熟悉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

  幼儿生活在音乐的世界中,节奏可以说无处不在。重要的在于引导他们到生活中去倾听节奏,发现节奏,萌发探寻节奏奥妙的欲望。我们设计了“小医生”、“钟表店”、“划龙船”等活动。在幼儿周围放置了听诊器和许多钟表,让幼儿通过听觉亲自感知“嘀哒嘀哒”的时钟声;“铛铛铛”的敲钟声;“咚咚咚咚”的心跳声,然后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节奏,如“哒哒哒哒”的缝纫机声;“咚咚咚”的打鼓声、“笛笛笛”的喇叭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地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我们就经常提醒孩子找找生活中有些什么动听的声音,并做一些声音游戏。如让孩子闭上眼睛,老师有节奏地适度地敲地板、墙或桌面,用手指轻轻击打瓶、杯、盒……让孩子说出是什么声音。还可以选几只形状、大小相同的平底大玻璃杯,每只注入数量不等的清水,让幼儿用匙随意轻敲这架“杯琴”,奏出自己喜欢的“乐曲”,同时问幼儿:“哪只杯子发出的声音高(低)?”还可在硬纸板空盒中穿上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调节橡皮筋的松紧,使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做成一只“纸盒琴”,然后让孩子拨动橡皮筋,弹奏出他所喜欢的“乐曲”,并让孩子想想,怎样才能使“琴弦”发出的声音好听。在幼儿亲自发现和感知声音节奏的基础上,我们又引导幼儿听辨节奏。如放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的乐曲,让幼儿一边听音乐一边拍手;一边拍手一边唱歌;一边跺脚一边唱歌。

  2、用身势表现节奏

  用身势(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灵活、自由,而不是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解释音乐,表达对音乐的认识,如用走的动作表现节奏:我们引导幼儿先边听音乐边走步,让幼儿随着音乐节拍迈着从容的步子走,然后学习边唱歌边击乐器边走步,看幼儿在唱歌的同时步子能否保持正确的节奏,最后要求幼儿耳听音乐、脚踩拍子、手拍旋律节奏。当然,这种节奏训练活动都是寓于节奏游戏之中的,如“大鼓和小铃”、“小手和小脚”、“机器人”等,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用身体动作来表现节奏。培养速度感是节奏教学的重要方面,要让幼儿的整个身体感受音乐,使动作和速度合拍一致,节奏动作能明显地表现出音乐的速度,如听《进行曲》,就引导幼儿做出走步、扛枪、举旗、拍球、做操等快速有力的动作;听到《摇篮曲》时,就启发幼儿将缓慢的感觉表现出来。教师可将速度加以变化,或快速慢速交替进行,或渐快渐慢相互转换,让幼儿能根据音乐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动作速度。

  培养节奏感一般是从二拍子开始,其次是四拍子,最后是三拍子。教师要让幼儿置身于愉快的活动中,进行一些节奏感的基础训练。我们设计了“赶花会”的音乐活动,让幼儿在优美动听的乐曲声中,用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赶花会的情景。幼儿的动作可谓千姿百态:有的脚走碎步双臂舒展抬头四处张望,表现在欣喜的观望热闹的场面;有的幼儿脚踩十字步,边走边哼曲;有的走着弹簧步,手摇扇子,一副悠闲快乐的样子;有的幼儿把可能看到的泥娃娃的滑稽动作和表情活灵活现地做了出来,更有趣的是有的幼儿随音乐节奏哈哈大笑,充分表露出赶花会时的开心心情。

  3、充分利用乐器敲打节奏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教师应在教室中布置音乐角,放置一些打击乐器(可以是自制的,如可乐罐里放一些沙粒),能让幼儿随时取用。教师不要把演奏乐器想得很难,教学不是为了表演,所以应把演奏乐器看作是节奏练习的一种形式。开始可让幼儿拿着各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如木块、筷子、瓶子及装沙子的盒子等)敲打着玩,让幼儿发现各种不同物质发出不同的音响,接着再引导幼儿去认识和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及音色等,并让幼儿通过亲自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打乐器可产生不同的音响,如铃鼓能拍、能摇,还能敲击鼓边;用鼓棰敲击鼓面和鼓边发出的声音截然不同。这些发现都能促使幼儿以更浓厚的兴趣去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并主动参与演奏活动。

  在幼儿对乐器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就组织幼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合节奏。首先指导幼儿寻找歌曲的旋律节奏,边听边拍手,然后学唱歌曲,最后让幼儿每人手拿一件乐器(简单的乐器)合着节奏敲打,幼儿个个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并从中获得配乐成功的喜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放些节奏明快的乐曲录音,鼓励幼儿为音乐配节奏,让他们在自由、宽松、随意的环境中参与演奏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并不是训练好了才能参加,而是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地尝试自己的能力,而教师的着眼点在于启发、引导、点拨,促进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经常给幼儿这样的机会,对提高幼儿的节奏能力是很重要的。

  4、引导幼儿创作节奏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是只强调节奏的训练,而是更注重培养幼儿的音乐思维,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现音乐,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并创设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节奏“火车”游戏中,我们要求幼儿换个自己创作的不同于别人的节奏。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创造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A.XX XX X B.XX XX X X C.XXXX X XX X ……同时他们不断地学习同伴的节奏,又敢于超越同伴的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充满了竞争的气氛。我们也经常以同伴身份参与小朋友的活动,有时我们假装跟不上孩子们创作的节奏,天真的孩子们会鼓励我们:“再来一次”!当我们准确无误地模仿出时,孩子们就兴奋地为我们鼓掌。在这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听辨能力及节奏感均不断提高。又如在创作“娃娃春游”打击乐时,我们引导幼儿讲述主题大意:春天的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坐上旅游车去春游,春风轻轻吹,鸟儿叽叽叫,好象在欢迎我们,公园里,花儿红、草儿绿;柳枝飘、桃花笑,小河里游着快乐的小蝌蚪。小朋友唱啊跳啊,玩得开心极了……接着,我们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各自思考选用什么乐器,打什么样的节奏,并说说理由。如有的幼儿选择钢片琴,用较缓慢的节奏表示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有的摇铃鼓表示小蝌蚪在欢快地游等。通过交流,比较、分析、评价,最后选出一致赞同的演奏方案。这种表现群体合作的创造,把学习技能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融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幼儿表现乐曲的情感胜于演奏的技术,同时培养了幼儿的个性和社会性。

  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使幼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量。教师既要对孩子严肃,又不能使孩子望而生畏不敢接近,要树立孩子敢于亲近的良好的“妈妈”形象,使孩子无拘无柬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同时在每次表演中要与孩子共同表演做出示范,创造一个和谐温馨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幼儿在无拘无束中发挥自我,展现自我。

  总之,节奏感的学习是幼儿进一步学习其它器乐,促进音乐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它不但有利于挖掘右脑的潜力,使耳聪目明,心灵手巧,促进幼儿的表现力和智力的发展,还为幼儿以后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幼教论文: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初探》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816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