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小姐”研究二十年》观后感

《“小姐”研究二十年》观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20-07-14 08:01:57 | 移动端:《“小姐”研究二十年》观后感

《“小姐”研究二十年》观后感

 
 

  最近遇到一个比较巧的事情,就是前段时间看完的一个课程,与现在读的书内容非常相关。此外,昨天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条信息与我书中那部分内容非常吻合。不仅如此,这几天空闲时,听书的内容与我前面所说三部分,极其贴切,就如同是为课程、读书、公众号推送的生动例子。这令我无比享受,也就有了写下这篇文章的想法。

  先来说说,看完的课程,是程大力先生的《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这门课是他在华南理工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在超星视频上可以看到。其次,读的书是郑杭生先生的《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非常惭愧,最近半年书读的太少,前段时间没更新公众号的原因,也是加紧想把手头的一篇文章给修改好,然后读书。所以,最近半年被一篇文章和各种事情缠身,书与公众号文章推进的效率着实低效。然后,昨天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个关于性社会学研究的演讲,主持人是黄盈盈(我已转载,点此也可)。最后,是趁最近有空闲时,在听蒋勋老师说《红楼梦》。

  先说微信公众号,因为这个视频给我带来的震撼应该是最大的。演讲的主持人是黄盈盈,之前孤陋寡闻,没有听过这位老师,直到看完这个视频后,才知道,这个老师很牛,他是性社会学研究的大牛,继承了他老师潘绥铭(不知道百度吧)的衣钵。

  黄盈盈演说了自己20年的“小姐”研究。演说开始用一个非常紧张、有趣的开头,描述自己第一次开始性研究田野的神情。98年,第一次开始田野的地方在深圳,刚开始,就在“红灯区”不停的晃悠,一直溜来溜去,直到一些“妈咪”觉得,这个人不是警察钓鱼,希望一个小姐,跟他搭话,然后顺利地开始他的研究。叙述的开头,给我们一种“警匪片线人”的想象,带着好奇继续听他讲述。关于内容,我不在叙述。直接抛出我所获得观后感。

  黄盈盈在30分钟演说中,用一种非常自然,平和,然后略带幽默的叙说她的经历与研究结果。这首先是令我感觉到,演讲的非常舒服,就像一个人和你在聊天,用一些你感兴趣的故事跟你介绍。其次,这是令我非常敬佩的,他在跟我们叙述这个特殊群体——娼妓,就如同在介绍他的一些朋友,介绍他和她的朋友的一些事,并没有嫌弃、感觉另类的感情色彩。她有这种态度和想法,我觉得首先与他平日中的风格,例如做田野的风格,这二十年和小姐群体们交流的语气与态度,在学校里做老师时,与学生交流的态度,浑然分不开的。

  其次,这跟他的研究结论保持了一致,她在片子提醒我们“性也是被建构的”,“好的性”,比如说一夫一妻的、婚姻内的、为了生殖目的的、异性恋的性,可能会被归类为好的、正常的、自然的性,受到推崇,置于性等级的顶端”,而“坏的性”:变性的、异装的、SM的,包括商业的性,就被认为是违反自然的、有罪的”。性被分为“好的”与“坏的”,这是基于我们的道德规范划分出来。但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过“这个等级是如何被划出来的?谁有权力来划这条线?凭什么有些人因为性与性别的不同,不符合某些人设定的规范,就要受到歧视,甚至面临被清扫的境地?”当我们对别人进行价值评定时,构建我们价值的“基底”,却是来源于别人的建构。换句话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的评判,实际不来源于我们自身,而是来自别人的“想法”。因为,构建我们评价的“底层”,也就是,形成“价值观”这栋房子的“房基”,实际不是自己“日常思考”形成的材料,是来源于“他人意识的产物”,那房子的稳固性能有“保证”吗?如果你的价值观不是你自己独立的思考,而是他人的意识,那如何能说你是一个思想自由的人呢?这是非常可怕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一个“空壳”肉体的自己,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的行尸。引用黄老师的讲的故事,就是他访谈的一位大姐说,他害怕的不是蹲局子而是怕被曝光了,如果身边人知道自己是小姐后,他会去跳楼。显然,这种想法说明她害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背后的观念。而如果真的发生这件事杀死他的真凶,就是这种“性等级”分层下的歧视。而这,也就是藏在性研究背后的恶魔学。

  最后一点,接着上一点说,就是平等的对待她们,所谓“平等”,就是保护他们作为“人”的权利。视频里黄盈盈说“恳请记者、媒体们在曝光他们时,至少要打一个码”。实际上,这就是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最基本权利(隐私权)。这让我想到,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我们对别人的偏见,就会很快转化成对别人权利的“理所应当”“抱有道德优越感”的占有。在华人思想里,我们经常指责人的话时常说,“你还有脸说?”。我们自我思想中被认为不好的东西,是“连头都抬不起的”。这种“羞耻”引申出的“自卑”意识太让人胆寒了。举个例子来说,比如我们做了什么丑事,其实我们获得别人“口诛笔伐”,大部分是笑噱、讥讽之类,这种嘲笑很快会转换成带有“某种人格性侮辱成分”取笑,而我们却常戏称为“梗”。我们回忆一下,曾经的你,多少次被这种“梗”伤及自尊心,自信心。如今,家庭教育中倡导的“与孩子平等的对话”,“对待孩子要多引导,少评价”,不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但是,说到这里,我们却有多少人能做到“平等相待”呢?想到上面所说的原因,我们的歧视与偏见,正是源于我们自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脑中的“印象”,正是来自于别人的建构。如此一环,环环相扣,恶性循环,傲慢与偏见,如影随形。

  今日时间关系,就写这么多,剩下的下次在写,继续和大家分享上述四件事(《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社会学新修》、《小姐研究二十年》和《蒋勋说红楼梦》)之间的有趣联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姐”研究二十年》观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98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