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9 22:57:56 | 移动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1*年第1期【半月评论】

20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20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显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基本方向,当务之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关键之举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根本之策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突出亮点;长远来看,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始终是“三农”工作主调。(提出论点)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过去几年成为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干群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但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效益偏低,农民与市民相比收入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出现结构性上涨。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必须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央为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表明中央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意义)

从农业自身发展来看,现代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必须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装备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必须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成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必须保障13亿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并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科研应用推广越来越难、基础设施任务越来越重等制约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分析原因)

从农民增收形势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3年增加的收入还没有城市居民1年增加的收入多。由于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增收效果仍不十分明显。显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分析原因)

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势头,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分析原因)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过渡到措施)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措施一,段旨句)中央决定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幅度”三个字,这就表明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往年,甚至是成倍增长。此外,中央还提出“三个调整”,即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调整涉农项目配套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这也表明中央试图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仅加大投入的范围和力度,而且改进投入的方式和途径。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措施二,段旨句)中央突出强调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其要求是“四个狠抓”,即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指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指出了应该怎么抓。中央强调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体措施是“五个加大力度”,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

免一补”实施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讲明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向,又讲明了投入的要求。

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三,段旨句)中央继续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特别强调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扩展阅读: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201*年第1期【半月评论】

20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的农业农村工作,重点研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安排部署201*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显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基本方向,当务之急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关键之举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根本之策是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立足当前,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突出亮点;长远来看,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始终是“三农”工作主调。(提出论点)

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看,过去几年成为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实惠最多、干群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但农村与城市相比发展滞后,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效益偏低,农民与市民相比收入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段时期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持续出现结构性上涨。为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必须稳定农产品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农产品市场,进而稳定人心、稳定社会。中央为确保国家

粮食安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表明中央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分析意义)

从农业自身发展来看,现代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必须强化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化装备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必须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成为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是社会再生产的过程,必须保障13亿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并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约束越来越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越来越大、科研应用推广越来越难、基础设施任务越来越重等制约因素,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分析原因)

从农民增收形势看,城乡收入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3年增加的收入还没有城市居民1年增加的收入多。由于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增收效果仍不十分明显。显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分析原因)

目前,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基础脆弱是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持农业农村发展势头,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弦要始终紧绷。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

设,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分析原因)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过渡到措施)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措施一,段旨句)中央决定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幅度”三个字,这就表明增长幅度将大大高于往年,甚至是成倍增长。此外,中央还提出“三个调整”,即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调整涉农项目配套政策,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或取消县及县以下配套。这也表明中央试图从多方面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不仅加大投入的范围和力度,而且改进投入的方式和途径。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措施二,段旨句)中央突出强调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其要求是“四个狠抓”,即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指明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该抓什么,而且指出了应该怎么抓。中央强调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具体措施是“五个加大力度”,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

免一补”实施力度,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加大国家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既讲明了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方向,又讲明了投入的要求。

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三,段旨句)中央继续强调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等;特别强调切实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在工作安排、财力分配和干部配备等方面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

驱车中原大地,一望无际的葱绿令人欣喜。河南发展粮食生产中的许多经验、做法值得借鉴。将最新良种直接推广到户

“我种的是新麦18,我们村大多数都种这个。”郸城县农民杨杰说起良种补贴感触很深,“以前村民们种什么的都有,亩产低,现在国家有良种补贴,我们都种良种了。”

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大大促进了农民选用良种的积极性,在采访时众多农民告诉记者,他们用良种补贴买种子,而且种子是统一采购、统一发放,农民不再受假种、劣种的困扰了。

“科技兴农,种子先行”。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河南有很多在全国都叫得响的小麦、玉米优良品种,如郑麦9023、豫麦34、新麦18和郑单958、浚单20。这源于河南省近些年来加快了粮食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组织农业推广、科研、教学等部门专家开展了联合攻关。其中郑麦9023是“十五”期间惟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小麦品种,201*年郑麦9023和郑单958再次成为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授权品种,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

“河南不缺好种子,关键是推广也要跟得上。”一位河南老农业专家告诉记者。

夏收前一个月,记者来到河南第一产粮大县滑县,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里的小麦长势喜人。每块展示田前均标明了小麦的品种、责任人、技术负责人等。在上官镇上官村胡万钦、李长顺等10户农民种植的责任田展示牌上,记者看到展示的品种有15种之多。在麦田前,李长顺告诉记者:“良种示范虽然有风险,但我们能从中找出最适合这里土地和气候的小麦品种,这些年,通过高产示范田,种子的质量越来越高,亩产一年比一年都有提高,良种推广的范围越来越大。”

在滑县,“三级协会+三级示范+三层服务网络”的良种推广模式让滑县实现了良种覆盖率100%。滑县以种业为龙头、种子协会为依托,大力实施“11331”良种化工程,即依托一个龙头,创建一个协会,开展三

级示范,构筑三层网络,打造一个品牌,推进良种入户,走出一条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使全县小麦良种覆盖率、优质品种专用率均达100%。

如今,河南省已成为全国的粮食生产用种大省和供种大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9%,小麦品种已从过去的8年10年更换一代提升到4年5年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让土地吃上“营养餐”

推荐阅读

刘德华作画鼓励刘翔:会永远支持你(图)

火电企业上网电价上调

政府或出台千亿经济刺激方案大飞机公司4.6亿接手福禧大厦人民日报:控物价成效已显201*亿打新资金首日抛空南车中移动澄清获批与3G发牌无关800亿铁道债发行6天买160亿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一些农技人员纷纷向记者表示,有时种子很好,可是田间管理跟不上,施肥不到位,或者施多了,都会让好种子的能量显现不出来。

在滑县农业局的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一块一块的泥土整齐排列着,这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土壤检测标本,农技人员将依据检测结果指导农民“因地施肥”。

从201*年开始,滑县依托县乡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年来,全县累计推广配方施肥面积500万亩,共节约肥料4520吨,增产粮食9.988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505亿元。

滑县县长张金泉告诉记者,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变了农民长期以来单施化肥、不施有机肥,单施氮肥、不施鳞钾肥和微肥以及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的习惯,使滑县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有效降低了硝酸盐类对地下水的污染,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好转。

如何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送到千家万户?河南的答案是把点建在村上。我们了解到,为让测土配方施肥这一科技增产的良法广泛推开,河南省从201*年起开始实施土肥服务网络战略,明确提出植根基层。河南省积极组建测配站,推广配方肥,实施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问题。

目前河南省基层网点已逾万个,80%以上的测配站都实现了连锁配送服务,直接送肥、送技术到村到户。

记者了解发现,在技术推广中,河南省不断规范管理,搞好跟踪服务。为提高配方施肥的针对性、科学性,各测配站自觉加码,增加取土测土点数。在配肥环节上,省测配中心对基层测配站实行了严格的质量监督,如出现违规配肥、降低质量等问题,省测配中心将采取快速、严格的措施进行处罚。不少基层测配站为取信于民,还建立了信誉卡、质量回访及质量监督电话等制度。

测土配方施肥的效应确实让农民受益不小。“往年我家种的小麦亩产500公斤就是一大关,今年我采用了配方施肥,没想到亩产超过了600公斤,这配方施肥就是好哇!”说起今年的小麦收成,河南孟津县会盟镇上河图村村民王炎钦乐得合不拢嘴。

数据显示,测土配方施肥让科技在粮食生产方面大显身手,河南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0%以上,项目区化肥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亩增产粮食30公斤50公斤。在河南农村,农民们经常在傍晚时分认真收看电视中的科技种粮讲座节目,还积极参与农技推广站组织的科学种粮培训。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依靠科学种粮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带来的启示

“要想富,先修路”。当我们来到河南省柘城县,发现这里修的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路。

“我们把钱都撒到"荒郊野外"去了,在柘城,即便是最偏远的地方,路都修得很好,我们不搞面子工程,为的只是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为了农民运输粮食和农资方便。”柘城县委书记陈星给我们说起了柘城的修路经验。3年之间,柘城县的道路总里程从400多公里发展到201*多公里,既有“村村通”,也有县乡主干道。

现如今,柘城的路网可谓四通八达,让乡乡、村村自然联结,每一个乡村都有几条路可供选择进入县城,而且村村通与主干道连接,形成了科学的交通体系。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柘城实施的“沟路树”一体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借助修路,一条路旁修出来两条沟,沟旁两排树,沟路树一体,201*公里路,3000多公里沟,沟与农田间的水渠相连,涝能排,旱能浇,两边的杨树保护了道路两旁的水土不致流失。

项目区建成后,在201*年前期干旱的情况下,保证了所有农田35天灌溉一遍,在201*年下半年集中强降雨的情况下,项目区排水通畅,没有造成一处涝灾发生。目前,项目区充分显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们在路边种的杨树不仅绿化了环境,保护了水土,作为经济林,树的经济价值也很可观,过几年,树的经济价值甚至会超过路,也许再修一条路都没问题。”陈星说。

经过3年的集中治理和改造,柘城已经形成路畅通、沟相通、渠相联、田成方、林成网的农业发展格局。

柘城的经验为河南省广大农村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截至去年底,全省48081个行政村已实现通水泥(油)路,公路总里程达21.4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近7000万农民从中受益。省交通厅厅长安惠元高兴地对全社会发布了这一消息。

据安惠元介绍,因河南省农村人口多,交通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将“村村通”建设列为十大实事之一,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村村通”工程为重点,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据统计,201*年以来,全省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目前,全省实现“村村通”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全省通村公路并未形成网络,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国家、省补助和市、县财政投入已占到了全省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60%以上,实现了由群众集资为主到政府投入为主的转变,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惠及百姓

“过去渠道不通,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支渠的水能直接流进俺家地里,啥时想浇就能浇,天不下雨也旱不了。”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刘泉村村民刘新业,是该省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受益者之一。

水利兴,则农业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近年来,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灌溉条件。

大型灌区在河南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全省共有38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大型灌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0.7%,粮食总产量为150亿公斤,有效灌溉面积达1964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29%。

但多数灌区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标准低,灌溉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渠道渗漏水量大,导致大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设计灌溉面积的55.4%,严重制约了河南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河南抓住国家实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的机遇,加大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实施了鸭河口等28个大型灌区、128个年度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11.01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总投资8.92亿元,新增灌溉面积11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989万亩,年增节水能力6.2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54亿公斤。

据河南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年底,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7372.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全省有大中小型水库2300多座,总库容达270亿立方米以上,初步形成了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十一五”末,全省农田有效灌溉和节水灌溉面积由“十五”末的7256万亩和201*万亩,增加到7400万亩和2550万亩。

在河南,有这样一类组织活跃在乡村,它们的名字各不相同,有的叫做农民水利协会,有的叫做农民用水者协会,有的是新型农民合作社,其实它们都是农民自己成立的农田灌溉用水、管水组织。安阳县永和乡后油房村的农田过去长期得不到灌溉,该乡农民用水者协会倡议按受益面积筹资建设水利工程,群众纷纷响应,共筹资3.6万元,打机井4眼,建节水工程4500米、机井房17座,解决了群众浇地难问题。

桐柏县毛集镇微山村河道护砌工地上,农民群众在热火朝天地建设水利工程,张顺水老汉边挑土边说:“过去一个人想干干不了的事,加入了合作社,大伙联合起来共同出资出力干,这是家家都受益的事,谁能不乐意?”

记者了解到,这些农民水利协会采取农民自愿入会原则,在群众中威信高、有能力、办事公道的老干部和老党员成为协会理事,协会制定了章程,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乡村用水者协会按照县水利局的总体建设规划,根据轻重缓急分期分批组织实施兴修小型水利工程,由群众自主决策,自愿筹资,谁投资,谁受益。这种投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资水利的积极性。在解决兴修水利设施资金不足的问题上,这些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乡村组织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在采访中常听农民说起“井井通”,这是河南正在实施的一项“农田机井通电”工程,它真正让农民用上了机井水,种出了放心粮,放心菜。

在河南省新乡市,“井井通”的一期工程已于今年6月底全部完工,卫辉市唐庄镇南社村的农民李运芝给记者算起了“井井通”的“省钱账”:“过去浇地都得用柴油机提水,柴油1公斤是7.5元,浇1亩地是60块钱;现在机井一通电,排灌浇地1度电是0.605元,浇1亩地用十几块钱,你说哪个划算?”

“井井通”工程是近年来河南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例证。201*年3月,河南省在全省范围启动了“农田机井通电工程”,该工程年内将新增通电机井2200个,增加农田灌溉面积130万亩,为农民节省开支约6000万元。这项工程总投资54亿元,将在5年内实现全省井井通电、亩亩增产的目标,届时,每年可为省内农民节省10亿元开支。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相继在河南实施,对河南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自201*年开始,河南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3亿元打造24个粮食核心产区;总投资3.2亿元的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规划建成优质小麦生产基地290万亩,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的龙头区域;201*年201*年,河南共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项目193个,累计总投资19.8亿元;到201*年底,累计投资43.39亿元推进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045万亩。从农业机械化走向农机服务市场化

农忙时节,家住驻马店遂平县潘坡农场的农机手李学力也会格外地繁忙起来。他告诉记者,他近几年都会参加跨区机收,先去驻马店、漯河这些地区,然后回老家鹤壁地区,接着上河北保定,一年能赚两万多块钱。李学力说,3万块钱的农机补贴让他买这台春雨牌收割机的时候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李学力是河南众多靠农机富裕起来的农民之一,农业机械化不仅把农民从繁重的农活当中解脱出来,也成为许多农民发家致富的又一个好机会。

近年来,河南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截至目前,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达到8400多万千瓦,同比增长4.7%,联合收割机拥有量达到9.32万台,农机户总数达到481.7万户,农机固定资产达520亿元,从业人员近560万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机耕地水平达到80%以上,小麦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各地要转变发展观念,拓宽发展思路,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河南省副省长刘新民特别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过去,河南农机的经营服务方式多为“家庭自用型”,低水平重复购置,浪费严重,利用率低,经济效益较差。近几年,河南积极引导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出了一条以跨区作业为代表的发展农机服务的新路子。通过扶持,建立了一批县级农机服务队,引导农民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农机“合同作业”、“订单作业”、“常年承包作业”等多模式的作业服务。

“我的收割机柴油机声音不对,你们能不能帮忙给修一修。”201*年6月5日,正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收割麦子的收割机手老张焦急地拨通了新乡市农机服务队的电话。

不到十分钟,农机维修服务车就开到了这台收割机车的旁边。20分钟后,这台收割机就又在麦田里正常运行了。

作为农机服务产业化重要载体的“农机服务社”,能提供系列的服务,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生产需要。我们还看到,河南济源市马住村农机合作社把村里种粮大户的农机具集中起来,向社会提供服务。在河南,农机产业化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逐步显现,农机服务市场化的优势不断提升。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发展农机产业化,也是作为产粮大省的河南加强探索的新课题。农业产业化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河南的农民依然记得当年排队卖粮的场景,前些年,在风调雨顺、粮食丰收之后,他们就会为卖粮难犯愁。

“由于当时种粮没有计划,家里有什么种子,就种什么庄稼,根本不知道市场上的需求,这样一年忙到头,种出的粮食却卖不出好价钱。”河南省延津县高砦乡平陵村村民张文明回忆说。

传统农业时代,农民与市场是脱节的。河南的小麦最初走进市场,也许就是缘于一张小麦购销合作卡,合作的一方是农户,另一方是粮管所,双方约定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粮管所按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有了这份订单后,变成了市场要什么,农民种什么。

粮管所要收粮,就要保证粮食的质量,保证粮食的质量,仅有良种是不够的。市场对农产品(000061,股吧)有很高的要求,有质量的要求,有标准的要求,有加工的要求,此种情况下,农业实施产业化经营,统一的供种、田间管理、技术服务、销售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年,河南省延津县依托粮食局及下属乡镇粮管所组建“河南金粒麦业公司”。201*年9月,按照“民办、民管、民利”原则,由金粒公司牵头,吸收县内外450个村的560位“种麦能手”,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小麦专业协会,全程负责信息发布、新品种推介、统一供种、无公害生产标准实施、农资配送、田间管理、统一收购,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典范模式。通过企业化运作,对小麦产业各环节、要素进行整合,使粮农告别一家一户分散小生产的传统模式,变“自产自销”为“订单生产”。如今的河南省延津县出现了“农业车间化、农民产业化”的小麦经济新现象。延津县将“工业模式”引入小麦生产,逐步形成了种子原种化、种植订单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购销加工规模化。依托市场这个拉动农业发展的强大龙头,延津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由1998年的8000亩发展到现在的60万亩,201*年优质小麦总产近3亿公斤,实现了丰产丰收。1998年~201*年的10年间,延津农民累计增收亿元以上,购销企业累计增效近千万元,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减负的目标。农业产业链如何继续拉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食品加工业又迅速在中原大地上崛起。对于“双汇火腿肠”、“思念水饺”、“三全凌汤圆”人们并不陌生。

作为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同样是粮食深加工发展的强省,河南走出了一条依托农业发展粮食工业的成功道路。“我们的工业就是要围绕农业来做。”在采访过程中,诸多产粮大县纷纷将自己的发展规划定位为发展食品加工业,引进涉农企业。

说起河南的粮食,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自豪地说:“产业链的进一步拉长,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更新的活力,增强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特别是种优质粮的积极性。”

河南从发展订单农业到走上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再到产业链条的拉长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农业需要与市场接轨,而市场是农业走上产业化的直接动力。

在河南省原阳县桥北乡刘庵村,我们见到了种有1100亩地的产粮大户李奇。201*年,李奇先后投资近500万元,高标准地建起了800多亩的高新农业示范园,产量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发现培育良种是提高土地含金量的有效方法后,李奇又在农业部门的协助下注册成立了利奇种子有限公司。如今,老李的小麦育种基地扩大到周边的4个乡镇20多个自然村,育种面积达到了1.6万多亩。为了使培育的新品种尽快产生经济效益,李奇又在内蒙古、海南等地建起了玉米制种基地,女儿女婿还在今年注册成立了原阳县金岸农业科学研究所,负责新品种的培育和研发。

李奇种粮食由少到多,从成立公司到发展育种基地,再到成立自己的种子研究所,他走出了一条个体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感受到,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河南正在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一、农村增收扩需的重要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需求,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增加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等等。但是,要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来,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有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因素,但也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不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原因。种植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与农村水利、电力等设施不配套,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有直接关系。农村办企业,人才、资金、技术固然是必备条件,但是没有电力、交通、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长期存在的农产品流通不畅,虽与农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和流通体制有关,但是与仓储、交通、信息等硬件建设跟不上也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日期:201*-01-17顾茂才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如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设施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当前扩大内需、改善农村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推进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任务。这几年,国家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持续加大、工作不断加强,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农业基础脆弱、后劲不足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要求,201*年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明确了5项重点任务。一是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力度。二是以主产区为重点,加强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尽快形成生产能力。三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四是以育种培育为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整合科研力量,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五是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县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正如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连续七年获得粮食丰收,去年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高效有机农业加快发展,新、扩建高效农(渔)业园区137个,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4.4万亩、有机食品基地2.7万亩、设施农业2.5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85.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这些成绩

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国家和省市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同时也是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产业化兴农战略的结果。

201*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县委在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和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已经明确了“两年翻番、三年跨越、五年变样”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四化”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小康,首要任务是富民,关键是农村。完善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建议如下,供参考。

1、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第十五节已作了详细规划。应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实施。同时要加强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效益,提高农业生产抗灾、抵灾、御灾的能力。

2、强化标准粮田建设,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全面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

能力建设规划,我县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制定了宝应县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实施方案(201*-201*),大力实施水利骨干工程、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粮食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工程四大工程,确保增产任务的完成。基本农田建设工程计划实施4万亩,分别为柳堡镇实施两万亩,小官庄镇、鲁垛镇、广洋湖镇等实施一万亩,望直港镇、射阳湖镇等实施一万亩。建设标准为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新建或维修田间灌溉渠、排水沟、排灌站及桥、涵、闸等渠系附属建筑物,确保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田间道路建设,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大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满足大中型农机进田;农田林网建设,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农田平整畦化。增强抗灾能力。加强地力建设,提高基础地力水平,最终建成4万亩集中连片的稻麦两熟标准粮田。要严格按照项目要求组织实施,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其他各镇也要进一步加强标准良田建设,确保粮食稳产高产。

3、强化高效园区建设,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农业示范园区集聚了各类资源,整合了多种生产要素,

不仅上规模、上档次,而且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高、带动能力强,是培植特色农业的载体和“孵化器”。要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大力引进实力雄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企业,发展适应大中城市和出口需要的粮油、畜禽、设施蔬菜、水生蔬菜、林果、水产等重点产业,加快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园区企业化的运作模式。要重点打造四大高效农业亮点园区,即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望直港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夏集高效花卉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北郊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争创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4、强化流通市场建设,确保农产品顺畅交易

强化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推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速区域性优质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努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大力引进代理、配送、拍卖、期货和电子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努力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利用质量、科技、包装、形象等优势,借助于现代营销等手段,优化品牌布局,提升品牌的竞争力、知名度和带动力。全县“三品”认证达300个,积极创建5个省级、2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

5、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服务到田到户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以及科技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农业从业者水平,促进高效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农服中心软硬件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充实人员力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公益性农技服务的效能,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参股、入股,带成果到园区创业,切实提高科技在高效农业中的贡献率。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大力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以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为重点,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农民致福、农民创业等培训工程,加快造就一批懂科学、会管理、能驾驭市场风险的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支持市场经营主体与基层农技部门加强合作,调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性,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供应和产品收购两个环节,强化产中、产后环节的专业化服务与技术指导,加速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扩散。与南农大、浙江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挂钩,引进高层次人才,发展基地产品特色,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农口及涉农部

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信息传递网络体系。

6、强化农机配套建设,确保机械作业面

认真组织实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努力提高我县农机装备水平。

(1)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大力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农机具。充分利用财政购置补贴等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购买大功率、高性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

(2)以主攻薄弱乡镇为重点,突出狠抓水稻机插秧技术普及工作。一是抓行政推动,争取各级政府将机插秧推广纳入对农业生产的考核,通过行政手段重点主攻机插秧推广薄弱镇;二是大力发展村级机插秧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村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实施机插秧合作组织整村推进作略;三是大力培植插秧机大户、专业户,以点带面促推广;四是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引导乘座式、高性能插秧机的发展,不断提高种植机械化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3)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大力推广适用新型和特色农机。一是要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和秸秆捡拾打捆机等秸杆综合利用机械,积极推广环保节约型农机,确保全县秸杆还田面积和秸杆回收利用率较往年有大幅提升;二是认真实施好油菜种植机械化项目,以项目建设提高全县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三是继续开展荷藕挖掘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荷藕收获机械化;四是积极与水产部门配合,做好水产微孔曝气增氧机械推广工作;五是积极引进大棚卷帘机、微耕机、除草机、园林管理机等设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机械和农产品产后处理、加工与保鲜机械,如粮食烘干机械、果蔬保鲜机械等。通过新型适用和特色农机的发展,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

(4)以农机合作组织建设为载体,全面提升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一是要加大规范化建设力度。二是要延伸现有的机插秧合作社的功能。三是要大力发展村级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建设,通过实施村级合作组织的扩张战略,促进农机服务产业化,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四是大力开拓合作社农机跨区作业市场,利用为民农机专业合作联社这一平台,加强区域合作和信息调研,组织更多的合作组织参加跨区作业,为农机手增收开辟更多的渠道。

以上几点想法,不妥之处请专家领导批评指正。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749728.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