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优质公文 > 《Never Lost Again》读后感

《Never Lost Again》读后感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8-12 22:39:45 | 移动端:《Never Lost Again》读后感

《Never Lost Again》读后感

  “一旦人们能够在地球之外拍摄一张地球的照片,一个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新思想一样强大的新的思想就会被解放出来。”

  本书主要介绍了Google Earth,GoogleMaps等地图产品的前世今生,特别是在重大转折点上所做的决策以及背后的考虑,能让我们近距离的了解这样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的很多内幕。

  中文版不到三百页,我在飞机上(10小时的旅程)一口气就读完了,还做了简单的梳理和概括。推荐给每一个地图爱好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人都读一下,相信会有不少的收获。下面是我本人对这本书的一个概括和读后感。

  Google Earth的前世:Keyhole

  下载过Google Earth切片的人,应该会发现,其切片的url是kh.google.com,这个kh就是Keyhole的缩写。所以,我们先了解一下Keyhole的由来。

  Intrinsic Graphics(简称IG)的几位创始人均来自Silicon Graphics,当时的三维图形领域的先驱。当时的三维应用往往需要价格高昂的,专业化的高端硬件中,而他们看到了Win-Intel以及摩尔定律对这一模式的巨大冲击,于是招募了很多三维可视化领域的优秀人才,想要开发一套供游戏开发人员构建交互式三维环境使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采用了“ClipMapping”技术,制作了一个能在普通PC上运行的Demo:一个可以以太空视角浏览高分辨率地球影像的应用。这个Demo非常出色,以至于演变成了一个免费的地理课,并没有让客户了解这家游戏公司的软件。IG公司意识到这个问题” 该程序成本高,与公司主业脱节”,经过讨论,单独成立一个公司,独立运营,将该Demo产品化。

  Keyhole成立后,首先就是团队的招募和产品化。最初的五位成员为约翰,马克·奥宾,小间近井,菲尔·凯斯林和阿维·巴尔–泽埃夫无人,一位CEO,其他三位负责服务端数据的处理,入库和在线访问的能力,一位负责客户端渲染的工作。而最终的产品,就像每一位第一次使用GoogleEarth的人一样,“你看,这是我家”。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编织了一副多分辨率的全球影像数据,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访问。后续也支持了地形数据的加载以及KML格式,支持用户自定义数据的叠加。

  从技术和产品上,Keyhole都非常出色,核心能力就是快速浏览三维地球,但面临一个关键问题,商业模式,简单说就是如何赚钱。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Keyhole公司,直到被Google收购。首先,作为CEO,希望Keyhole是一款消费类的应用,但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期间,很难拿到可观的投资,同时,公司需要自己购买影像数据,开销也很大,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时的Keyhole只能在15%的个人PC上运行。因此,Keyhole很不情愿的寻找另一条商业模式:进入GIS市场。

  进入GIS市场,自然就要谈到ESRI,这段让我印象很深刻。首先,CEO约翰认为ESRI是一家向政府推销东西的公司,但作为传统软件,有三个缺点:复杂,没有数据,速度慢。而Keyhole易于使用,随软件附带TB级别的数据访问权限,而且运行速度很快。因此,Keyhole的定位是针对非GIS专家的更简单的GIS软件。另外,作者还谈到了第一次在ESRI用户大会上看到ArcGlobe的感受,快速,灵巧,美观, Keyhole的CEO约翰当场沉默了,像石头一样僵在那里。然后看了一下演示机器的背后没有网线,意识到这只是ESRI又一款单用户工具,无法和Keyhole竞争。最终,为了短期的利益,毕竟要养家糊口,公司转向了B2B市场,主要是房地产行业,推出了EarthViewer。客户按年订阅软件,Keyhole将每套软件售价的一定比例和数据提供者分成。

  房地产行业的成功,Keyhole又同英伟达合作,取消了一些专业功能,推出了英伟达独享的消费版,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随着全球消费者的兴趣,Keyhole与Digital Globe达成协议,获取了大量世界主要城市的图像。通常,这些图像主要出售给军方,现在又提供了另一种探索方式:商业用户和消费者。

  尽管如此,Keyhole还是入不敷出,大量员工离职,甚至需要接受降薪等,这时迎来的转机,与CNN的合作。当时正值美军攻打伊拉克阶段,CNN结合Keyhole,形象的展现巴格达地区的战况,让人印象深刻。这带来了三点好处:个人用户好奇,大量的访问导致服务器宕机;美国政府和军方认为Keyhole是一种先进的技术,能够很方便的了解最新战况。这两点开始让Keyhole盈利,终于衣食无忧了。但最重要的还是第三点,引起了Google的注意。

  Google Maps&Earth

  当时Google正在开会,拉里佩奇看到了CNN使用EarthViewer的效果,中断会议,大家一起体验了一下,然后说“我们应该收购它”。面对Google的收购,Keyhole也没有看懂,显然,Google看到了更高一层的价值,通过地理整理全世界的信息。不管如何,Google的收购,让Keyhole从之前的现实主义(赚钱)上升到理想主义(花钱)。

  首先,Google推出了Maps这一互联网地图应用,采用Ajax技术,Keyhole的影像数据,现在可以在浏览器中快速高效的浏览,同时开发出来的点数据(POI),也让地图更为实用。其次,还购买了DigitalGlobe的全球数据,打造一款面向全球用户的地图产品。最后,Google推出了免费且不需要注册的Earth,借助遍及世界各地的服务器,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个人觉得,这些做法中,从商业角度,有很多非理性的部分,很多偏远区域,比如撒哈拉沙漠,太平洋的岛国,海洋占到了地球71%的部分,这些数据购买的意义不大,其次,让一款原本赚钱的产品免费,并且服务器,带宽等的升级,维护成本也会增大,面对真金白银,这种决定是很难理解的。Keyhole也觉得免费这个想法很离谱,而Google创始人给出的理由是,与其赚几千万美元,他们宁愿为用户和世界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随着地图和地球产品的巨大成功,结合Google的搜索和广告业务,以及地图API服务,实实在在的创造了收入。Google实现了“通过地理整理全世界的信息”这一愿景,但同时设定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让物理世界可被搜索“。怎么理解这句话呢,以往的信息中,地理属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强调的是如何用,而现在,Google希望计算机能够通过地理数据(比如一张影像图,或一个3D模型)来获取相关信息,强调的是如何读,对应的是计算机视觉的范畴。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获取地理世界的数据,也就是街景。

  街景数据的采集需要研发专门的街景车,而相关的技术在无人车领域是共通的。但要创建一个全球街景数据集,不仅要花费上亿美元,在时间上也是巨大投入,除此之外,在法律,数据隐私等方面,需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方案,尽管街景会有很棒的用户体验,但在经济上却不会带来利益。然而,Google仍为了这个概念,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没有预算限制。这再次验证了Google做事的原则:改善尽可能多的人的生活。

  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到来,我们可以定位了,这一个简单的蓝点,结合地图应用,将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乔布斯在发布第一代iPhone时,点击了手机上的Google Map,定位当前位置,寻找最近的星巴克,找到电话号码,订了4000杯拿铁。挂断电话后,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iPhone推出18个月后,iPhone手机访问Google Map的使用率超过了其他手机和电脑使用率的总和。

  同时,手机导航的能力在技术上也变得可行了,但这也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导航所用的矢量数据来自第三方数据公司,而该公司限定了使用该数据的条件,比如不允许提供转弯提示和语音导航。因为很多导航软件公司也购买该公司的数据,而如果Google提供免费的导航服务,就会冲击这些市场。同时,Google对这些数据的严重依赖,数据公司每年都会提高自己的定价。这些问题,让这种经济模式变得不可持续。

  与此同时,成立于2002年的街景项目,到了2009年,街景车已经在22个国家行驶了1300万英里,这种创新的技术,给用户带来很多快乐的同时,并没有带来经济价值。这时,街景团队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使用街景图像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来注释整个地球,并从捕获的图像中提取交通路网数据。如果方案可行,还能带来一个好处,因为无人车需要精确的,非常新的地图,所以可以做到数据每天更新。这个项目称为Ground Truth,最终,没有一分钱版税,也没有任何使用限制,谷歌在移动版的谷歌地图上引入免费的语音导航及转弯指示功能。

  个人感想

  首先,从地图技术上,无论是数据的管理(处理,入库和在线服务),还是图形学或视觉,可以说,Google都能够找到第一流的人才,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从最初期的Keyhole,到现在的无人车和Ground Truth,历时十多年,没有人可以预测这么久的技术趋势,更多的是依靠人的判断,针对当前技术趋势而做出的决策和响应。

  其次,到底是赚钱重要还是花钱重要,这真的很考验一个人的vision。这些产品的雏形都是Google直接购买的,并且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才打造出这些改变世界的产品。而收购前,这些公司只能说有一技之长,但对未来并没有清晰的定位。有了一流的技术还不行,还需要一个愿景。而Google在做这些决策时,并没有过多强调这些产品能够给公司带来的直接利益,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见识,把产品提高到新的高度,或者说,这个目标就是能让更多的人愿意使用这款产品。个人认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投入上亿美元,来做一个经济上并不可行的产品,与其说这是Google创始人的高瞻远瞩,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信仰的力量。

  最后,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经常在问自己,当时的我在干什么。引用本书的名字《Never lost again》,由于Google Maps,人类不会再迷路了,也希望每个人在面对迷茫时,也能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做出一些身不由己的决定。但不论如何,这些所作所为最终构成了最真实客观的自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Never Lost Again》读后感》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8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