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聚奇文、博采众长、见贤思齐
当前位置:公文素材库 > 计划总结 > 工作总结 > 高一历史总结

高一历史总结

网站:公文素材库 | 时间:2019-05-26 21:20:28 | 移动端:高一历史总结

高一历史总结

第17课

1.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北宋的灭亡:1127年金军攻入开封,俘虏徽宗钦宗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同年,钦宗之弟赵构在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1279年,南宋流亡政府被元军消灭,南宋灭亡。

2.大蒙古国的建立者是铁木真(成吉思汗)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建立时间为1271

3.与北宋长期并立的政权先后有辽、西夏、金。4.北宋在政治上的重要特点是建立文官体制,它为什么要建立文官体制?文官体制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对北宋造成了什么影响?

原因: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

建立:①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

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长官由文官担任;

②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各地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

③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割据对抗朝廷;

④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通过科举选拔文人为官,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

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⑤为便于调遣,又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积极有效消除了分裂割据、军人乱政的隐患消极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4.北宋是如何对科举考试进行改革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改革:①增设“殿试”,由皇帝复试,形成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度;②为防范舞弊,创设“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③废“帖经”,增加策论考试,注重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影响:①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

②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

1.北宋与辽维持百余年的和好关系是通过1005年的澶渊之盟。2.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是岳飞,他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

3.南宋与金的议和被称为“绍兴议和”。

4.宋、辽、西夏、金并立时期,各政权在边境设置的互市贸易的市场被称为“榷场”宋主要输出的商品有茶叶、瓷器、丝织品。这种市场的主要影响是:促进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策、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第20课

1.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如何?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农业方面:

1、技术水田农具改进,稻麦轮作技术推广2、耕地大量开垦,如圩田等

3、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发展,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苏湖熟,

天下足”经济作物,桑蚕业中心南移。

第二,手工业方面:纺织丝织,苏杭丝织作坊,出现“机户”,棉织,海南岛有

先进工具制瓷发达,中心为景德镇造船业东南沿海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第三,商业方面:国内发展,四川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国外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其大宗商品是香料、丝织品和瓷器,起点是泉州

趋势:到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经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政权致力于经济发展;(政治)南方地理环境优越

第21课

1.北宋发明泥活字印刷术的是毕,13时机,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2.火药在开始用于战争,具备管形火器特征的有:南宋的“突火枪”,宋元间的“火铳”;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方式,使战争进入到冷兵器和器并用的时代。传到欧洲后,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北宋最著名的科学家是沈括,他用笔记体裁写出科学著作是《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还创制了“十二气历”

第22课

1.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

2.元朝时,中西交往盛极一时,其著名代表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3.为统治辽阔疆域,元朝采取了哪些措施?

取法汉族王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行政创设

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吐蕃由宣政院管理,西藏自此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一、需准确记忆的时间:1.元朝建立的时间12712.南宋灭亡的时间12793.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南宋4.明朝建立的时间13685.明朝灭亡的时间1644

二、明朝的兴亡

1.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清朝的建立者是皇太极。

2.为了加强皇权,明朝统治者(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①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废丞相);

②朱元璋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实质是皇权组成部分(设内阁)

③建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利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使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④对地方实行更为严密的控制。参考P31页练习2.3.

三、清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

1.清初统治者为什么设立军机处?它是如何逐步设立的?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

(背景)清初,中央政府设置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皇权因此受到一定制约。

(过程)康熙帝设立南书房,以钳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实际作用有限;雍正帝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创设军机房,后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影响)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使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清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四个方位谈谈清初是任何巩固多民族国家的?)

在东北,为了抵御来自沙俄的威胁,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随后,双方签定《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

在西北,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的叛乱;其后,乾隆帝又出兵平定了回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军政。

在西南,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雍正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职权,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在东南,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

3.康乾时期商业繁荣、文化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商业:①城市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有新发展;②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商品集散中心,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③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汉船镇银无锡布,首都北京是中心

文化:①康熙、雍正年间编成《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②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四库》为丛,《古今》一类

4.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

①由官方控制和垄断,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船舶商量和朝贡人数有政府具体规定;②外国贡使来华朝贡,对于贡品,朝廷以数倍代价补偿,附带的货物,在指定地点开市交易。朝互合一;官方控制;厚往薄来;四夷宾服。

5.清朝为什么走上闭关锁国道路?闭关锁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原因:清朝统治者处于对西方的戒备和自大、保守的心态,逐渐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表现:规定外商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必须遵守种种限制。原因:对西方戒备;自大保守心态表现:一口(广州)通商、种种限制

6.早期的西学东渐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成就: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地方科学著作;与李之藻合作编译《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术的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传入了西方地理学,使中国人耳目一新。

影响: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不少中国人籍此宽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知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成就:一图(坤舆万国全图)一历(崇祯历书)两数学(《几何原本》、《同文算指》),三项成就利玛窦。

影响:引入西方科技;窥见西方世界;认识中西差距;开始进行反思。

扩展阅读: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201*学年度第一学期)

大埔家炳第一中学刘小英

本学期在学校的安排下,本人担任高一(1)~(6)整个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共计课时12节,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本学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钻研业务,团结同志,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出勤率高,完成教学任务。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学科特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本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特点出发,注重从高中学生更热衷于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去探讨问题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学期初制定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的作用,自己也在授课过程中自我素质得到升华。

二、教学情况:

由于多年没有下到高一教学了,对高一学生学情的掌握,着实费了一番工夫。针对职业教育扩招带来的普通高中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着重从扎扎实实地落实基础知识入手,并通过对具体史实的讲解,逐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的“是什么?”到高中探讨“为什么?”的转变。

本期来,我在高一历史教学中,为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到探索与思考的乐趣,力图发挥历史学科的启智与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认真上好第一节课。以生动而充满时代精神的历史事迹去吸引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习历史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开阔自已的眼界。以历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历史责任去感召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现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时也讲明历史学习的特点与方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不是难记难背枯无味的东西,只要有严谨的乐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学好。上好第一节引导课,还能转变学生初中时把历史课当作副科来应付的心理,以积极热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学习中,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良性循环。其次,发挥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认真抓好课前预算习。在学生预习这一环节上,按照学校教导处的要求,制定学案,规划整篇课本知识,重新组合内容,指导学生制作预习提纲,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一学期来,我所任教的6个班中,大多数学生都认真做到了这一点,其中有高一(1)、(3)班科代表一直自觉地将每节课前提醒学生预习时,完成学案,并提出的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记录下来,要求老师参与讨论共同解决。课后,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学习精神,同时对我的教学也起到有力的推动。

第三,落实教学常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方法到学习内容,我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及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理念为准则。对教材中一些不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进行删除;对一些需要补充的知识,坚决补充完整,讲明讲透。我在讲清高考解题要求后,鼓励学生查找资料,向他们介绍一些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教会他们用自已的头脑去客观分析和认识历史,开放历史思维,不要迷信课本,人云易云。

第四,在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的同时,我也重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在每个重要的知识点上,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也养成提出问题设置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我都会指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根据教材的写作思路把握史实与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用书面的形式将历史知识结构整理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学习方法的探索与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不足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够。困惑是学生需要精彩的课堂与历史知识的枯燥性的矛盾;忠于课本要求与实际学习需要而补充知识的矛盾;补充知识扩大课时与课时紧张的矛盾。这些教和学之间矛盾需要在往后的历史教学中切实解决的,同样的,对我教学水平推动和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也让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历史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历史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历史总结》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链接地址:http://www.bsmz.net/gongwen/447551.html